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认识负数教学反思篇.docx
2023年认识负数教学反思篇相识负数教学反思1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驾驭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小中”数学的连接与过渡,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式特别重要。第一节课的重点是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觉了一些值得思索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在预习中,学生对课本上的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这样的问题理解很简单,但在练习中许多孩子都不会写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询问缘由,原来他们根本就不会看温度计,所以课堂上我就重点指导相识温度计,然后再指导依据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相识负数,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使学生真正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缘由。我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收入5000元用+5000元来表示,支出5000元则用-5000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阅历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视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楚的,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识负数教学反思2“负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窍不通。学生常常会从收看到天气预报、温度的信息中看到负数,所以上课时留意了几个方面:1、将“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在一起。从学生熟知运进、运出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依据老师供应的信息感受正负数的意义,理解了抽象的负数。2、细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了找寻生活中意义相反的量、天气预报、温度等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从生活的情境中绽开对问题的探究,这些都为学生相识正、负数供应了形象的依据。让学生体会正负数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然后相识到温度、海拔也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后。正负数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通过大量实例去体会:从学校向东走20米,可以表示为20米,那么从学校向西走20米,可以表示为-20米,足球赛:进球3个,丢球2个怎样表示?转来12人,转走8人;车到站点,9人上车,5人下车。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联系生活,举出了许多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学生在找寻生活中的相反意义的量这个环节表现很好。创设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明确数学与生活是休戚相关的,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希望自己的课堂能让学生越来越投入,开快乐心地完成学习任务。相识负数教学反思3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相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初步相识负数,有利于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相识,有利于中小学的连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胜利之处:1.选取学生熟识的生活素材,引入负数,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组短语或句子,让学生用意义相反的.量进行表述。例如: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500元。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表示的数来表示,当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时,原来所学的数无法进行表述,由此引入负数。然后通过不同城市的气温对比感受生活中出现负数的必要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2.重点介绍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的分界点,使学生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在教学中,首先介绍温度计的单位°c和°F,0刻度线表示0°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0°c往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数,从0°c往下数的刻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负数。3.拓展数的范围,便于学生构建学问网络。在教学中,首先把整数的概念拓展为正整数、0和负整数;数拓展为正数、0和负数。这样教学利于学生把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进行归类、构建。不足之处:由于课件内容量大,导致习题的处理不刚好,没有完成当堂的任务。再教设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支配教学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识负数教学反思4相识负数是在学生已经相识了自然数,并初步相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识的生活情境,初步相识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感知到正数与负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数量。教学时有几处是学生简单出错的:1、对温度计上零度以下温度“读”与“画”简单出错。在教学时发觉学生对温度计有肯定的相识,课前也知道温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华氏度、摄氏度,但学生在读温度计上刻度时(尤其是读零度以下的温度)学生习惯性从下往上读,如:此题学生简单读成“零下十一摄氏度”,因此在例题教学时就要让学生明确读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方法都是从零起先往上或往下读。在初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并指边读。2、对于楼层用正负数表示后,计算正负楼层之间的差距简单出错。在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负数表示,楼层表示方法也不例外。地面以上记作“正”,地面以下记作“负”,但在实际生活中没有“0层”这一说法,因此学生在计算如:“温度从-3上升到3,上升了多少度?”学生基本都会将其看做-3到0,0到3,都能解答。而“从-3层走到3层,须要走几层?”学生简单回答“6层”这里学生简单忽视从-1层到1层之间是由一层。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画图标上数据,帮助理解。