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15《我与地坛(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95541410
资源大小:26.79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15《我与地坛(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2019 )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15我与地坛(节 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8我与地坛(节选)名师教学设计【单元知能对标】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高考内容第14课 故都的秋/郁达夫荷塘月色/朱自清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 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 判赏析、内化完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赏析写景散文中的意境,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点。2.史铁生身残志坚的事迹在高考高分作 文中常被引用。3.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 活用,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4.景、情、理的关系是高考古 代诗歌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常出现的考点。5.散文(记叙文) 写作。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第16课赤壁赋/苏轼登泰山记/姚鼐【课文内容分析】一、层次、内容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写于1989年5 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共有一万三千多字,分为七个部分,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前两部分。史铁生的经历很特殊。初中毕业就到陕西延安农村插队,三年后 因病回到北京。他跟地坛结缘,就是在这个时候。双腿瘫痪,“找不 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在这种情形下, 他“走”进地坛:“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 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在这里,他徜徉了十 五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园子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这园子 的感受更丰富。在这里,他感受活着的艰辛与挣扎,思考生命的意义, 并从中汲取顽强生活和奋斗的勇气。这个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古老皇家园林,成了他很多作品的写作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20年,他的生命 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20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的人生道 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 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 而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 所在。(2)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 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明确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 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 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 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 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 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 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地坛在不断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 力量和永恒。尽管15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 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 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 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 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 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 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一一所有 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学科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分析概括,深度理解课文;提取相关信 息,分析概括人物的内心世界。借助文本对文本信息解释推断,理解 作者感悟;根据提示,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二、体味母亲的“苦”,研读文章第二部分。(1)从文中找出母亲的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细读体会。(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明确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 待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 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 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 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 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 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 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 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 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 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 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二教学策略:获得人生启迪,人格达到内化和完善;感受真情和无 私的母爱,实现情感内化、完善和人格提升。提高发现汇总、分析概 括的能力,培育交流与语境的素养。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继续研读文章第二部分。(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 的语句。明确“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 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 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 想,甚至来不及体会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 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 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 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 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 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 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 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 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 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一一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 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 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她就来园子里找。 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 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 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 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 却已经来不及了。学习策略:在特定的语境中交流,结合具体情境领会人物感情。 体会人间第一情,感受和评价无私的母爱和人性的美好。(2) “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明确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使母亲 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 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 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 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明确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 遍了这园子的每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 “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 了。“我” 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 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信息提取、分析概括、欣赏评价几个方面考 查、训练实用性阅读能力。通过概括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匠心,引导初步的审美评价,可以提高学生信息提取和分析概括能力,培育 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4)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明确 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一一在 “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 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 进了 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 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 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 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三、板书设计4/4背景和对象。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就是多年来他对地坛、对人生感 悟与思考的结晶。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的主要是与地坛的结缘。作者从 自己为何踏进这座古园写起,写到自己的糟糕处境、渺茫暗淡的前途 和悲痛欲绝的心情,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地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然后偶 然走进了这个与自己的境遇一样荒芜冷落的园子。这座古园映照了作 者的生活,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和景物,抚慰着作者内心的苦痛,缓 解了他迷茫的心绪,也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启示。那些古殿檐头的琉璃, 坍圮了的一段段高墙,祭坛四周的老柏树似乎在诉说着悠久的历史, 有着看尽繁华后的平静,连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祭坛石门 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 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似乎在述说着生命的童话。那些草木与泥土的 气息,落叶“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似乎都在从另一侧面验证着活着 的意义。还有那些小昆虫、满园子的草木,虽然都生长在这寂寞的园 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座古老而充满内在生机的园子,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引发了他对 生命意义的长久思索。他思索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 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作为一个二十 出头的年轻人,突然间双腿瘫痪,受到命运如此沉重的打击,怀疑活 着的意义恐怕是最自然的反应吧。在这静静的古园中,作者终于想明 白了,对于生与死的问题也释然了,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不必急于 求成。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活下去,以及以什么样的精神 状态活下去了。