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贯彻落实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言稿、心得体会感悟【10篇】版.docx
贯彻落实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重 要讲话发言稿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 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 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 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让“荒 漠戈壁”走向“绿水青山”是急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事,要让自觉 保护环境成为主流、持续保护环境成为常态、共同保护环境成为共识, 用切实的行动让环境发生看得见的变化,擘画好美丽中国新画卷。让“荒漠戈壁”走向“绿水青山”需要培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理念,让自觉保护环境成为主流。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在党的大 力宣传引导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广大人 民群众心中。但是不可否认,依旧有部分干部只是形式主义做做样子 保护环境,但是内心却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只顾眼前利益而 忽视了党中央对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睁一只眼闭 一只眼,将环境保护这一大事置于各项任务的末尾,导致责任落实不 到位,环境治理成效未达预期。要让自觉保护环境成为主流,就要进 一步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宣传工作,针对偏远地区、环 境保护薄弱区、环保意识落后区做好对应的教育培训,尤其要对贴近 环保一线的人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更多鲜活的“绿水青山已经 带来金山银山”的例子鼓舞人们的信心,让人们打心眼里认同环保理 要摒弃“走捷径” “一步登天”的幻想,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急 躁心态压下去,多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 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干好眼前事。要打长谱、谋长远,发扬“功成不 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作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已有的部 署和规划,坚持到底、日雕月琢,一茬接着一茬干。要关注细节、重 视小事,善于做好工作上的“细小微”,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从而 积小胜为大胜,积蹉步成千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来,创造的一个个历史性贡献和历史性奇迹, 靠的正是历史耐心。尽管在探索之路上充满艰辛和曲折,但党始终代 表着人民的意愿,做出的各项决策都是顺应历史规律的奋斗实践。一 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政党的壮大,不为一时掌声,而需久久为功,比 的是耐力和韧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急 不得、赶不得”的“精细活”,需要的是只争朝夕的奋斗劲头、勇于 担当的干事热情和笃实坚定的历史耐心。“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五年,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 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急功近利、心浮 气盛的态度会对国家建设造成伤害,唯有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 必定有我”的志向,保持“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 力,不驰于空想、不急于求成,才可用持续不断的奋斗绘就社会主义 新蓝图。学习在内蒙古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 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 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 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 堡”上展现新作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绿水青山”是大自然馈赠我们的珍贵礼物,也是我们得天独厚 的资源禀赋,它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想要守好这些“财富”,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久久为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注重“点滴”,让“珍惜”成为常态。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 之不觉,失之难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 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 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 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塞罕坝”的启示告诫 我们,若不珍惜和保护,昔日木兰围场就会变为荒弃的高岭,而复原 林海,需要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全身心投入。我们只有正视问题,才 能解决问题,根治问题。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减少每一次浪费、 每一点破坏,以“点滴”的“珍惜”唤醒每一寸土地。注重“引导”,让“改善”成为追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 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 土的命脉在树,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它不仅体现为对生态的保护、对环境的整治,更是一种思想、一种理 念、一种生活方式。引导全民具备“绿色”的“眼光”,是改善生态 环境的重要一环,经济要上台阶和生态文明要上台阶两者之间并不冲 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对 大自然馈赠的天然资源坚持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 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让绿色发展成为我们坚信并且长期坚持的重 要发展理念。注重“获得”,让“提升”成为目标。现如今,人民群众对清新 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 越来越珍贵。实事证明,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从过去追求“生 存的空间”到现在追求“生活的品质“,再到追求“生命的价值”, 无论在哪个阶段,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 的民生福祉。唯有保障“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才能提高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初具规模,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 实现良性互动,促进生活品质的提升,绿色发展这条路,将持续不断 向前走。