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工程管理制度(3篇).docx
人防工程管理制度(3篇) e物业治理有限公司作业指导书 文件名称:人防工程治理方法 1 目的 地下人防工程设备是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用于战时保障人员与物资掩蔽的防护工程设备,根据人民防空实行”长期预备,重点建立,平战结合”的方针和人防工程设备使用”平战结合,以用促管”的原则,通过严格的治理,确保地下人防工程设备安全和有效使用。 2 范围 适用于地下人防工程的标准治理。 3 职责 由保安队长、治理处主任、片区经理详细负责实施。 4 工作程序 4.1地下人防工程设备治理由保安队负责,工程修理人员必需严格遵守”人民防空法”的治理使用规定和公司有关人防工程设备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固树立国防观念和居安思危的思想,增加工作责任感,不断提高治理维护水平,切实做好人防工程设备的治理维护工作。 4.2定期对工程设备配置的排烟、排风、通风、照明、供电等设备进展运行,对工程设备防护设施进展检修润滑除锈、维护,做到工程设备内无水渗漏,金属部件无锈蚀,木质部件无腐烂,随时保障各种设施、风、水、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密闭设施启动敏捷,密闭牢靠。 4.3人防工事内严禁存放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和腐蚀性物品,严格制止任何人向工程设备内排入废水、废气和倾倒废弃物和使用明火,不准乱拉、乱接电线和随便安置电器插头。 4.4仔细落实停车场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人防工程设备转为车库的治理使用,责任到人,统一规划停车泊位,增加安全防范设施和消防灭火器材的配备,完善场内交通安全标志、标牌、车位线和照明设施,对进出场车辆实行统一治理,做到车辆停放排列整齐,进出秩序井然,仔细落实”三防”工作,防止车辆被盗案件的发生。 4.5人防工程设备的治理人员随时对场内的清洁卫生进展清扫,去除场内的废纸杂物(含进出口通道),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无关人员不准随便进入人防工事。 4.6做好人防工程设备资料治理工作,根据工事建立工程分类,健全各项技术资料,做到统一建档,统一治理,专人负责,保证人防工事各项技术资料的完整。 4.7每月定期检查人防工事内的防火、防洪、排水、通风电源线路等设备的安全使用状况,发觉隐患,准时整改,对违反人防工程设备治理制度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和人民防空法”报请上级主管部门依法追究处理。 5 相关文件 6 质量记录 【第2篇】某大学人防工程和一般地下室安全使用治理方法 大学人防工程和一般地下室安全使用治理方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学校人防工程和一般地下室的安全使用治理,保障师生员工和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人民防空法、北京市人民防空工程和一般地下室安全使用治理方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状况,特制定本治理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学校人防工程和一般地下室(以下统称“地下空间”)的安全使用治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学校人民防空办公室负责制定学校地下空间安全使用治理方法及有关规定;负责全校地下空间的治理、监视、检查,帮助地下空间安全使用责任单位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及其它日常工作。 第四条 学校地下空间的使用和治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治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地下空间托付物业效劳企业以及其他单位治理的,受托治理单位应当根据规定和商定担当地下空间安全使用治理责任。 第五条 利用地下空间从事商业、文化消遣以及其他活动或者作为居住场所,安全使用责任人应保证地下空间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防火、卫生治理规定,并经公安消防机构、卫生主管部门依法检查合格。 (二)房屋建筑安全,不存在危急构件。 (三)具有上下水、卫生间、用电设施。 (四)通风良好,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或空气调整装置,并保证有效使用。地下空间平常使用必需的新风量,以及相应的新风系统、回风系统等设置符合设计标准要求。 (五)具有防汛、防雨水倒灌设施。 (六)按规定设置和配置机械防烟、排烟系统,自动喷淋系统,应急照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及其他消防设施和器材。 第六条 地下空间的安全使用责任人利用地下空间,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制定落实治安、消防、卫生、建筑等治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详细措施。 (二)建立防火、防汛、治安、卫生等责任制度。供应给他人使用的,与使用人签订地下空间安全使用责任书,明确使用人对地下空间的安全使用义务,并对使用人履行的状况进展监视;发觉使用人违反安全治理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安全使用义务的,准时制止、订正。 (三)使用人民防空工程,应当根据上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的要求使用。 (四)不得擅自转变地下空间工程的主体构造或者撤除地下空间工程的设备设施。 (五)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符合安全标准,安全出口不得使用卷帘门、转门、吊门或者侧拉门,门向疏散方向开启。 (六)在地下空间的入口处设置中心国家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制发的人民防空工程,一般地下室使用标志牌。 (七)建立安全设施检查、修理治理制度,保障安全设施正常使用。 (八)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检查发觉的事故隐患,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去除。 (九)依法准时报告火灾、传染病情等突发性大事。 (十)不得将地下空间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证件、证明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七条 地下空间的使用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履行地下空间安全使用责任书中的安全使用义务和本方法第六条第(四)、(八)、(九)项的规定。 (二)依据不同的使用性质,保证地下空间在使用中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行业的卫生标准。 (三)装饰、装修材料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消防、卫生要求,进展装饰、装修等施工作业期间,不得投入使用。 (四)不得存放液化石油气钢瓶,不得使用液化石油气和闪点小于60°c的液体做燃料。 (五)保障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有人时不得上锁。 (六)不得在地下空间内从事危急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危急品的生产经营,不得在地下空间内储存易燃易爆物品。 (七)根据国家有关消防安全技术规定安装、使用电器产品,设计、铺设用电线路;制止超负荷用电。 (八)不得在地下空间内设置油浸电力变压器和其他油浸电气设备。 (九)地下空间内所容纳的人员不得超过核定人数。 (十)对从业人员进展安全教育,并制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十一)遵守国家及本市其他有关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的治理规定。 第八条 利用地下空间设置宿舍,以及作为其他居住场所的,地下空间的安全使用责任人、使用人除应当遵守本方法第六条、第七条外,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房间内人均使用面积不得少于4平方米。 (二)不得设置上下床。 (三)配备有效的防灭病媒生物设施,消毒设施和垃圾、废弃物的存放专用设施。 第九条 地下空间的安全使用应当符合本市有关房屋建筑使用安全治理、治安治理和房屋租赁治理的相关规定以及标准、标准。地下空间用于出租的,应当根据本市房屋租赁治理的相关规定办理登记。 第十条 中心国家机关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人民防空工程和一般地下室安全使用的综合治理工作,负责人民防空工程使用许可的审批和一般地下室使用备案。公安、卫生、工商、文化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的相关治理工作。 第十一条 本方法公布之前,学校的有关规定与本方法不全都的,以本方法为准。 第十二条 本方法由后勤治理处负责解释。 【第3篇】人防工程现场质量治理监理措施 人防工程现场质量治理监理措施 人防工程是国防工程的重要组成局部,加强人防工程质量治理是提高城市整体防护力量,有效保存战斗潜力的必定要求。人防工程在全部施工过程中,每个分项工程的质量随时受到操、施工技术、原材料、施工环境等影响。工程质量往往会因某个因素而消失问题,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治理能有效防止不合格工程的消失。其内容主要包括质量监视和质量检验。 施工现场质量监视一般可采纳以下几种手段: 一是指令文件掌握。即工程监理通过书面形式对施工承包单位提出其所需完成的建筑任务,指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施工单位的责任。 二是驻地监视掌握。施工单位质检员在施工现场仔细观看工程的变化过程,准时处理质量隐患,对有危急苗头的工程予以重视并报告监理人员。 三是试验掌握。监理工程师判定材料和工程品质是以现场试验数据作为评判标准的,分局部项工程中每道程序所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构造的抗拉、压、弯各项强度及拌料的协作比,通常需利用现场试验所得数据来评判质量状况。 四是测量掌握。施工前监理人员对施工放线及高程掌握进展检查,对工程实体施工中消失的误差在允许偏差范围内严格掌握。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工程体的几何尺寸、高程校核等随时进展检查,对不符合工程实体根本测量要求者,应准时指令施工单位处理。 五是利用支付手段掌握。施工单位未能全部按监理工程师指令进展施工,当工程质量消失问题从而达不到规定标准时,监理工程师有权拒绝签字支付工程款,明显这种掌握是直接有效的手段。 人防工程质量检验一般采纳现场生产工人自检、互检和专职人员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依据为国家或人防部门颁发的人防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防护设备产品质量检验与施工验收标准、施工技术操作规程等。从原料进场、施工单位构配件的生产、防护设备安装到工程竣工等全过程都必需在现场施工中进展质量检验。 在人防工程施工现场治理中,还可以实行以下三项质量掌握措施: 一是核查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对其质量检测机构的合同资质认证,对施工单位质量检测人员、施工质量检查员、主要技术工种作业人员等的岗前培训、技能考核、合同资质认证、挂牌上岗和每月考核评审制度的检查等。 二是实行联合巡检制度。每周定期由分管质量的总监组织相关质量负责人对施工现场巡察检查,检查后对所发觉问题进展现场争论,分析其根源,还对施工中所发觉的典型加以表扬、推广。 三是召开质量缺陷现场分析会。对在施工中所发觉的质量缺陷,无论大小,均组织有关责任人员召开现场会进展分析争论,以到达教育、警示作用,避开消失类似问题。 人防工程施工现场治理是指用科学的治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人防工程施工现场人、机、料、信息等生产要素进展合理有效的规划、组织、协调掌握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到达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