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分层训练部编版必修.docx
-
资源ID:95184077
资源大小:27.4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分层训练部编版必修.docx
第4课西汉与东汉一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题组A基础过关练1.汉武帝时期的诸项尊儒措施并非“皆自仲舒发之”:国立太学早已有之,州郡立学校推广 文翁治蜀经验;儒经立博士官始自文景;重用“文学”之士始自严助、司马相如等,且多非 “醇儒”;儒者为卿相自公孙弘始,其学“兼儒墨,合名法”。这说明A.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政策B.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有限C.尊儒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儒家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的诸项尊儒措施并非董仲舒的首创,因为国立太学早已确立,州 郡设立学校是推广汉景帝时期蜀守文翁治蜀的经验;儒经博士官从文帝、景帝时期就开始设 立;重用“文学”之士开始于严助、司马相如等人,且他们大多数不是“醇儒”;重用儒者 为卿相从公孙弘开始,且其学问兼容各家思想,并非单纯的儒学,这一切说明,早在董仲舒 之前,尊儒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了,故c项正确;材料与“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政策”无 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尊儒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未体现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有限, 故B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2.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下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 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时期作者作品主要内容西汉初年枚乘七发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古代“雀” “爵”相通,“猴” “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 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 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 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 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 误。4 .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西汉初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刘邦晚年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A.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B.剪除异姓王加强了集权C.大封同姓王以屏藩朝廷D.皇权存在新的潜在威胁【答案】D【解析】依据图表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 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D项正确;刘邦 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A项错误;BC两项不能反映出剪除 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均排除。5 .下表是秦汉时期铸币情况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发行时间名称重量币面文字是否垄断发行自秦延续秦半两半两半两否文帝五年(前175年)四铢钱四铢半两否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三铢钱三铢三铢不准私铸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郡国五铢五铢五铢由郡国垄断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赤侧五铢五铢五铢(带红色镶边)由中央垄断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王国问题渐趋严重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铸币制度日臻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是否垄断发行”所显示的内容来看,从秦朝到汉朝初年,中央对铸币权的 不断垄断,反映出汉朝政府对经济管控力度的加强,说明中央集权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 的加强,故选c项;秦朝没有对铸币权进行垄断,汉武帝对铸币权进行了垄断,不是“汉承 秦制”,排除A项;汉武帝垄断铸币权,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王国的控制,而不是“王国 问题渐趋严重”,排除B项;表格内容体现的是中央对铸币权的垄断,不涉及“铸币制度”, 排除D项。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部分历史现象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战国变法、君主专制、重农抑商、土地私有、百家争鸣、思想专制、割据争霸、郡国并行、土地兼并、盐铁官营、罢黜百家、玄学清谈、刺史监察、中原陆沉统一货币、重心南移焚书坑儒、三教合一结合材料以及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请在任意三类历史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2-3个现象, 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关联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选取现象:君主专制、思想专制。观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君主专制。论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强盛,黄老之学无法满足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则提出新儒学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 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教育和选官制度,使儒学确立统治地位,实现思想上的 统一,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国家统一。【解析】示例:选取现象:据材料“政治现象-战国变法、君主专制”可选取君主专制;据材料“文化现 象-罢黜百家、焚书坑儒”可选取思想专制,故选取现象为“君主专制、思想专制:观点:结合所学可提炼观点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君主专制。论述:结合所学可从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强盛,黄老之学无法满足加强君权和中央 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则提出新儒学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 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教育和选官制度,使儒学确立统治地位, 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西汉中期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 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西汉末年扬雄逐贫赋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东汉末年张衡二京赋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A.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B.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答案】D【解析】汉赋在两汉以及汉代初期和汉武帝时期描述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 其内容是对时代的反映,因此汉赋创作受到时代的影响,D正确;A与题干中汉初和东汉末 年的内容不符,排除;B与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不符,排除;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 除Co3.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 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 条问事并结合所学可知,刺史已由单纯的监察官员转变为地方长官,职能发生了变化, 故A项正确;刺史职能发生变化影响的是中央集权,并不会使皇权强化,故B项错误;州牧 获得了地方行政大权,不是监察权的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州牧权力扩大,无法 说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故D项错误。4.“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以危其命,殒身亡国为此,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B.“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C. “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D. “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举国降,请置吏人朝”【答案】c【解析】题干主旨是汉初地方割据严重,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此问题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c项正 确;A项说的是加强汉代基层治理,B项说的是尊崇儒术,选拔人才,D项说的是征服西南, 加强边疆管理,均与题干无关,排除。5.汉武帝曾言:“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 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材料说明汉武帝变 革制度A.根源于汉初政治形势,是无奈之举B.受汉初少数民族侵扰其边疆的影响C.是汉走向全盛之后彰显国力的表现D.损害民众利益,引发了汉末的暴政【答案】B【解析】据材料“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可知,汉代政治 制度变革的原因是汉朝遭遇少数民族的侵陵,导致社会不安,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变 革政治制度的背景是“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而不是仅仅“根源于汉初政治形 势”,A错误;汉走向全盛是制度变革后的影响,但不是材料涉及的内容,C项错误;D项与 史实不符,排除。