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测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三年级科学教案.docx
-
资源ID:95168707
资源大小:16.7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测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三年级科学教案.docx
测量一手的大小数学核行设计背景手的大小是苏教版三年级测量一课的拓展课,适宜在三年级开展教学。 它的中心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去比较手的大小,从而意识到认识一种事物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本课旨在让学生在游戏、猜测、制定计划与实验、得出结 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真正在“做科学”中学 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技能,陶冶相应的情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此为“点二 辐射 出更多的“面”作为教学内容,以开放的思维引领学生到更广袤的空间去“感受、体 验、内化设计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 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里,这种需要显得尤为强烈J 我们所熟悉的由美国兰本达教授提出的探究研讨法更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 方法,它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提问、实验、讨论与交流。借鉴当今国 际上流行的“动手动脑做科学"(Hands On & Minds On Science)的科学教育理论和 实践。依据科学教学的新理念,运用“三控”原理,遵循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探 究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的主旨,准备采取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 究的过程和课内外延伸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本课。始终贯穿以科学探究活动为“经二 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纬”的线索。教学中将力求贯穿以下理念:发挥好教师角色,构 建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立足探究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组织小组合 作学习,充分发挥合作互动的实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手的大小。能用语言、文字描述比较手的大小的方法与结果。体验猜测、制定计划与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知道手有大小之分,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与比较手的大小。了解手大小与各方面因素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能细心观察与实验,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手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意识到认识一种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我们的活动记录卡、方格纸、玻璃球、带孔的珠子、棉线、细铁丝、尺、 烧杯、清水、剪刀、彩条、卡纸、围棋子、铅笔、吸管、滴管、粉笔、水槽等。探究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问题1 .师生合作抓宝游戏教师描述:上课前,老师想和同学们做个游戏,谁愿意跟老师合作一下。(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位高个,一位矮个。)看谁用一只手抓得巧克力多。2 .学生猜测抓的结果教师叙述:我们先来猜猜看,他们分别能抓多少粒?学生进行猜测。师生见证猜测结果3 .学生根据猜测实验结果质疑4 .教师相机揭示探究话题教师叙述: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手的大小这个话题。(师板书:手的大小)二、自主参与,制定计划1 .小组内猜测每个人手的大小2 .小组讨论与制定证明猜测结果是否正确的实验计划教师叙述:那么,到底是不是他的手最大,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小组的 同学可以讨论一下,请一名同学作好记录。我们的活动记录卡组别:活动地点:研究问题:记录人:我们打算用来实验的方法和材料是:我们猜测的结果是:我们得到的结果是:通过实验我们的想法是:活动时间: 年 月 日(备注:填表时用文字或图形都可以。)3 .交流计划,适度调整三、合作实验,交流结论1 .明确实验要求教师引领:刚才老师看了一下,每一组同学都设计了许多验证手的大小的实验方 法。老师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用品,它们对你们的实验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下 面就请每一组的小组长根据你们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选择你们组需要的材料。(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有方格纸、玻璃球、带孔的珠子、棉线、细铁丝、尺、烧杯、 清水、剪刀、彩条、卡纸、围棋子、铅笔、吸管、滴管、粉笔、水槽等。)2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 .汇报实验方法与结果依据先前的实验方案预测汇报的结果为:抓玻璃球的方法:分别抓了 15个、12个、13个和18个。其中XXX抓的玻 璃球数量最多,所以我们认为他的手最大。小尺量的方法:我们组用小尺量出我们一挂的长度,大约是14cm、13cm、12cm 和 15cm;体积测量法:我们把手插进盛有满满水的烧杯里,烧杯里的水溢出的量不一样,由此,我们找出了我们组吴桐的手最大。