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人教版《测量》教案.docx

    • 资源ID:95363234       资源大小:38.04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测量》教案.docx

    人教版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把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根本技能。 2.体会设计试验、试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育学生学会写简洁的试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学问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学问。 2.通过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马上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教师和本班四位参与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展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头争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看都不精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教师看到同学们争辩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看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转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学生思索: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简单推断了。 结合详细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索答复。 【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试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沟通总结: 试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试验依据的原理是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试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用停表前应观看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头转动;其次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临时停顿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快速回到零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试验前的预备 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头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快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马上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学生练习几次,娴熟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些。 学生阅读思索并通过沟通争论进展答复。 学生按要求操作。 为后面的分组试验做好必要的预备。 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留意调整斜坡坡度,小车运动究竟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简单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根据以下步骤进展: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依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巡察,随时发觉学生消失的问题,赐予辅导,订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现:将几组学生填好的试验表格用投影展现出来,比照每组的试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试验求得的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争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思索: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一样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需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试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器材、简洁的试验步骤、试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试验结果。在试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试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试验报告的内容。 (1)不一样。由于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可以依据公式v3=进展计算。 (3)由于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课堂小结】 学生答复或与同学们进展沟通,教师恰当总结。 人教版测量教案2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识所学实际测量的学问,能正确应用所学的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根本练习 口算。P.145页口算(四)。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学问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展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拟它们的面积,你发觉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根底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外形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根据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假如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假如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索题。 人教版测量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第22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做单位进展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进展一些直观推断。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做单位进展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的学问,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直尺)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谁能用手势比一比,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导入:我们已经熟悉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连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教学毫米产生的意义。 1、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拿起你的数学课本。现在,请大家估量一下,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长大约25厘米;宽大约18厘米;厚大约1厘米) 2、提问:大家都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进展了估量,谁估量得比拟精确呢?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来进展验证。 3、学生动手测量验证。 4、组织汇报测量结果:如长是26厘米零1小格;宽是18厘米零3小格;厚不够1厘米,只有6个小格。 5、指出: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拟准确时,我们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今日我们就来熟悉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熟悉) (二)熟悉毫米 1、初步熟悉1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在你的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板书: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同桌两个人相互指一指。 提问:用手指指一指行吗?有什么问题吗?(手指太粗指不清晰)那怎么办呢?(可以用铅笔尖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尖指出1毫米。 (3)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请大家来数一数。 提问: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谁能告知大家?(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 (4)小结:通过数1厘米里面的小格,我们发觉,只要是1厘米,它里面都有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因此,1厘米=10毫米(板书) 2、进一步熟悉1毫米,建立表象 (1)提问:刚刚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尖呢?(由于1毫米很短) (2)那么,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你能用手给大家比一比吗? 让学生比划,挑35名学生;然后同桌相互比划一下。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毫米做单位呢?谁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直尺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让学生捏一捏课本纸,实际感受一下。沟通汇报,指出:像我们数学课本张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用毫米测量 1、以毫米做单位,用直尺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你是怎样量的? 生1:一小格一小格的数,6格,就是6毫米。 生2:在每个1厘米之间,有1根刻度线略微长一些,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还多出1小格,因此是6毫米。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1)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留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2)学生操作,教师巡察引导。 三、稳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刚我们一起熟悉了“毫米”这位新朋友,并探究出了“1厘米=10毫米”。你能运用刚刚所学的学问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情愿挑战一下自己吗? 2、学生依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依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便利。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2)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日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情愿和大家共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日我们熟悉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有了毫米,测量就更精确了。 五、布置作业 实践作业:练习五第1题 附:板书设计 毫米的熟悉 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第2课时:分米的熟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2,完成练习五第3,57题。 【教学目标】: 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适宜的长度单位,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经受测量的过程,进展测量技能。 3、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索的根底上加强与同学的沟通,培育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把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预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熟悉了毫米,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张课桌宽约4( ) 3、一张课桌宽约( ),填什么长度单位呢?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8毫米就更不行了,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4、提醒课题:当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需熟悉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课题:分米) 二、教学新知 (一)熟悉分米 1、谈话:同学们,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制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 2、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 3、1分米有多长?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同桌两人相互比一比,另一人可以用直尺量一量,看比的精确不精确。(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4、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二)体验1分米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如:开关板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粉笔盒的长大约是1分米,左外眼角到右外眼角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钢笔的长度、黑板擦的长度等大约都是1分米。 (三)分米与米的关系 1、拿出米尺,提问:你能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吗? (挑35名学生上台对比米尺给全班同学指一指。)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 (1)挑几名学生数给全班同学看。 (2)全班同学一起数;1分米、2分米、3分米9分米、10分米。 3、提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呢?(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读一读,记一记) (四)实践活动。 1、现在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精确。 2、指名汇报沟通。 三、稳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刚我们一起熟悉了“分米”这位新朋友,并探究出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你能运用刚刚所学的学问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情愿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量再测量,最终集体反应订正。 4、完成“练习五”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沟通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留意什么。 5、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学生独立填上适宜的单位或数。 (2)组织沟通。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日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情愿和大家共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日我们熟悉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有了分米,我们测量物体的时候就更便利了。