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七)(解析版).docx
-
资源ID:95258161
资源大小:308.51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七)(解析版).docx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七)(解析版)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评卷人得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之一便是其特重饮食的传统,把饮食问题奉于至上的位置,而不仅仅停留在感官享受的表层上。历史上,铜鼎这种食器曾被作为政治与权力的象征。古之兵器、车器、农器、工器众多,而唯有食器被频繁作为礼器,这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的是重饮食的文化习惯。饮食行为与中国古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关系。古人的观念是:人要生存就需摆脱通过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此即礼的缘起之一。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缘起于会餐分食。有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乃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由此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其实,围绕饮食与餐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一般认为,筵席的出现与古代的祭祀、礼俗以及宫室、起居密切相关。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便已出现宴饮礼仪,其时制定有设宴之法。有学者研究发现,般商时期的祭祀十分频繁,需要安排很精致的礼器,盛放丰盛的祭品,奏乐唱歌,顶礼膜拜。祭祀之后,必得将祭品分给大家吃掉,这便是宴饮的雏形。到了周代,周公加以变革,把一部分宴饮从祭祀中剥离出来,设宴饮之法,使之成为人们在一起宴饮时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随着历史的绵延,筵席文化得到长足发展,食礼也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却基本未变,体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风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的内容与细节令人惊叹。通过阅读古籍文献可以发现,作为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便有如下纷繁复杂的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宾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循就座次,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礼记·曲礼上中记载:“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x酱处内,葱渫xiè处末,酒浆处右。”座次方位同样大有讲究,一般以坐北面南为尊,这是餐桌的上首;坐东面西次之;坐西面东再次;面北为下首,下首通常为主人座位,最次。在饮食过程中,应依个人的身份地位行事,敬重尊者与他人,对食物的选择、食用的量度均应体现出个人的高贵品德,做一个有涵养的人,正所谓“于饮食中见人品”。(摘编自陈洪东、任婷传统宴饮礼仪的社会文化意蕴解读)材料二宴饮作为一种仪式象征,同时也是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因此宴饮活动不仅是贵族家庭的一项基本生活内容,而且是出于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功利目的而存在的。红楼梦中宴饮活动的座次方位、场所位置等空间因素无处不在彰显着伦理化、仪式化的礼制要求。左传中云:“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礼制要求人们的行为表现必须亦步亦趋,循礼遵节,合乎规范,如此一来,“辨方正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各种传统礼仪都是按男左女右、辈分亲疏依次排列。平时吃饭坐席,左上方为上席,一般妇女是不能坐的。这样使各种身份的人适得其所,以正其位。在贾府举行的正式豪宴中,在宴请具有尊贵身份的客人的情况下,通常遵循的是尊爵原则。尊爵是依据政治关系而形成的礼制秩序,爵位的高低成为隆重宴会场合中安排空间座次的依据和原则。在有男性家长在场的宴饮场合中,座次安排会依照性别因素,最主要是依照男尊女卑的原则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在没有男性家长参与的宴饮场合中,辈分成为安排座次及方位的总体指导原则,而有些宴饮场合的座次安排又较明显地体现出以客为尊的原则。红楼梦中宴饮活动入席就座的一般是贾府的主子阶层,但并不是只要隶属主子阶层就有入席的资格。在不同性质的宴会场合中,媳妇辈的女主们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入席就座的,而只能站立伺候,个别场合中,若有座位也会单独设一桌。宴饮场合中礼制的支配力量几乎占据着主导性作用,可以说礼制的约束无处不在,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宴饮场合,偶尔也允许暂时挣脱礼制的束缚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如某学者所言:“礼制的语法原则是一种僵化森严的空间政治表现,而人情的流动原则却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贾母因其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母权,成为贾府中最高权力的代表和最尊贵地位的象征,凡贾母在场的宴饮场合中,贾母的喜好或宠爱便成为超越礼法之上的最高人情力量,使得在非礼筵盛典的宴饮空间里可以不那么严格地讲究尊卑原则,甚至偶尔可暂时泯除主仆的阶级之分。