网格测量法:我们第X组是用这样的方法:每个人将手放在方格纸上,发现所占 的格子不一样多。棉线串珠法:我们第X组做的和其他组不一样,我们每个人将一只手一次抓到 的珠子用棉线串了起来,你们看,这里边XXX抓的珠子串得最长,我们认为他的手 是我们组最大的手。围棋子占地法:我们组是用围棋子从手腕挨着摆至中指指尖,我放8颗,是我们 这组最大的手了,跟我们预测的结果一样。实物比试大小法:我们用的方法最简单,每人伸出手来相互比试一下,我们发现 王天宇的手最大。测量长度与握拳法:我们小组量出了每个人手的长度,大约是12 cm、13 cm、11 cm和14 cm,结果是刘磊的手最短,我们认为他的手在我们组是最小的。接着,我们 又握紧拳头,比了比,发现他的手还是最大的。4 .尝试发现规律教师导引: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小组内交流发现的规律学生汇报组内交流结果规律手指长的同学手就大一些;个子高的同学手要大一点质疑XXX的手在清水中占的体积最大,而他抓的珠子却不是最多的?解释可能是他的手太胖了或手指短小验证 教师让刚才的学生走上讲台,并找一位手比较瘦的同学作为参照物,引导学生自 主发现。学生阐释:我发现XXX的手是又胖又短,放在水里占的地方肯定大,可是他的 手指短,抓东西就少了,而XXX的手是瘦瘦的,看起来没有XXX的大,但是抓东 西并不少。学生获取实证:两生通过比试和抓珠子得出和同学们猜测一样的结果。四、巩固运用,拓展延伸1 .教师导引学生进一步探究教师陈述: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比较了我们手的大小,关于这个话题,你还想了 解哪些问题或做什么事。2 .学生大胆进行表达预测结果: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全班同学手的大小和他们的身高的关系。我想为自己做一个手的成长记录卡,一天记一次。(此处疑义之声:我认为他说 得不太科学,应该把时间拉长一些。(不少学生附和着,师也点点头。)我想了解一下大人的手和小孩的手存在什么区别。我想知道手的大小与人的身材有什么样的关系。我想研究手的大小和遗传有多大的关系。我想探究一下影响手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3 .教师小结:对于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收集有关的资料,运用我们今天的方法去大胆 地探究,一周后,我们来交流一下。4 .学生畅谈收获教师描述:那么,你能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吗?预测学生:我知道了比较手的大小有很多种方法。我知道手指长的同学手要大一些。个子高的同学手要大一些。男同学的手比同龄的女同学手稍大一点。我明白了可以用不同种方法去比较手的大小。我想到:我们在分析一种现象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种方法可以验证同一个结果。教师总结:老师希望你们每天都在思考,都在探究,争做真正的科学小主人。总评本课的设计在第一个环节中主要考虑到学生活动真正能成为一个自主研究的过 程,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要让他们对即将展开的活 动处于一种“放松的警觉状态“。只有这样,研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内在 需要,而研究活动也才能真正得以开展,科学课也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卷入”。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 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 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强调让学生自己“做科学”,就得给予学生充分展开探索与研究 的时间和空间,应该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有效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教师 应努力恪守“组织者”、“引领者”与“亲密伙伴”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 限度地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经历着、 感受着、体验着和发现着。可见,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给 束缚住,要让他们自己去大胆尝试。要想让学生知道更多的比较方法,只有让他们通 过动脑、动手与动口的结合,真枪实弹地去“做”科学,才能让他们的心智得以充分 的展现。“用他们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这句话就意味着教师不要破坏性规定学 生表达探究结果的方法,而是要鼓励他们百花齐放,用他们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 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这些正是二、三两个环节的用意所在。第四个环节则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引伸,这是发展学生个性,体现培养 学生科学素养的真实再现。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归纳、概括与 判断的初步能力。同时,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教师则顺水推舟地作了 适时的点拨,让学生通过实验再次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的心灵得到又一次的震撼。 从学生的汇报中,教师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位学生都想成为一名小科学家,他们的学习 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从中体验着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本着“开放、 灵学、活用”的原则,让学生进行了自主总结。这正体现了 “人文”的意识,开拓了 学生的视野。最后的作业是让知识得以内化与延伸,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作业 的机会,让家庭与社会成为我们学校的另一学习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