相识负数教学反思5本节课教学负数,是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它的学问只涉及到负整数的初步相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相识负数,初步能认、读、写负数。详细分三个层次:第一,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学生首次感知负数。其次,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丰富对负数的感性相识。第三,初步揭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基于此,本节课我力求达到以下几点:(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本节课我为孩子们供应了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如:转入、转出学生;盈利与亏损等等,既引起学生的探究爱好,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2)在例题的处理上抓住重点,使学生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突破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我首先介绍温度计中0刻度线表示0°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0°C往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数,从0°C往下数的刻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负数,并通过温度计的视察和海拔图的运用,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3)分层次探究,由简入繁,由易入难。先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然后借助温度计、海拔高度等来理解和相识正、负数,尝试用新学问解决新问题,进一步体验负数的意义;进而引导比较帮助学生突破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最终通过适当的生活应用练习,丰富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建构。不足之处是由于课件内容量大,导致习题的处理不刚好,没有完成当堂的任务。相识负数教学反思6教学了相识负数,因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到位,课堂总体来说很顺。但课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不熟识温度计?在预习中,学生对课本上的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这样的问题理解很简单,但在练习中许多孩子都不会写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询问缘由,原来他们根本就不会看温度计,所以课堂上我就重点指导相识温度计,然后再指导依据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这样处理这方面的教材,我想应当好一些:加强对温度计的相识,通过对温度计上刻度特点初步感知意义相反的数量。(1)不要忽视对温度计上摄氏度与华氏度这两种刻度的区分。至于两种温度有什么异同,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去了解。(2)教会学生细致视察刻度单位,能依据刻度上大格与小格的划分推算出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3)重点引导学生视察以0刻度为分界线,上下均有同样的数字。这为突出零上与零下起关键作用。让学生初步感受在0的两侧,相同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2、例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相反意义的数量有不同的表示方法。通过视察三个地方气温在温度计上的表示,知道表示零上和零下这样两个相反意义的'数量,用以前的数无法表示,使新知的教学呼之欲出,感受“+4”和“-4”两种表示数的方法的须要与重要。在此基础上驾驭读写方法,知道“+4”可以写成“4”,正号可以省略。3、例2通过生活中另一种相反意义的量海拔高度,进一步驾驭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此时并未抽象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仅仅是学习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与读法。这令我在教学中很难把握,因为经常会在此时冲口说出“正数”与“负数”两个名称。“以海平面为分界线”这是本题的关键,它既沟通与上题“以0为分界线”的联系,又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两地海拔高度为何要用正负数来表示的重点。我在教学时先出示图,然后提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量起的?学生有多种答案:山脚、平地然后通过读题了解到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从而引出“以海平面为分界线”,高于海平面的记为正,低于海平面的记为负。4、利用对课上所接触到的数分类,将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数量抽象出来,完成两个概念的学习。在分类过程中进行两个概念的对比,抽象出正数与负数的各自特征,强调正、负数与0的关系。完成练一练,巩固这一学问点。5、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新知。6、堂上检测。五年级的教学与中低年级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练习量,将练习课融入到新课中。相识负数教学反思7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学问和阅历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应强调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动身,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说明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嬉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加、主动实践、主动思索、主动探究、主动创建;使学生的数学学问、数学实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备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只有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供应主动参加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学问同详细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详细,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刚好地去发觉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活动,刚好的赐予认可和指导,使教学能够面对全体学生。在教学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终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假如能团结一样,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气,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为了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假如能团结一样,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气,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你觉得作者喜爱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你情愿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这个环节。