学习在内蒙古考察时重要讲话开展主题教育“以学正风”心得体会“通过集中教育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 问题,是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人民群众看主题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 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 有明显进步。”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内蒙古考察时,深刻阐述了通过 集中教育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突出问题的重要意 义,系统论述了 “以学正风”的丰富内涵,为广大党员干部划定了思 想“红线”、提出了实践要求,必将激励我们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深 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党要深刻认识到,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我们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通过开展主题教育, 解决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我们党把自我 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毅力,看到作风建设获得的成果,直观感受到 主题教育取得的成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关于作风建设的重 要理论和方略,贯穿着对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 界、作风操守的要求,这些原创性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 承和发展。我们要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建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特别是在具 体落实中,要抓实以学正风,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学查 改相贯通,对标党风要求找差距、对表党性要求查根源、对照党纪要求明举措,增强检视整改实效。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0我们要大兴 务实之风,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实、基础 打实、步子迈实,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 要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提高调研成果质量,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我们要大力弘 扬清廉之风,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牢 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全面查找廉洁风险点,筑牢思想防线,坚守法纪 红线,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 按照“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不腐”要求健全相关制度、 严格执纪,建好护栏。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奋进在新征程上,我 们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要 自觉养成俭朴之风,把生活作风问题作为检视整改的重要内容,督促 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头脑,管好工作之外时间,管好家人、身边工 作人员,筑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的堤坝。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全党要深入学习贯 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系列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时刻保持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 起,强化问题导向,增强公仆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做到公正 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 肉联系,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起 亿万民众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 建设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学习心得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 林场,深入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细问杨柴特征, 细研防风固沙特点,提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 书记调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不是走马观花、摆摆样子,而是沉下 去察民意、解民忧、暖民心,给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了典范与标杆。 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传承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焕发 调研新颜值,激发群众新笑颜。“深”字为先,把牢“下去”“上来”调研的“切入点”。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 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无论是廖俊波书记深入乡镇(街 道)调研两个月,还是黄文秀走遍全村472户绘制“民情地图”,都 展现出共产党人深入群众、走访基层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代党员干 部,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不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的“云调研” 是无法真正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的,唯有练就“铁脚板” “泥腿子”, 才能破除“一叶障目”半知半解的局面,在田间地头找到民生问题“最 优解二“实”字当头,把牢“实话”“实情”调研的“着力点”。躬身入 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终有败事之 隐患。袁隆平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低下身子、沉到一线,终圆“禾 下乘凉梦: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不能搞“蜻蜓点水式”“钦差式”“悬 浮式”调研,要“身”到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一线;既要有“规 定路线”,也要有“自选动作”;既要看“门面”“窗口”,也要看“后 院”“角落”,最终形成全面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 措。“细”字助力,把牢“找茬”“绣花”调研的“关键点二堤溃蚁穴, 气泄针芒。调查研究中任何一个小小的疏漏,都可能让我们前期的心 血付之东流。唯自我“找茬”、自我加压,在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 节上下功夫,以“绣花功夫”调研,于小处见工作,在细处见水平, 将调查研究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当好“细节 控”,从群众茶余代后的细微之处发现问题、摸出实情;要备好“探 照灯”,找问题不留死角,力求发现不易被发现的问题,掌握不易被 掌握的情况;要注重“血肉充盈”,不能搞“框架式调研",大而化之 的调研内容难以出实招、出实效,必须用“钉钉子”的精神去捕捉问 题,才能在“细”中抓落实,“绣”出调研新颜值。