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 .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 .答第H卷时,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 出,确认后再用0. 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 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 .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从媒介形态来划分,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 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历史剧又有“正说”与“戏说”的区别。但究其共 性,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的。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如果一 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虚构的,那么观众不会向创作人责问其是否真实。如步步惊心宫 这类穿越剧被限定在“奇幻,一隅,这是因为剧中的穿越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 对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待。那么,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这一向是戏剧评论家们争论的课题。诸多 论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比如,有的论者认为这 个“度”体现了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改变“正说”的 本质,而完全走向“戏说”;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 构,只是要注意把握住“度”,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 能发生的事”。前者以“度”来划分正说与戏说,后者以“度”来评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二者都强调了 “度”在历史剧创作中的关键性,但都没有说清楚可供判别的标准。所以,类 似于“适度的戏说、隐射、反讽、戏仿,有助于让历史人物脱掉过于僵化刻板的面具”这种 说法,往往又会遭遇“过度戏说以致消解历史”的批评。由此来看,文本类型与观众阐释之 间始终存在着形式边界与解释策略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着力探讨历史剧在建构真实上的叙 述策略,即“度”的形式特征。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人视作“事实”,而被 另一些人视作“虚构”。再者,意义判定的标准也在流变,虚构的边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动 态的,是不断变化着的。例如,远古神话被先民视为历史真实,如今却被判定为艺术虚构。 因此,对于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只能交由整个阐释社群。但是,阐释社群提供的意义标准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阐释社群会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成员范围也在变化。这就要 求我们在解读文本的真实与虚构时要有一种动态的视域。历史真实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片段的、存有矛盾与秘密的,这些空白可以经由剧的 内容来串联,丰富与自洽。历史剧有意创造了一个自洽的可能世界,并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 生成新的景观。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与细节为历史剧的虚构提供了底本,在此基础上的推 演、改造,填充,既保证了情节要素的正确,又差异化地再现了某种可能真实。最终的结果是,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要确立各自的意义限度,即通过一系列叙述策略 去建构彼此之间的形式区隔,既不能消解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期待,更不能陷入消解历史的 虚无。历史剧中的虚构也只是有限度地去改编历史真实,历史真实也需要为其中的虚构部分 提供必要的理据支撑;而在真实与虚构博弈过程中生成的形式特征,恰恰是需要通过学理辨 析才可以廓清的。(摘编自陈文斌真实与虚构:历史剧中的符号区隔及其文化效应)材料二:“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插上了浪漫主义的翅膀。郭沫若说:“剧作家 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 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 现在在历史剧屈原的创作中,郭沫若对史料进行了提炼加工,运用丰富的想象,去推测 历史的必然,发掘历史的精神,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虚构。他有意削弱屈原忧郁彷徨的一面, 而突出其刚毅坚定的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强调其反抗的一面,并且将屈原放在抗秦 反媚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郭沫若根据个别史料进行想象,把 宋玉写成一个小人。张仪的形象,也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这些艺术创造,都尽可能有史实 的依据,既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又能凸显历史人物的精神,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屈原的演出在当时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剧中的屈原与现实生活中坚持抗日、 进步的爱国者和民族志士,面临的矛盾和遭遇有神似之处。