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专题训练习试题集专题二十二光学探究实验(含答案).docx
-
资源ID:95255988
资源大小:225.06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考物理专题训练习试题集专题二十二光学探究实验(含答案).docx
专题二十二光学探究试验(一)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光屏作用验证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显示光路。(2)结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试验中,小明设计了如以下图的试验: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硬纸板上的直线ON 垂直于镜面,右侧纸板可绕 ON 转动。甲乙(1) 如图甲,当硬纸板在同一平面上,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方向射到 O 点, 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当入射光EO 向 ON 靠近的过程中,觉察反射光 OF选填“靠近”或“远离”)ON。为了准确探究反射规律,除了图中的器材,还需要刻度尺、和。(2) 如图乙,保持左侧纸板和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右侧纸板绕 ON 转动,此时在右侧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由此可以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的结论。2.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试验中,平面镜 m 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 E、F 两局部组成,可绕竖直接缝 ON 翻折。(1) 如图,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E 沿O 射到镜面上 O 点,纸板 F 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 OB。接着将纸板F 绕 ON 向后翻折,则纸板 F 上(能/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 ON 在内。(2) 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表),依据这组数据,他 (能/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 。试验序号入射角 反射角 50°50°(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 光屏作用:验证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显示光路。(2) 结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斜射时,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3. 如以下图的试验装置,可以用来争论光从水中斜射到与空气的分界面时所发生的光现象。(1)使入射角在确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觉察折射角 (填写变化规律),且折射角总是大于相应的入射角;(2)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 会到达最大值,该最大值是;(3)假设连续增大入射角,将会觉察不再有光线,而只存在光线。(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两支一样蜡烛: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关系。(2)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利找到像的位置。 (3)结论:像和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和物大小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4. 小光同学利用图所示的装置及一样高度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其中平板透亮玻璃与水平纸面垂直。(1) 将蜡烛放置在玻璃前某位置,蜡烛所成像的高度蜡烛的高度。(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2) 将蜡烛靠近玻璃时,蜡烛所成像的高度。(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2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试验装置。(1) 选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缘由是玻璃板透光,便于确定像的。(2) 在直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拿外形一样但不点燃的蜡烛 B 直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 看上去它 与蜡烛 的像完全重 合,这 说明像与物 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3) 记录蜡烛 B 的位置,用刻度尺在白纸上测得蜡烛 B 到玻璃板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是cm。通过屡次试验、比照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选填“相等”或“不相等”)。(4) 移去蜡烛 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选填“能” 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选填“虚”或“实”) 像。(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 结论: u>2F,F<v<2F,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异侧,照相机原理; F<u<2F,v>2F,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异侧,投影仪原理; u<F,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放大镜原理;(2) 动态分析: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时);离焦点越近像越大。5. 小明同学在试验室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中:(1) 元件摆放位置如以下图,在光屏中心呈现出清楚的烛焰的像,由此可知透镜焦距为cm;(2) 保持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把蜡烛放在刻度尺的 15cm 处,可在蜡烛和凸透镜间适宜位置添加一个焦距恰当的透镜,仍能在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楚的像;假设不添加透镜,适当移动光屏可承接到一个倒立的、的实像;(3) 在试验中,小明更换了一个凸透镜,使三者还处于如以下图的位置,并使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在透镜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承接到烛焰的像 (光具座足够长),消灭这种现象的缘由可能是。(写出一种缘由即可)学问拓展(1)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规律:(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2)更换透镜后实像的变化:所换凸透镜焦距越小,会聚力气越强,相当于物距变大,故像距会变小,像变小;所换凸透镜焦距越大,会聚力气越弱,相当于 物距变小,故像距会变大,像变大。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试验中,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自制光具座上,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的位置,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1) 正确调整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消灭清楚的烛焰的像,如图甲所示, 则光屏上的像是(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图甲(2) 试验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小明觉察光屏上看不到烛焰完整的像了。为了使烛焰清楚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他可以将光屏向(填“上”或“下”) 调整。(3) 将蜡烛渐渐向透镜移动,当蜡烛位于焦点以内时,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看到了烛焰正立的像(为点像的位置)。请你在图乙中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4) 小明利用该凸透镜自制了一个模型照相机,如图丙所示。在纸筒 m 的一端嵌上这个凸透镜,纸筒N 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亮薄膜,把纸筒N 套入 m 中,并能前后滑动。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光明的室外,调整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在薄膜上可以看到室外景物清楚的像。再把凸透镜正对着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为了使薄膜上消灭烛焰清楚的像,应当(填“拉长”或“缩短”)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专题二十二光学探究试验参考答案(一)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光屏作用验证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显示光路。(2)结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试验中,小明设计了如以下图的试验: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硬纸板上的直线ON 垂直于镜面,右侧纸板可绕 ON 转动。甲乙(1) 如图甲,当硬纸板在同一平面上,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方向射到 O 点, 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当入射光EO 向 ON 靠近的过程中,觉察反射光 OF选填“靠近”或“远离”)ON。为了准确探究反射规律,除了图中的器材,还需要刻度尺、和。(2) 如图乙,保持左侧纸板和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右侧纸板绕 ON 转动,此时在右侧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由此可以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的结论。答案 (1)靠近笔量角器(2)在一个平面上解析 (1)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反射光线会随之靠近法线;为了准确探究反射规律还需刻度尺和笔,将光的传播路径记录下来,再利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大小,比较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2)保持左侧纸板和入射光线位置不变,将右侧纸板绕 ON 转动,右侧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一个平面上。2.