而在贾母缺席的宴饮场合中,人情也往往力图挣脱礼制的约束,旨在表现宝玉与众青春女儿的诗意人生价值,张扬一种活泼的自由的平等的浪漫精神。(摘编自上官文坤<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食器的铜鼎在历史上曾被看作是政治与权力的象征,这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出古人重饮食的文化习惯。B中华民族的宴饮礼仪从祭祀礼仪中剥离出来,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成为人们在宴饮时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C殷商时期,便已出现了宴饮的雏形;周代,设置了宴饮之法。此后历经几千年,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几乎没有改变。D宴饮作为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具有维护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作用,座次安排通常有一定讲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彬彬有礼的社会的形成依靠的是饮食,因此把饮食奉于至上的位置,而这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B礼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古人财货和人力应谦逊推让分配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源于古时的“会餐分食”问题。C材料一第三段写宴饮礼中,坐北面南为尊,坐南面北最下,置菜要“脍炙处外;醯酱处内”等,目的是反映儒家礼制的等级思想。D古代宴饮活动的礼制要求十分严格,比如红楼梦中,无论主仆,在宴饮场合都要亦步亦趋,循礼遵节。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对中国传统宴饮古礼的缘起,发展过程、具体内容等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礼记·曲礼上中的记载,论证了宴饮中斟酒上菜的规程和座次方位都大有讲究。C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要就红楼梦所展现的宴饮礼制与人情关系进行探析,条理清楚。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我国宴饮古礼中的座次方位问题,虽侧重点不同,但都表明了“辨方正位”的重要性。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族传统宴饮古礼的两个显著特点。5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贾母、薛姨妈、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人在藕香榭游园、吃螃蟹,座次安排如下图所示。请根据材料二,分析这样的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所遵守的原则。 【答案】1B 2B 3A 4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下来的。有纷繁复杂的程序、非常多的细节。 5符合传统宴饮礼仪中按男左女右、辈分亲疏、以客为尊来依次排列的原则。符合在个别场合中媳妇丫鬟若有座位也会单独设一桌的原则。符合在礼制当中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的人情的流动原则。【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中华民族的宴饮礼仪从祭祀礼仪中剥离出来”错误。根据材料一“到了周代,周公加以变革,把一部分宴饮从祭祀中剥离出来,设宴饮之法,成为人们在一起宴饮所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可知,原文说的只是“一部分”宴饮。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古人认为彬彬有礼的社会的形成依靠的是饮食,因此把饮食奉于至上的位置”错误,强加因果。由材料一“由饮食乃有生命有个人而后亦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可知,彬彬有礼的社会的形成主要依靠的是礼,饮食只是其基础,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目的是反映儒家礼制的等级思想”错误。从材料一“一般以座北面南为尊,是餐桌的上首;座东面西次之;座西面东再次;面北为下首”“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等处可知,如此详细地描述宴饮的内容与细节,只是为了说明宴饮礼仪有纷繁复杂的程序。D.“无论主仆,在宴饮场合都要亦步亦趋,循礼遵节”错误,说法绝对。根据材料“根据不同性质的宴会场合,媳妇辈的女主们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入席就坐的,而只能在地下站立伺候,个别场合中,若有座位也会独立一桌。宴饮场合中礼制的支配力量几乎占据着主导性作用,可以说礼制的约束无处不在,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宴饮场合,偶尔也允许暂时挣脱礼制的束缚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可知,在不同的宴饮场合,礼制对人的约束也不同,并不都要亦步亦趋。