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时训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word版含答案).docx
第七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等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立D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21908年清政府游学毕业生延试录用章程规定:“在外国高等以上学堂学习的毕业生,经学部考验合格,奉旨赏给进士,举人出身,方可参加廷试,廷试后再授以官职。”与科举制相比这一变革A强化了中央集权B缓解了统治危机C维护了士绅地位D改善了官员结构3清末,面对形势需要,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主张改革科举的荣禄、刘坤一等人受到赏识和提拔。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推广学校”的奏请。这说明( )A新政急需新式人才B君主立宪是时代趋势C教育改革成为时代共识D西方教育思想影响深远41913年1月9日,北洋政府颁行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3月26日,颁行监狱员考试暂行规程。12月2日,颁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12月7日,颁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施行细则。上述法规的颁布体现了( )A政党政治实行后的政治分赃B考试选官制产生于民国初年C北洋政府落实了主权在民理念D民国初年选官制度的近代化5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科;1919年颁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专科,同时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这一变化表明了A政法类专科考生备受国家重视B文官考试更注重选拔通才考生C考试注重与实际工作的相关性D传统文化在考试中的地位提高6北洋政府的文官考核主要有甄别和考试两种途径,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予以免职,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由此可知,北洋政府实行甄别制的用意在于( )A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B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C为部分权贵打开绿色通道D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7关于文官制度,在从1912年到1916年延续了五年之久的时间里,袁世凯政府颁布的有关法令较多,也较全面,从中央到地方均有具体的法规出台,对每一种官员的任用、惩戒、恤金、考试、保障、待遇都有具体规定。这说明袁世凯统治时期A文官制度完全取代封建官僚体系B比较重视各方面法律制度建设C最终完成废除封建官僚制度的任务D基本建立了文官制度体系8民国十年,孙中山发表演讲指出:传统西方宪法在政府机关采取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制度仍有流弊,应该再加入考试权与监察权。这实质上反映了A南京临时政府力图实行“五权宪法”B考试权与监察权是五权的重心C孙中山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探索D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9中国传统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各地书院、县学、乡学,但这些学校都是一段制的,学习的目的是为应对科举考试,而全国没有一个系统的学制系统。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A清朝晚期B北洋政府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D新中国初期10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A强化了监察权力B有利于公平公正C提高了官员素质D杜绝了腐败行为11从1931年举办的第一届公务员高等考试开始,国民党中央就要求考试院在各类考试中,根据各门考试性质的不同,在考试的不同阶段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这一措施旨在A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B促进公务员制度的现代化C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D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效能12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体现了A社会主义原则B学校教育的发展C党管干部制度D干部管理科学化1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亟待休养生息,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各统一战线均采取党管干部的方式进行高效集中管理,由党委进行统一负责。据此可知A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建立B党管干部符合时代背景需要C开创了党管干部的新型模式D人民翻身作主成为国家主人1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国家管理中的问题更加复杂,原来的“国家干部”缺乏科学分类,出现大量外行管内行的现象用人缺乏法治,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这说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原因是A旧有干部制度的废除B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C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D提高政府效能的选择15“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在推进上述问题的改革中迈出重要一步的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C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D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案,标志民国考试制度建立。1916年6月成立文官高等试典委员会,举行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考试。考试分4次,并规定:凡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初试合格者,送官署学习两年后可直接参加下次大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这次考试因袁世凯暴毙,政局混乱,许多人没有被任用。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考试院作为主管考试的最高机关,掌握着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和铨叙。南京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考试法典试法监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时期的文官考试,赋予女性参加考试的权力。在考试的内容科目上,以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的部分试题为例,此次高等文官考试共分为国文、民法、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经济学、财政学等八个科目,除国文外,其他科目均属于现代科学知识范畴。据统计,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普通考试录取6738人;高等考试录取4069人;特种考试录取155220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将中央所派遣的官员看成是蒋介石集团的人事渗透而拒绝实施文官制度。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制度(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铨叙(审查考核)。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摘编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江编(第二辑)材料二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暫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多年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显著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实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意义。1-5 CDADC 6-10BDCAB 11-15ACBBB16(1)特点: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考试制度;限定考试人员资格;具有近代化特征;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考试形式具有多样性。(2)评价:为政府部门选拔了一些优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正、平等,推动了社会进步;服务于国民党的一党私利;地方势力与蒋介石集团之间的斗争阻碍了文官制度的实施。17(1)特点:通过法律手段确立,突出党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确保国家机构的正常运作;强调资历和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但突出党性为一党专政提供了方便之门。(2)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干部制度的年轻化和专业化: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