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试验中,平面镜 m 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 E、F 两局部组成,可绕竖直接缝 ON 翻折。(1) 如图,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E 沿O 射到镜面上 O 点,纸板 F 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 OB。接着将纸板F 绕 ON 向后翻折,则纸板 F 上(能/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 ON 在内。(2) 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表),依据这组数据,他 (能/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 。试验序号入射角 反射角 50°50°答案(1)不能同一平面(2)不能一次试验数据有偶然性,不能得到普遍规律解析(1) 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翻折 F 纸板后,F 纸板与 E 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F 纸板上不能显示反射光束。(2) 见答案。(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 光屏作用:验证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显示光路。(2) 结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斜射时,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3. 如以下图的试验装置,可以用来争论光从水中斜射到与空气的分界面时所发生的光现象。(1)使入射角在确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觉察折射角 (填写变化规律),且折射角总是大于相应的入射角;(2)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 会到达最大值,该最大值是;(3)假设连续增大入射角,将会觉察不再有光线,而只存在光线。答案(1)变大(2)90°(3)折射反射解析当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当入射角增大 到某一数值时,折射角将增大到 90°,假设连续增大入射角,则不会再有折射光线, 只存在反射光线,故折射角最大值为 90°。(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两支一样蜡烛: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关系。(2)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利找到像的位置。 (3)结论:像和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和物大小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4. 小光同学利用图所示的装置及一样高度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其中平板透亮玻璃与水平纸面垂直。(1) 将蜡烛放置在玻璃前某位置,蜡烛所成像的高度蜡烛的高度。(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2) 将蜡烛靠近玻璃时,蜡烛所成像的高度。(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答案(1)等于(2)不变解析(1)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所以蜡烛成像的高度等于蜡烛的高度。(2)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只与物体大小有关,与物距无关,所以蜡烛靠近玻璃时, 像的高度不变。2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试验装置。(1) 选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缘由是玻璃板透光,便于确定像的。(2) 在直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拿外形一样但不点燃的蜡烛 B 直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 看上去它 与蜡烛 的像完全重 合,这 说明像与物 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3) 记录蜡烛 B 的位置,用刻度尺在白纸上测得蜡烛 B 到玻璃板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是cm。通过屡次试验、比照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选填“相等”或“不相等”)。(4) 移去蜡烛 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选填“能” 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选填“虚”或“实”) 像。答案(1)位置(2)相等(3)751759 都给分相等(4)不能虚解析(1) 由于玻璃板是透亮的,能在观看到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板清楚 地看到放在后面的 B 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 在直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拿未点燃的蜡烛 B 在直立的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 由图乙可知,蜡烛 B 到玻璃板的距离为 755cm;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会呈现在光屏上。(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 结论: u>2F,F<v<2F,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异侧,照相机原理; F<u<2F,v>2F,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异侧,投影仪原理; u<F,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放大镜原理;(2) 动态分析: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时);离焦点越近像越大。5. 小明同学在试验室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中:(1) 元件摆放位置如以下图,在光屏中心呈现出清楚的烛焰的像,由此可知透镜焦距为cm;(2) 保持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把蜡烛放在刻度尺的 15cm 处,可在蜡烛和凸透镜间适宜位置添加一个焦距恰当的透镜,仍能在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楚的像;假设不添加透镜,适当移动光屏可承接到一个倒立的、的实像;(3) 在试验中,小明更换了一个凸透镜,使三者还处于如以下图的位置,并使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在透镜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承接到烛焰的像 (光具座足够长),消灭这种现象的缘由可能是。(写出一种缘由即可)答案(1)10(2)凸放大(3)蜡烛处于焦点上解析(1) 由题图可知,uv2F20cm,则 F10cm;(2) 将蜡烛放在刻度尺的 15cm 处,由实像变化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可得,假设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应在蜡烛和凸透镜间放置一个适宜的对光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光屏上仍能承接到清楚的像,或不添透镜,向右适当移动光屏(由于F<15cm<2F),能承接到倒立、放大的实像;(3) 更换透镜后,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且光具座足够长,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 承接到蜡烛的像,其缘由可能是蜡烛处于焦点,不成像,也可能是物距小于焦 距,成虚像。学问拓展(1)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规律:(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 (2)更换透镜后实像的变化:所换凸透镜焦距越小,会聚力气越强,相当于物距变大,故像距会变小,像变小;所换凸透镜焦距越大,会聚力气越弱,相当于物距变小,故像距会变大,像变大。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试验中,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自制光具座上,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的位置,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1) 正确调整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消灭清楚的烛焰的像,如图甲所示,则光屏上的像是(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图甲(2) 试验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小明觉察光屏上看不到烛焰完整的像了。为了使烛焰清楚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他可以将光屏向(填“上”或“下”) 调整。(3) 将蜡烛渐渐向透镜移动,当蜡烛位于焦点以内时,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看到了烛焰正立的像(为点像的位置)。请你在图乙中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4) 小明利用该凸透镜自制了一个模型照相机,如图丙所示。在纸筒 m 的一端嵌上这个凸透镜,纸筒N 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亮薄膜,把纸筒N 套入 m 中,并能前后滑动。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光明的室外,调整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在薄膜上可以看到室外景物清楚的像。再把凸透镜正对着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为了使薄膜上消灭烛焰清楚的像,应当(填“拉长”或“缩短”)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答案 (1)放大 (2)上 (3)如以下图 (4)拉长解析(1)从图中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则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 蜡烛在使用的过程中燃烧变短,烛焰向下移动,由于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的像, 则像向上移动,为了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光屏应当向上移动。(3) 烛焰在焦点以内时,烛焰成虚像,虚像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的,因此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定通过像点。(4) 用模型照相机观看景物时,从观看远处物体改为观看近处物体,相当于物体 靠近凸透镜,像应当远离凸透镜,因此为得到清楚的像,需要增大像距,故应 该拉长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