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论证了宴饮中斟酒上菜的规程和座次方位都大有讲究”错误。根据原文“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礼记·曲礼中记载: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可知,礼记·曲礼只谈到了宴饮中斟酒上菜的规程,并未涉及座次方位。C.“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第一段指出红楼梦中宴伏活动的座次方位,场所位置等空间因素无处不在彰显着伦理化、仪式化的礼制要求;第二段阐述了尊爵原则、男尊女卑原则和以客为尊的原则;第三段则阐述了不同性质的宴伏场合中礼制与人情的关系。文章主要是“总分”结构。D.“但都表明了辨方正位的重要性”错误,材料一中谈座次方位只是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宴饮礼仪有纷繁复杂的程序,没有表明“辨方正位”的重要性。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围绕饮食与餐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可知,汉族传统宴饮古礼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实践中长期形成下来的。结合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的内容与细节令人惊叹。通过阅读古籍文献可以发现,作为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便有如下纷繁复杂的程序:首先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宾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循就座次;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可知,汉族传统宴饮古礼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纷繁复杂的程序,非常多的细节。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座位表,宝玉、李纨的座位在左侧,林黛玉的位置在下面可知,这样的座位顺序符合了传统礼仪中按男左女右,辈份亲疏来依次排的原则。符合材料二第一段中的“各种传统礼仪都是按男左女右、辈分亲疏依次排列。平时吃饭坐席,左上方为上席,一般妇女是不能坐的”等表述;以王夫人、王熙凤为首的两桌的座次符合材料二第二段中的“在没有男性家长参与的宴饮场合中,辈分成为安排座次及方位的总体指导原则”等表述;而薛姨妈和史湘云的座次安排符合材料二第二段中的“有些宴饮场合的座次安排又较明显地体现出以客为尊的原则”等表述。据此可以概括出符合传统宴饮礼仪中按男左女右、辈分亲疏、以客为尊来依次排列的原则。图中王熙凤、李纨以及鸳鸯、琥珀等仆人丫鬟也各安排了一桌,符合材料二第三段中的“在不同性质的宴会场合中,媳妇辈的女主们多数情况下是不能人席就座的,而只能站立伺候,个别场合中,若有座位也会单独设一桌”“在某些特殊的宴饮场合,偶尔也允许暂时挣脱礼制的束缚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等表述。据此可以概括出符合在个别场合中媳妇丫鬟若有座位也会单独设一桌的原则。图中贾母的座位在主桌的第一位,再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中的“贾母因其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母权,成为贾府中最高权力的代表和最尊贵地位的象征”“甚至偶尔可暂时泯除主仆的阶级之分”可知,这样的座位安排符合在礼制当中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的人情的流动原则,据此可以概括出符合在礼制当中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的人情的流动原则。评卷人得分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莫格德哇行记阿来在黄河源盘桓了一周多时间。该离开了。送行的人强烈建议再花半天时间去看一个地方:莫格德哇。并叫陪同我的当地乡土志专家华尔丹继续当导游。华尔丹兴奋地说那地方确实值得一去。一开始出发,汽车摇晃着碾过一个个雨后映着天光的明亮水洼。天在快速转晴,灰度不同的雨云在天际线上迅疾奔走,并被东升的太阳镶上耀眼的金边。鹰敛翅停在傍路的电线杆顶,在后视镜里越来越远,夏牧场稀疏的帐篷顶上飘着淡蓝的炊烟,牦牛抬头张望。路蜿蜒向前,一边是浑圆的山丘,一边是低洼的沼泽。视野里山峦起伏,映着天光的溪流在宽谷中随意蜿蜒。远远看见了一片黄色花,亮丽照眼,在低处的沼泽中央。在松软多水的沼泽中行走一阵,想着就是这些水潴积汇流,最终形成从西向东奔腾着贯穿中国的大河,心中不禁生出些激荡的情绪。元朝皇帝曾派专人勘察河源,其报告称“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现在的我们,手提相机行走在这河源区的沼泽之中,脚踩过这么柔软的草与泥与水,真的是地阔天低,思接万里。太阳突破了云层的遮蔽,瞬息之间,所有水洼都在闪烁,映射耀眼的阳光。不只是水,所有的青草也都在闪闪发光。光吸引人去草原的更深处。抬起脚,刚踩倒的蒿草韧劲十足,迅速挺起了腰身。踏陷的地面也立即回弹,迅速抹平了我刚踩出的脚迹。云雀起起落落,对着闯入者聒噪不已。走出这片沼泽时,我回身向鸟微笑,向花微笑。继续上路,山谷变深,山脉耸起,在高处裸露出赭红色的岩石,纹理或竖或斜,却层次分明。在一个山口停车瞭望时,我伸手触摸这些岩石。这些岩石是已经成为碎屑的岩石重新压实而成,曾经的岩层破碎,沉在多少千万年前的水底,重新凝结,所以里面有螺、蚌和其他水生物的化石。这些岩石来自远古的水底,伴随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渐渐隆起,在海拔四千到五千米的地方,裸露在了蓝色的天空下面。车下到另一道宽谷中,华尔丹指着前方一座三角形的、高出谷地两百多米的孤山,对我说:莫格德哇。