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
2021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 2015年全球宏观经济总体形势,表现 为整体复苏情况较为疲软,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分化明显,美国经济 一枝独秀,欧洲经济温和复苏,日本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面临 较大挑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其次,分析了 2015年 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大国际经济事件,包括TPP协议的达成以 及人民币纳入SDR等。文章还总结了 2015年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经 济学理论和思想,包括:关于贫困与社会福利的研究、供给侧改革与 供给学派思想、过渡经济学理论等。最后,对2016年世界形势进行 了预测和展望。【关键词】世界经济TPP供给侧改革SDR过渡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1【文献标识码】A2015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运行分化加剧,新兴经济体增长 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依旧艰难曲折。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可能 好于2015年,但不确定因素增多。整体来看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较复 杂局面。2015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5年全球经济运行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整体复苏情况较为 疲软,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分化较为明显,全球经济三轨运行:美国 经济持续复苏,开始引导加息;欧洲经济筑底改善,继续实施量化宽 聚焦于受到制度性歧视的农民和农村迁移工人的生计和实际享有的 基本权利,探究消除社会排斥和增强社会公平的可行政策。认为要想 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转型中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必须从消除社会 排斥和推进初次分配制度的改革做起。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思想的复兴。2015年,在全球经济复苏 缓慢的情况下,传统的投资、消费、出口等扩张总需求政策的有效性 空间越来越小,各国政府纷纷转向供给侧的改革措施,供给学派经济 学思想被重新重视,并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政府从2015年 10月开始大力倡导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向 供给侧改革转移,供给侧的改革措施将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制定和 执行中的重要方面。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 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下转235页)(上接31页)的 变化。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蒙代尔、阿瑟拉弗、芒德 尔、万尼斯基、吉尔德、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等。该学派的主要观点 包括: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供给的水平和能力,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应当 是研究如何促进生产、增加供给,仅仅在需求和分配上做文章是远远 不够的;供给学派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主张通过减税刺激 投资,增加供给;强调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主张控制 货币,反对货币滥发。供给学派经济学思想的应用和供给侧改革,在 20世纪就曾经大有作为过,20世纪7080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 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供 给侧改革措施帮助其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潭。2015年,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发达国家和各新兴经济体对 供给侧改革又注入了新的含义,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供给侧改革的内 涵,包括的内容有:降低过剩产能,释放不具有发展潜力的过剩产能 占据的大量生产要素,使这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对垄断行业 进行改革,采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行业竞争的手段来激发垄断行业 企业活力;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完善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交易、优 化体制;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向精致生产的方向发展,向产业链的 中高端方向提升等。过渡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被提升到新的高度。2015年,过渡经济 学理论的研究在经济学领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过渡经济学是伴 随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主义世界计划经济的消解、市场经济逐 步形成这一过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过渡经济学理论与 新制度经济学派联系比较紧密,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科斯、 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诺斯、加尔布雷思及张五常等人是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伟大实践, 为过渡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最好的舞台。以往,过度经济学理论的 研究有不少闪光点,但整体上呈现比较零散、碎片化的态势,没有成 为一种主流的、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理论。