题组B能力提升练1 .汉书成帝纪载: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六月,“颖川铁官徒申屠圣等百八十人杀长 吏,盗库兵,自称将军”;永始三年(前14年)十二月,“山阳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 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J材料可用于说明西汉A.政权的不稳定性加剧B.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C.劳动者毫无人身自由D.治铁作坊的规模较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汉代两处官营冶铁作坊起义、反抗的人数动辄近200或近300可知,冶铁作坊的 人数很多,何况起义的“徒”有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可见,汉代冶铁业的规模较大,故 选D项。材料体现不出汉代政权的稳定性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西汉官营手工业的管 理情况,排除B项;西汉劳动者的人身自由是否被完全控制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排除C项。2 .汉初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分裂势力逐渐抬头,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已成为集权统治的一大 隐患。在关系到统一帝国专制集权的相关制度土,王国掌握着极重的权力。为此,汉代统治A.实行内外朝制,维护中央权威B.推行郡国制,稳定地方秩序C.调整治国方略,抑制门阀贵族D.颁布推恩令,强化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随着王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其成为威胁集权的不稳定因素,因此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强化了等级秩序,D正确;内外朝制度解决的是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A;郡国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西汉初年尚未出现门阀 贵族,排除C。3 .如表所示是依据史记整理的秦汉时期大都会。据此可推知,这些大都会都会记述陶淮阳夫自鸿沟以东,芒、碰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邯郸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疏 八、有鱼盐枣粟之饶,北邻乌桓、夫馀宛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颖川A.带动了边疆地区发展B.手工业生产相当繁荣C.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D.由地方政府自行设立【答案】C【解析】根据“夫自鸿沟以东,芒、碰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 “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 涿,南有郑、卫”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这些大都会周边的交通都比较便利,能够到达较 多的地方,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边疆地区的发展,排除A;材料与手工业无关,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干预,排除D。4 .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 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 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 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A.是封建经济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B.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C.是王国问题的延续,分裂割据的隐患D.具有封建宗法色彩,维护了小农经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 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田庄在政治 上具有明显的宗法色彩及独立的防卫体系,且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 政治经济实体,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东汉田 庄经济是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东汉田庄并不是王国 问题的延续,排除C项;东汉田庄是豪强地主土地兼并的结果,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 除D项。故选B。5 .海昏侯汉墓发掘后,刘贺的历史形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依据出土的 文物,推翻众多史书对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的记载,为其“正名”;也 有人认为应当依据汉书)等正史的记载,继续维持对刘贺的评价。这表明A.历史记载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真实C.文献记载不存在客观性D.应运用多种史料相互验证,谨慎评价历史人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应该依据出土的文物,推翻众多史书对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 的记载认为应当依据汉书)等正史的记载,继续维持对刘贺的评价”可知,材料中 出现两种因依据不同史料对刘贺作出的历史评价,说明应依据不同史料,对刘贺进行客观解 读,故D项正确;某些历史现象无法通过考古发现,排除A;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需要相互 印证得出结论,并非仅依靠考古发掘,排除B项;文献记载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的真实 性,排除C项。故选D。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 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 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 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 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 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7分)【答案】(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 纵人才选拔。(8分)(2)影响: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 发展。(7分)【解析】(1)据材料"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可知选用门 生、故吏;由材料“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得出官员间相互关照;从材料“外戚、 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得出外戚、宦官任人唯亲;材料 “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说明世家大族 操纵人才选拔。(2)依据材料”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得出人才选拔多 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从材料“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分析得出腐 败之风盛行;由材料“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 把持”可知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题组C培优拔尖练1.如表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年一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分封的部分侯国(据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编制),据此可知侯国名获封侯身份安成、宜春、句容、句陵长沙定王子丹杨、吁今、湖孰、秩阳、瞳陵、龙丘、张梁江都易王子居k壤、平望、临原、葛魁、益都、平酌剧魁、寿梁、平度、宜成、临胸淄川懿王子广望、将梁、新馆、薪处、陆城中山靖王子A.分封宗法制得到局部恢复B.儒家纲常伦理影响政治决策C.大一统政治格局渐趋巩固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加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地方王国越分越小,无力抗衡中央,大一统政治 格局渐趋巩固,故答案为c项;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制得到局部恢复,没有涉及宗法 制的变化,且材料主旨是反映王国越分越小的趋势,排除A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加 强统治的需要,不是出于儒家伦理纲常的考虑,排除B项;这种现象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的结果,不能说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加剧,排除D项。2.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 “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记载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 映了A.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B.门阀土族发展成割据势力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A【解析】“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等都包含了“家世”, 说明东汉豪强势力兴起,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故选A;材料中“家世”,并非门阀 土族,且材料也无法体现“形成割据势力”,排除B; 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 有体现专制皇权受到制约,排除D。3.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 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 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