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
资源ID:95182638
资源大小:17.1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教学设计设计教师:王 宇 鑫备课时间:2017年4月18日课题:扬州慢教学时间:2017年4月21日教学课时:1课时教 学 目 标1.知识目标学习对比、虚实相生、用典、通感等表现手法。2.能力目标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3.德育目标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难点: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一、 学生课前演讲二、课前导入(故事导入)四个进京赶考的年轻人救了个老头,后来发现是个神仙。神仙 答应实现他们每人一个愿望。第一个书生说:“愿为富翁,腰缠万 贯”;第二个书生说:“愿当扬州刺史,众人仰慕”。第三个书生 很认真地说;“愿骑鹤升仙”;第四个书生最有个性,想了半天, 说了一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三、了解诗人一一知人论世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 (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 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风精工典雅,空灵 高旷,自成一家。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白 石诗说。1127年,“靖康之变”。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 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 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 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 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备注简单讲述 故事来历 和意义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 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 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 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 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 也是一首慢词。扬州慢是词牌名,也是题目。四、自主探究:问题预设一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地点,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写作的 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感 情低沉悲凉,突出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五、整体感知:1、音频范读。2、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词作。3、学生朗读。六、解疑合探分组讨论:1.作者在扬州见到听到了什么?体现了现在扬州怎样的景色特点? 词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现在扬州的特点? (G1展示,G4评价) 2、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词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昔日 扬州的特点? (G2展示,G5评价)3、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手法写他们的不同? (G3展示,G6评价)重点识记 文学常识把握“黍 离”意象。小组讨论, 展示集体 智慧,分别 派代表展 示和评价 并得到相 应的分数。教师明确:1 .作者在扬州见到听到了什么?体现了现在扬州怎样的景色特点? 词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现在扬州的特点?明确:“养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破败荒凉;“空城”2、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词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繁华热闹;“名都”3、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手法写他们的不同?明确: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七、深入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扬州城今昔巨大反差呢?从词中找出这句话并赏析。 明确:战争一一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皆是战后残留之景,四个字,写出战争对扬州城 的破坏;这二者本无生命,但经历战争后也痛恨战争,物犹 且如此,何堪于人。词人运用拟人手法,用一 “犹”字表达 出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八、表现手法归纳: 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拟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渲染、烘托、联想、反衬、通感九、主旨归纳: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十、高考模拟操练:比较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答题过程 中注意审 题。强调诗歌 鉴赏的三 个步骤。鬲考热点O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明确:辛词豪放雄浑慷慨激昂,姜词含蓄婉转清幽冷隽。辛因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 姜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十一、学科代表总结十二、课下作业背诵诗歌附:板书设计姜夔下阕情惊厌恶战争感慨今昔扬州上阕景空今日萧条昔日繁华课后反思: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截取了一个侧面。从这首词 的形式入手,再深入发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因此,我分别把这首词中 所运用的对比、虚实结合、化用前人诗句等艺术手法,设置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思路是先从形式着手,整体把握住本首词的意思,以及它所采用的艺术技巧。在分析本首词时,始终以扬州作为线索。通过让同学们分析昔日的扬州和今 日的扬州,了解其中对比的手法,并整体把握主旨。然后,再以名句为核心,来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这样,既了解到化用前人诗句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同时又深入到意象之中,揣摩其中的深层内涵。虽然,我已经基本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 并没有深入到词的意象的内涵中去。其他的名句鉴赏也仅仅是停留在艺术手法 上。黍离之悲未被激发。因此课堂还缺乏应有的厚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 要继续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追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