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三上四单元大单元教材解析.docx
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三上四单元大单元教材解析预测策略作为一种积极的文学阅读方法,从认知科学的视角具有多方面的内涵。首先,预测策略集中体现了读者的模式完成能力。根据已经出现的线索,读者会运用想象力和生活经验,合理地补充文本中的疏漏,塑造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这种主动构建意义的能力,支持着我们对整体脉络的把握。其次,预测策略还反映了原型感知能力。根据对典型人物的理解,读者能合理推断人物的潜在思想和可能的行为。这种对人物核心特征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对人物的连接。再者,进行预测需要强大的模型构建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被动接受文字,而且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意义网络。这种认知模型为我们的预测提供了支撑。此外,预测中还体现出概念重组的能力。读者有时会超越文本直接给出的信息,通过大胆地重组概念获得新的视角。这展现出迸发创造力的想象能力。当然,语境分析在预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会影响事件的发展。这种对语境的考量有助于预测的准确性。情感共鸣作为主观因素也会渗入预测之中。这些个人情感对预测产生的影响也值得我们反思。最后,预测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也需要元认知能力来调控自身的思维过程。综上所述,预测策略集中体现了多种认知能力,使用这一策略可以达到更佳的文本理解效果。与此同时,作者也可以通过线索来影响读者的预测方向,创造悬念。预测策略所展现的积极互动,体现了文学阅读的魅力所在。在课程实践中始终存在这样一种“困惑”:学生已经提前阅读了预测单元的课文,那么预测策略的教学就会失去效果。导致一些人脑洞打开,要么就是在学习这单元之前不发教材,要么就是自己选择其他的陌生文章来替代。这些做法的原因是将文学中的预测当作了日常生活中的预测知道了结果,预测就失去了效用。其实在文学阅读这个语境中,预测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前面所述,文学预测是各种认知能力的体现。在这种语境下,文学预测是需要习得的一种策略,习得后,学生可以从被动预测转变为主动预测,从而进入到文学阅读的层次。也就是说,学生的提前阅读仅仅是被动预测的状态,反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采用主动预测的不同。总结起来,学生在习得预测策略前后的主要区别有:1. 习得前,学生进行的是被动预测。他们对文本的预测是无意识的,是种自动的反射。2. 习得前,预测可能是依靠少量线索,不太集中注意力进行。预测错误后的调整不一定及时。3. 习得前,这种被动预测不利于提高预测能力,也不一定产生深入的理解。4. 通过学习,学生转为主动预测。他们有意识地运用预测策略,深入分析线索。5. 习得后,预测是一种能产生深入思考的阅读体验。6. 主动预测展现出积极主动的阅读态度,对培养能力更有帮助。7. 通过对两种预测的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主动预测的好处。这有助于坚定运用预测策略的信念。在预测策略教学中,让学生对比被动预测和主动预测的不同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主动预测的意义,从而内化这种积极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预测课程中,不仅不需要担心学生提前阅读课文,而且需要鼓励学生提前阅读。下面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看看文学阅读状态下预测的功能。按照过去对预测的看法,这篇课文只能从标题开始进行分析性阅读。这是一种效率很低的方法,将一节课的有效时间(一般指前20分钟,后面的时间学生往往精力涣散很难集中了)用在分析次要的情节上。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在学生快速阅读后,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中最让他感到意外的情节,也就是高峰情节在哪里。对于多数已经具有基本情境感知能力的学生来讲,小蜘蛛出现后的那个情节更匹配“意外”。分析的切入点就在这个高峰情节。首先运用模式构建能力,让学生生成这个情节的图式:老屋准备倒下小蜘蛛请求老屋继续存在老屋选择继续存在老屋再也没有倒下让学生对这个图式的最后两个程序展开分析。讨论为什么老屋选择继续存在,为什么老屋再也没有倒下。