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docx
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晨读导学I慧鬻鬻i舞i鬻舞舞鬻藕ii舞舞i舞鬻讲卷有益I绝版的暮春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 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 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 中倾泻下来的暖和阳光,流觞处处,诗思灵敏者脱口而出。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 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三巨觥。年少的王 献之参与这样的成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也只好喝了罚酒。一切都是自如的、随便的,唯 有这样,雅集才布满了无拘无束的气氛。谢安也参与了兰亭雅集,和一个一般文人一样,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在雅集中,丝毫不 见他有与人不同之处。从文人角度看,谢安的影响要赛过雅集中的每一个人。从职务上看, 谢安历任了桓温司马、吏部尚书,东晋孝武帝时甚至位居宰相。这样的人在兰亭雅集中,与 大家公平,无人着意提起,也无专文渲染。这正是晋文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文风。难得的是 谢安的平常心,更难得的是诸士人的平常心,以至到达了自由的最大值。山水怀抱中的文人相聚,适意是雅集的动力。由于适意而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情愿怎 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共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沉着悠闲的 趣味。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能流传下来,生怕远远超过了全部参与者的料想,他们只是觉得 欢快了一天,一身轻松地披戴着芳草野花的香气回家。保刖覆习自主发展一、学习目标1 .积累整合文言学问,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 .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实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3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熟悉作者肤浅感慨中所蕴涵的 乐观心情。二、作者连线书家至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山东临沂)人,书法家、文 学家、书圣。世称王右。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 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 一家,影响深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仰慕,被誉作“天下第一行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很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 发生共鸣。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 自然清爽的风格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缘由。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老之将至 “人生无常,情调有些消沉,你觉得作者在文 中所抒发的悲伤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的?我的观点:观点一:有些消极。文末承接上文“死生亦大矣的“痛而来,询古问今,由己悲人。古 人、今人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防止不了生命殒灭的规律,魏晋时代,士大夫多 崇尚老庄哲学,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这对王羲之不会没有影响。观点二: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文章由观赏良辰美景、流觞曲水而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愉悦闲适的心情立刻转向激荡,流露出一丝感伤心情,但到篇末, 进一步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珍惜时间、眷念生活、喜爱文明的思索,又趋于安静。 正由于人生无常,时不待我,所以他才要著文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二、归纳总结图解文章主旨探微作者通过描写兰亭四周山水之美、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章着眼“死生二字,直斥“一死生 ”齐彭殛的老庄学说,肯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玄 学盛行、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精神和豁达的生死观。ffiigfflHIM一、百变素材1 .生与死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行 抗拒,因而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索。林语 堂说“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快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和 陶渊明都是这样的诗人。他们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炀为妄作。一个“列叙时人,录 其所述,唯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个“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加珍 惜。在平平淡淡从沉着容中书写诞生命价值的箴言。2 .淡雅人生王羲之和他的伴侣们处偏远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朴实简洁之衣,食清淡爽口 之味,歌清爽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沉着容、 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实切。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表达,是一种“简洁 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这明显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学问分子追崇的一种 “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抱负和乐境。3 .喜爱自然动乱担心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峻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美丽的自然环境却使人在身体 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宁静和松弛,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头从自然中 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王羲之面对良 辰美景、仰观俯察,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和至真至深的理趣溢于言表。王羲之 从自然山水中体会人生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强劲之音,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二、技法学习写景、叙事' 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谈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怪。前一局部主要是叙事、 写景,先表达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美丽的自然环境:山岭曲折,清流映带。 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 怀 “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看、思索,满意你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 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安静、闲适的。 到后一局部,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谈论,由观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 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心情立刻由安静转向激荡。进而产生了哲理的思辨。他认为“一死生 为虚诞,齐彭殄为妄作,明确地驳斥了老庄“齐寿天,一生死的言论,从而进一步深化 地探求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喜爱文明的思索。寿天、生死 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心情。但到篇末作者的心情 又趋向于安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开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定的。正因 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综观全篇,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之变化由安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安静,极尽波 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迁移运用依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写一个写景抒情的散文片段,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熔写景、 叙事、抒情于一炉,描绘出当时的意境,不要简洁翻译原文。200字左右。【例如】阳春三月,江南已是草长莺飞,会稽山阴的兰亭,有很多修长的翠竹,它们或夹道成荫, 或东一丛西一簇,微风吹来,竹姿曼妙,非常清幽秀美。远处,山峰屹立,峻岭逶迤。脚下, 清亮湍急的溪流,犹如青罗玉带一般环绕在亭子四周。溪水淙淙作响,一群才子在溪水边洗 濯嬉游,祈福消灾。之后,他们在水边席地而坐,把酒杯放在溪水里,任其顺流而下,停在 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即兴赋诗。这里没有丝竹合奏的盛大场面,有的只是把酒临风、 畅叙幽情的欢快。三' 考点链接文言文翻译之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精确?无误,就是要使 译文忠于原文,照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 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 美丽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善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 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缺乏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如: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直译:聚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如此翻译就会发觉语意不畅,在此状 况下,需要帮助以意译。