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
资源ID:95182458
资源大小:22.3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5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熟读全文,背诵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 对话的语气和气势,在领悟烛之武说服艺术的基础上,对烛之武进行人物形象分 析。教学重点:1 .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和烛之武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2 .熟读全文,背诵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 势,在领悟烛之武说服艺术的基础上,对烛之武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想:L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努力,通常学生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 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 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智慧,我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 界。本文中烛之武说辞十分精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 就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学生阅 读文言文的兴趣。3 、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无利可图,削其戒心。秦国图谋东扩,但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是很难对郑国实施长期有效的治理和控制的。亡郑利晋,予其防心。秦国劳师动众,企图瓜分土地,但最大的获益者还是 晋国,晋国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即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存郑利秦,使其动心。保存郑国,不仅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原 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供其乏困”。赠晋无利,激其恨心。纵观历史,晋国言而无信,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从 而勾起泰晋两国的历史纠葛,瓦解秦晋联盟。阙泰利晋,劝其死心。从历史说到现实,晋人不仅无信,而且贪得无厌,灭 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师生边讨论边板书:无利可图,削其戒心;亡郑利晋,予其防心;存郑利秦,使其动心;赠晋 无利,激其恨心;阙秦利晋,劝其死心。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再扩展到熟背 全文。教学设想: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 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 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7 .烛之武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何以见得?明确:达到:秦晋退兵,秦国还派兵将协助郑国守城。8 .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相当丰满的。 文章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他的"志士"、"勇士,特别是“辩土" 的性格。(1)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爰国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 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 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 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爰国志士。(2)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缱而出",勇入 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 )一个令人佩服的辩才。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 郑国对泰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强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 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 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 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 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泰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 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 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土"形象。辩土"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氏(4)烛之武的不足烛之武这么能干,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是不是也有些不足呢?如果你也有 烛之武般的满腹才华,你会等到70岁,郑伯去找你才出山吗?是不是有点清高 与孤傲?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 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土、外交家,同时他也 是一个清高、孤傲的隐土。教学设想:学习小组经过充分讨论,认为烛之武紧紧抓住一个"利"字和 "心"字,成功说退秦师,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烛之武的形象,水到渠成。五.课堂小结:由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势,到秦晋退兵、危机解除,总 算是有惊无险。但如果烛之武没有过人的胆识,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缜密的思 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又怎么能使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 动?正所谓"五论救郑国,妙语退秦师"(板书)。学生齐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气势,并背诵烛之武的说辞,完成本节课的教 学任务。(美读:读出音调的和谐美、内容的充实美、作者与读者的情调美)教学设想:注重诵读,重申烛之武的语言艺术,突破本文的重点难点。六、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2 .对秦伯、晋侯、郑伯、佚之狐进行人物形象分析。3 .假如父母亲在争吵,我们如何说服他们?教学设想:灵活运用人物刻画技巧分析人物形象,灵活运用语言艺术解决 生活中的难题,举一反三,学以致用。3、诵读理解研析,着重讨论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从而让学生了解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背诵一直是学生头痛的一个问题,所以我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 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方法:诵读法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探究法点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才是风,人才是雨,有了人才,就能呼风唤雨;人才是天,人才是地,有了人才,就能顶天立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了解了解春秋时期郑国的人 才烛之武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使弱小的郑国得以保全的。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及作者)教学设想: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急于了解历 史人物面貌的欲望。二、作品、史书体例及背景介绍1、作品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 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 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 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真实地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爰憎。作者以其敏锐 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 动的记述。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 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 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朱彝尊在经文考中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 若山海。"2、史书体例: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 通鉴等。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3、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 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 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 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 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 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 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 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教学设想:以上教学环节,从学的角度看,让学生了解作品、史书体例和 故事发生背景,从而为熟悉课文打下基础,也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本课出现的古汉语常识(师生讨论完毕,借 助多媒体课件展示)4 .整体感知: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音读,学生 齐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意读,所有男生齐读,女生跟读,初步读懂全文内 容)5 .通假字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语气词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秦伯说说,同喉",高兴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6 .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考虑)既东封郑(使动,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2)名词用作状语既东封郑(在东边)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夜缱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3)动词用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4)形容词用作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5)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肆其西封(扩张、延伸)(6)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4,古今异义(古/今)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请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亦去之(离开/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以:1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2 .若亡郑以陪邻顺承连词3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4 .越国以鄙远目的连词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其: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代词,指郑国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3 .失其所与,不知自己的表商量语气,还是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陈述,语气词何,疑问副词哪里,疑问代词4.吾其还也而:1.今急而求子2 .夜缱而出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 .朝济而夕设版焉焉:1.子亦有不利焉2 .焉用亡郑以陪邻3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特殊句式(1)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2 )省略句(烛之武)许之(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烛之武)夜缱而出(主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3)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教学设想:让学生课前预习,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虚词、 特殊句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晓课文大意为更好地研析课文中的问题作铺垫, 更重要的是,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四、研析课文1 .讨论:秦晋两国围郑,为什么烛之武选择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情读:所 有女生齐读,读出感情)明确: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且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这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 国,与秦国没多大的利害关系,秦郑两国并无任何历史瓜葛、现实恩怨,其矛盾 是表面的、暂时的、可以化解的。况且秦晋两军一南一北,难通声气,具备破坏 秦晋关系的条件。2 .既然如此,秦国此次东征源于什么目的?一碍于秦晋联盟;二源于东扩的野心。3 .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分布在课文第几自然段?明确:第3自然段。"夜缱而出"说明什么?明确:"国危矣",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城门也打不开,只能在夜晚用绳子 拴着偷偷溜出城去。4 .面对国难当头、兵临城下、弱肉强食之势,你们说该怎么办?该怎么解除 危机、拯救郑国?明确:外交手段。烛之武也正是用的妙语巧言(板书:妙语)。然而欲凭三寸 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何其难也!如果烛之武这样说:秦晋以强凌弱,此 非仁义之师、不义之战;郑国尚可一战,胜负难以预料。秦穆公会耐心倾听并改 变主张吗?显然不会。烛之武这样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烦执事。仿佛他不是来拯救郑国的,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 处地为秦国着想,这自然会引起秦的好感,从而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缩短双方 的距离,使秦伯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紧接着, 烛之武从容不迫地推出了精心筹措的说辞:五论(板书:五论),即五点理由。5 .请学生模仿烛之武读说辞,注意读时的语气和态度,读完后请一同学作 出评价并讨论该用什么语气和态度来读?明确: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诚恳。分析完后请一同学再读。6 .分析五点理由。在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两点理由,要求用 词语概括,并作适当分析。明确:烛之武围绕一个"利"字,紧紧抓住秦伯的心理,最终说服秦伯,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