四人小组探讨后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气”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相识负数教学反思8教学片断:(1)师出示:四个城市气温图:哈尔滨:-153北京:-55上海:08海口:1220师:有负数吗?读出来。北京-5和5一样吗?零上的温度用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用什么表示?0呢?师: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2)温度计。(教具:表示水银的位置可挪动)师:每格代表1,请生拔出5。拔-5。为什么拔不出来?要先找到什么温度?生:先找到0,这是分界点。师:将温度计上的数揭开,越往上温度就越生:高。师:再拿一个温度计请该生再拔-5。拔-15。比较两个温度(-5和-15)哪个更冷?怎么能说明-15比-5更冷了?生:温度计上有表示。生:-15在-5下面。师: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知我-15时的感觉。我国新疆地区最冷时温度达到-40,也许在温度计的哪儿?生:比划。师:你能说几个正数和负数吗?生:-10、-11。师:一对一对说。生1:+10、-20。师:说得完吗?用省略号表示。全部正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全部负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板书:负数正数)用一个圈把全部正数圈出来,用一个圈把全部的负数圈出来。学生圈出了板书的正数和负数。生:不同意,因为还有许多正、负数。要把省略号圈进去。师:0,正数不要,负数不要。怎么办?生:0是分界点。六人小组探讨:0算正数吗?算负数吗?学生汇报生1:0算是自然数。生2:0是正负数。生3:它一个不是,是特别的.数。师: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0比0小吗?(0不是)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分界点。教后反思:本案例教学以“学生”为本,体现数学是生活所需,实际所需,从而产生要学数学,要学有用的数学;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反映数学的价值观而设计的,我觉得数学教学要超越生活,数学学问虽然源于生活,但与现实的生活还是有肯定距离的,终归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高度严密的学科。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学问的学习就变的“通俗易懂”了。如本案例教学中从温度计相识与动手操作绽开教学,老师先出示了各地的温度状况,接着引导学生相识温度计上的0刻度,然后进行0上和0下的温度读数教学。充分体现由整体相识到局部探究的教学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学生相识与探究的难点。总之学生通过视察、操作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阅历数学化,使学生从详细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相识负数,进一步体验到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区分与联系。相识负数教学反思9“相识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驾驭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力、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一、创设现实情境,相识新知。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学问和生活阅历动身。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关注学生的个人学问和生活阅历,要从学生动身去导入新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运用已有的学问和生活阅历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抽象出数学概念。“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窍不通。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再加上教材又供应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不但便利了老师,还指引了教学方向。教学中,从学生熟识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引入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找寻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阅历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视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应用多种方式,理解新知。每一种教学方式有利有弊,任何教学方式都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关键是看老师如何敏捷地运用。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探究学习”时,不是全部的学习内容都是学生探究可以得到,不是任何数学规律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都能探究得到。我们知道,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接受学习和发觉学习两种方式,两者各有自己的优越性,也都有肯定的局限性,两者应既有相互区分又亲密相联。我们主见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本课力求较好的处理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做到能将体现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而那些接受性学习效果好的内容则通过讲授学习,使自主学习和老师讲授相辅相成,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正数、负数、0之间的关系时,通过练习来自主归纳得出“0不能写到正数也不能写到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于是,我们尝试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个教学方法。这样做既避开了形式主义的“自主探究”,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上还有一些“规定”。知道规定一种量为“正”,那么与它相反的量就为“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正负数的意义。接受式学习有着其他学习方式所不能代替的优越性。因此,在这节课中,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形成发觉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学会迁移的认知策略供应可能,使学生的记忆具有丰富的再生力。三、设计丰富练习,巩固新知。练习设计要注意情景,讲究实效。