所谓意译,那么是依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看原 文词义。意译有肯定的敏捷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 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拟通顺、流畅、好懂。其缺乏之处 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如上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一句,我们可以意译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要直接依据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假如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帮助手段,使句意尽量到达 完善。例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 抬头观望宇宙的广阔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纵目远眺,伸展胸怀, 足可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令人欢快。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点训练】 请你依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同步演练中第12题。四、悦读心赏叙“乐简练,抒“悲肤浅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古时候,每逢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月三日称为上巳节),按古代的风俗,这一天人们必 需去水边祓除不祥,这种习俗叫做“修禊。如杜甫的?丽人行?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 水边多丽人之句。说明人们比拟重视这一节日。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以会稽内史 身份主持了大规模的文人集会,一代名流云集兰亭。如谢安、孙绰、许询一些文人,共四十 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禊。此次兰亭集会不纵酒色,无丝无竹,临流畅饮,赋诗抒怀,畅叙 幽情。为纪念这次风流雅士的盛大集会,将当时名人诗作汇编成集,并由王羲之撰写序文。?兰亭集序?的思想内容,涉及儒、道、玄、佛四家思想。了解四家的思想,对理解这篇序 文是不行或缺的。儒家主见乐观入世,反对消极出世,论生不管死;道家主见养怡生年,顺 应自然,清静无为,力求“守生;玄学清谈哲理,不务实际,一切达观,消极玩世;佛教 宣扬一切幻灭,畏生畏死,主见“无生。王羲之对“一死生 ”齐彭荡等的态度在序文 中有及其鲜亮的表露。第一段以洗练的文字,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人物如谢安、孙绰、许询一些文 人,共四十一位,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稽山风景秀丽,山辉川媚,名士们在晴 朗的天空下,感受着习习的春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 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尽情欢快,何其快哉!其次段紧承上段,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吊古伤今,兴尽悲来,既表达了对眼前光景 和相与欢会的留恋珍惜、生怕稍纵即逝的心绪,也流露出俯仰一世、人生苦短的肤浅感慨。 东晋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玄学、清谈之风很盛。王羲之素来反对清谈,颇想有所作 为,王曾受诏拜右将,故世称“王右,王羲之为人耿直,一心想施展济世安民的远大抱负, 他曾提出一些乐观的措施,如纳谏求贤、诛除奸吏、限制豪强等,但是未被当权者接受。悲 愤愁闷之际,于永和十一年毅然辞官。在这篇?兰亭集序?中,形象地反映出作者既反对消极虚 无的时风,又悲叹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怎不令人“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的真正含义,也在于此。第三段发思古之幽情,寄盼望于来者。作者深有感受地叹道:“昔人兴感之由,假设合一 契。东晋是名土风流的时代。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放纵不羁,准时行乐, 蹉鸵一生。他们思想消极,认为“一死生 ”齐彭荡。对此,作者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荡为妄作的锋利语句,说明白他反对玄佛思想,坚持儒道思想中乐观的一面,他的思 想有着非常进步的意义。在雕辞琢句、追求骈俪文风的魏晋时代,?兰亭集序?却以清爽自然的风格独行于世,行文 自然质朴,不加雕琢,表达了他的共性。全文叙议有机结合,情景水乳交融,吐露胸怀率真 自然,令人耳目一新。用笔激而不浮,悲而能壮。文章结构严谨,连接合理,语言潇洒流畅, 朴实简洁,如“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游目骋 怀 “世殊事异 “不知老之将至等,犹如信手拈来,令人倍感亲切。让人读来如在目前, 如临其景。好多语句常被后人作为成语使用,大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书。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奉献,被后世誉为“书圣。三、背景探寻兰亭盛会写序文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 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 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 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的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 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四、文体学问序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列于卷首的 叫“序,附于卷末的叫“跋。其作用在于介绍、推举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 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关心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 解。如?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写的序言。“序包括“书序和”赠序。”书序多为表达著作者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 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之辞。五、归纳整理(一)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二)古今异义1 .列坐其次 古义:(曲水的)旁边。今义:次第较后;其次(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2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自然界的万物。今义:种类。3 .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4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5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静;文化或文人。(三)一词多义1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身临其境君临四方2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听妇前致词用心致志此人可就见,不行屈致也3 .次列坐其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余船以次俱进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历险数次,遂达峰顶*4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君与家君期日中5 .之及其所之既倦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仰观宇宙之大曾不知老之将至感慨系之矣面对,引申为“阅读面对,引申为“迎对着,面对将要到统治情致到达招致、招来得到表达、表述集中(力气、意志等)招致旁边、水边驻扎次序下一等回,表示动作的次数至、及仃,满一周年期望、要求期限商定动词,至h往结构助词,的助诃,定语后置的标志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代词,这(四)词类活用1 .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1)映带左右(2)一觞一咏2 .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 (2)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死生亦大矣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齐彭殛为妄作4.数词的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五)文言句式1 .死生亦大矣。2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3 .不能喻之于怀。4 .亦将有感于斯文。5 .当其欣于所遇。6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7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六)成语环绕喝酒耳目使纵展;使放开,使放开使(怀)兴,即:使感慨产生贤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大事把看作相等把看作一样推断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1 .崇山峻岭;高大险峻的山岭。2 .放浪形骸: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3 .感慨系之:有所感受,慨叹不已。4 .惠风和畅:严厉的风,使人感到暖和、舒适。5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6 .情随事迁:状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7 .丝竹管弦: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8 .游目骋怀:纵目四望,开阔心胸。9 .天朗气清: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爽。10 .修短随化:人的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11 .