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 以及他的愤怒、他的抗议,便极能叩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历史 与现实的统一,使这部作品更具战斗性和时代性。(摘编自宁爽浅析郭沫若话剧屈原的艺术特色),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但这都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兼具真实与虚构这两个特征。,也就是要遵循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叙述可能发生的事。C.当代艺术研究者未必认同远古先民眼中的历史真实,因为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是动态的, 可能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D. “失事求似”的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摆脱历史事实的束缚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也有助于把 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历史剧中真实和虚构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这导致个体不能判断历史剧情节的真伪。C.历史剧屈原根据个别史料进行虚构创作,充分体现郭沫若所要表现的历史精神。 一,便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体现战斗性和时代性。,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黑格尔把历史剧界定为“向过去的时代取材”的文本类型,把“维持历史的忠实”作为 历史剧创作的重要原则。B.红楼梦采用了 “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封 建社会盛极而衰的特征。C.俄罗斯文学家阿托尔斯泰在论文学一书中说:“戏剧的本质就是大家在一起,创 造性地把虚构变为真实。”D.历史剧胆剑篇取材于“卧薪尝胆”的历史记载,但是作者曹禺在原有史实的基础上 进行了部分虚构与加工。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复兴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在即,同学们准备依据教材中屈原列传离骚等作品, 创作历史课本剧屈原新传参加汇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同学们创作时应当遵循的 基本原则。(4分)(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潼关之夜杨朔经过整天劳顿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吃饭。一碗汤面,夹杂着泥沙的汤里加进多量的酱 油,我的因饥饿而烧热的肠胃舒畅地膨胀起来。“来一碗鸡蛋炒饭。”第二个客人跨进来,走 向小饭馆里独一无二的食桌前,坐在我的对面。短时间,我们的目光交织成一条直线。他的 年轻而健康的脸膛曾给我留下一点新鲜的记忆。就是今天下午,他身上穿的也是这件军用的黄色棉大衣,头上也是这顶灰色军帽。他坐 在黄河渡船的舷板上,前后左右挤满人群。旅客们十分嘈杂,但这不能够淹没一个婴儿的啼 哭声,婴儿的母亲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他一一年轻的军人一一站起来,把座位让出来,又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用类似女人 的柔声说:“孩子饿了。嚼点馒头给他吃吧。”现在,他的声音仍带着女性的气味,这和他矫健的举动似乎不大调配。我们这是第二次见面,但彼此全把脸埋在食器上,保持着静默。刚吃完面,隔壁客店送我来吃饭的茶房招呼我说:“警察来查店了。请您回去看看J巡警盘问得很详细。不到一刻钟,我听见警察也从对面房间出来,皮鞋的声响渐渐地消 失下去。谁在敲我的门?“请进。”板门轻快地推开,他站在我眼前。一种熟悉的柔软的话语滚动在我耳边:“请别见怪,同志也是从八路军前方来的么?我住在对面房间,警察的话,我全听见了。” 原来我们是同时离开前线,同时坐上火车,同时渡过黄河,现在更住到同一个客店。我 们热烈地握着手,五分钟以后,便成了很熟的朋友。“杨同志”“黄同志”我提议去散散步,他高声叫道:“茶房,锁门这家旅店坐落在潼关城外,接近陇海路车站。马路两旁的店铺已经早早关上门,潼关的 城墙和城楼衬映在星空之下,画出深黑色的轮廓,比较白天似乎更加突兀、雄伟。我们横穿过一条小巷,停留在黄河岸上。这其间,黄同志不停地哼着各种救亡歌曲。他 手里拿着一只电筒,四下照射着,忽然,我听见他兴奋地喊道:“喂,你看,这里全是战壕。”他敏捷地跳下去,我跟随在他后面。他把身子俯在战壕边上,电筒一扳,做了一个射击 的姿势,继而懊恼地咕哝着:“你不知道,杨同志,我们两个从广东跑到山西,本来都想加入游击队,谁知只准他加 入,偏叫我到延安去学习。”“他是谁? ”我一点不明白他的话。“我的丈夫呀!”“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黄同志用电筒向我脸上一扫,也许我的表情太惊奇,遏制不住的笑声从她的嘴里迸发出 来,仿佛黄河的浪花,四处飞溅着。末了,她喘息着说:“算了吧,男女有什么关系,值得这样大惊小怪“你们结婚多久了? ”“两年,还有一个男孩。"她突然静默下来。她的革命意志虽然坚强,但她的心始终有 血有肉。她一时沉入寂静的回忆中,更用简单的语音把我领进她那回忆的门限。她的小孩刚一周岁,又白又胖。她的热情高扬在民族革命的怒潮里,时时吸引她走向战 场,然而小孩总牵掣她。她的丈夫几次激励她说:“勇敢点吧,你该做大众的母亲,不要做一个小孩的母亲。”她当然是勇敢的。因此,一天早晨,她同丈夫离开家庭。抛在身后的是他们的小孩和一 封留给父母的“动摇了吗? ”时常,他们彼此故意讥笑着。然而,当他们看见前方的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怎样在吃苦,他们感到羞惭,渺小。“我一定打游击去,决不后退!”丈夫坚决地说。“我一定追随你J妻子也不曾动摇。虽然她很勇敢,可是环境并不允许她。她被分配到延安“抗大”去学习。“去吧,革命不一定在前线丈夫极力安慰她。当天,黄同志就离开前线,恰巧同我走到一路。“我真焦急,只想立刻飞到延安。”她张开两臂,做一个飞翔的姿态。谈话愉快地进行着,没有人留心到渐渐逼近的轻细的脚步声。突然,我的眼睛受到强烈 电光的照射,同时听见有人在壕沟上骂道:“什么人?滚上来!”这意外的袭击使我们暂时失去镇静,但不久就恢复了神智。我们爬出战壕,黄同志亮一 亮电筒,发觉对方是一位武装的士兵,右手拿着手枪,左手是一只正在放光的电筒。“你们是什么人? ”兵士喝道。但当他知道我们是来散步,而且验过我们的护照,就十 分客气地说:“对不起。