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疗效.docx
分析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疗效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又称为亚临床甲减、临床前甲减或代偿 性甲减,是以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正常,而血液中促甲 状腺激素(TSH)升高为特点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1。亚临床甲减的主 要危害是发展为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同时还会引起血脂异常,而 血脂异常又会增加患者心肌缺血的危险性,加重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因此目前多推荐采取积极地防治措施。2010年10月2012年10月, 我院应用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67例,治疗 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共收治亚临床甲减患者134例, 均符合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3例,女81例, 年龄1858岁。所有患者的病程均未超过1年,无严重心、肝、肾疾 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以及其他内分泌疾病。随机将134例患者分为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前,均将药物使用情况向 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说明,并签订知情同意书。1.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左旋甲状腺素(L-T4,优甲乐,德国默克公 司,H20100524),50ug/次,每日1次,治疗期间定期进行复查,根据患 者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增加剂量,直到达到最佳疗效,最大剂量为 150 U g/d,待TSH恢复正常后改用维持剂量。对照组给予六味地黄丸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Z19993068)进行治疗,一次8丸,一 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1. 3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血中T3、T4、TSH水平,以及血 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 (HDL)等指标的变化情况。1.4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如下2。显效:症状、体征和(或)实验室检查明显 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和(或)实验室相关指标均好转。无效:患者症 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二显效率+有效率。1. 5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 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TG、 TC、LDL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详见表2。3讨论亚临床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不足,或生物效应降低, 导致TSH代偿性分泌增多,血清TSH水平高于正常的疾病2,在临床 上较为多见。此类患者的症状多不典型,甚至无症状,主要依靠相关实 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目前,随着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亚临床甲减的检 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由于甲状腺激素可改善患者的脂质代谢、 心脏功能及神经精神症状,且亚临床甲减容易转化为临床甲减,对患 者的健康状态具有不利影响,因此,部分学者3认为早期采取积极的 治疗措施是值得推荐的,尤其是近年来研究发现4,亚临床甲减引起 的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相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是临床上治疗甲减的主要方法,其治疗的目 标为用最小剂量维持纠正甲减而无明显副作用。左旋甲状腺素(L-T4) 是激素替代疗法的常用药物之一,作用时间较长而稳定。杨伟平5 报道,应用L-T4治疗的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应用六味地黄 丸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o而通过六味地黄丸进 行治疗的对照组TG、TC、LDL、HDL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 意义(P0. 05) o总之,L-T4可改善亚临床甲状腺减退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周仁.轻微甲状腺功能减退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 册),2002, 22 (2) :393-394.2廖虹,文建华.中西医结合治疗亚临床甲减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3(2) :62-64.3郭梁洁,杨林林.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疗效及对血脂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2, 50 (34) : 55-56, 58.4滕卫平.开展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JL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 20(2) :90.5杨伟平.左旋甲状腺素对亚临床、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 者疗效及血脂水平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12-13.6田艳娟.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疗效及 对血脂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 17(35):74, 76.7魏凯.激素替代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效果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12, 44(3) : 191-192.8王莉芳,丁为民.左旋甲状腺素对老年亚临床甲减患者血脂 代谢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7) : 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