而在2015年,“过 渡经济学理论”被授予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林毅夫、蔡P、 李周、张军、樊纲等人作为“过渡经济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人,接受 了此奖项。这对提升过度经济学理论的高度和国内外影响力,具有十 分积极的意义。过渡经济学理论囊括了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 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所有重大问题,是中国经济改革和 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之一。过渡经济学理论重点研究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不同方式或路径对改革成本和绩效的影响,如 何能够选择低成本的改革方式或路径,以及改革引发的利益矛盾和收 益分配等问题,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面对的重 大问题。过渡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对促进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市场经济平稳过渡,减少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成本,保持经济社会的稳 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展望2016年,全球经济或将持续温和复苏,但各个国家和地区 的前景依然不均衡。相比2015年,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预计将略有加 快,美国、欧元区国家有望持续温和成长。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 经济体将面临较严峻的增长形势,经济增速放缓的局势短期内难以改 变,主要是因为一些大型新兴市场国家和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增长前景 减弱。在国际石油市场方面,在供给面减产不足,需求依旧疲弱的情 况下,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会加剧原油供应过剩的局面,国际石 油价格在2016年预计将继续低位运行。2016年,预计全球各国经济政策将越来越出现分歧,美联储将 进入紧缩周期,欧元区和日本可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而新兴经 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各自情况差别较大。具体来说:第一,美国经济持续复苏,非农就业形势逐渐向好,美国成为经 济复苏的标志性国家,美联储加息窗口何时将开启备受关注,预计美 国在2015年底或2016年初加息的可能性很大。第二,欧洲经济复苏预计在2016年仍不十分稳固。穆迪预测2016 年欧元区经济增速仅为1. 5%,意大利和法国2016年的经济增速约为 1%左右。英国退出欧盟的风险也将增加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欧洲央 行在2016年或将延续宽松政策,加大QE力度是大概率事件。第三,日本方面,随着日本老龄化问题加剧以及日本国内对安倍 政府改革措施报以较悲观态度,日本的消费以及制造业的好转将受到 较大限制,日本仍将面临较大的通缩压力,预计在2016年日本政府 的货币政策将延续宽松。第四,新兴经济体方面,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流向新兴市 场的资本减少、新兴市场货币面临压力以及金融波动加剧的环境下,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下行风险有所上升。具体来说,鉴于 经济的下行压力,预计俄罗斯在2016年会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巴西更会考虑其通胀问题而采取加息的紧缩政策。考虑到美联储加 息压力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行,这些依赖资源出口的经济体将 在2016年面临更艰难的局面。由于外贸对其经济影响极大,其政策 将在一定程度上受海外市场波动影响。印度在2015年虽然已有4次 降息,尽管其CPI升至约5%,但是外部环境的严峻也加大了其对宽 松政策的需求,预计印度在2016年仍有降息的空间。责编/王坤娜松货币政策;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面临较大挑战。受美元升值和 全球需求趋弱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滑,低位运行。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5年10月最新发布的世界经 济展望中预计全球经济2015年将增长3. 1%,比2014年低0. 3个 百分点,比2015年7月的预测值低0.2个百分点。国际权威评级机 构穆迪在2015年11月最新发布的全球宏观经济展望中预计2015 年二十国集团GDP增长率为2. 6%o在大宗商品和全球贸易方面,2015年国际石油价格低位运行, 并呈现进一步下跌的态势,大部分石油产出国如沙特、伊朗、俄罗斯 都没有选择减产保价。全球国际贸易也是不断萎缩,波罗的海干散货 运指数(BDI)低位徘徊且不断刷新新低,通缩阴影弥漫在全球。在美国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经济体中,目前只有美国经 济一枝独秀,已经开始进入收紧政策、恢复常态下经济政策的阶段, 美联储年内会否加息成为热门话题。IMF对于全球经济的预期在不断 下调,唯独对美国的经济预期是上调的。2015年以来,在美联储加 息预期下,美元指数在2015年3月和12月两度突破100大关,随后 虽有所回落,但整体仍保持高位运行。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美国经济 的走强对于全球经济的带动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作为全球第一 大经济体,长期来看,受全球整体经济环境的拖累以及美联储加息预 期影响,美国经济脱离全球总体环境“一枝独秀”的格局难以长期持 续。欧洲央行于2015年初开始实施QE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为 期19个月,欧洲经济在2015年温和复苏,经济景气指数在前11个 月内稳定上升,制造业PMI指数一直保持在51以上,总体趋势基本 企稳。年初实施QE以来,欧元汇率一度快速贬值,提振欧元区出口, 但二季度以来欧元汇率逐步企稳,QE政策的边际效用减弱,出口增 速有所回落。整体来看,三季度欧元区仍保持温和复苏态势,但随着 QE政策效应的减弱,经济增长动力存在放缓迹象。另一方面,希腊 债务危机反复、中东战乱导致大量难民涌向欧洲、ISIS恐怖袭击阴 影等不利因素会影响欧洲经济复苏的步伐。目前,欧元区扩大QE的 预期升温,欧洲央行正在考虑扩大资产购买规模,或者将QE延长到 2017年,以防止欧洲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日本方面,安倍政府在2015年推出的“新三支箭”的目标和方 针(主要内容包括:202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增长至600万亿 日元;平均生育率达到1.8;杜绝因家庭护理而放弃工作的现象发生 等)。