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docx
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讨的实践背景和需要非公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走过了一条颇为曲折的道路。解放后, 中国一度想人为消灭非公经济,建立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但是,非公 经济在我国并没有彻底消失过,即使在对非公经济批判最为的严厉 时期,非公经济的“星星之火”也还存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公有土地的产量只相当于等量私 有土地出产的25%。把公有土地出售给私人,新的所有者就会受到刺 激监督各种活动,消除浪费,并且细致入微地考虑怎样最有利地使用 每一英寸土地。当代经济学家斯蒂夫汉克则根据“官僚机构双倍法 则”阐明,生产同样的产品或服务,公有企业需要支出两倍于私营企 业的成本。换句话说,作为一个规律,一个公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之后, 大约可以节省一半成本。其实他们两人讲的都是一个意思:非公经济 能激发所有者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成本收益。正因为非公经济的这些特点,生产力的发展还离不开非公经济, 人为消灭非公经济的做法即违背规律,也是不现实的。期间,个 体经济是我国仅存的非公经济,当时已经濒临灭绝,但全国从事个体 经济的仍然有15万人。而且,非公经济不仅有“星星之火”,在有 的地方还窜出了火苗子。1976年,中央新闻电影记录片铁证如山 在全国各地播放,其中有一段解说词称:石狮的资本主义小摊点有993个,日成交额达60余万元。“”期间,石狮还出现螺丝大王、水产大王等八位商贩,他们年收入超过一万元而成为批判典型,被称 为“八大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非公经济恢复了合法的生存权,飞速发展起来, 特别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更为迅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 的非公经济平均每年以30%速度发展,对GDP贡献率,1989年不到 1%, 2000年已达到20%以上。截至2002年底,全国个体企业2433万 户,私营企业208万户,合计2641万户;注册资本金:个体企业3435 亿元,私营企业18212亿元,共21647亿元;恢复“雇佣”职工:个 体企业4760万人,私营企业2713万人,共7473万人;营业收入: 个体企业19647亿元,私营企业11484亿,共31131亿元。另据媒体 报道,有专家分析,中国目前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从业人员已有上亿 人。当一件事物发展壮大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者人们预见 到它必将发展起来进而产生这种影响的时候,就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 关注。改革开放前非公经济虽然在我国存在着,但那时候非公经济对 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人们感觉不到它与自身的关系, 也预见不到非公经济会有今天的发展。因此,那时候研究青年,不会, 也没必要讨论“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这样的问题。今天,把“非公 经济与青年发展”作为一个论题提出,本身就表明非公经济与青年发 展二者之间必有某种深切的关系。而这种深切关系的产生,根本原因 在于,我国的非公经济已经发展壮大到相当可观的程度,因而对整个 社会,对社会上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各个群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青年研究界到了应该深入探讨和思考“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这一 问题的时候了。青年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我国非公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规 模和程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发展的 重要因素。这是我们今天就会议主题展开研讨的实践背景和现实需要。青年在非公经济领域大有作为那么,非公经济对青年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其中最重要 和最显而易见就是非公经济为广大青年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创业 舞台。我国的就业问题现在相当突出,从总量上来说,我国15-64岁人 口 2000年为8.5亿,2010年将达到9. 7亿,这样的人口结构就使得 “十五”期间每年城乡新增劳动力将升至峰值,加上现有城镇下岗失 业等人员,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口将达2200多万。而按现有的 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700-800万个。从就业结构上 说,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劳动力大量过剩,而知识技术含量高的行 业,却人才不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青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问题从 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青年问题。下岗失业人员中,青年占一定比例; 今后每年毕业的200多万大学生是青年,农村1. 5亿需要转移的富余 劳动力中,大多数也是青年。因此,处于就业黄金时期和处于事业起 步阶段的青年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和突出的创业需要。那么,青年到哪里就业创业呢?公有经济从业人员在大量下岗, 再指望公有经济吸收大量劳动力是不现实的。显而易见,大部分的青 年将在非公经济领域就业和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非公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在解决这一民 生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在2002年的第五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中, 有90. 6%的被调查企业雇佣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2001年全年恢 复“雇佣”员工中,下岗职工占员工总数的20%。另外一项统计显示,在2003年1至9月份上海新增的就业岗位 中,70%来自于非公经济。现在上海民营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已经 占到上海从业人员总量的40%以上。北京的情况也相似,2002年的一 个统计数字表明,北京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43万人,全部的非 公经济包括个体、外资加起来有336万人之多,占了全部从业人员的 53%0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非公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进一 步消除了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非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创造了有利条件。放开市场准入后,非公经济领域的行业覆盖将更为 广泛,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更强。