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docx
六年级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春节习俗之祭灶一一中国传统习俗。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 的日历,上书”东厨司主”人间监察神” 一家之主”等文字,以 表明灶神的地位。腊月二十四扫尘土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拂拭,北方称”扫房“,南方叫” 撞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 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 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腊月二十五接玉皇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 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腊月二十六割年肉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 的肉食。所谓杀猪,固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 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 经济不发达,人们惟独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干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七洗浴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许多兴 旺欢乐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风俗和信 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希翼。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 着木板印刷术兴起,年画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主题,变得丰富多 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 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 年夸姣愿望。我国浮现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 东潍坊;形成中国年画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 西晋周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 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 夜饭,点起蜡烛或者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时刻,通宵守夜,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 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意思; 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时刻普通为夜 半时分。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 一说。即在新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 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哗哗叭叭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 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气氛,是节日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 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推移,爆竹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 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 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宜春和萍 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花炮之乡,生产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 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的疾病,其实就是为 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 洗衣,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 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腊月二十八蒸馒头这一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窗管“;河北人则是“蒸枣花 “豫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坛塔。“惟独 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腊月二十九上供请祖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 分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祭祖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 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 高潮。正月初一拜年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 团拜”。正月初二祭财神财神的传说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 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正月初三小年朝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正月初四迎灶神送火神扔穷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 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 抢路头“,又称”接财神正月初五送穷初五”迎财神“只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习俗,反映了人们普遍希翼 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夸姣生活的传统心理。其实 除了放鞭炮之外,更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正月初六开市大吉按照汉族习俗,初六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放鞭炮象征着今年的生意 会红红火火,平安全安,大吉大利。正月初七人日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 ”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 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正月初八谷日顺星节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 祭星“、”接星正月初九天日节春节的第九天,民间认为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天日这 一天里道观要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 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正月初十石头生日农历正月初十日,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 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正月初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 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春节的简介: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 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 重的传统佳节。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 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 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 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 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 生活的夸姣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 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 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 们 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 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 “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浮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 祭天祈年成为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 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 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 “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 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 礼,敬乾坤、祭列祖,然后挨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 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为了中华民族最隆 重 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节 的主 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老北京春节庙会春节,俗称过年。除普通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主要习俗。 除人们所熟悉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 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特色。五显财神庙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 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棉袍,外 罩马褂或者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固然 基 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泥胎、外 糊金银箔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此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风车。这 种风车系用细蔑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一个风轮 带有白线拴好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小鼓,大风一刮, 卜碌碌直响。这种风车有单一,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傍晚,太阳平西时候, 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自行车形成湍急车流。东北年俗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殊多。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习惯。大年三十晚 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现在人 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者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这样饺子就预示 着在新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止匕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陕西年俗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乡土 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 “腊日”,即后来“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民国时, 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 于是称其为春节。各地春节食品北京:老北京人,特殊讲究“过年”饮食,从这首:“小孩儿小孩儿 你别馋,过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 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 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 一扭”民谣就可以知道北京在春节期间食品有多丰富。民谣中列举腊 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美食。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 “年年高”、“步步登高”。此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 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寓意发财。东北:东北地区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 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 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 一和初五吃饺子。豫南:豫南一带除夕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候再端上一 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 串子,为发财之意。湖南: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 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鲤,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 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 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 这天,村村寨寨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逃避“年“兽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个乞讨老人, 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封窗锁门, 有收拾行装,有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 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老人。惟独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老人些食物,并劝他 快上山逃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 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铢,气宇 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 上山避难去。夜半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 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混身一抖,怪叫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蓦地传 来”砰砰啪啪”炸响声,“年”混身颤栗,再不敢往前凑。原来,“年” 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老 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 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乞讨老人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 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竹子仍在“啪啪”炸 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乡亲们为庆贺吉祥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人们 都知道驱赶"年"兽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中国民间最隆 重传统节日。春联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 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摆布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地方;“斗 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喜 庆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 普及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爱慕,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也 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夸姣愿望 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 “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风俗。“福”字指福气、 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憧憬,对夸姣未来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 憧憬和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 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 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