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高考作文复习:主题训练知足、知不足、不知足.docx
-
资源ID:95259600
资源大小:42.4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作文高考作文复习:主题训练知足、知不足、不知足.docx
作文主题训练-知足、知不足、不知足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这一生,面对大千世界,应有三种心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在不知足中获取动力。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是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挂在书桌旁的一副对联。谢銮恩对冰心说:“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住、行,虽然简陋朴素一些,也应当知足;而对于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则应当常感知不足。对于应当做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就应当勇往直前地去做;而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就应当坚决不做。”冰心在我的故乡中说祖父“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的对联,对她的思想教育极深。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知足是一种境界和智慧,人们也常说“知足者常乐”。然而,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人类不满足烽火狼烟、飞鸽传书的通信方式,于是发明了电报电话;不满足只听到声音的状态,于是发明了视频通话;不满足简单看见平面的、已有的影像,于是发展出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材料二:“知足知不足”这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书桌旁的一副对联的上联。祖父对冰心解释说:“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住吧,虽然简陋素朴一些,也应当知足;而对于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就常常应当知不足。”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是当代作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联,并作为教育后代的家训。你对此联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孔雀近日非常苦恼,因为大家都受听夜莺唱歌,而自己一唱歌就会被人讥笑,于是,就向天神诉苦。天神对它说:“知足吧,你的颈项间闪着翡翠般的光辉,你的尾巴上有华丽的羽毛,在形象方面,你已经非常优秀了。”孔雀仍然不很满足:“可是在歌唱方面有人超过了我,我心里很不平衡!”天神道:“命运之神已经公正地分给你们每样特长,你拥有美丽,老鹰拥有力量,夜莺能够唱歌,蓝鸟能够报喜,乌鸦能够报凶,你们要好好珍惜天神的赐予,不可人心不足啊!”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是有关“乐”的三种表达。如果把“三乐”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会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把三者排序为“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认为自得才能获得自由,自由才能知道知足的标准,知足后才有可能去助人。那么,你对“三乐”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这是一个三元概念的材料作文题。先要明确“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概念的内涵,“知足”就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并为之感到愉悦。“知不足”就是很清楚地知道、明白自己身上的所有不足之处,包括德的方面和能的方面。“不知足”指人不安于现状,有更高的理想。三者之间该怎样协调?为人做事增强要“知足”的涵养,保持平衡和谐的心态,提升“知不足”的勇气,凝聚难中求进的作风,培养“不知足”的品格,磨砺愈挫愈勇的意志。“知足”,得到后的知止,这是智慧;“知不足”,得到后的自信,这是谦卑;“不知足”,得后的再出发,这是价值。对待工作,当有“不知足”的追求;对待名利,当有“知足”的态度;对待自身,当有“知不足”的觉悟。面对世间千百种欲望,能够悬崖勒马,“知足”就是美好;面对世间浮华,能够及时反省,“知不足”才是明智;面对舒适区,能够跳出圈子,“不知足”才能成长和进步。面对诱惑,“知足”就是福,面对荣誉和褒奖,“知不足”就是智慧,面对挫折和困难,“不知足”让人奋起赶超。做人要知足,常怀平常之心,工作要知不足,常怀进取之心,学习要不知足,常怀紧迫之心。写作时一要论述清楚三个概念的内涵,挖掘其本质;二要论述清楚三个概念各自的适用范围,即面对什么,或者在什么情况下要“知足”,在什么情况下要“知不足”,在什么情况下要“不知足”。还可以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不知足”是进步的动力,“知不足”才能真正进步,不能浅尝辄止,容易“知足”。当然也可以只着重论述其中一种人生态度。立意:1.知足者常乐,知不足者必强。2.知足者幸福,知不足者自明,不知足者奋进。3.不知足是向上的车轮。2例文:知足与不知足行走于茫茫人海,观看着纷繁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知足与不知足”中历经着时日的变化。知足的人,能享受到所拥有的快乐,也容易满足已得停步不前;不知足的人,能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也容易满腹伤感被名利诱惑。那么,如何看待“知足”与“不知足”,并让它们成为一种积极的心态呢?“知足之足常足。”老子的话提醒我们,面对现代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大千世界,如果我们心中有一种“知足”的话,我们就不会被种种诱惑冲昏头脑。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大家,正是由于心中坚守着这份“知足”的心境,才得以“出淤泥而不染”,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我认为知足其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因为知足,金钱、名利就不能像蛀虫一般侵蚀我们的心,为自己的心灵留下一片和乐的土地,才不会掉进诱惑的陷阱。