“准”字保质,把牢“目标”“干货”调研的“聚焦点二调查研 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提前找准研究的问题和方向,找准切 入点和调研对象的典型。从干革命到搞建设再到抓改革,都取得让世 界震惊的成绩,究其根本是因为调查研究弄清了问题性质、找准了症 结所在,进而有的放矢。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当好“手电筒”, 找准调研工作中的“纲”和“领”,才不会出现“浑水摸鱼”“盲人摸 象”式的蛮干,让调研工作取得实效;要当好“解剖手”,找准问题 脉络,透过现象看本质,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把准事情的来龙去 脉,才能“对症下药”、科学决策。“效”字立本,把牢“实用”“延续”调研的“落脚点”。“操千 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调查研究不能“调”而不“研”,同 样也不能“研”而不“办”,必须以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实对策 作为“落脚点”,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 成效。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既要抢抓大兴调研之风,将调研的重心 和落脚点放到为民办实事上,把解决群众难题、增进民生福祉作为调 查研究方向,又要“一竿子插到底”,不比排场比成果,不比时间比 实效,不比报告比运用,充分利用好来之不易的调查成果,逐一梳理 形成台账,有始有终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学习在内蒙古考察时重要讲话以学正风搞好调查研究心 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对以学正风作出深刻阐述, 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 上下功夫。“文风反映作风。调研报告作为调查研究工作最直接的成 果体现,既要还原“本味”,还要激发“辣味”,更要增添“鲜味”。用“真材实料”的“农家菜”还原“本味二真材实料才能做出 好味道。好的食材往往不需要“三香五味”的调味与“过度”的烹饪, 过犹不及反而会丧失其“本味二调研报告同样如此,要避免“长篇 累牍”的“浮夸风”,戒除“拖泥带水”的“绕弯子”,摒弃“避重就 轻”的“假把式二判断一篇报告典型不典型、真实不真实,不在于 是否“长篇大论”,而在于是否“从群众中来只有坚持不懈地记 录基层现实工作的“弯弯坎坎”,摸清政策效能发挥的“短板缺陷”, 查明群众生产生活的“疑难杂症”,我们的文字才能与人民群众达成 共识、形成共鸣、产生共振。“不能脱离实际,想当然、拍脑袋”是 习近平总书记对改进文风的总要求。党员干部要将写好调研报告作为 工作作风的“试验场”,以“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笔力写出“真材实 料”,写出真正让言者提气、听者服气的调研报告。用“问题导向”的“油辣子”激发“辣味”。“辛辣”的菜肴,初 尝“辣嘴”,细品“过瘾”调研报告也需要增添一点直面问题的“辛 辣味”,只有讲清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不触及实际问题,就 会有套话;不回应群众关切,难免有空话。若只为了 “面上”好看, 拣好听的说,刻意回避问题、故意掩盖问题,就会沦为“表扬信”, 决策落实的难点会被忽视,值得推广的亮点会被掩盖,尚未暴露的盲 点会被深藏,导致问题会像“阴天驼稻草”一般,最终积重难返。习 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党员干部要坚持 问题导向,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将问题摆上“台面”,暴露问 题不怕“丑”、敢于较真不怕“辣”,总结规律性认识,弄清问题的实 质,找到问题产生的症结,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风向 标”,真正“辣”出方向、“辣”出成果。用“匠心独运”的“新手艺”增添“鲜味”。调查研究是实践创 新的基础。调研报告不能一味地反映“过去时”,记录“现在时”,也 要思考“将来时二有个别同志认为“调研年年搞,年年老一套”,于 是便偷懒拿过去的报告“缝缝补补”,套件“马甲”、打上“补丁”, 一篇貌似别具心裁的“翻新作品”就横空出世。殊不知,这是形式主 义、官僚主义在作祟。实际上,工作处处都有“新篇章”,就是所谓 的“老一套”,也会发现“新大陆”。高质量调研报告是高超的理论素 养、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度的理性思考基础上的分析研究,是令人耳 目一新、通俗易懂、醍醐灌顶的信息增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 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党员干部要 在“新”字上下功夫,努力做到选用的材料新、概括的观点新、总结 的经验新、提出的要求新、探索的规律新,达到“领异标新二月花” 的境界。学习在内蒙古考察重要讲话深刻理解防沙治沙工作心得 体会初夏时节,满目葱茏。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考察,来到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实地察看正在治理的沙地。总书记 强调:“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 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总书记的话既道出了荒漠 化防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深刻揭示了其艰巨性与长期性,为我们 做好新时代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指引。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其形成既有气候因素,也与 人类不当活动有关,至今仍是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据联合国统计, 全球1/4的土地严重荒漠化,每分钟就会新增11公顷荒漠,每年造 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20亿美元。而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 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现有荒漠化土地257.37 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68.78万平方公里,影响着4亿多人口的生 产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荒漠化并不只是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它 引发的生存危机、贫困问题等,还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防沙治沙从来不是一道“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要 做”的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 总书记在谈到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时,专门把治沙问题纳入其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这里要加一个沙,字”。近年来,总书记先后到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 林场、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等“三北”工程 林场考察调研,对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正是在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加快沙海播绿步伐,成功遏制了荒漠化扩展的 态势,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22年 念,自觉维护绿水青山。