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

    • 资源ID:95265950       资源大小:37.34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单元教学目标 1、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力量和创新意识。 2、熟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展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熟悉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观赏利用图形组成的漂亮图案,并能尝试进展设计。 熟悉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熟悉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进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力量。 教学重、难点:熟悉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预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相互介绍。 3、小结学习状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外形的图形吗? (1)小组沟通 (2)汇报评议 三、稳固练习 1、连一连 认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认真,试做,校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肯定体验的根底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受把一样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一样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预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育学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力量。 2)从一样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把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局部的名称。 3)结合详细情境,会把一样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洁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一样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局部的名称。难点:精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一样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留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争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留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看生活、发觉信息和提出简洁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沟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纳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争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表达在详细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敏捷、好玩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准时反应稳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依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其次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预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查找数学信息,依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展问题沟通,并进展汇报,教师依据详细状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预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一样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展乘法算式及其各局部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准时对所学学问进展稳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示学生留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一样加数(显性的),一个是一样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其次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局部的名称有了比拟明确的熟悉,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展教学,首先,小组内沟通,查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展沟通;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学问延长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查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拟清楚的熟悉,已经真正把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一样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会进展简洁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拟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大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索,答复 小组争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练习 (1)对口令,选择适宜的单位 教室长8()大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量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洁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看,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渐渐观看得出很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看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答复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答复,教师板书 三、练习 、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80页2、3 学生测量 、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能熟悉,写钟表的详细时刻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体验时间的长短 、能进展时分面的简洁换算 、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当用一样的工具来量。 2熟悉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育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力量。 4培育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一样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日教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翻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翻开盒子观看并进展沟通)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爱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莫非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答复“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由于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假如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假如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一样。)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觉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假如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消失什么状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看,知道了量物体应当用一样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终相互沟通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熟悉尺子。 师:刚刚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拟便利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觉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熟悉长度单位“厘米”。 (1)熟悉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着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渐渐把它拿走,告知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查找生活中的“1厘米”。 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认真观看,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学生自己查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汇报沟通。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日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终进展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一样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稳固练习 1进一步把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沟通) 五、完毕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究竟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展平均分的详细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阅历。 3经受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育合作的意识和力量。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此前学生已经具有肯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展平均分的阅历。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详细操作及与同伴沟通,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供应分步完成的阅历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展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阅历。 教学设计 (课前预备: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 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 (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状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 依据每组小朋友介绍的状况,大家思索:今日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假如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 活动二:分20块糖果。 1提出问题。 展现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看,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假如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预备怎样分?每次分几块?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展现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 (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察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现。) 3沟通分糖果的方法。(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沟通。先看黑板上展现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现自己的表格。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几次分完? 发觉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舞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 活动三:分100块糖果。(大数目的平均分) 1.提出问题。 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假如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 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进展比照,估量它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假如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 2.分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盼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组首先要商议第一次分几块比拟适宜,再进展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最终再动手分,在表格中仔细记录分的过程。 (教师巡察、参加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索: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其次次可以怎么分) 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赐予鼓舞和确定。(在够分的状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 对于6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索: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连续分。 4小组争论。(给学生再次时机,调整或改良原来分的策略。) 让你们重新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本组的每一位同学,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舞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 有3种车: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拟适宜? 