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如果因“不知足”而招祸,那带来的就不单单是遗憾,而是痛苦和懊悔了。当然,这里的“知足”并不是自我满足,“知足常乐”也不等于不思进取。而是说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宠辱得失,让自己在乐观的情绪中去工作和生活。“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鲁迅先生以此激励青年要有奋进的激情。人生需要进取,社会需要进步。如果我们满足现状,不去努力,不去争取,那就会永远停滞不前。历史上,能成就霸业的杰出人物心里都有种“不知足”,秦始皇统一天下,唐太宗开元盛世,成吉思汗统一漠北等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类都在为更完美的人生努力拼搏,在奥林匹克赛场上,运动员们为了更高、更快、更强,挥洒着汗水;在职场上,人们为了有更大的发展而努力工作着;在考场上,莘莘学子为了美好的前程奋笔疾书着,在科学领域,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不知足”带给我们的不单是成功,更是那份拼搏人生的顽强精神。总之,只有真正懂得了“知足”与“不知足”的含义,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知足”中就能品尝到拥有的甘甜,在“不知足”中更能体味到奋斗的浓烈。正是因为有了适时的“知足”和可贵的“不知足”,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更多幸福和希望,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更多可能。【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部分是引述了冰心祖父谢銮恩书桌旁的一幅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之后是谢銮恩借这幅对联教育冰心的一段话,也可以看作是对这幅对联的注解。主要意思是对有些东西应当知足,比如衣食住行的物质享受;而对知识、学问修养的追求,就应当不知足,永不知足才能不断地提升水准和境界。人处于社会之中,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社会世道有益,那就不遗余力,勇敢去做;而对于那些有违礼法、不合道义的事就坚决不去做。这幅对联是谢銮恩为学处事的准则,饱含人生哲理,饱含辩证法之精义,既可作为人处世的箴言,也可以作为读书治学的座右铭。对物质生活应知足知止,不奢求,不奢华;对于学问和修养的探索要永无止境。对社会有裨益全力以赴,有违道义坚决不为。这在当下,依然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在写作时,学生可立足个体发展层面和社会进步层面来阐述自己对“有为与不为”的看法和认识,点明中心论点:人处社会,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然后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举疫情之下大白的艰辛付出、危难之时消防员的火海奔赴、社会公德维护的细小事件;从反面举违反公序良俗的事件。立意:1.人生在世,当有所为有所不为。2.物质低配,求知无涯。3.为人处世有准则,人生才能有高光。3例文:知足与不知足行走于茫茫人海,观看着纷繁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知足与不知足”中历经着时日的变化。知足的人,能享受到所拥有的快乐,也容易满足已得停步不前;不知足的人,能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也容易满腹伤感被名利诱惑。那么,如何看待“知足”与“不知足”,并让它们成为一种积极的心态呢?“知足之足常足。”老子的话提醒我们,面对现代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大千世界,如果我们心中有一种“知足”的话,我们就不会被种种诱惑冲昏头脑。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大家,正是由于心中坚守着这份“知足”的心境,才得以“出淤泥而不染”,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我认为知足其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因为知足,金钱、名利就不能像蛀虫一般侵蚀我们的心,为自己的心灵留下一片和乐的土地,才不会掉进诱惑的陷阱。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如果因“不知足”而招祸,那带来的就不单单是遗憾,而是痛苦和懊悔了。当然,这里的“知足”并不是自我满足,“知足常乐”也不等于不思进取。而是说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宠辱得失,让自己在乐观的情绪中去工作和生活。“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鲁迅先生以此激励青年要有奋进的激情。人生需要进取,社会需要进步。如果我们永远满足现状,不去努力,不去争取,那就永远停滞不前。历史上,能成就霸业的杰出人物心里都有种“不知足”,秦始皇统一天下,唐太宗开元盛世,成吉思汗统一漠北等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类都为更完美的人生努力拼搏,在奥林匹克赛场上,运动员们为了更高、更快、更强,挥洒着汗水;在职场上,人们为了有更大的发展而努力工作着;在考场上,莘莘学子为了美好的前程奋笔疾书着,在科学领域,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不知足”带给我们的不单是成功,更是那份拼搏人生的顽强精神。总之, 只有真正懂得了 “知足”与“不知足”的含义,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知足”中就能品尝到拥有的甘甜,在“不知足”中更能体味到奋斗的浓烈。正是因为有了适时的“知足”和可贵的“不知足”,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更多幸福和希望,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更多可能。【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审读材料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体会材料的内涵和语意的侧重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材料的性质是相同还是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地分析,让文章显得认识深刻、全面。