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侗族建筑(教学反思).docx
高中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侗族建筑的教学反思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侗族建筑本课教学重点学习欣赏侗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侗族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及其建筑的主要特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民族文化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难点:解决对侗族建筑相关的知识。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趋同化的今天,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技术文化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尤显珍贵。本课程利用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侗族传统建筑(侗寨、鼓楼、风雨桥)及其营造技术为研究对象,经过两次课在探讨侗族传统建筑的教学活动,1课时属于欣赏评述课,而2课时是探究活动课“用3D木质模型鼓楼建筑”的延伸活动倾向于动手实践体验。通过鉴赏、探究的学习,让学生对侗族建筑的历史、类型和特征等做一定的了解。我们提出了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强调文化自觉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研究课前,我通过对侗族村寨开展多次实地调查,以参与观察、深入访谈、摄影、绘图、视频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并且到博物馆采集有关资料;同时,还结合自己在柳州的多年生活经验、见闻和体会,最终形成研究分析的基础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对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技术文化内涵进行了解,编写教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广西民族大学胡宝华的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李黔滨、杨庭硕、唐文元的贵州民族民俗概览等文章,在新华书店、图书馆、网上查询的基础上,综合了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分别对侗族村寨、传统木作工具、鼓楼营造及其文化功能、家屋形制及其营造仪式、福桥结构及其文化审美等内容开展研究和探讨,并从社会文化整体上对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术进行梳理和解读,提出侗族传统建筑在继承百越民族干栏建筑和融合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代表。在课件制作时,我精选了历史年代不同、地域不同、建筑风格、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著名古建筑图片、视频,力图通过这些视频、图片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关注祖国的古建筑,去了解一些古建筑的相关知识,感受到古建筑的优美,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明,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侗族在其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侗族传统建筑文化充分融合了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文化层面,蕴涵着巨大的文化价值。聚族而居和依山傍水的侗族村寨,鼓楼、干栏民居和福桥(风雨桥)等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建筑景观。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将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探索相结合。首先分析了侗族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侗族村寨的整体景观,从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总体上把握侗族传统建筑的生存空间;同时,还对侗族传统木作工具进行了梳理。教学研究授课的内容主要集中于鼓楼、民居和福桥等侗族传统建筑,通过视频、绘画艺术表现、实验活动探究等。在描述和分析这些研究对象的营造技术、营建仪式和技术结构的同时,还对它们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发掘与探讨。并以鼓楼从社会文化整体上对侗族传统建筑的营造技术进行了梳理和解读,提出侗族传统建筑在继承百越民族干栏建筑和融合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代表;并对侗族传统建筑鼓楼的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文化功能和内涵的综合分析,以及对侗族地方性知识和本土术语的关注与梳理。在设疑激趣的导入新课环节中,我以2018年央视春晚贵州分会会场侗寨建筑的开头导入,展示侗族有名的古建筑鼓楼,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古建筑鼓楼的直观画面。接着让学生了解到侗族建筑民居中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具有共同的一般特点。让学生述说。后教师小结:造型优美,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结构科学,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极尽装饰,檐、雕梁、画栋、窗饰等。在引导分析环节中,我以名家作品画好侗族建筑,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如亭阁的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梯形。其实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结构,增加美术绘画的表现方法,辅助学生理解。在深入了解阶段,由于集中外出考察调查不是件容易的事, 且用几节课时间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古建筑时间太紧,根据以上的内容分析,在本节课中,我从课改理念出发,设计出课前参观考察以及收集身边古建筑资料、课中完成一个古建筑用3D木质模型鼓楼建筑的延伸活动的作业要求。运用课件的图片、视频结合我的讲解,将侗族建筑的很多细部是很科学的,也是有趣的。展现飞檐是怎样翘起的 ? 重檐是怎样建的 ? 斗拱是怎样结构的 ? 梁柱是怎样连接的 ? 连接、支撑、穿插、卯榫卯合、木钉。展示古民居图片,让学生体验完成动手实践。以课堂教师引导、作业对比、名家示范绘画的表现呈现、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学生掌握的木构中国古建筑为载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欣赏对比、合作交流以及尝试拼接等学习方式,来完成认识古建筑的一般特征及体验等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 及时引导学生增强对古建筑的了解和认识。侗族传统建筑不仅是侗民族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种物质文化,它们还承载了侗民族的人文气质与精神文化,此外,侗族传统建筑还起到强化民族认同感、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制度性作用。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民族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一些家乡的民居建筑特点以及有关的非遗传人故事、民间传说,使学生更加喜爱美术鉴赏课。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 我适当地加以指导, 学生们的目标完成度还算是乐观。在探讨侗族传统建筑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强调文化创造者和享有者的文化自觉与发掘传统文化对现实发展具有启迪意义的内在价值。但是整堂课下来,我也是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1.由于实践模型只有一件,小组合作探究次数仅仅有一次。学生合作探究参与的次数少,那么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导致后面几个问题提问时, 有些学生没能发表建议, 只随声附和。2.对学生的想象引导地很少。学生课前也查阅相关资料不足,加上我在授课中, 对侗族建筑的技术研究,主要从建筑学的角度对侗族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建造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或者是从园林规划的角度对侗族建筑的形态与格局等方面进行讨论引导的不到位, 学生就难免想的不周全, 导致很多学生的动手拼接的学习目标完成不顺畅。3.由于自己对侗族传统建筑的研究,尚缺少对地方性知识和本土术语的有意识地关注。加上建筑教学经验少,面对课堂教学中侗族建筑的文化研究,主要从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把建筑当作一种物质民俗来进行探讨,从生态美学方面对侗族建筑的艺术审美进行剖析不够;希望今后自己在技术与文化的关联性探讨,技术的文化解读,以及对地方性术语的关注等方面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总之,在今天,传承民族文化的当务之急。面对自己授课中的不足, 唯有在以后的教学中, 多向优秀教师取经, 多请老师们听我的课, 帮助我增长经验。此次我以惊叹建筑侗寨、鼓楼、风雨桥课程作为学习和研究课题,试图将这些思考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并希望能够为弘扬、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2018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