老屋准备倒下小蜘蛛请求老屋继续存在老屋选择继续存在持有传统价值观老屋再也没有倒下老屋的存在价值观开始改变展开讨论需要引用概念重组能力,学生需要将“听故事”和“晒太阳”这两个概念,与“享受生活”联系起来。“听故事”和“晒太阳”这两个活动看似平常,但放在老屋行为改变的语境中,学生需要进行概念迁移,理解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次意义。老屋最终选择让步留下来,表面上是为了听小蜘蛛讲故事和晒太阳。“听故事”原本只是一种日常的娱乐活动,但在这里代表老屋开始享受与小蜘蛛的陪伴。“晒太阳”原本只是一种生理活动,现在成为老屋悠闲生活的写照。通过概念迁移,学生可以理解老屋找到了新的生存意义,不仅在于社会贡献,享受生活本身也成为存在的价值。这反映了课文的核心价值观转变。概念重组是进行深层次理解的关键能力之一。让学生进行概念转换练习,有助于深化对课文的体会。为什么在一个高峰情节中就能展开两种观念的对比呢?因为在这个情节中两种观念在图式中都有体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运用模式完成能力进行分析:课文只写到老屋让步决定留下,但没有描写未来的具体生活。这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模式完成能力,补充这一信息空白。学生可以想象,老屋日复一日地陪伴小蜘蛛,听它讲那没完没了的故事,时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阳光下,老屋看着小蜘蛛忙忙碌碌地织网、捕食,感受着这平淡生活的意义。有时老屋也会思考自己的过往,像回顾一一诉说给小蜘蛛听。小蜘蛛也会向老屋吐露自己成长的故事、遇到的困惑。他们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想象补充,构思一个温馨和谐的画面,深入对老屋找到生活意义的理解。模式完成是达到这一深度阅读的必要能力。情感共鸣能力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深层次意义。理解老屋的改变,学生需要站在其位置,感受一个老者内心的情感。小动物的请求让老屋重新思考人生意义。学生需要设身处地感受这一转变。老屋原以为结束就好,现在发现听小蜘蛛讲故事也是种乐趣。看它忙忙碌碌,老屋感受到陪伴的快乐。这些平凡中的点滴成为老屋新的生存意义。通过情感共鸣,学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老屋找到生活乐趣的心路历程。那么“预测”体现在哪里呢?对这篇课文而言,预测体现在学生在进入高峰情节时有一个能用的图式。老屋准备倒下小动物请求老屋继续存在老屋选择继续存在小动物离开后老屋准备倒下课文中通过“小猫”“老母鸡”的重复情节让学生建构并强化这个图式,当学生固化这样的图式后才能让学生在高峰情节体会到两个图式的不同,通过对比并运用多种认知能力就能推导出故事的主题与深层次的意义所在了。那么学生如何生成这个图式的呢?这也需要学生运用模式建构能力,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头阅读前两个情节,先是小猫所在的初始情节。1. 首先需要让学生抓住这个情节的核心事件,也就是老屋准备倒下,但面对请求选择继续存在。2. 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添加细节,扩展为完整的事件链。3. 加入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连接成流程图式。4. 引导学生为每个事件编写简要说明,呈现出完整的图式流程。5.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文本信息网络的能力。6. 最后生成如下图式:老屋准备倒下(已失去存在价值)小猫请求老屋继续存在(要求躲避风雨)老屋选择继续存在(暂时获得存在价值)小猫离开后老屋再次准备倒下(认为已无价值)在分析老母鸡所在的延续情节前,学生可以将这个图式代入(将小猫换为老母鸡,将求助理由换为老母鸡求助理由)进行预测甚至叙述情节内容(学生阅读过也没有关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即可)。在大部分复述成功的基础上,这个图式就能得到强化。此时,可以进一步想象更多的小动物来求救(在原著中,在小蜘蛛前确实还有其他的小动物来求助),让学生生成新的类似的延续情节。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图式来预测情节的能力了。但是,一定要清楚,这种预测是在文学阅读语境下的预测,所以其功能并不是为了预测情节而预测,而是通过图式的固化最终引导读者在高峰情节时能展开思考,从而推导出故事的深层次意义。当学生习得主动预测后,这种图式的强化作用将更为明显,在高峰情节就能主动地展开对比然后进入深层次的思考。这是阅读理解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