因此,随着非公经济的发展,必将 有更多的青年在非公经济领域就业和创业。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相辅相成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非公经济为青年 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促进青年发展,青年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 推动非公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改革开放后,从我国非公经济恢复生 存权开始,青年就在其中大显身手,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非公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从个体经济开始的,而 青年则是个体经济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总数约3000万的各地农村知青陆续返城。知青返城后成 为待业青年,无处安置,其中许多人开始干起了个体户,中国由此出 现了一支个体户大军。广大青年在非公经济领域的实践,直接推动了 国家政策的松动。面对个体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实,国家也适时打开了 政策瓶颈,国务院于1981年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若干 政策规定指出:个体经济“个人经营,或家庭经营;必要时,经过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技术性较强或者有特 殊技艺的,可以带二三个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1982年12月4日,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十 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个体 经济由此取得合法地位。继知青干个体户之后,20世纪80年代青年中的下海潮与出国热 同时兴起,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投身非公经济,在商海弄潮。而农村青 年则大都以到非公企业打工的方式加入到非公经济发展中来,我国南 方出现了一支有中国特色的蔚为壮观的“打工妹”和“打工仔”队 伍。时至今日,青年仍在不断投身非公经济,成为非公经济领域中各 行业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在IT、金融、媒 介等知识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中,青年更是成为绝对的主力。许多青年在非公经济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干出了一番事业,使 自身获得了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知青个体户队伍 中,后来诞生了许多所谓的中国第一代“大款”。我国大量青年工人 下岗后,投身非公经济。当时有人参照当初个体户知青的发展历史, 提出下岗青年会成为第二代“大款”。这一说法留待实践去验证,但 是,不管下岗青年中能不能产生所谓的第二代“大款”,有一点可以 预见到的是,投身非公济经的青年中,许多人将步入中产阶层,从而 壮大我国的中产阶层队伍。版权所有青年人敢想敢干,容易在非公经济领域的闯荡中做出成绩。非公 经济是中产阶层的主要“生产线”。投身非公经济领域的青年中,必 将有一大批人会脱颖而出。他们以知识、技术、管理、劳动等要素参 与分配,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获得财富,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从而发 展成为我国社会的中产阶层。2003年克林顿在清华演讲的时候,在讲到中国采取的抑制艾滋 病的措施时,讲到了中产阶级的人数在上升。他的这个演讲是关于艾 滋病的,而一个国家抵卸疾病的整体力量与这个国家中产阶级人数有 重要关系。中产阶级是社会中较为富裕的中等收入阶层,这一阶层是 社会的稳定器,能够增强整个国家抗卸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一个 稳定的社会是两头小中间大,贫困人口和富豪占少数,有一个庞大的 中产阶层。现阶段中国中产阶层人数绝对数已经不少,但所占比例不 大。在国外中等收入阶层一般占40-50%。我们现在是18%左右,小康 社会的现代社会结构要使这一比重达到40%o这就要求今后20年每 年提高一个多百分点。步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这 一阶段预计将历时20年。这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 是当代青年人生发展中的黄金时期。在这20年中,当代青年中将有 一大批发展成为中产阶层。非公经济中优秀青年的这一发展趋势,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共青团要为投身非公经济的青年竭诚服务2003年7月25日,总书记、国家主席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 子成员和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共青团事 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和发扬团的优良传 统,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不懈探索,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在 工作方式上创新,在自身建设上创新,推动共青团工作不断焕发出蓬 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和落实同志的讲话精神,深 刻理解“新的历史起点”和“三个创新”要求的实质,把竭诚为青年 服务作为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非公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身非公经 济发展的青年也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宏大青年队伍的重要 组成部分。因此,共青团组织应关注、宣传、帮助在这一领域工作的 青年,为他们的就业、创业,学习、成才,维护权益提供真心实意、 力所能及的服务。最近,团中央启动了 “青年创业基金”计划,为青年创业提供第 一笔资金,这对初次走上创业舞台的年轻人是一个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还有近些年团中央和各地团委推出的诸如“彩虹计划”等很多针对 青年就业创业的服务项目,为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和介绍就业岗位,深 受青年欢迎。同时,在维护青年权益方面,各级团组织做了大量工作, 其中为在非公经济行业的青年的维权服务是重要内容。我认为,共青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其 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努力直接的,具体的为广大基层青年服务, 特别是非传统工作领域的青年,如我们今天研讨的非公经济领域的青 年。这就要求各级团组织在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工作评 价上不拘一格,大胆创新。2003年团中央推出了在城乡普遍建设“青 年中心”新型青年服务组织的计划,这是共青团落实“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共青团工作全面创新的重要步骤。我认为, 在“青年中心”的建设中,为非公经济领域的青年服务应是十分重要 的工作内容。青年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都应对此十分关注,在实践 与探索中促进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