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3人教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4.2直线、射线、线段.doc
-
资源ID:95146398
资源大小:161.68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3人教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4.2直线、射线、线段.doc
教学设计授课教师: XXX 授课时间: XX年 XX月 XX 日 课型: 新授 课题:4.2直线、射线、线段(第一课时)备课人XXX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来源:ZXXK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表示方法; 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了解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关系,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想象、操作体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抽象及用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教学难点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课型 课时 新授 1课时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 启发式、合作式教学教 学 过 程一、激趣导入1、创设情境这个漂亮的图案是由什么组成的?探照灯射出的光给我们以什么形象?伸向远方的火车铁轨给我们以什么形象?引出直线、射线和线段。2、 展示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表示方法; 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了解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关系,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教学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想象、操作体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抽象及用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自学指导1、观察与操作.提出问题1:经过一点A可以画几条直线?提出问题2:过两点A、B可以画几条直线?教师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最多能画出几条直线。得出: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单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 植树时,只要定出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射击。提出问题:你能有什么方法区别它们?自学数学书125页图4.2-2回答下列问题1.直线有几种表示方法?2.各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特点?自学数学书126页图4.2-5、4.2-6,从直线的表示方法中,类比出线段、射线的表示方法。3、规律归纳: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直线 AB(或直线BA) 线段l线段 AB(或线段BA) 线段 a射线 OA 射线b4、 判断题:请你来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三、合作互助5、你发现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区别吗?又有什么联系呢?(合作交流,完成表格)类型端点延伸方向可不可度量线段两个端点不向任何一方延伸可度量射线一个端点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不可度量直线无端点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不可度量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练习题四、精讲实练点与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1、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点O在直线 (上 ,外); 或直线 (经过,不经过)点O。2)点P在直线 (上,外); 或直线 (经过,不经过)点P。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 直线EF经过点C; 点A在直线外; 直线a与直线b相交于点O当两条不同的直线a与b有一个公共点O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1、知识拓展与拔高训练 (1) 直线a、b相交于点A。直线c与直线a交于点C。直线c与直线b交于点B。五、 测评达标1、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直线OM与直线MN是同一直线B 射线MO与射线MN是同一射线C 射线OM与射线MN是同一射线BAD 射线NO与射线MO是同一射线2、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点A在直线m上B、点A在直线 l 上C、点B在直线 l 上D、直线m不经过B点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点确定两条直线B、三点确定一条直线C、过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D、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课堂小结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2、对小伙伴你有什么温馨提示?作业布置:1课本第126页至1、2、3题 2预习下一课时 板书设计4.2直线、射线、线段(1)一 直线的性质: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二表示方法 1直线AB或直线l 2线段AB或线段a3射线OA或射线b三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先让学生自己画,老师指导。小组讨论研究,得出初步结论。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