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爱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附:板书设计 分米的熟悉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3,“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第4,8,9,10题。 【教学目标】: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展简洁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会进展简洁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长度单位。 (1)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2)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根据从小到达的挨次进展排列。 板书: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2、口答以下问题。 1厘米=( )毫米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10分米=( )米 3、思索后答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1米等于多少厘米? (2)1分米等于多少毫米? 板书: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4、谈话:刚刚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的有关学问,今日我们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板书课题: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2厘米=( )毫米 1、观看课本第23页例3中5角硬币的图片。 2、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假如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3、我们可以怎样想?依据提示争论。 1厘米是( )毫米? 2厘米是( )个10毫米? 就是( )毫米? 让学生争论,并指名答复。 4、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 5、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依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二)教学80厘米=( )分米 1、观看课本第23页例3中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假如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根据刚刚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索后,争论沟通,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板书:80厘米=8分米 3、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依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三)思索: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试一试:40分米=( )米 三、稳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刚我们一起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你能运用刚刚所学的学问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情愿挑战一下自己吗? 2、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沟通,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沟通)。 3、练习五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日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情愿和大家共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日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间的换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进展单位间的换算,把握了长度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练习五第4、8、9题。 附: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换算 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2厘米=( 20 )毫米80厘米=( 8 )分米 第4课时:千米的熟悉和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4、27页例5,“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展简洁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把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熟悉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进展换算。 【教学难点】:把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手势比一比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分别有多长。 2、以下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适宜?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方城到北京的路程。 3、提醒课题: (1)假如要测量方城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2)揭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方城到北京的距离比拟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日我们就来熟悉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熟悉) 二、学习新知 (一)联系生活,初步感知“千米”。 1、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听说过“千米”,比方: (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2)大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3)方城离南阳有67千米。 (4)方城到四里店乡有35千米。 2、提问: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大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例4) 1、提问:1千米有多长呢?说能说一说? 2、同学们去过体育广场玩吗?我们的体育广场里的跑道,一圈刚好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板书:1000米=1千米1千米=1000米 3、全班齐读。(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4、从我们学校向东,这条路叫文化路。方城县委就在文化路上,你们知道县委在哪个地方吗?其实,从我们学校到方城县委的距离,大约就是1千米。 5、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教学简洁的换算。(例5) 1、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1000米=1千米,1千米=1000米那么 (1)3千米=( )米(让学生说想法,如:3千米里有3个1千米,就是3000米) (2)5000米=( )千米(让学生说出想法,如: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也就是5千米。 2、练习: 4千米=( )米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6000米=( )千米 三、稳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刚我们一起熟悉了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你能运用刚刚所学的学问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情愿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课本27页上边“做一做”。学生独立填写,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六1、2、5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六第3题。让学生利用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进展推算。 四、课堂总结 今日,我们熟悉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洁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练习六第4题 2、课外作业:在父母带着下,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第5课时:估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6,“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第615题。 【教学目标】: 1、稳固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2、稳固千米和米的换算,能够娴熟地进展换算。 3、提高估测力量,加深对长度观念的理解把握,表达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对详细情境中的距离使用适宜的长度的单位进展估测。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展估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并用手势比划出来(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1千米有多长?(1千米=1000米)说一说生活中的1千米。 2、填一填:6千米=( )米5000米=( )千米 7千米=( )米3050米=( )千米( )米 3、导入: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或者不必要精确地测量出一个物体的长短、一段距离的长度,只需对物体的长短、距离的长度进展估测就可以了。今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估测。(板书课题:估测)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同学们,你家住在什么地方?离我们城区三小大约有多远?你会估量吗?为了帮忙大家学习估量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本第27页例6. (2)自学课本第27页例6,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是怎样估量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的? (3)提问:例6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估量的?(提问35名学生) (4)小结:估量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的方法有许多,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选用适宜的方法来估量。 2、应用: (1)说一说,你家住在什么地方?距离学校有多远?你是怎么进展估量的? (2)估量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三间教室长10米左右,宽5米左右) 三、稳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6题(估量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有多远。说说你是怎样估量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推断,再集体评讲。)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让学生独立练习,评讲时找出每一种路线,再比拟。) 4、完成练习六第14题。(让学生小组争论,再集体汇报。) 5、完成练习六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日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情愿和大家共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练习六第8、11、13题。 2、课外作业:练习六第7题,第12题,阅读第30页“生活中的数学”。 第6课时:吨的熟悉和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例7、例8,“做一做”,完成练习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熟悉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展质量单位的简洁换算。 3、培育观看、比拟、猜想、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力量和合作意识。 4、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教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刚同学们在猜教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介绍蓝鲸: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遍布全球各大洋海疆。它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约170吨,一张嘴就可以开到容10个成年人自由进出的宽度。它常在水面张开血盆大口,把虾和海水一起吞入口中,接着闭嘴滤出海水,把小虾吞进腹内。一头蓝鲸每天要吃约4吨重的小磷虾。假如它肚中的食物少于2吨,它就会饿得发慌,似乎是永久吃不饱似的。所以它常常潜入水深三四十米处,搜寻食物。由于长时间待在水中,每次浮现海面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15米左右的水柱,远远望去,犹如一股喷泉。) 3、提醒课题: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日我们就要来熟悉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熟悉)。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鲸鱼,轮船,卡车载重量,大象体重,一堆石头) 4、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拟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教学新知 1、初步熟悉吨。 (1)观看课本第31页主题图。 (2)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3)启发思索: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4)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5)指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6)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相互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假如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2)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 (2)提问:1吨水究竟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1)出例如8。4吨=( )千克3000千克=( )吨 (2)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沟通,班内集体沟通、说方法。 三、稳固练习,拓展提高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刚我们一起熟悉了吨,知道1吨=1000千克。你能运用刚刚所学的学问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情愿挑战一下自己吗?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3、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1)第1题,先独立连线,再沟通。 (2)第2题,学生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应,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七”第3题。 对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总结 今日,我们熟悉了质量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练习七第5题: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假如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议一下,可以采纳哪些节水方法?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例9,“做一做”,完成练习七第68题。 【教学目标】: 1、经受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进一步积存解决问题的阅历,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胜利阅历。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测量》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1513****11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