与“旧三支箭”通过日元贬值和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相比,“新 三支箭”更致力于从社会层面出发改善影响日本长期增长的结构问 题(特别是人口问题)。目前“新三支箭”的政策效果如何尚不明朗, 但从国际经验看,长期的“低生育陷阱”很难摆脱。日本央行从2013 年起开始推行超级QE,不仅购买日本国债与企业债,同时还购买日 本股票,但总体效果并不及预期。近期标普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从 AA-下调至A+,使日本国债面临巨大抛售压力。日本逐渐陷入经济滞 涨的局面,安倍政府挽救日本经济的能力存在不足,日本经济面临下 行风险,实现经济复苏的困难重重。在新兴市场国家方面,受全球市场需求回落与资本流出困扰,新 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普遍回落,面临经济减速和滞胀的压力。在美联 储加息预期下,巴西、俄罗斯等经济基础较为脆弱、依赖资源出口型 的新兴经济体更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冲击。2015年以俄罗斯、巴西 为代表的资源出口国经济遭受重大挫折。具体来说:巴西2015年三季度GDP同比下降4. 5%,连续第6个季度同比下 降,失业率升至7. 9%,通胀率也自2002年以来首次超过10%,巴西 央行被迫收紧货币政策。巴西经济正陷入“滞涨”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这一拉美最大经济体正陷入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未来经济增长前景黯淡。俄罗斯2015年三季度经济同比萎缩4. 1%, IMF预估俄罗斯2015 全年GDP将萎缩3. 8%,全年的通胀率将达15%, 2016年的通胀水平 约为8. 6%o由于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能源出口,俄罗斯经济负增长的 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南非2015年三季度GPD增长仅为0. 7%,同时失业率高达25. 5%。 其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制造业的萎缩将长期制约其 经济发展。而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中国2015年三季度GDP同比增 长6. 9%,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首次跌破7%。在新兴经济体中,唯一例外的是印度,目前处于领跑“金砖国家” 的位置,经济运行状况较好。印度2015年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 7.4%,超过了二季度的7虬目前通胀率约为5队 并有进一步改善之 势。在通胀稳中趋降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得以进一步提升。在制造业方面,印度制造业2015年三季度增速达到9. 3%o2015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大国际经济事件TPP协定的达成。历经5年谈判,2015年10月,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日本等12个国家达成“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 (TPP)”,这12个创始成员国的GDP总额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0%, 使得TPP成为继WTO之后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其意义和影响可见一 斑。而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之一的中国被排除在协议之外。TPP最为重要的影响在于强化了北美与亚洲经济之间的联系,TPP 不仅具有国际经济方面的意义,在地缘政治方面的影响也很大。作为 全球第一与第三大经济体,这是美国与日本之间首次缔结区域内的贸 易合约。对于美国而言,尽管贸易壁垒的减少将有助于刺激潜在的经 济增长,但正如市场所担忧的那样,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可能对其本 土就业形成冲击。对于日本来说,对于农产品关税的显著下调实质上 属于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将施压于日本农业部门。对于越南、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来说,加入TPP将有助于其改 善出口以及扩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虽然TPP所强制要求的各项高标 准(如成立独立工会、限制国有企业垄断地位、保护知识产权及保护 环境资源等)在短期内将限制各国政策的灵活性,但长期来看,将本 国制度构架更新至国际标准将有益于各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发展。对于中国的影响方面,由于中国未被纳入TPP协议,长期来看, 中国在争夺出口市场份额及吸引海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竞争力会受到 负面影响。短期影响方面,由于TPP目前仅仅是部长级的协定,正式 生效还需要成员国国会通过。按照民主国家的决策程序,还需要一段 时间,所以短期内对中国的影响有限,这给予中国政府和企业时间予 以应对。对于中国如何应对TPP,首先,中国应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 新优势。国际贸易存在的本质是源于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近年来中国的人力成本上升很快,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中 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等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其次,长期来看,应提高环保标准、 劳工权益保护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等,强化反垄断法的执行力度, 减少国有企业的政府支持力度,倒逼国企改革。第三,在未来中国或 可以考虑发起成立另一竞争性贸易协议作为应对。打破国际贸易的制 度障碍和地理障碍,如“一带一路”战略正是推进与有关国家加深国 际经贸合作的重大契机。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5年11月底 宣布将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 10月1日生效。人民币作为第五种货币被纳入SDR,在SDR货币篮子 中的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这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 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中国经济和全球货币体系将产生长期的深远影响。