离开公路,在草滩上,摇摇晃晃的,车行到那座山前用了十多分钟。孤山背后,隔着河谷,错落着岩石裸露的赭红山脉。现在,一道蜿蜒的水流在我们的右边,左边是这一带最大片的平地。不像是自然形成,似乎是人工平整过的,足有几平方公里的地面。围绕着这块平地,有很长的残墙痕迹隐约凸起。这道长墙围出了什么?一座曾经的城池?长墙范围内却不见任何建筑的痕迹。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比其他自然草滩上更茂盛、更碧绿的青草。有些残墙根上,一丛丛叶片巨大的大黄挺着一人高半人高的粗壮花茎,高擎着有数千朵蓼科植物特有的密集小花的塔状花序。此时已经是七月中旬了,被风摇动时,细小的籽实就密集地向着地面坠落。走到孤山脚前,面前立着一块高大的碑。碑前的浅草地上,委陵菜开着五个花瓣的黄花,间或还有一两株有着头盔状花瓣的开蓝色花的露蕊乌头。碑上面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这地方的名字:莫格德哇。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比唐代还早的以前,在这偏远荒寒之地,应该有过一座城,这座城是个中心,但是由哪个族群所建,史籍无载。那时,在当地,不同族群来来去去,兴起又湮灭,湮灭又兴起,因此,民间传说中也没有关于此地的遥远记忆。乌云又迅疾地布满了天空,天阴欲雨。这是高原上最正常的气候现象。我不在意这倏忽而至的雨,我在意的是,莫格德哇,这个曾经的某个族群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心,就留下这么片平地,和一道残墙。说是不止,还有墓葬群,就在面前这座孤山上。我当即就要上山。华尔丹说,不从这里上山,从后面。车又启行,摇摇晃晃在无路的草滩上绕行到山的背面。从山背后看上去,山形一变,不是正面看去的正三角的金字塔形了,而是一道分成若干台阶的斜升的山脊。两个大台阶,若干小台阶,一路升上山顶。上到了第一个台阶。没有看到古墓,只看到密集分布的一个又一个深坑,深坑里外,一块块红色砂岩石堆积裸露,坑壁坑底,也是累累乱石。这些深坑就是曾经的古墓,但早已被人盗掘一空了。山上,风很强劲,凌空有声。面前的墓葬却空空如也。一个深坑紧挨着一个深坑。除了偶尔见到一点破碎的陶片,连墓葬里曾经有过的木制棺椁的碎片都未留下一星半点。在高海拔地带,不超过五千米高度,我向来不觉得呼吸困难,现在,海拔四千多米,我却感到喘不上气,有窒息之感。找一块平整点的岩石坐下,我伸手抚摸面前出自墓葬的石头。这些石头风化得很厉害,手指滑过时,能感觉到有棱角尖利的沙砾沾在了指尖。下意识用力,是想让尖利的沙砾扎破手指引起一点真切的痛感吗?但沙砾在我的指尖粉碎了。世界无声,山峙水环。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刚出发探访莫格德哇时的夏牧场的景色进行了描绘,呈现出和谐静谧的氛围特点,富有清新自然的气息。B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别样的河源区景色,作者行走在河源区的沼泽之中,产生了地阔天低、思接万里的激荡情绪。C作者触摸山上赭红色的岩石时产生了无限感慨,主要是因为这些岩石色彩鲜明、纹路多样而清晰,富有生命力。D作者根据似乎是人工平整过的平地及其周围的残墙痕迹、山上被盗空的墓葬群等,推测莫格德哇曾是某个族群中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行文,叙述了探访莫格德哇的经过,描绘了一路上所看到的景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感受。B文章引用“元朝皇帝曾派专人勘察河源”的史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又彰显了作者的文化底蕴。C文章对莫格德哇碑周围的景物进行了描绘,盛开的花朵与莫格德哇遗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尽显历史沧桑之感。D文章结尾的“世界无声,山峙水环”简洁凝练,又极有意蕴,既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又将作者的沉思状态融于其中。8文中叙写了大量作者对莫格德哇相关历史的联想,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文中说“现在,海拔四千多米,我却感到喘不上气,有窒息之感”,请结合文本探究“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答案】6C 7A 8与开头“送行的人强烈建议”和“华尔丹兴奋地说那地方确实值得一去”相互照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既使文章的叙述产生波澜,表达更为生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莫格德哇的神秘色彩,强化其历史地位,引发读者的历史思考,彰显了文章主旨。 9莫格德哇作为曾经某个族群的中心,既无史籍记载,也没有民间传说提到,这使“我”产生巨大的历史喟叹;莫格德哇这个曾经某个族群的中心,只留下这么片平地和一道残墙,不由得令人感叹与惋惜;莫格德哇曾经的古墓也早已被人盗掘一空,只能偶尔见到一点破碎的陶片,这令“我”感到无比痛心与遗憾。【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主要是因为这些岩石色彩鲜明、纹路多样而清晰,富有生命力”错误,根据文中的“曾经的岩层破碎裸露在了蓝色的天空下面”和“手指滑过时但沙砾在我的指尖粉碎了”,可知作者触摸岩石时产生了无限感慨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岩石所代表的自然与历史的深沉与沧桑。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A.“文章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行文”错误,根据文章中的“一开始出发”“路蜿蜒向前”“继续上路”“车下到另一道宽谷中”“走到孤山脚前”等内容,可知文章是以时空变化为线索行文的,而不是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行文。