本课围绕教学重点,供应了很多具有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支配了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填一填、连一连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巩固新知,内化对负数的相识。与最初呈现方式单一、只是少部分人参加的练习设计相比,前者将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了实处。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相识负数教学反思101 、利用实际生活的情景再现,在实践中找到数学学问及用转移的思维方式来初步相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意义是在理解整数、分数、小数意义的基础上绽开学习的,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启发学生理解正数、负数是表示两种意义相反的量,这就须要加深对正数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置多重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主动参加,把抽象的学问迁移到实际的生活,从中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正数、负数是两种意义相反的量。2、通过实践活动,手脑并用,帮助学生驾驭怎样在直线上表示数。引导学生在驾驭负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正数、负数是表示两种意义相反的量,在直线上表示数。尤其留意的是在直线上正数、负数的位置,动手操作,扩大思维范围,帮助学生驾驭在直线上表示数的方法。相识负数教学反思11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应当已经接触过负数,但什么是负数不肯定真正理解,教材将相识负数作为五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可见负数的重要性。首先取材更合理。在旧教材中例1的设计是上海、北京、南京三个不同地域城市某天的温度对比,而实际生活中这三个城市特殊是上海和南京距离较近,温差比较小,学生的温差感受就不是那么强。新教材将上海换成了三亚,北京换成了哈尔滨,生活中学生对这两个南北城市的不同气候感受更深,教材这样的编排以便更好地理解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其次重点更突出。旧教材中上海和北京的温度分别是+4和-4,新教材三亚和哈尔滨的温度分别是+20和-20,对学生读数的要求降低了,基本上人人都能驾驭。新教材将学习难度降低还体现在温度计读数的练习设计中,旧教材在试一试和练一练环节都有读数的练习,并且要求学生学会读正负十几、二十几、三十几的'数。这是教学的难点,整堂课须要花掉比较长的时间,也没法让全部学生学会读数,而且往往使得例2的教学匆忙忙忙,有时练习部分也完不成教学要求,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半生不熟。新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明显能突出重点,每个练习都紧随着例题的学习,难易适度,更加体现整节课是让学生感受实际生活中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而不是重点让学生学温度计的读数。最终形式更新奇。新教材将原来旧教材中数轴上的数的相识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练习,而是将其融入例4的教学中,把相反方向的路程与数轴上的点联系在一起,不仅帮助学生在更为一般的层面上建立对正负数的相识,建立更加清楚的正数和负数的表象,而且学生对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更加明晰,能感知整数、有理数的序列,建立数感。整个单元这样有所调整后,课堂松紧度更加能限制好了,学生的学问更加整体化了。但是优生假如学这点学问确定还不够,须要课后再有所深究。相识负数教学反思12今日上了其次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可能更深了一点,其次节课与第一节课的区分应当在于,第一节课中有比较明确的“0”,正负表示的量相对较固定,而其次节课的“0”可能并不确定,同时正负表示的量是人为规定的,可以规定向东走为正,也可以规定向西走为正,这就须要学生具有肯定的抽象实力,并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只有在精确理解正负的相对关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运用。因此在课始又强调了“零度”、“海拔”等。还有特殊重要的0。不论是数轴上的0还是温度计上的0,甚至是海拔上的“0”,都要让学生充分理解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这样学生才不至于犯错。 在教学中有这个一节细微环节,练习一第10题,表示上下车人数时,有学生回答,上车+8人,下车-3人,是否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正负数表示的意义呢?+8的正事实上就表示了上车的意思,他们理解了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首先让他们视察哪些数据表示上车人数,哪些表示下车人数,再让他们说说怎么看出来的,结果细心的学生发觉起点站+21人确定是上车的,终点站-21人确定是下车的,得出了正数表示上车的人数,负数表示下车的人数,这样再做下面的题目就会好一点。从后面的效果来看还可以。另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是否也与数学课堂中其他的学问太多有关?例如这部分内容刚起先就出示温度计(只有摄氏度),让学生自己读读,说说表示的意义,学生是否会学得轻松一点。在练习中所接触的那些详细的情境,原委有多少老师能记得:月球表面的最低气温是-183摄氏度,又何况学生呢?现在的数学课对数学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还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相识负数教学反思13例4在设定向东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向西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以后,要在数轴(小学数学称为“直线”)上用点表示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在数轴上表示正数和负数,能清晰地表现出非零自然数都是正数,正数比0大;负数是与正数意义相反的数,负数比0小;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些学问曾经在例2里已经初步得出,现在呈现在数轴上面,能更加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正数、负数以及0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关于整数的学问结构。教材呈现出一条比较完整的数轴,它是一条标有箭头(方向)的直线,上面有表示“0”的点(原点),以及表示1、2、3等正数和表示-1、-2、-3等负数的点。教学时应当细致规划出现完整数轴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数轴上已有的数的位置及其意义,初步留意到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排列依次。我是将教材这题静态呈现的,不利于学生对数轴的相识和对正负数关系的进一步理解。修改:首先给出一条箭头向右的直线,在直线上有很多间距相等的点,其中一个点的下面标注数“0”。接着联系例4中向东行走的千米数记作正数的约定,在数轴的“0”点的右边下方依次写出1、2、3、4,表示假如从“0”点动身向东行走1千米、2千米、3千米、4千米所到达的位置,并告知学生,数轴上的正数一般不写“+”。然后突出例4中向西行走的千米数用负数表示的约定,在数轴的“0”点的左边下方依次写出-1、-2、-3、-4,表示假如从0点动身,向西行走1千米、2千米、3千米、4千米所到达的位置,强调负数的“-”不能漏写。上述的教学设计,给抽象的数以形象的表达,有助于学生体会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再次体验负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看着数轴上的数,体会数的排列依次,可以分两步进行。