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95258616
资源大小:40.1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学习目标。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学会运用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方法。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难点。理解演讲中的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重点、难点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曾发现“J粒子”。【二】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 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多,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 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 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 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三】文体知识演讲词的类型1 .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型演讲词通过 对事件、人物和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和规律。2 .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 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 .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演讲者在演讲中抒发爱恨悲喜等强烈的感情,对听 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打开听众的心灵。【四】必考字词知识速查一一读读写写L瞭(吟。)望:登高远望。2,缅(mi3n)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4 .探察:探听侦察;察看。4,探讨:研究讨论。5.检讨: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字音易错,注意声调。6,彷徨(p2ng hu白ng):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7,激变:急剧变化。8,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9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本课指不做任何实验的消极观察。10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七】近义词辨析词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同两词都有不去管的意思。异侧重于不去帮助。侧重于不理睬。例老人在马路上摔倒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要伸出援助之手。爸爸让我浇花,我不能 置之不理。五多音字-m排(埋头)埋一 m如(埋怨)六形近字缅(m谄n)(缅怀) 湎(m谙可(沉湎)Z彷(p台ng"彷徨)仿(f3ng)(仿写)Lz-师g(应该) 应-一 ying(应变)儒(2)(儒学) 懦(nub)(懦弱)盲(m台ng)(盲目) 肓(hu台ng)(病入膏肓) XZ三、课文精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获得知识。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作 者用标题点明了观点。】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 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点明写怀念这篇文章 的初衷,由此转入演讲的主题。)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 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提出问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问 题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一一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演讲原因今引出论题)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 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引用】引出“格物和致知,紧 扣文题。)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简单明了地解释了格物和致 知匕便于读者理解。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 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段解:引用大学的论述,点明现代学术的基础一一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但是一转,强调 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一一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 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L可能表示猜测,这体 现了作者用语的科学严谨。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 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一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引用】【道理论证】段解:再引大学的观点,说明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精神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 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 院子里的竹子。(格字加引号,意在讽刺王阳明违背科学实验精神的迂腐行为。)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 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举例论证】【本段列举王 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列举王阳明格“竹”这一示例,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 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与下文写真正的格竹做对比,从而论证了 真正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是有想象力地、有计划地探索客观事物的实验精神。】段解:举王阳明的例子,印证传统教育并不真正重视格物致知。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 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 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 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段解:指出王阳明的观点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过渡】(引 出下文有关“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论述。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中心句,指出了实验 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 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 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举例论证】【第段作者举研究竹子的例子,与上 文第段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论证了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这一 观点,请体再举一例进行论证。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 同、重量不同的铁球,证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是以同样的速 度落地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 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 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第 段末句中的"眼光勇气"毅力''三个词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不能。因为一个 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长远的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后,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这三个词是有逻辑关系的,所以不能调换。】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 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段解(一):分析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请概括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古代的 格物致知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 道理。现代的“格物致知是:一、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二、探索应当有想象力、 有计划,目的是获得新知识。(对应教材第83页旁批)】0寸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 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 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加 引号暗示只埋头读书而轻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视动手实践不是正确 的用功方式。【"大都"往往常常'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 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体现了演讲语言的严密性。】段解:分析在王阳明思想影响下的部分中国学生的概况。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 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 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 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 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一一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举例 论证】【第段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为例,从反 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对应教材第84页旁 批)】段解:以自己的经验为例从反面来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一回:分析问题。用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经验,从正、区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分析论题Y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卜用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了解自然科学JL部7由国口是白勺现状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 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过渡】本段中心句,阐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 重要性。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 科 批考点:内容探究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 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 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 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 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阐明实验精神世界环境的角度来谈 格物在应对环境激变的当今世界的重要性。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 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 极地袖手旁观。揭示格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希望 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 的一部分。【第段与上文有什么联系?结合本段,谈谈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时应该如何落实。联系:深入一层,从世界环 境的角度来谈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落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 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指示,要自己有判 断力。】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新一代提出希望。 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得出结论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四、课文整体点拨【一】课文主旨这篇文章针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弊端,有理有据 地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希望年轻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 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r提出问题():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力析问题 )【二】课文结构L解决问题(I:应有格物致知精神7正面解释"格物致知传统教育的弊端(一)【三】特色总结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引用: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举例: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了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 真正意义;演讲者又以自己的经历,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对比: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 文的论点。事例生动,通俗易懂。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 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个人的经历,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 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 家对待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说他搬了一条凳子坐 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语言非常通俗, 但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四】全篇问题探究重点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举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 点拨: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印证这一观点,作者列 举了多个例子,如课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含义的必然 结果。课文第段,举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例子,证明了中国学生 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提供了事实论据。发散思维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点拨:''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它使 我国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 这个缺点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 要改正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第段,举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以失 败而告终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的观点。王阳明的失败,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 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 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五、一课一法一一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指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 的科学原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的方法。道理论证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 证实的科学结论,或者是被人们公认的道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要注意引 用材料并非多多益善,一定要根据议论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引用,使引用的材料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要准确理解所引用的内容的真正含义,不可以曲解。 例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 具有不朽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 天祥过零丁洋,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 飞发出"真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刀俎, 引颈就戮时,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陆放翁说:“死 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魂牵 梦萦、念念不忘的也是祖国对祖国,他们有着浓烈、深沉的爱恋。为了祖国 的命运,他们甘愿将血肉之躯献出,化入祖国的大地,血沃中原肥劲草。引用 名人名言,论证了他们把祖国放在第一位的观点,点明了爱国这一神圣的主题。六、一课一德一一格物致知精神古人言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一一刘向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一一萨迪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一陆游古人行王清任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研究古医书时.,发现书中有不少错误。 于是,他决心修正其中关于人体结构的部分。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研究未掩埋 的尸体,对其进行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之后,他抓住一切机会研 究人体结构。最终,王清任修正了古医书中与人体结构有关的错误(亦有误改处), 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并附上了多幅人体脏腑结构图。今人行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自从事气象工作之日起,每天都要亲自到室外 观测气候,进行记录,数十年如一日。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手在病榻 上记下当天的气温,由于不能亲自到户外测量,依据的是气象局的报告,所以在 记录上标注了“局报二字。他毕生积累的气象日记不仅是他探索我国气象规律的 第一手素材,还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基础。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一定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为现在的学习和将来 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