我刚在城门口放哨,看见这边一亮一亮的,当是有汉奸了他走开几步,停住脚,又叮咛我们说:“近来这里很严,同志们顶好早早回栈房去这是一个多么富有传奇意味的夜晚一一在潼关。一九三八年(有删改)文本二:在当代散文发展的历程中,杨朔对散文的开拓和贡献是得到公认的。杨朔曾说:“我向 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 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 文不能也这样吗?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寻求诗的意境。”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 布局的精巧、锤炼字句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其实是“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 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特征”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式。在此基础上,杨朔散文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诗化散文模式”。(摘编自唐歆瑜当代文学主潮中的散文颂歌典范),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以倒叙的方式设置了悬念,而一段具有传奇意味的故事就从两个人一顿简单的晚饭展开。 B.文本一中“跳”“俯”“扳”“做”等一系列动词的集中使用,使语言极富感染力,体现 了革命青年的战斗热情。C.文本一对潼关夜晚环境的描写给人以优美雄浑之感,而巡警的盘问和哨兵的叮嘱又将人 时时带入动荡时代之中。D.文本二肯定了杨朔“诗化散文模式”对当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他将诗与散文结合起来, 提升了散文的美学价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女扮男装”给黄同志增添了木兰从军般的传奇色彩,也使叙事具有戏剧性。B.黄同志离开家庭,由“一个小孩的母亲”成为“大众的母亲”,形象得以升华。C.黄同志既有革命青年勇敢豪爽的性格,也有作为普通女子怨恨、不满的情绪。,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整个抗战时代的一个侧影。? j青幺吉 合*文*简 分*初0 (6 分)9.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好诗”。论者称,文本一有着“朴中怀诗”的创作风格,亦 即质朴的叙述话语中彰显了诗意的萌芽。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苏秦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已,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鲍,兼 此三行以事王,奚如? "王曰:“如是足矣J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 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王曰:“何故也? ”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耳。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 欺人耳。廉如鲍焦、史鳍,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 又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王曰:“自忧不足乎? ”对日:“以自忧为足,则秦不出毂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 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忧故也。臣闻之,善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 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 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J王日:“子何以知之? ”对日:“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 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 间可取J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 "对曰 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 妲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王日:“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对曰:“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 信不谕于左右也,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正确的一项是(3分)日/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 /王之论臣/何如人哉/日/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 /王之论臣/何如人哉/C.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 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日/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 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与苏洵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不相同。,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和后文中的“五伯”一样都是君主的典范。C. “先量其国之大小”的“量”指权衡,与贾谊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量”相同。