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docx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 .积累词语。2 .练习快速筛选信息,把握内容要点。3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一、自学指导(15分钟)自学指导一:积累生字生词。(见课件)自学指导二:快速阅读课文(1-3段),筛选信息,把握内容要点。1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好处?2 .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自学指导三:快速阅读课文(4-12段),筛选信息,把握内容要点。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2、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可讲解)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自学指导四:回顾并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二、合作探究(15分钟)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见课后第二题)这篇文章先由自然现象引出物候学,并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什么事物候学?)接 着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为什么会有物候现象?)最后说明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和 必要性。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先说列举物候现象,再着重说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正 遵循了这一规律。2、找出文中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见课后第三题)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见课后第四题)(一)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1、古代流传下来的班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3、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 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 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2题中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第3题,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 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 论。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二)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 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3.“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 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句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什么道理?拟人;连用三个例子,以灵动的语言,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 时的作用。三、拓展提升(5分钟)积累有关气候的农谚。清明前,开秧田一一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一一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一一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四、学生展示(15分钟)五、老师精讲(20分钟)六、当堂检测(10分钟)完成基础训练大自然的语言P18预习反馈一、二、三、四题课堂小结通过本课而学习,我们理解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训练了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理清了文章 的说明顺序,加强了对说明文一般特点的认识,如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等。父亲的歌父亲去世了,我一直沉浸在悲痛中。冬天的寒风吹过烟囱,发出“呜呜”声,又令我想 起那个晚上父亲教我听歌的情景。那时我大概五六岁吧。那天夜幕降临后,我便爬上床。这时,一道微弱的电光透过窗帘 划破漆黑的天空,接着长长的、低沉的雷声滚滚而来,挤进窗缝的风像魔鬼一样嘶吼着,然后 整个房间被闪电照亮了,随即好像有千万只鞭炮在耳边震响我吓呆了,大声哭喊起来。很快,父亲来到我的床前,紧紧地抱着我。他说:“你听!快听!暴风雨里有一支歌!” 我停止哭泣,又一道电,又一声炸雷。“快听那鼓声!听它的节奏! ”父来说。接着又传来鬼 叫似的风声,他小声道:“我觉得咱们已听到悦耳的口琴声了,你听到了吗? "我仔细听着。“没听到,我轻声答,我听这声音像竖琴。”父亲抚摸着我的脸颊:“好,很好!现在,你闭 上眼睛,试着爬上音符并骑到它背上去,它将带你到一个神奇的地方”我闭上眼,非常细 心地听起来。我真的骑上了竖琴的音符,一直跨进了清晨。这一觉睡得真香!父亲是个古板的人,整天只知道工作,他没有演奏过乐器,甚至连一个音符也不识,但 他喜爱音乐。他有时会坐在日光室里,用那台古老的留声机摇出轻音乐来,但几分钟后就什么 声音也没有了。一天,我问他音乐停止后他做什么。“噢,”父亲回答,同时把双手放在胸前, “当真正的音乐开始时,我在听自己的歌。”我不太明白,疑惑地看着他。“宇宙间的一切都 有音乐,”父亲说,“音乐存在于季节变换中,存在于你心脏的搏动里,存在于快乐和痛苦中。 不要抵制它,要顺其自然,使它成为它自己的乐章。”不久,我就听到了自己的乐章。我在一所聋哑学校任教,遇到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一一 有点儿耳聋的莎莉失去了学习听力的信心。一天,当我和她一起练习听音乐时,我想起了父亲 在日光室里说的那些话。“莎莉,”我说,“我要把音乐关掉,但我希望你继续听。”她有些 不解。“我不是要你用耳朵听,而是用心听。当你的心里响起音乐时,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 听到美妙的乐曲。”此后,我和莎莉每天都先听一段音乐,然后关闭录音机,双手抱拳放在胸 前,来倾听自己心中的歌。她非常喜欢!从此,在操场上,我总能见到她把双手放在胸前,闭 着眼睛,头高高地仰起,她的脸像阳光一样闪着光。我知道她在听那支心中的歌。不久,她真 的能听了,甚至还能跟上音乐的节奏了。后来,父亲教我的歌也帮我渡过了难关。记得那是个严冬之夜,我的儿子保罗因车祸生 命垂危。抢救室外,我内心的恐惧不断涌起,整个人快要崩溃了。忽然,我脑海中闪现出多年 前父亲第一次教我听歌的情景。我冷静下来,开始用心聆听,原来听到的抢救室记录器传出的 呼呼声慢慢地变成了大提琴的音调,又慢慢地变成了微弱的短笛声。我闭上眼,爬上短笛之音 的脊背直到黎明。保罗得救了一一我的歌和他一起获得了生命。几天前,我突然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一下子倒在床上,眼前一片黑暗。我躺了许久, 希望这是个梦。但父亲真的去了,他坟上的纸幡还在冷风里飘动。今天,我独自坐在起居室里,吹过烟囱的悲戚的“呜呜”风声引起了我的回忆,一种无 形的力量督促我去倾听我感觉自己在微笑,我知道,在天上的某个地方,父亲也一定正倾 听着同一支乐曲一一他的所有人间生活的回声(作者:黑尔格。有删改1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父亲的歌”的理解(4分)【答案】父亲在音乐停止后听到的心灵之歌。父亲的所有人间生活的回声。父亲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2 .“父亲的歌”给了 “我”哪些帮助?请分条概括。(4分)【答案】帮“我”战胜对暴风雨的恐惧。让“我”明白面对生活要学会顺其 自然。帮“我”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或:使“我”有效地帮助莎莉恢复学习 听力的信心)。帮“我”渡过了生活的难关(或:摆脱儿子病危时的焦虑和父 亲去世的痛苦)。3 .任选一个角度,对第段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分)【答案】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把风比作魔鬼,把雷电比作鞭炮,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暴风雨之夜狂风吼叫、电闪雷鸣的景象,渲染了恐怖的气氛, 烘托了 “我”当时恐惧的心理。示例二:用词精当,有表现力。用“划破”“滚滚而来”“挤”“嘶吼”“震响” 等词语,描写了暴风雨之夜狂风吼叫、电闪雷鸣的景象,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烘 托了 “我”当时恐惧的心理。示例三: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电光之闪亮,从听觉的角度写 出了雷声、风声之大,视听结合,描写了暴风雨之夜狂风吼叫、电闪雷鸣的景象, 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烘托了 “我”当时恐惧的心理。4 .本文在记叙的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 析。(4分)【答案】倒叙。作用:突出父亲去世给“我”带来的悲痛,表达对父亲的怀 念之情。用父亲教“我”听歌一事,引出下文对父亲的回忆。设置悬念,吸 引读者阅读兴趣。首尾呼应,更突出“父亲的歌”带给“我”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