教学反思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头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详细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 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一样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示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加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依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适宜。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量意识的培育。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看估量糖果的块数。特殊是其次次估量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展比照,培育学生有依据地进展估量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量意识、增加数感的时机。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展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殊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在分10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量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由于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学问,应当能够说出至少10块。 案例点评 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状况,开展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敬重学生分法的根底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拟适宜。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量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头分,培育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只是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当依据当时课堂的活动状况,准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最终一个活动租车方案 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进展,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经受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初步熟悉1刻度表示1或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条形统计图答复简洁的问题,会联系生活实际进展简洁的统计分析。 3.在详细情境中积存收集、解读数据的阅历,在和同伴合作沟通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熟悉简洁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会联系生活实际进展简洁的统计分析。 【教学过程】 一、统计分类呈现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1.情景引入,统计分类:学校食堂准备重新粉刷一下墙壁,现在有三种备选方案,绿色、蓝色和黄色。小朋友们喜爱什么颜色呢? 2.经受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示范性板书。 【设计意图】初步熟悉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根本构造。 【评价关注点】学生具有仔细倾听、积极思索的学习习惯。 3.比照统计表与统计图的价值。 抢答1:第2组喜爱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怎么看出来的? 抢答2:第2组喜爱三种颜色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在比照中让学生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各自的价值:统计表便于计算,统计图便于观看数量的多少。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说出观看指向。 4.依据条形统计图口答。 统计了什么内容? 统计了哪些工程? 1格表示多少? 雨天比阴天多几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读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知道统计主题;再看横轴,了解统计工程;然后依据直条数据进展统计分析”。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正确答复。 二、深化理解突破1格表示2的教学难点 1.情景引入:除了粉刷墙壁,食堂还准备在墙壁上画一些同学们喜爱吃的水果。分别出示两张条形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讨问题: 1)最爱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悉到:在刻度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高的数量不肯定多。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在1刻度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所表示的数量”。 2)最爱吃桔子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悉到:即使是表示一样数量的直条,在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高度也不肯定一样。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在1刻度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中,奇数数量的表示方法”。 3)最爱吃菠萝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样本”概念有初步的感知,感受“我们班没人最爱吃菠萝”不能代表“全部人都不爱吃菠萝”。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0值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的表示方法”。 三、稳固提高提醒统计的真实价值 1.情景引入:不仅学校食堂的墙壁要改造,图书馆也准备为我班的图书角新购一批图书,让我们来听听图书馆教师在说什么? 2.信息技术支持,互动沟通。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科技在统计过程中的优势,在和同伴合作沟通中积存读图的阅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够结合条形统计图,给出合理的建议。 四、全课总结学问回忆、总结评价 五、板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熟悉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识平常学过的图形。 2、进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力量和制造力。 教学重点:熟悉、识别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进展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熟悉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拟大,哪些图形比拟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展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好玩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好玩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嬉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熟悉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初步熟悉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三角形 正方形 长方形 提问:你熟悉这几个图形吗? 指三角形,问:为什么把这个图形叫做三角形?请同学指一指三角形的角。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角吗?指出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红领巾、手绢、三角板等,它们都有角吗?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内容。板题。 二、新课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提问:做操学生伸开的两臂、足球场的边线、三角板的两边、老爷爷拿的剪刀都组成了什么?(角) 提问:在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地方有角吗? 2、熟悉角及角的各局部名称。 (1) 课件出示实物。 提问:从张开的剪刀,吸管,自来水的水龙头,你能看出哪些地方有角吗? 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答复作出确定,并在课件中抽象出角。 (2) 熟悉角的各局部名称。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把它拉成不同的角。 提问:这里面有角吗?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征?(角的各局部名称) 范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板书:画角并标出各局部名称) 让学生指出其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告知学生:指角时,必需从顶点开头向斜线方向指。 (3) 教师演示活动角,请同学们观看: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边的长短有没有变化? 小结:角的大小发生变化,边的长短没变,说明角的大小与边长没关系。 (4) 折一折。 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师生共同动手折角,对比自己折的角指出顶点和两条边。鼓舞同学你能折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角吗? 可折大小不同的角,再一次证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外表上有角。 3、学画角。 (1) 看书本例2,你知道怎样画角吗? (2) 争论怎样画角? 教师说明:画角的过程(边说边演示)。 第一步:先点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 其次步:从这个顶点动身画一条直线。(实际上应叫射线) 第三步:再从这个顶点动身,向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直线。然后标明角的各局部名称。 (3) 学生动手画角,画完后标明角的各局部明称。 三、练习 1、P42练习八N1 教师说明:一个角必需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边,第2图有一条边,另一是弯曲的线;第三幅图两条相连的地方不是一个“点”而是弯曲的线,所以它们不是角。 2、N2 范 教师说明:数角时,指角的动作要精确,最好标出角的符号。 3、N3 可以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4、 P43 N7 先让学生找出各个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教师加以教导提示,留意重叠的角和对着的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角的观看和探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并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 2、熟悉直角,并能用直角尺测定和推断直角。 3、通过动手制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性熟悉。 教学重难点: 1、熟悉角与直角。 2、动手制作直角。 教学过程: 引入: 1、师:今日我们的课堂里来了4位生活中的好朋友,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上有我们今日要学的学问。你看,他们藏在这里。Ppt 2、师:这些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朝上,有的朝下,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觉了吗?(都是尖尖的,直直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角(板书) 3、教师在黑板上也来画三个图形,看看它们是不是角?(板书) 新授 1、熟悉角 师:这个尖尖的点,直直的线在角中有特别的名称。自学课本65页,告知大家,角的各局部名称。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学得又快又好。(顶点、边) 汇报 师:你的自学力量真强,像这样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记号,画上角的符号。(圆弧) 师:看另外两个角,说一说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板书) 2、区分角 师:你看一群图形来了,要我们帮助把其中的角找出来,并说明理由。Ppt (练习一) 师:我们找到了4个角,想不想我们自己也画一个角?闭上眼睛想一想:怎样画角?角有一个顶点两个直边。 拿出练习纸,把你脑海里的角画出来和你的同桌共享,画在练习纸反面。 3、特别角 师:其实啊,在角这个大家族里面有一类特别的角,你看,像这样方方正正的角我们叫做直角(板书),他有属于自己的直角符号。 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画一画这个直角符号。横竖 4、探究直角 师:小博士听说我们的小朋友学得很棒,所以就想来考考大家了。你听,问题一、你能在学具、桌面上找到直角吗? 师:用手来比一比,我找到的直角在这里 师:教师也找了一下,你看 拿出我们的三角尺,捏住直角,和我一起转动三角尺,现在直角在哪里,捏住他 师:小博士又来了,听,问题二,黑板上的直角、数学书上的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比拟? 先验证黑板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播放PPT) 师小结: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用这个好方法让我们动手验证一下数学书上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看来直角是个乖宝宝,全部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师:回忆一下,刚刚测定直角的过程。(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问:他是直角吗?(播放PPT)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黑板上画的角中有没有直角,你们说我来做。(是直角的画上直角符号)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啊?(练习纸) 汇报,媒体演示 师:量一量一开头自己画的那个角是不是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练习纸上就有4个直角,那假如是这样的一张纸,它还有没有直角了?(没有) 师:你听,问题三,假如什么工具也没有就一张纸,如何折出一个直角?同桌合作争论 请学生讲,教师媒体播放 师:将我们折的直角翻开,数一数一个有几个直角,并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小结 师:和大家一起共享一下今日你的收获吧。(课堂学问梳理) 留下疑问 动手操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进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2、结合实际状况,解决和“倍”有关的详细问题,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教学重点:在详细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详细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12÷3=4 (平均分,12是3的4倍) 二、看图。新课 1、第一排摆:4个圆片 其次排摆:8个圆片 问:其次排圆片的个数是第一排圆片的个数的几倍?怎么解答?为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第一排摆:2个圆片 其次排摆: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 问:其次排摆( )个。 谁是一倍数?(第一排的圆片数)其次排的圆片数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是什么意思? 3个2 。求3个2 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3、比一比1)、2)题,他们有什么区分联系? 联系:都是和倍有关

    注意事项

    本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x)为本站会员(1513****11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