,指古代官名或爵位名,文中燕昭王拜苏秦为上卿,意味着苏秦受到了重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昭王认为如果侍奉自己的大臣兼具孝、信、廉等品行,他就满足了;而苏寨却表示燕 昭王如果满足于此,自己将回归田园,耕织自足。B.苏秦以秦、齐、楚三国为例,说明君王如果只有自忧之心,是无法开拓疆域的;之后他 直接指出燕昭王有伐齐之心,诱导燕王继续发问。C.苏秦指出即使是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到了年老体衰时也需要他人搀扶;与此相似,齐国 虽然是强国,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支持。,苏秦并未立即答应;他担心自己的忠信不被理解,反而招来灾祸,希望燕昭王能够不受 制于群臣。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矜载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2)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14 .苏秦为什么不满足于兼具孝信、廉等品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北宋张耒久将萩芥茗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粘声。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南宋洪咨夔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平。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注挑菜节:旧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仕女出郊拾菜,士民游观其间。苇:用菜杂 肉,制作羹汤。,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呼应诗题中的挑菜节。,而是以道路泥深、不见人行侧面烘托,可谓精妙。C.洪诗首句写田家已吃尽葛根,而小麦方青,可见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节。D.洪诗次句“延颈”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田家对庄稼丰稔的强烈渴望。,却触发了两位诗人各自不同的情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当文武大臣争相效力时,君王就能在玩乐养生的同时达 到“, "的理想政治境界。(2)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我们在校园里听雨赏花时,会联想到陆游临安春雨 初霁中的“, ”的诗句。(3)生活在自然之中,“清风”二字常会捺动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 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有着几千年来孩子、爸爸、爷爷分别在土里玩耍、干活和守望的平踏上乡村的土地,一条条迁回的羊肠小道,载着你轻快的步伐。田野间,不时传来布谷 鸟悠闲的声音,偶尔也会有几声蛙叫,掺杂着的鸟声,似一曲田间交响;风吹 麦浪,一颗颗饱满的穗头轻轻摇曳,黄昏的斜阳缓缓落下,挂在树梢间,又披在田野间,最 后消失在远处的山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村人靠的是土地。土地给了他们依靠,给了他们温暖,更给了 他们生命;对于一个世居乡村的人来说;土地是希望,是慰藉,更是情感的寄托。 日落而息,到了收获的季节,每一块田地里,到处可见收获的农人,金灿灿的麦子,象征着 希望,被收割于刀下。而割倒一片片麦子之后,人们又会拾起掉在地里极少数的穗头,因 为乡村人更加懂得,一饭一粥,当思o黄土地不会辜负乡村人,就像乡村人不会亏待黄土地一样。人们将一颗颗、一粒粒的种 子勤劳地播撒在土地上,用心血去经营,用汗水去浇灌;土地以根肥苗壮、麦饱果实报答着 热爱它的,乡村人。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分)黄土地工乡村人”按照不同的次序出现了两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每月月初,你信心十足地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但到 月末时,却沮丧地发现你不知道怎样才能完成?你一直很希望做好某件事,可不知道为什么 总也开始不了?我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但事实上,o每 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但是不同的精力状态,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体力劳动的时代, 劳动时间和效率几乎成正比;而在脑力劳动的时代,精力代替时间成了更重要的资源。精力管理金字塔可以分为四种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精力,依次是体能、情感、思维、 意志。这意味着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做判断容易失误;强大的思 维能力背后,往往是坚定的意志力。,我们做事才能“全情投入”。了解了精力金 字塔后,当我们重新看待很多人说的“状态不好”,就明白这实际上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 脑力活动者的疲倦是思维疲倦,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体力休息,而是精力补充,他们应 当散步、读书、听音乐、看电影,以这样的方式“换个脑子”。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明天是教师节,我们送老师一张自己绘制的漂亮贺卡吧。:“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阵厉奋发不负韶华!”C.我们要照顾好各自学校的“小菜园”,劳动基地不能虚有其表啊。,你想听歌太容易了,要多少,就有多少。,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根据要求写作。(60分)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 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以上材料中,郭熙提醒山水画的创作者要从高远深远、平远 等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结合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视角来描绘自然景物。