先细致视察数轴上“0”的右边和左边分别是什么样的数,明白“0”以及它右边的数是以前就相识的'数,“0”左边的数是本单元教学的负数。联系“正数都大于0”体会“负数都小于0”,感受数轴上的数分布的合理性。再细致视察正数1、2、3、4等,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左到右;负数-1、-2、-3、-4等,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右到左,发觉正数的排列方向和负数的排列方向相反,正数和负数以“0”为分界。还可以回忆温度计上的刻度和海拔高度的含义,体会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排列方向的合理性。相识负数教学反思14相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相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干脆感受的负数。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留意从教材动身,联系生活,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熟识而又觉得好玩味的教学过程。一、从嬉戏动身,引出课题课的起先从“反着说”的嬉戏入手,通过嬉戏让学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学生玩得很快乐,在玩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建立一个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意识。接下来,我又设计了让学生依据信息记录相反意思的量,从而引出了负数的意义,并要求学生读、写负数,让学生感受到正数、负数都有多数个,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二、亲密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初步相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阅历,说说负数在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学生的沟通与汇报。学生将负数置于详细的生活阅历之中。这一过程分两个阶段完成:首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负数?其次结合你自己的理解,举一些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阅历的不同理解。如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海平面是怎么回事?高山和地面的高度如何测量,又如何表示?东、西方向的数轴是怎么回事?这部分内容的支配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三、奇妙利用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化,也是新课标提倡的理念之一,这节课上,在对学生进行负数产生史介绍时,让学生感受到 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才智,增加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感,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四、引导反思错误缘由,解决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一个难点应当引起学生的留意。“在温度计上表示11度”,对于这一温度的表示,学生常常会错误地表示成9。对于这一表示错误我让学生进行反思,查找错误的缘由,从而让学生领悟用负数表示时的思索方法。首先要确定视察的方向,其次确定数的表示位置。通过这样的处理我想学生对于“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征会获得更加清楚的相识。教学中,有需改进的是:本自认为学生对“温度计”比较熟识,而经过教学,发觉学生不能很快地推断出气温。我想应引导学生视察实物或将其放大让学生细致视察一下,我们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觉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初步借助生活阅历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在数轴上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我想,假如这样处理睬更易于分散难点,学生也会更简单理解。相识负数教学反思15相识负数一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相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识,又感到亲切。关于本内容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索:一、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以利于学生相识和理解负数。天气预报是学生熟识的东西,记录城市的天气状况,学生感到簇新,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改变,负数也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我依据学生的反馈,刚好讲解,学生有种豁然贯穿的感觉,让学生体会+ 4和- 4是两个不同的数,在“4”的前面运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4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把各个正数、负数都回来到原来的'情境中去,体会正数是零上的温度或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是以前已经相识的比0大的数。负数是零下的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是比0小的数。这样的回来,能清晰地了解负数的意义,懂得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二、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去体验。学生是富有特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建性。对于负数的相识,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而有的已有了肯定的学问阅历。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比较相识的方法,组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义,领悟出零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拓宽了学生对数的概念相识范围,并为学生将正数、负数、零整合到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有理数)之中打好了基础。对于练习题的运用,我力求创设一个开放的合作探讨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同桌沟通,除了得出正数都大于0 大,负数都小于0,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收获多多,探究热忱高涨。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楚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非常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主动思索,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得了新学问。不足之处:对学生的学问结构了解不深,有些问题设计的过浅,没有价值。致使学问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