要对那些环保意识弱的地区、环保效果差的 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找出病因,及时治疗,对那些思想上对保护环境 认知不到位的党员干部要及时纠正处理,保证“荒漠戈壁”走向“绿 水青山”的障碍最小化,早日迎来处处绿水、满满青山的良好局面。让“荒漠戈壁”走向“绿水青山”需要树立“久久为功、毫不动 摇”的意识,让持续保护环境成为常态。过去我们为了快速的发展, 不惜竭泽而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后来发现修复环境所消 耗的资金远比当时竭泽而渔所得到的收益多得多,这无疑给我们敲响 了警钟。为让悲剧不再重演,我们必须算好生态长远账,充分意识到 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真正 从内心树立起坚决保护环境的观念、做好环境攻坚战的长久准备,坚 持滚石上山,一步一个脚印让环境不断变美、变好。要有“勿以善小 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识,只要是保护环境的举措,再小也 要积极去做,只要是保护环境的政策纲领,再难也要坚决执行,靠着 时刻注意、事事尽心,让“荒漠戈壁”逐渐缩小,让更多荒芜之地看 见“绿水青山:要做好接续工作,不断培养优秀干部和环境相关专 家,让生态工程始终能有一批有魄力、有能力、有正确认知的“生态 大军”,以“愚公移山”的劲头让沙化土地、荒芜之地面积大、分布 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局面发生彻底改变。要一以贯之重视解决好过 度放牧、污染排放等问题,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对相关企业、 人员做好指导工作,保证不出现一边污染一边治理的“无用功”情况, 真正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让“荒漠戈壁”走向“绿水青山”需要下好”协调一致、互相配 合”的大棋,让共同保护环境成为共识。保护环境不是一个地区、一 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 土地面积已经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 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二动人的绿意在黄沙中不断绵延,由点到线,连接成片。然而,这 个过程并不容易。总书记这次考察的新华林场,经过40余年治理, 才从一片沙丘、荒滩、盐碱地覆盖的“沙海”,蜕变为森林覆盖率达 65%的“林海二对此,总书记用“滚石上山”作了生动的形容。推 着大石头上山,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借助,必须竭尽全力,稍一松劲就 可能前功尽弃。防沙治沙工作正是如此。虽然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明 显,但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分布范围广、沙化程度重,治理好的土 地上,不少植被还很脆弱,很容易出现反复;还没治理的土地,自然 条件更差,治理难度更大,需要付出的时间更长、精力更多。如若不 能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推进,不仅前期的努力会付诸东流,好不容 易取得的成果转瞬即逝,还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荒漠化威胁。治理好“地球的癌症”,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前提,但绝非一日之 功。唯有下定非凡的决心,拿出非凡的举措,以“滚石上山”的精神 防沙治沙,方能换得黄沙变绿洲、独木成林海,为祖国北疆构筑一道 亮丽又牢固的“绿色长城”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 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 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 上取得更大成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衰关系文明兴衰, 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体系新目标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执 好“理想信念、担当作为、实干笃行”三支笔,自觉肩负起党和国 家赋予的光荣使命,用心用情用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二执“理想信念”之笔,为生态文明点亮“引航灯塔”。理想信念 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灯塔”,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任 何大事要事都会失去指引、难以办成。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复杂的 系统性工程来说,唯有以科学的理论思想指引、坚定的理想信念筑基, 才能始终行稳致远。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 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充分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 战略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以对历史、对 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投入到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的火热实践中。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树立 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当好生态卫士,以 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把守护绿水青山摆在工作中 的重要位置,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努力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执“担当作为”之笔,为绿色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 影响文明兴衰演替:面对生态环境领域中的诸多突出问题,唯有担 当作为、主动出击、坚决整改才能建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党员干部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一刻也不能松懈、生态环境 任务一点也没有松劲,要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与坚定,增强忧患意识、 树牢底线思维,以零容忍的态度面对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以持之 以恒的行动修复生态环境创伤,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摒弃损害生态环境 的发展模式,不断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要主动深入基 层一线,把责任扛在身上、把困难摆在面前,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 秋”的敏锐意识和洞察能力及时发现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存在的生态安 全隐患,及时找到既能推动发展,又能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道 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执“实干笃行”之笔,为美丽中国绘就“崭新画卷二十年来, 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 5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 87%; 全国优良水体比例提高了 23.3个百分点,达到84.9%,接近发达国家 水平;全国森林面积增长了 7.1%,达到2.27亿公顷,成为全球“增绿” 的主力军一个个生态环境治理成就的背后,是无数人持之以恒、 久久为功的奋斗。党员干部必须明白,保护生态环境永远没有终点, 美丽中国建设永远都在进行时。