这个现象 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 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 (3 分)B 2. (3 分)A 3. (3 分)D4. (4 分)材料一围绕历史剧真实与虚构的理论问题,从历史真实及其“度”的争议、判定,到 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意义限度的确立,纵向展开,以例证、引证等方法加以阐释:材料二 围绕历史剧屈原的实际创作,首先引用郭沫若的论述阐释“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接 着以屈原等人的形象塑造为例介绍其艺术处理方法,最后以演出效果与其观点形成呼应。(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5. (4 分)确立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的意义限度,实现情节要素正确与差异化再现某种可能真实 之间的统一;发掘历史精神,呼应时代需要,在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下观照当下,实现历 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分别从“历史真实”“艺术虚构”“历 史精神”“时代精神”等角度作答,各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 (3 分)A 7. (3 分)C8. (6 分)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在潼关一夜。叙事方式 巧妙。通过一系列巧合,在对话中引入插叙,加快叙事节奏。景物自然勾连。黄河、战壕、 电筒等物象反复出现,前后勾连、照应。(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从“场景”、“结构”或“情节”、“景物”或“物象”等 角度作答,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 (6 分)质朴情怀中的诗意传达。作品将质朴的革命情怀和真挚的个人情感倾注到黄同志的一 言一行中,诗情盎然。质朴叙述中的诗意构思。作品未正面书写战场,而是截取生活剪影, 以普通女性彰显时代风采,诗怀壮阔。质朴语言中的诗意描绘。作品选取日常的词汇和语 句,精准刻画了黄同志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品质,诗味隽永。(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从“人物”、“主旨”、“结构”或“情节”、“语言”等角 度作答,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 (3 分)B 11. (3 分)A 12. (3 分)C13. (8 分)(1) (4分)手持长戟,磨砺宝剑,登上山丘,向东叹息,所以我就知道了。(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砥”“是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 (4分)哪有作为臣子尽心竭力,反而获罪的呢?(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安”“得罪”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 (3 分)这些品行只能用来奉养亲人、不欺骗他人、不窃取他人财物;苏秦认为自己是进取 之人,想要有所作为;这些品行不能给他带来显达,使他有所成就。(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 (3 分)D16. (6 分)张诗中的雨扫了踏青挑菜的兴致,令人无奈;由此想到故园灌溉的乐趣,却又洋溢温 情。“雨”触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怀。洪诗中的雨是占卜收获时谷价高低的工具,预示着收 获时谷贱伤农,田家因此会感到忧惧。“雨”触发了诗人悯农的情怀。(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17. (6 分)(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3)示例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示例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苏轼赤壁赋)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示例四: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评分参考: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该空不得分。)18. (3 分)示例:不绝于耳 日出而作 来之不易(评分参考:每答出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19. (4 分)示例一: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有着儿千年来平凡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孩子,在土里玩耍;爸爸, 在土里干活;爷爷,在土里守望。示例二:孩子,在土里玩耍;爸爸,在土里干活;爷爷,在土里守望一一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 有着几千年来平凡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20. (4 分)先以拟人手法写黄土地如何对待乡村人,再写乡村人如何对待土地,二者形成类比; 使语意得以强化,更好地揭示出二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关系;使语句整齐匀称, 给人以回环往复的意趣。(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回答“拟人”“反复” 可给1分,回答“比喻”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 (3 分)C22. (6 分)示例:我们或许缺乏的是精力管理能力情绪不佳的时候只有管理好这四种精力(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 写作(60分)按照2022年新高考作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