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天童实验站实习报告 2.docx
20XX天童实验站实习报告 220XX天童试验站实习报告 2 本文关键词:试验站,实习报告,XX20XX天童试验站实习报告 2 本文简介:20XX天童试验站实习报告21当天晚上,我们组就和土壤组对换了仪器,因为我们的植被生态实习已经结束了,即将起先的是王秀之老师指导的土壤实习.首先要攻克的是如何用罗盘测坡度坡向,地质罗盘的南北方向和一般罗盘是相反的,经常会不当心将指北针读成指南针.要让小水泡对准中心也是很考练人的耐性和细心的,因此20XX天童试验站实习报告 2 本文内容:20XX天童试验站实习报告21当天晚上,我们组就和土壤组对换了仪器,因为我们的植被生态实习已经结束了,即将起先的是王秀之老师指导的土壤实习.首先要攻克的是如何用罗盘测坡度坡向,地质罗盘的南北方向和一般罗盘是相反的,经常会不当心将指北针读成指南针.要让小水泡对准中心也是很考练人的耐性和细心的,因此运用罗盘对我是个很大的熬煎,但是将泡定位的成就感却让我对之乐此不疲.然后在试验站南方的一个自然断面上,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如何选址挖土壤剖面,如何分析和划分土壤剖面,如何推断不同剖面的土壤特征.在之后的三天中,我们上过防火道,下过水稻田,深化了叶家山的丛林,也探望了酸枣沟的蚂蟥之家,我们一共挖了9个土壤剖面,取了9个剖面样地,挖了10斤的土样,整个天童山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踪迹,我们的欢歌笑语以及我们挥汗如雨的铁证土壤剖面.虽然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工作,但地点不同,土壤的特点不同,每个人担当的工作不同,更重要的是每天的心情都是新的.经过三天的训练,每个人不仅驾驭了野外样地调查的基本方法,也学会了如何防治蚂蟥,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相互帮助以及密切无间的合作.实习的教学内容在第六天的上午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到了考察我们真功夫的时候了.第一关就是植物分辨的考试.考试的形式很简洁,考场的布置也很简陋,就是沿着厨房大厅一周摆上15个凳子,每个凳子上有一种植物,一个大组15个人排队依次进入,从门边第一号凳子上的植物起先分辨,顺号分辨.不知是太冲动还是太自信,我尽然是我们组第一个进去,虽说考试不是很正式,但“考场纪律“还是有的,不准窃窃私语,也不准有意耽搁,刚进去时不免有点惊慌,但看到自己熟识的栲树和米槠后心就慢慢定下来了,但是看到自己生疏的植物时还是忍不住多逗留一会的,最懊恼的是最终一个植物,明明是米饭,我尽然没有摸背面的倒刺,仅看了一眼就快速写下了连蕊茶不过幸好老师对我们手下留情,只需答对10个题仍是满分,所以当天也可以说的上是皆大高兴啊.其次关就是要利用这些天所学的实习学问,每大组自选方向,在一天内交两篇小论文.俗话说“三思而后行“,“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确定一个有意义,有创新,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试验方案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整个下午全组人员都在思索在探讨,探讨是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大家都主动发言,各抒己见,探讨的比较激烈的时候也难免会有一些争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团体性.最终在探讨比较了三个方案以后,在王希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确定了“太白山区五种植被分布随海拔高度的改变“这一方案.然后向王希波师兄请教了解太白山的地形和植被状况,确定野外实习的工具和留意事项,因为山上随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状况,所以我们肯定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做好充分打算,组里的几个男生也都做好了为女生赴汤蹈火的打算.这天大家都睡的比较早,一切都为了其次天爬太白打算.其次天,在检查了仪器和粮水储备以后,在其他同学的目送下,我们一行十四个人分成两组起先了我们的太白之行,我们小组是从酸枣沟沿着当中一条河谷垂直上行至太白山顶,其次小组则是沿着旅游道到防火墙再沿山脊线至太白山雷达站,临行前大家约定要殊途同归.在酸枣沟无非又是一场人蟥交战,但是我们志不在酸枣沟,于是一路小跑快速通过了酸枣沟直达太白山脚下.大家修整一下,排好阵形,一个男生在前开路,一个男生在中间爱护,另一个男生在最终收尾,我们七个人就“浩浩荡荡“上山了,据说今日气温达到39oC,但是在树林里穿行,感觉不到一丝暑意,而且由于前两天的降雨,河谷里水流潺潺,听到水欢快流淌的声音,我们的心也觉得轻松了,疲意渐消.我们用心的赶着路,突然走在第一个的男生说:“立刻就到了,已经看到阳光了“真的,看到一缕刺眼的眼光了,山顶就在前面50m不到了,大家一下兴奋起来,有人起先一边气喘吁吁一边说大话了:“这么快就到了,咱还没爬够呢!“就在我们见到山顶时,我们也见到了刚到达的其次小组.同时动身,同时到达,这就是默契.午餐在山上度过的,在一棵枯树干上,在公路和树蚁的陪伴下,我们享用了一顿有主食有点心有饮料有水果的奇异野餐.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又开工了,始终到下午四点,我们才结束最终一个样方,因为对地形不是很熟识,拉样方时遇到了许多阻碍,但是最终都克服了,只是花了不少时间,在山上待的太久,让老师同学们都颇担忧的.试验部分是完成了,但是论文还未成形,而其次天下午又要进行论文的小答辩,所以当天晚上,两位记录的同学仍不得休息,在短时记忆还来不及消逝前整理数据,以求精确真实性.很快就到了最终检验的时刻,就在试验站旁的大栲树下,我们围成一圈,两位王老师是主审人,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也都是评定人.既是答辩,自然少不了一番唇枪舌战的,但是贵在思索,贵在敢于置疑,贵在发觉问题,贵在踊跃探讨,贵在奇妙回答.有的同学做的论文立意很新,有的意义重大,有的构思巧奇妙,有的方法独到,有的劳动量大,总之各有特长,各有千秋,而且通过探讨以后,各组同学都不同程度的找到了论文须要改进的地方,或从质疑中找到了新的突破点,我们都觉得获益菲浅.除了最终的论文,全部的实习任务基本完成了,同学们最终可以放轻松,好好消遣咯.此时在天童的实习也到了最终一天,大家的快乐和兴奋里都掺着一种异样的伤感和离别的愁绪.整个晚上我们尽情地释放着体内激荡的青春和活力,在自然与都市的狭逢里我们不醉无归.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