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教学设计(2课时).docx
1.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4.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5.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观。3.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教学难点】1.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2.体会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你知道涨潮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见过钱塘江涨潮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2.助读资料:(1)钱塘潮: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2)钱塘潮的形成: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3)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二、出示学习目标1. 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 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观。 (重点) 3. 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 读几遍。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潮:三部分都要窄、写紧凑,中间部分整体向上倾斜、下边十字比上边稍大。 阔:门字要宽大,活字要小,舌字首撇要短、平,下边横稍长。逐:首撇位置靠左,弯钩在撇靠上位置起笔,下边两撇,右下边的点稍大。 崩:山字要扁宽,下边两个月字并排、都要窄。余:人字要舒展,下边是两横、下横要长,竖钩在上横处起笔。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第二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2. 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重点)3.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重点)4. 体会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难点)二、激趣导入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三、品读释疑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1)中心句。一开头作者就把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2)“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课后第二题) 作者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1)潮来前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横卧”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平静”写出了潮来之前,钱塘江的风平浪静样子。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2)潮来时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 “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闷雷的响声是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闷雷滚动来形容的。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a.“人声鼎沸”“踮着脚”生动地写出了观潮人迎接大潮的惊喜之情,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b.想一想:你理解“人声鼎沸”吗?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 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例如:开运动会时;大型集会时;六一活动等。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a.朗读指导:在朗读这句话时,要读出潮水雄伟的气势。b.两丈多高的水墙让我们想到了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c.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吃惊、惊喜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b.用夸张的手法把潮来时的声响说成“山崩地裂”,形象地写出大潮到来时的巨大声音,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人无不惊叹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c.比一比A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C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A把意思说完整了。 B写出了颜色和数量。C更形象的说明了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d.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地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像千万头雪狮 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像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像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像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 远近 (3)潮来后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阅读方法解密:如何边读边想象画面古人说, “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则不知其味”这句话说明边读边想,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想象。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江潮的变化,体会钱塘潮之“奇”时,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来理解。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先找到描写大潮变化的关键词,然后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把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还原成画面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观。抓出重点词句,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体会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抓重点词句还可以帮助学生们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a.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 )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 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b.此刻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课后第2题)参考答案:“快看,潮来了!”人们不约而同向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天水相接的地方,拱起了一条白线,浮在宽阔的海面上,向葫芦把儿这边促来,越来越近,清晰地看见白线伸出的地方巨浪翻滚,伴着闷雷般的轰鸣,大地仿佛也在颤抖。游客们屏息凝神,惊恐好奇的眼睛注视着神使鬼差的奇景巨浪叠加在水面上像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大有荡涤一切之势。潮头向着防波堤撞去,溅起冲天的浪花,霹雳之声,叫人不寒而栗。四、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本文描写了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与壮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3.写作方法:运用好比喻手法(1)本课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 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浪潮浩荡的气势,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何写好比喻句呢,首先,要恰当使用好比喻词(如:好像、像、犹如、仿佛等),其次,比喻要形象贴切,富有新意,不落俗套。第三,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性比喻要通俗易懂不能牵强附会。(2)举例: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个比喻句恰当地描写出了草原美丽的情景。(3)练一练: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 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4.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这一课,又听了你们刚才的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5.主题延伸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小组活动建议:(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五、课堂拓展推荐阅读:迷人的张家界烟台的海(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