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高山仰止》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
资源ID:95171463
资源大小:16.6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十二高山仰止》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福州延安中学肖丽秀设计思路论语选读作为选修课,是必修的一种延伸与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不拘泥于本课内容,注重课外材料的补充,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 补充另一章对主题拓展。使学生对主题的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本课所选材 料呈现的是“孔子对学生怀有仁爱之心”这一主题。由13个章节组成,编排上 没有什么规律,较为零散,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体悟孔子的仁 爱情怀,为此,教学设计以主问题:为什么孔子能赢得他的弟子及后人的景仰? 贯穿全课,解答这个问题分两步走,先让学生从课本内容出发,明白孔子为何能 赢得弟子的景仰,这个问题以学生阅读文本,讨论交流为主。从孔子与弟子的交 往中明白,孔子的仁爱之心。再解答孔子为何能赢得后人的景仰,这是本课的难 点,教师引导:由孔子的爱学生到爱众人,再到他爱全社会,爱众人,学生比较 容易明白,重点在引导学生明白在他爱社会的表现中,看出他永不言弃与勇于担 当的精神品质,这个本课的难点,以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为主。通过这个主问题 的解决,学生感悟,一个人只有拥有了高尚的道德精神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 敬与爱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分析孔子在与弟子的交往中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2、通过问题探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从而领悟孔子与弟子间感 人的师生情谊;3、通过教师引导,联系课文其它章节的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孔子的仁 爱情怀;4、养成永不言弃与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里学重占、难占1、感悟丸子与次子间感人的师生情谊;2、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孔子的仁爱情怀。教学方法1、讨论交流: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讨论交流,以便深入研读文本;2、问题探究:以问题引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并延伸拓展,加深对孔子思想的 理解;教学过程“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hdng)”是“大道”,比喻光明正大的行为,“止”是语助词。高山景行(xing):比喻崇高的道德行为高山仰止:比喻对崇高品德的崇敬、仰慕过渡:本文用高山仰止表达的是对谁的景仰?一一孔子(多媒体展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 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宋代佚名书生评“天不生仲尼,万 古如长夜”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这些都表达了世人对孔子的景仰之情,那么, 二千五百年前跟随孔子学习生活的弟子们是否也有表达同样的景仰之情呢?请 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引出文中颜渊与子贡对孔子的评价,学生朗读) 过渡: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颜渊还是子贡都表达了对孔子的景仰 之情,特别是子贡,把孔子比作“不得其门而入”的宫墙,“无得而逾”的日、 月。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孔子能赢得他的弟子及后人如此的景 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为什么孔子能赢得他的弟子景仰入手。看 看文中是否有些提示。(引出颜渊对孔子的评价)二、课文内容探究1、主问题:为什么孔子能赢得他的弟子及后人的景仰?颜渊:(1)学问高深 (2)教育有方(不仅传授我知识,而且教会我做人) 过渡:这样看来,一个老师是否能赢得学生的景仰,主要是看他与学生交往过程 中如何教育、如何对待学生的,是吗?那么,本课涉及孔子与哪些弟子的交往呢?(子路、颜渊、伯牛、子游)2、认真阅读文本,看看孔子如何教育、如何对待这些弟子的?(独立思考后小 组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准备发言)学生代表发言:(板书)( 子路:挫折教育,批评1颜渊:恸哭悲痛欲绝孔子 仁爱 伯牛:执其手关爱子游:莞尔而笑赞赏三、拓展延伸(对“仁”思想的深入探究)爱学生一一爱众人一一爱社会、爱学生对待子路、颜渊、伯牛、子游过渡总结:孔子尊重学生、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 是抑是扬,是乐是悲,是哭还是笑,都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大家知道,孔子的核 心思想是仁,而什么是仁呢,就是爱人,孔子将其内在的品质,外化为实际的表 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自己的思想,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仅有爱人 之心,更有爱人之德。对这样的老师,我们怎能不景仰?2、爱众人过渡:那么,孔子爱的对象只局限于他的学生吗?请大家看以下几则,想想,孔 子爱的对象还有谁?(多媒体展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J仁者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仁者爱人孔子的爱心并不仅是爱他熟悉的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3、爱社会过渡:孔子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 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要求把别人看作是同自己一样平等 的人,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最终及于全社会。引导:大家知道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沧海横流的乱世时期, 面对这样的社会,不少的人消极避世,而孔子却勇于担当,他主张恢复周礼,要 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样的理想社会。为了现实自己的这一 社会理想,他奔走于列国之间,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 现,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永不放弃,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他之所 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的,正如他自己所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P 2 8君子之风)他用自己的 行动践行着这个道德信条,也为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面对这样一个为了理想永不言弃,对社会勇于担当的人,我们怎能不景仰。历史 上许多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就在他这种高尚品德的引领下,坚定自己的意志, 做出可歌可泣的事业来。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 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等。过渡: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孔子能够赢得他的弟子及后人景仰了吗?(学生回答)明确:仁爱情怀,知行合一。精神的引领,行动的典范。四、总结在孔子与弟子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他身上,随时随地自然流露的仁 爱之心,体现着社会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 人间正道。有此“仁爱之心”,便能成就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面对这样一个立 于天地间,如高山般的圣人,我们的姿态只能是向上仰望。所以,我们可以说“万 世师表”,孔子是当之无愧。五、布置思考阅读知其不可而为之,思考: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你更赞同 谁的态度,为什么?多媒体板书:高山仰止学生仁爱一般人(泛爱众)i社会知其不可而为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