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开头写到“送行的人强烈建议再花半天时间去看一个地方:莫格德哇华尔丹兴奋地说那地方确实值得一去”,到了以后,作者联想到莫格德哇相关历史,前后照应。前面写到“孤山背后,隔着河谷,错落着岩石裸露的赭红山脉。现在,一道蜿蜒的水流在我们的右边,左边是这一带最大片的平地。不像是自然形成,似乎是人工平整过的,足有几平方公里的地面。围绕着这块平地,有很长的残墙痕迹隐约凸起。这道长墙围出了什么?一座曾经的城池?长墙范围内却不见任何建筑的痕迹”,此处写到作者对莫格德哇相关历史的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既使文章的叙述产生波澜,表达更为生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根据“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比唐代还早的以前,在这偏远荒寒之地,应该有过一座城,这座城是个中心,但是由哪个族群所建,史籍无载”可知,增强莫格德哇的神秘色彩,强化其历史地位,引发读者的历史思考,彰显了文章主旨。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比唐代还早的以前,在这偏远荒寒之地,应该有过一座城,这座城是个中心,但是由哪个族群所建,史籍无载。那时,在当地,不同族群来来去去,兴起又湮灭,湮灭又兴起,因此,民间传说中也没有关于此地的遥远记忆”可知,莫格德哇作为曾经某个族群的中心,既无史籍记载,也没有民间传说提到,这使“我”产生巨大的历史喟叹;根据“我不在意这倏忽而至的雨,我在意的是,莫格德哇,这个曾经的某个族群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心,就留下这么片平地,和一道残墙”可知,莫格德哇这个曾经某个族群的中心,只留下这么片平地和一道残墙,不由得令人感叹与惋惜;根据“没有看到古墓,只看到密集分布的一个又一个深坑,深坑里外,一块块红色砂岩石堆积裸露,坑壁坑底,也是累累乱石。这些深坑就是曾经的古墓,但早已被人盗掘一空了。山上,风很强劲,凌空有声。面前的墓葬却空空如也。一个深坑紧挨着一个深坑。除了偶尔见到一点破碎的陶片,连墓葬里曾经有过的木制棺椁的碎片都未留下一星半点”可知,莫格德哇曾经的古墓也早已被人盗掘一空,只能偶尔见到一点破碎的陶片,这令“我”感到无比痛心与遗憾。评卷人得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注】公中:指韩国相国公仲侈,“中”同“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兹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B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C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D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的权力,与过案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秦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气低落,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右将军尉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2)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0C 11C 12C 13(1)你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听从我的话了,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事情办成之后,就把这一切当作你的功劳。(2)甘茂回答说:“息壤的盟约就摆在那里。”武王说:“有这么回事。”于是调动全部兵力,再次让甘茂攻打宜阳。 14制订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审时度势,订立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臣”作“信”的宾语,两者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王”作“为臣之投杼”的主语,句子“王为臣之投杼”作“恐”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错误。含义相同。都指“在困顿的处境中”。句意: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错误。从文中第二段“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可知,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秦王想要听从他们的意见。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听”,同意;“然”,但;“愿”,希望;“以为”,把作为。(2)“对”,回答;“悉”,全部,都;“复”,又。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可知,在秦王打算攻击韩国时,甘茂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从“于是与之盟于息壤”可知,甘茂怕秦王反悔,举出曾子例子,从而让秦王与自己盟誓,防止秦武王反悔。从“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可知,在最初遭到韩军的坚决抵抗后,甘茂没有退缩,而是顶住压力,将自己的私财加入公赏中,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参考译文: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来窥视周王朝的统治,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朽了。”