本题所给材料第一段,虽然讲述了“知足”与“不知足”的关系,但说明的重点还是在“不知足”上:正是因为人类的不知足,才能实现如此多科技突破,促进社会的发展。材料第二段对于“知足知不足”则给出了界定:对于外在的物欲,应当知足;而对于能促进一个人身心发展的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则必须“知不足”。由此,写作时对于“知足”和“不知足”的关系,就应当做如下论述:有时候,我们应该提倡“知足之足常足”,因为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时常觉得满足,而不容易误入歧途。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或者有时候对于社会来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也就是要不知足,不知足才能不断有进步。这两个观点乍看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又是辩证统一的,各有各的道理。立意:1.人要有不满足的精神;2.在物质上的知足和在精神上的不知足,二者缺一不可。3.“知足与不知足”要辩证来看。4略【详解】作文评分标准参考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5例文:知足常乐,幸福常驻守望一颗残星,或许能获得整片璀璨夜空;守望一汪春水,或许能阅览满园盎然;守望知足,或许能寻得心中的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先生知足的人生。陶渊明先生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归隐恬静的田园生活,他的人生是灵动的。他远离了世俗喧嚣的侵扰,走进了奇山异水间。阅山水,听蝉鸣;享恬静,品人生。欣赏到了:“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的秀美风光。悠闲淡然的采一朵菊花。这样的人生岂不灵动?这样的生活岂不乐哉?这样的境界岂不令人向往?陶渊明先生淡泊名利的精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岂不令人敬佩?知足也是一种态度,陶渊明先生因为知足而寻得了山之精义、水之灵动、地之博大。可见知足能寻得人生的真谛,心中的快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先生满足的人生。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表明自己的态度:“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他一生不慕名、不慕利,坚守自己心中的志向。反之,像材料中的两只老虎彼此羡慕对方的生活,而互换位置,结果不能适应陌生的环境,反而适得其反而丧命。其实幸福就在你我身边,只是有时不懂得珍惜。而让幸福与我们擦肩而过。所以我们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幸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刘禹锡先生长乐的人生。刘禹锡先生虽身居陋室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何尝不是一种惬意的生活?何尝不是知足常乐的体现?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诚然,知足常乐不是不思进取、停滞不前,而是一种轻松幸福,它不用受拘于任何枷锁,任何冷冰冰的权场斗争。而是不过分的追求名利。如果过多的追求名利而置道德、法律而不顾,那么就会像背上一把沉重的枷锁。古有奸臣秦桧、贪官和珅,今有成克杰的落马,哪一个不是身败名裂?可见知足常乐是幸福的源泉,是美好的图画,是美妙的乐章。“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让我们珍惜青春、珍惜美好、珍惜现在。用青春的笔调勾勒属于我们的幸福吧!让幸福常驻你我周围吧!【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立意时注意抓住语言的内容分析其寓意,然后通过寓意进行立意,材料的内容是“孔雀因大家都受听夜莺唱歌,而自己一唱歌就会被人讥笑向天神诉苦”的事情,立意时注意抓住天神的回答:有“知足吧”可以立意为“知足常乐”;由“在形象方面,你已经非常优秀了”立意为“正视自己的优点”;由“命运之神已经公正地分给你们每样特长,你拥有美丽,老鹰拥有力量,夜莺能够唱歌,蓝鸟能够报喜,乌鸦能够报凶,你们要好好珍惜天神的赐予”可以立意为“正视自己的缺点”。行文时注意通过材料的分析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述,论述时注意结构的安排。【点睛】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寓言类材料的审题(1)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2)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3)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6例文:快乐三重境我们走在成长,从孩提时习得助人为乐,到长大后后面对得失时晓悟知足常乐,到人生黄昏时参悟万象到达自得其乐的境界。快乐有三重,人生有三境。这是人生成长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升华、由外而内、以达到内生和谐的精神修炼历程。当我们还小时,当学会的是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倡助人为乐。作为社会意义的人,当恒得个体只能在整体中存在。年龄尚小时不懂或依稀感知,那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投入实践,通过帮助他人来使他人乐,也使自己乐。于是,我们学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学得“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学得“将心比心,解人危难”的善良。像孔融殷让梨推枣,如王安石般施粥赠饭,我们就会很快乐。虽然未必真懂为何快乐,但助人可以生乐已根植于心,这初步建立了我们与世界的正确关系。当我们长大后,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使我们面临更复杂的情况。得失成败,处处相随。于此,我们倡知足常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子于千年前即发出此叹!世事岂能尽如人意?现然风雨难料、祸福难期,何不保持颗平常心, 常持一颗知足之 心呢?“处涸辙以犹欢,酌贪泉而觉爽”。豪华福贵或贫贱卑微难道真能主宰人生的幸福大局?不能!知足常乐去留无意,静观庭前花开花谢;宠辱不惊,漫看天际云卷云舒。知足之故也!知足常乐!