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
资源ID:95182940
资源大小:22.18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登高》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登高教案设计定远县第二中学李静静【教学目标】1 .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2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你心中杜甫是什么样子的?看书本上的杜甫画像来说一说。二、整体感知1 .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2 .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 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 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 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 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 悲哀。三、先赏析第三联,用简练的语言品出情感。看课后习题三,诗人罗大经品出八 层意思,你品出了几层呢?“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 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土” 一词,意 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 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 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 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 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 意思。“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 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 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 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补充介绍背景知识: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 “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 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 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 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 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 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 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 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 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第八层意思。,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 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 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 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 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四、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 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 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一一几乎伴随 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o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 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一一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 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 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 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 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 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 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 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五、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赏析首联 和颔联。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风、天、猿、渚、沙、鸟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 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 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己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 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 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 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 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 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 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 “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 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六、结束语杜甫黄灿然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七、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 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 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 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八、作业布置:比较阅读登高和望岳,看二者风格差异。附:板书设计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意境悲壮身世苦羁旅愁家国忧八、教学反思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 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 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 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探讨景、境、情的关系: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 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 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 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 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 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 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