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对于稳定SDR的币值波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经成为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却与经济规 模不相称。人民币加入SDR,能够使得中国逐渐成为与经济实力相称 的货币大国。而对于全球货币体系而言,在全球主要货币展开竞争性 贬值的背景下,将人民币纳入到SDR篮子货币,有利于降低SDR货 币篮子的波动性。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依 据自身内部情况,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这也使得全球货币 体系的波动性不断扩大。但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 地维护了人民币外汇市场的稳定,这也使得人民币成为后危机时代少 数币值较稳定的货币之一。第二,各国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需求增加,将会对中国的资本市 场带来积极影响。按照IMF对SDR货币两个基本条件的要求,将人民 币纳入SDR即是对中国贸易地位和人民币使用便利度的认可,一方面 将有利于扩大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使用范围和结算规模,推动跨境消 费与投资,另一方面亦有助于刺激包括各国央行在内的全球金融机构 对人民币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结合2015年以来中国央 行连续出台政策大力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预计中国债券 市场将率先受益。与此同时,也应理性看待人民币加入SDR,经济实力才是人民币 国际化的根本决定因素。虽然加入SDR货币篮子能够为中国的资本市 场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归根结底,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最终是经济实力的体现。首先,应看到SDR在国际 储备中占比很低(仅约2. 4%),因此加入SDR本身对人民币国际化的 短期直接影响有限。其次,以日本为例,虽然日元在1980年就被纳 入到SDR货币篮子,但由于其经济自90年代以来的长期不景气,日 元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再次,SDR的全球 货币地位并非是不可动摇的。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断发展,SDR 篮子货币所属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呈现下降态势,其由1995年的 占比全球经济的71. 1%,下降到2014年的49. 6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原因在于,建立与全球经济体地位相匹 配的货币制度安排,有利于提升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适应经济转 型要求。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尽管人民币纳入SDR带来的 短期增量资金有限,但这给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树立了国际认可标准, 给更多全球主权国家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储备货币奠定了基础。人民币 资产的受青睐程度,最终取决于其交易便利、保值增值等功能,最终 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在中国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 人民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是对这一现 实的确认。2015年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关于贫困与社会福利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2015年, 关于贫困与社会福利、社会公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经济学界 的重视,成为全球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首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因为在消费、贫困和福利方面的研究成就,在2015年10月 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安格斯迪顿在消费、贫困和福利方面的研 究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迪顿和米尔鲍尔共同提出近似理想需求系统(AIDS),用 于分析消费在不同商品之间的选择和分配,此模型适用性和有效性较 强,能够匡算出个人收入和多种商品的价格对商品需求的影响。此模 型和之后的完善版本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实际政策评 估的重要工具。第二,迪顿发现了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实际关系,即“迪顿悖论”。 迪顿注意到主流消费理论无法解释总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实际关系,而 基于理论所推出的居民根据个人收入调整对应消费的行为特征与实 际调查数据所呈现的变化有很大的出入,这被称为“迪顿悖论”。这 说明,对个体数据的分析是解开总体数据之谜的关键,这推动了现代 宏观经济学研究思想和方法的进步。第三,迪顿对发展中国家的贫穷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迪顿使用家庭调查数据来测量贫困和生活标准,以及影响贫困和生活 标准的因素。他认为使用支出数据来测量家庭福利水平相比收入数据 更能够真实地反映贫困地区人们的福利状况。利用这些调查数据,他 开展了多项有影响力的研究,包括家庭内部重男轻女现象的研究、收 入与营养状态关系的研究等。与此同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朱玲等人也因为在贫困与社会 公平政策方面的研究,在2015年获得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一孙冶 方经济学奖。朱玲等人的著作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 从经济思想史、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角度,探索了连结经济自由 与社会均衡的路径,探讨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和增长过程 的社会和解,阐明了导致收入高度不均等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原因,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