学会知足,完善了我们与外部社会的关系,而初步形成了精神上的动力。年华逝去,我们终将走向老年。很多人将老年与衰颓伤感相联系,一见白发便替他人生愁。而我以为那时才是我们快乐的最高境界自得其乐。这是自我与自我关系的升华与高度和谐,亦是人生智慧在返璞归真后的凝结。自得其乐,因为快乐并非来自或依赖外部的施与,主要是来自于内在的丰盈。观山看水,知其广博与浩大,其展示与人生智慧的联系不让人快乐吗?施善而不留名求赞,因为善在自己心中已然得到了足够的赏赐-一快乐。以童真之眼看人,以宽容之心待人,视其长,容其短,护其伤助其行。虽着意却似漫不经心,不求外在的感动于回馈,而更多是为了内在的和谐- 一也是最深的最持久的快乐!自得其乐,使人生升华到朴实无华、厚重而无形的阶段,是真正的陈述语魅力。快乐三重,人生三境。三乐都不可少,那就潜心遂个追求吧!蓦然回首,或许乐已融进了生命的历程。【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要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具体过程:助人为乐的侧重点在“助人”,是个体实现其社会功能即“善”的层面而获得内心价值判断,知足常乐的侧重点在“知足”,是个体对其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得”而进行自我评判,并有所约束、克制而带来的内心满足感。“知足”与“不知足”相对,主要是针对“欲”而言。是一个社会人对自己在他的环境中所给的欲望的克制。当然,这种克制的动力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外部。自得其乐的侧重点在“自得”,“其乐”为个体的内心获得的快乐,但是,这种“乐”是否真的为“乐”,还在于自我认同,这是哲学层面的“乐”。助人为乐,主要是寻求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寻求外界的肯否。“助人为乐”的“为”是“成为”“以之为”的意思,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的乐趣,使整个助人的体验过程达到内心的平衡和满足,并从中获得道德教益和情感的升华,即便获得一时的不解和委屈,也能凭借一种内心的信仰获取乐观的力量。这个作文题,一般多通过排序,阐释不同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比如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的人生精神、知足常乐的坦然之“人生态度”、自得其乐的内在之“人生状态”。换言之,无论如何排序,都只是围绕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去转。譬如写成这样的:从甚于奋斗的自得其乐出发,经由控制欲望的知足常乐,最后抵达助人为乐,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让人生意义和价值得以彰显。但若以“人生境界”或者“构建自己的快乐体系”为立意,则境界顿时高出好些。此谓之思想有高度。譬如上面的文字则呈现如下:人生三乐,渐次而来,构建成了我的快乐体系。基于奋斗的自得其乐,为我们的快乐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珍惜当下的知足常乐,则为我们的快乐体系平添了保障由此带上快乐出发自然很容易就抵达快乐体系的王座助人为乐。【立意】“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三乐排序,但代表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认识价值观。从数学的排列组合来看,有6中排法:1.要做出自己的排列,必须先对三乐有自己的诠释理解。比如:“助人为乐”,即以帮助他人为快乐,愿众皆幸福,然后自己快乐。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体现的是付出和奉献的高尚情操和人生价值。“如足常乐”,即以珍惜拥有为前提,以拥有的为满足,从而获得快乐,是人生的平常心是种自在自由的快乐,体现的是种船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与人比,易满足。显真我风采。“自得之乐”,则是对自我的肯定和认可,体现的是一种自信的人生态度。对未来满怀憧憬,是奋斗者的得意。这解释,既要遵循本来的意思,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以此为前提,可以深挖宽拓。2.三者排序,需要弄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紧密结合人生观。排序是任务指令,规定动作,必须完成。然后阐释清楚这样排序的原因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能结合人生的三层境界给人以人生的启发为最佳。【素材】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2.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列子天瑞)3.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4.三国时期,鲁肃家庭富足,好施舍救济别人。与其共事的周瑜,任巢长急需军粮,率领几百人到鲁肃家请求援助。当时鲁肃家有好几个米仓,每仓有米三千解,他就将其中一仓送给周瑜。周瑜对鲁肃更加钦佩,两人也因此结为好友。5.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王子凝在北京做官时,有一个仆人叫陈桂。这人家境十分贫困,家里缺吃少穿,被子也只有一条。到了晚上他就把被子给毋亲盖,自己穿衣服在草窝里睡。王子凝知道了这事,非常感动,对陈桂说:“让我给你想个办法!”于是就给他画了一幅山水画,并题上一首诗:“刮毛龟背不成毡,破盖将来老母眠;戏语山憧休怅望,为伊十指换青钱。”又在诗后写了一行字:“此画悬之市肆,当有好事者,以布袅易之也。”后来这画被拿到街上挂卖,果然有人用重金买了去,解决了陈桂的被子问题。6.做人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陶渊明弃五斗米,知足与归隐生活,才有了“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陆羽知足与参苦禅悟茶道,才有了茶圣香茗源远流长。【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知足常乐为基,助人为乐为要,方得自得其乐之境界。”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论证学会的是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倡助人为乐。然后论证人生得失成败,处处相随,应提倡知足常乐。再论自得其乐。这是自我与自我关系的升华与高度和谐,亦是人生智慧在返璞归真后的凝结。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答案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