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倗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倗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评卷人得分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踏莎行·游凤凰台刘一止二水中分,三山半落,风云气象通寥廓。少年怀古有新诗,清愁不是伤春作。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与君携酒近阑干,月明满地天无幕。【注】“二水”两句化用自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从:听任。教:使。却:助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头两句由远景入题,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金陵景象。B“风云气象”紧承上句,其中“寥廓”一词为旷远辽阔之意,是词人对所见之景的感受。C下片前两句极写六朝古都金陵过去无比繁华,与下句“从教雨打风吹却”形成对比。D首尾的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先从大处着眼,境界宏大,又有对细节的刻画,格外动人。16有人评价,作金陵怀古词者,几乎没有不嗟叹南朝兴亡的,而本词独能超然其外。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答案】15D 16上片词人自许少年新诗,明言不为伤春,舍弃了金陵怀古词悲时伤春等主题,表现了词人宽广博大的胸怀,体现出词人的意气风发;下片词人虽遥怀六代繁华,但又笔锋一转,写自己与友人携酒欣赏月色,皓月凌空,辽阔天宇,更添超然之气。【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又有对细节的刻画,格外动人”错误,词的开头“二水中分,三山半落”与结尾“月明满地天无幕”的景物描写都是从大处着眼,并没有对细节的刻画。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词作上片先化用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以“一水中分,三山半落”的宏大视角写金陵白鹭洲使秦淮河分流、三山远在天外的壮阔景象,再以“风云气象通寥廓”展现旷远辽阔的意境,衬托出词人宽广的胸怀;然后以“少年”两句明确表明自己如今正值年少,意气风发,因此不写清愁伤春之作,彰显了与以往金陵怀古词不同的少年意气。下片先以“六代豪华,一时燕乐”写出了金陵往昔的繁感,接着以“从教雨打风吹却”写过去的繁华已随历史的风雨消逝,尽显百般滋味;词的最后词人却笔锋一转,与友人倚栏杆对饮,眼前皓月盈辉洒满地面。夜空高旷没有遮挡,尽显超然旷达之气。评卷人得分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红楼梦林黛玉的形象创作与李贺李凭箜篌引有关联。潇湘馆、湘妃竹与李诗中的“ ”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 ”存在文化关联。(2)春江花月夜中以“ , ”来描写蜿蜒曲折的江水和月光照耀的原野。(3)古人常在文字中将时间缩短,以此表达内心巨大的悲伤或者坚定的决心,如“ , ”。【答案】 江娥啼竹素女愁 芙蓉泣露香兰笑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朝闻道 夕死可矣(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娥,蓉,宛,甸,霰,暮,譬。评卷人得分六、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近日随着旅游业的复苏,朋友圈打卡的各地山寨版“白宫”作为又一国产“土味现代建筑”再次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类似的现象 。“土味”在网络流行语中是俗气、反潮流、不洋气等一类词汇的统称。不只在建筑界,作为一种独特的“审丑”趣味,“土味”近年来在大众文化领域似乎呈现出某种蔓延趋势。“土味文化”为何如此盛行?究其原因,这是一种审美的缺失,正如木心先生所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当一个民族的美学教育,跟不上物质充盈的步伐,不仅各种喜剧、闹剧随之而来,悲剧也会 。”“土味文化”盛行之下,如何让其中的错误价值观念和不良信息丧失其寄生土壤,提升全民审美水平至关重要。总体而言,培养和提高青少年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美育作为一种 的教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它并非是 的,而是贯穿于个人成长始终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B袁隆平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 “泥腿子院士”的称谓。C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D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答案】18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接踵而至 潜移默化 一蹴而就 19B【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空,根据前文“再次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类似的现象”可知,空处应是指这种现象其实非常常见,故可填“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多次见到,已经不新奇了。层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