要传承治沙防沙的“榆林精神”、荒 原变林海的“塞罕坝精神”,下足铢积寸累之功,在人居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诸多领域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推动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动图景成为现实。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 态文明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保护环境为荣、 以铺张浪费为耻,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日常点滴抓起,不断带动人民 群众养成“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把建设美丽中国转 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23个企业、一个人的事,只有各地区、各领域、每个人都协调一致、相 互配合,才能下好“荒漠戈壁”走向“绿水青山”这盘大棋。要加强 系统观念,从整体上考虑,从全局上思索,既要着手森林、河流、草 地的保护、修复,也要关注城乡的绿化建设,既要进行沙漠、荒地的 治理,又要减少污染的排放,保证不出现生态短板、治理缺口,描绘 全面健康的绿水青山式生态图景。要改变独自作战、各自为战的局面, 强化区域联防联治,以高度的担当精神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生态保护义 务,并共享数据、相互配合,让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让有能力的人 才强强联手,真正使生态环境得到“一条龙维护”“手牵手治理”。要 用合理的规划和现代化科技手段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划 分好区域环境“网格员”,建立区域环境信息库,让生态环境的系统 变化、整体发展能够第一时间把握,让环境“无主之地”真正得到有 效管理。要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引领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积极动身前 往到环境保护一线,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紧攻坚,用实际行动打 赢绿色保卫战、黄沙防护战,真正让生态环境质量发生看得见的改善, 缔造更加美丽的生态中国。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 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勇担 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广大 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牢记嘱托,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 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 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答好美丽中国生态 文明建设的时代“新考卷”。积极“备考”,从思想维度根植“绿色发展道路理念”,答好生态文明建设“选择题”。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得之 不觉,失之难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 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简而言之,没有 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就是“无本之木。经济转型也就成T “纸上谈兵”。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就要始终坚 持生态第一、环保优先,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观念。在新的 时代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 护同等重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 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价值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把生态环境的提升 和整改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 划、科学的举措保护自然生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 感和“橹起袖子加油干”的进取心,一以贯之地做好美丽中 国生态文明建设。踏实“应考。从实践维度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答好生态文明建设“判断题”。法治和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 要保障,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出台和修订完 善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法律法规,推动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也应看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 设并非一劳永逸,还需持续扎实推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 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保护生态环境,以制度来约束言行,以制度来护航发展,以 制度管根本、利长远,充分发挥制度的效能。面对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时代背景,广大党员干部更 应清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理念,保持“钉钉子”的韧劲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 精神状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体现 生态文明要求的工作目标体系,让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工作评 价的“指挥棒。让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成为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持续“赶考”,从现实维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答好生态文明建设“思考题”。十年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非凡 的成就,绿色答卷背后是人人参与、人人奋进、人人享有,离不开“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没有任何退路, 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 “排头兵”,把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提升作为奋斗目标,保持“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是一 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牢牢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方向 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心中的“国之 大者”,在推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一事上不能有弹性思维和弹性做法,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推动新时代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行稳致远。