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古诗鉴赏题汇编教案.docx
2022年语文古诗鉴赏题汇编教案2022年语文古诗鉴赏题汇编教案 本文关键词:古诗,鉴赏,汇编,教案,语文2022年语文古诗鉴赏题汇编教案 本文简介: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汇编及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宁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2022年语文古诗鉴赏题汇编教案 本文内容: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汇编及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宁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此词以时间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答: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子公的凄清之感,夜半寂静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子公的孤独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全国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问题一: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远眺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力日衰,眼前一片荒芜,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问题二: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北京卷】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闻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问题一(7分)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终,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白本诗的题旨。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详细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答: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怜悯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问题二.这首诗是张耒为教化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化内容和所用的教化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答:教化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决,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化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其次问:(略)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上海卷】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注】引领:伸颈远望。(1).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1分)(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D本诗语言浅显,朴实自然,而余味无穷。(3).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心情,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心情1分;情感1分)5.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天津卷】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张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答:“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答:“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改变,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答案: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隧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假如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闲情逸致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惊慌场面,给读者供应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加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根据现在的依次,在表达上略显突兀。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重庆卷】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奔波劳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挚友零落(交游落落)。(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以到处翱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寂漂泊。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爽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闻名诗人。渭北: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答: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潇洒不凡;诗歌风格,清爽、俊逸。(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答: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答: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起先,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终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山东卷】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澄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终两句赞扬山泉做了铺垫。(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行?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行。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9.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江西卷】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答: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季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答: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四川卷】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答: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2)请对这首诗其次联进行赏析。(5分)答: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欣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干脆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爽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1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广东卷】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妙季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早春黄鹂刚刚啼叫,毛毛细雨,小草刚发芽(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对早春的宠爱;“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作者一种珍惜光阴和时间,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时间的感慨!1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福建卷】晓至湖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充满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答:宠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憧憬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自由暂不行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美丽(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爽)(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1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湖北卷】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壮丽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凹凸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和风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答: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3)以上两首诗,刘诗美丽,苏诗壮丽,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答: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方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丽美景。【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尝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郑防:画的保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覆盖湖面,天上拂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挚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觉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2)古代有人指责这首诗说,要别人提示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指责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非常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观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许画的高度逼真。指责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2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安徽卷】琅琊溪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释: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问题一.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宠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闲情怀。【解题思路】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肯定要抓住诗歌的意象、作者、注释。问题二.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解题思路】命题人已经将解题角度明确告知考生,考生只需将虚实部分找到即可。16.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湖南卷】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案角度提示: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详细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看法,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7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