一觞一咏: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七)文白对译永和九年,岁在 癸丑,暮 春之初,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阴历三月初(的某一天),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永和九年:是用年全集在全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J号纪年法纪年,即 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 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一乙丑一丙寅 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 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 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c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 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b 群 贤 毕至, 少 长 咸集 o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 贤、少、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 人”“年长的人,至、集:后边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丁 此地有崇山峻 岭,茂 林 修竹,又有清流激 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 湍 ,映带左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荡的水流,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动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引以为流觞曲水网坐其次 。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用来 畅 叙幽 情。弓I:后边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 痛快地藕幽深内藏的感情激湍"。以: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排列而坐。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即“喝点酒”“作点诗”。以:为介词,“用来”。.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这一天,夭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抬头观望寥廓的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 骋怀, 宇宙,低头察视地上繁多的万物,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以 极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都)足够用来让人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自然界的万物。.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极:穷尽。.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夫:助词,引起下文。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J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一俯一或 取 诸怀 抱, 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o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悟言一室之内;或 因 寄 所托, 面对面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放 浪形骸之外。1诸:为合声词“之于”, 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1“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悟言、 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 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介词,“依、随着”,与其 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虽趣舍 万殊,静躁 不同,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安静与躁动也不相同,当其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 自 足,不知老之将至;及 其所 之高兴和满足,竟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待到他们对所喜爱或得到的既 倦,情随事 迁,感慨系之矣。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I趣:趋向,取向。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 .作状语的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 为陈迹,犹不能不 以前感到欢乐的事,顷刻之间已经变为旧迹,仍熬不能不 以之 兴怀, 况修短随 化,终期 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 于尽!向:过去,以前。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 消灭!暂。为:成为。以之兴怀:以,因。之,代词,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古人云:“死 生亦 修:为形容词,“长尽:生命的结束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 大矣岂不痛哉!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每 览昔人 兴感之由,若 合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一 契 ,未尝不临 文 嗟悼, 的)像符契那样相合,就会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叹息哀伤, 不能喻之于匹。合、契:古代的契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信。 不能明白于心喻:明白。于怀:介宾短语作后置了的状语。.一死生虚诞,齐(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彭 荡 为妄作一、齐:作动词用,意为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J .把 看作一样,“把看后之视 今,亦犹今之 视昔 , 悲夫! 作相等” J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之:为主谓之间的故 歹撤 时人,录其.结构助词,不译。因此(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厮述时:“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 虽世殊作的诗,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纵使时代变了,事异,所以 兴 怀, 其 致一也。世事不同了,但是激起心中感慨的原因和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亦将有 感于斯文。后世的读者,也许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课堂探究I合作参与一、合作探究1 .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答:答案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 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全部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 山,言其“崇 “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 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 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观赏,不仅“目遇,而且“神 游,到自然中去,并仔细观看思索,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2 .为什么说“一生死 ”齐彭殄是“虚诞 “妄作 ?答:答案 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认了生和死的区分,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荒 唐的。他又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异,由于长短是相对的, 但他同样夸大这种相对性,否认了寿天的区分,所以是胡说。其次从第三段的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 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 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天等同的说法还是虚妄荒唐之辞 吗?3 .本文在亦“乐亦“悲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答:答案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肤浅。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 “乐字作统 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 “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 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会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间消逝,生命也终有尽 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 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殛为虚妄,再将目光移 至将来,推想后人。将来的人肯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 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受, 在肤浅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喜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4 .?兰亭集序?一文是如何表达“文笔洗练,自然有致这一特点的?答:答案 本文仅三百余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谈论;虽是书序, 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这主要表达在以下三个方面:(1)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 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一般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全部重要 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此它说出了古往今来 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