学习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 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讲话精神心 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 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勇担 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广大 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牢记嘱托,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 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 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答好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新考卷”。积极“备考。从思想维度根植“绿色发展道路理念”,答好生态文明建设“选择题”。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得之不觉,失之难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简而言之,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就是“无本之木。经济转型也就成 了 “纸上谈兵”。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就要始终坚持生态第一、环保优先,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观念。在新的 时代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 护同等重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把生态环境的提升 和整改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 划、科学的举措保护自然生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橹起袖子加油干”的进取心,一以贯之地做好美丽中 国生态文明建设。踏实“应考。从实践维度完善答好生态文明建设“判断题”。法治和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 要保障,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生态文明建 设的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出台和修订完善 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法律法规,推动生 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也应看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并 非一劳永逸,还需持续扎实推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 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 生态环境,以制度来约束言行,以制度来护航发展,以制度 管根本、利长远,充分发挥制度的效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时代背景,广大党员干部更应清 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理 念,保持“钉钉子”的韧劲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 神状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体现生 态文明要求的工作目标体系,让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工作评价 的“指挥棒。让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成为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持续“赶考”,从现实维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答好生态 文明建设“思考题二十年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非凡 的成就,绿色答卷背后是人人参与、人人奋进、人人享有,离不开“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没有任何退路, 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 “排头兵”,把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提升作为奋斗目标,保持“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是一 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 奋发有为,牢牢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方向 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心中的“国之 大者”,在推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一事上不能有弹性思维和弹性 做法,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推动新时代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 远。学习遵循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重要讲话心得体会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时指出, “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 新奇迹”。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是一个长期任务,尤需久久为功。 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学习践行坚韧不拔、持之以恒、自强不息、 迎难而上的防沙治沙品格,不断校准思想的“时针”、行动的“分针”、 作风的“秒针”,让治沙防沙精神“久久为功”“一刻不停”。让“坚守初心” 一以贯之,思想的“时针”不可偏。“心有定力、 行路坚实”,初心如同钟表之“时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只有思 想上“一以贯之”,行动上才能校准方向、逐梦而行。广大党员干部 要把加强党性修养、补足精神钙质、夯实信仰根基作为人生必修课, 坚持理论学在平常、表率做在日常,做到“心怀磁针石,誓死指南方”。 要主动远离“北窗高卧”“无事平躺”的悠闲心态,以“吃得苦中苦” 为奋斗指向,在沉住气、静下心中磨炼坚强意志,将“一曝十寒”转 变为“久久为功”。要胸怀“国之大者”,把小我融入大我,自觉追求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驾护航。让“坚守责任”驰而不息,行动的“分针”不能停。“志不强者 智不达,行不怠者事方成",无论是啃下“硬骨头”,还是解决“拦路 虎”,实干的步伐“分分钟”不能停。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与党中央 对准“分针”,步步紧跟、步步为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把中央的 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转化为现实发展的成果。要勇敢迈出“庸懒散 拖”的舒适区,大胆干、大胆拼,努力练就“霸得蛮”的“铁肩膀”, 锤炼能旗“地雷阵”的精气神。要临阵忘“惧”、公而忘“私”,把吃 苦当“进补”,把岗位当战位,披荆斩棘、一往无前,通过持续坚持 锤炼自己的党性,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战胜艰难困苦。让“坚守奉献”有始有终,作风的“秒针”不宜忽。“不计当时 誉、追寻千秋功”,无我奉献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干事胸怀和境界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