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高效复习.docx
高考文言文高效复习【摘要】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内容,包括名词、动词、 形容词、代词等等。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关键。【关键词】高考文言文复习探究【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 (2016) 04-0058-02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主要考查 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一要求包含着以下两层意思, 一是考“常见实词”,二是“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的 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词语偏义等语言现象。本文从分析高考试题入手,介绍了文言文实词 几种常见的推断方法。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 指事、形声。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字形分析法就是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 分析来推断词义。特别是在高考文言文中,遇到陌生的实词,我们可 以根据字形来推断字意。如车、木、V、八、土一一词义与五行有关; h弓、矛、戈、斤、殳一一词义与兵器有关;马、牛、羊、3、鸟、虫一一与动物类有关;I、遇、小,彳一一与行为有关。例: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 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 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二、字音推断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 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音近或 形近的字代入解释,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元末举 于乡,长龙溪书院。(2011年高考全国卷)通“掌”,执掌。三、联想推断法1.联想成语推断法现代汉语中许多实词沿用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成语中 保留最多,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也可以联系相关词语特别是成语的 用法作出有效判别。例:闻君义甚高,愿假榻。(12年北京卷)久假不归:借用2. 联想课文推断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 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 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 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教材是我们的“源 头活水”。四、对称结构互解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如“求全责备”、 “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责”与“备”相 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 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利用相似 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 反、相对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有效推断出实词正确的解 释。五、语境分析法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 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 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 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 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六、语法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 本上还是一致的。除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定)主(状 谓补(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 与现代汉语一致。我们推断实词时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 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确定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湖北高考试题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一句中“闲”字的 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 “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 “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 意思。七、邻字帮助推断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 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 同义复用。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用已知邻字推断未知实词词义。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 “疲劳”。八、代入检验推断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 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句义顺畅即为正确答 案。例:“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 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 “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 而来,意思是“同样”。上述几种方法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具体解释词语时往往要从不 同的角度综合分析,如既要考虑该词有没有此义项和用法,又要考虑 此义项是否符合语境等等,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得出最准确的词 义,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效率和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