在这个问题上,地坛这座古园和园中的万物,给了他 深刻的启示。由此,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最终 作者走上文学的道路,开始了自我救赎和自我实现,找到了生命的意 义和价值。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这段心路历程,将叙事、写景、抒情、 议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过多篇怀念母亲的 文章,如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感人至深。这篇文章也是如 此。这一部分开头第一句话,就以深情的笔调,回忆了当年母亲因为 “我”而为难的情景:“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然后围绕着这句话,作者回顾了 当时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由此而给母亲带来的麻烦、痛苦。最开始, 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当时的他时时刻刻想着的是自己的不幸命运。 等他真正读懂母亲,体会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这是多么痛的领悟!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 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愧疚之情。作者对母爱的感受是在母亲去世以后才慢慢领略到的。这一部分 细致描绘了当时母亲的形象。作者回忆母亲当时的言行,想起她的举 止,推测她的心理,对母亲当时的心境才有了深切的体察:母亲注定 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活到二十多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她情愿 截瘫的那个人是自己,可事实无法改变,于是她只好默默忍受,用无 私的爱包容着儿子的一切,一天天熬着,慢慢地等,等儿子走出阴影, 但是她终于没有等到。儿子成功了,多么渴望与母亲一起分享,多么 渴望母亲能感受他的快乐。他明白,自己用纸笔闯出来的路,并不是 母亲盼他找到的那条路。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作者感到难以自抑的 悲痛。于是,他又摇着轮椅来到这古园,他反复地想,为什么母亲不 能再等两年?母亲盼望他找到的路是什么?他抱怨上帝的不公,他反 复想着同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正是在这反反复复的追思和推想 中,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他心中鲜明起来,而母亲那艰难的命运, 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心中“愈加鲜明深刻“,从而使他 对母爱、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部分夹叙夹议,将地坛、母亲与“我”的人生历程交织在一起:“多 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 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可以说,正是母亲的这种“活法”, 解答了他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使 他在逆境中坚强起来。二、艺术特色我与地坛与前几篇写景抒情散文不同,它更多的是记述自己 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文中也写 景,但不是对景物的客观描摹,而更多的是将景物与自己的感受结合 起来,写景中夹杂着叙事、抒情和议论,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 看法,因此文章充满了哲理意味。学习时可以抓住这些重点语句,探 究它们深层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文章语言凝练生动,充满诗意。如:“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 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 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 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 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 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 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 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这一大段 排比,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天坛四季的不同景致,古老又充满生机,细 腻又别致,展现出自然景物的永恒,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显 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本文还较多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的语言,平缓中还往往透 出睿智与机敏。【学情整体分析】文章的叙述风格有两方面。其一是倾诉的语气。文章的大部分都 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但到第七节, 倾诉的对象忽然转为地坛。注意这种因为情感强度的加重而导致的叙 述方式的变化。其二是冥想的氛围。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 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辨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 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 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学习本课,应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 味的写景语言。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学情补充:【教学活动准备】一、任务专题设计品读课文疑难探究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母亲的情感。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写母亲和景物的作用,理解“车辙”和“脚印”的象征意义。二、教学目标设计1 . 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情况;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 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 .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的痛悔。3 .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的写法。4 .体会珍爱生命、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培养健康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策略设计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研读作品,体会作者观察、 欣赏和表现自然的角度,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并帮助学 生进行自主编辑整合与个性表达,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亲 近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是本单元的选材依据,也是本单元文本 的共同主题。四、教学方法建议合作教学法、情境写作法、深究教学法,还有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把握线索、品味语言、体会精神内涵。难点:1 .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 .解开“我” “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地坛与母亲 在“我”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六、教学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一、教学导入导入语一: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 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 历史和现实中,面对不幸,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人生的最强 音,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如贝多芬、海伦、霍金、张海迪等, 他们身残志坚,一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节选)的作者史铁生 也是其中一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读史铁生的经典散文我与地坛。 (音乐起命运交响曲)教学策略:通过音乐、图片引导学生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建 议教师多展示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培育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语 文素养。导入语二:贝多芬,26岁患上了耳疾,听力逐渐衰退,到40岁基本上已丧 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 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 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史铁生20岁瘫痪,紧接着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身体里只留下 了一个受损的左肾,每周要做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用他的话说,发 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 幸的一个,于是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可以逃 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 认知,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 界就成为“我”的世界一一独语的世界。地坛成了作家生命的祭坛, 成了作家灵魂的再生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 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导入语三:关于作者及课文我与地坛(节选)你了解了多少?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 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 与地坛曾入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我与地坛原文共一万三千余字,共七节,从方方面面写了作 者与地坛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的思考。设计意图:分别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角度引 导进入文本阅读,重在表现作者面对人生逆境的不屈态度。导入环节 可以提升学生交流与语境、欣赏与评价的素养,增强其信息提取和领 会理解的能力。二、教学精讲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 讲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提高信息 提取和分析概括的能力。(一)整体探究一一把握主旨课文标题是我与地坛(节选),节选部分除了写作者“我”, 写地坛外,还写到了谁?试概括两部分的重点内容。找出这两部分的 过渡句。【多媒体展示】概括全文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二)披文入情体会生命的感悟教学策略: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教学难点重点,分解为一个 个具体的问题。此系列的问题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明晰作 者的情感,进一步探求作者情感产生的深层原因,从而逐渐触摸到作 者深邃的人生感悟和哲学体验。这一层的意思较难理解,老师由浅而 深,由易而难的引导、讲解,极为重要。一、探究“我”与地坛的关系,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 .思考问题,深度阅读【多媒体展示】探究“我”与地坛的关系问题探究作者与地坛的关系经历了几个阶段?无意中进了这园子一一常 常要到那园子里去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苦闷、绝望一一充满希望作者感情的变化与地坛有怎样的联系?地坛:一座废弃的 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一一被人遗 弃的古园。史铁生: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 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一一被社会遗弃的人一个被人遗弃的古园,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在那个下午,在一 种宿命的味道中相遇了,让我们来看看那座历尽沧桑、等了作者四百 多年并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的古园为作者献上的第一份礼物是什么? 古园的特点:古老荒凉、沉寂萧瑟、醇厚沉重、顽强超然。作者的 感受:看到时间、看到自己(沉静光芒如佛光启智,如醍醐灌顶,让 一个失魂落魄的人看见了自己),这是一次多么庄严而隆重的约会啊! 地坛由此成了史铁生生命的组成部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徜徉 其间,观察、聆听、感受、思索,与时间和历史、生命和自然进行着 缠绵不尽的交流和对话。怎样看出“我”与地坛这对“恋人”的缠绵我便一天到晚耗在 这园子里,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 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 园子里待过。那座原本荒芜的园子在它的情人的眼里有怎样的容颜?如一朵 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那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那忽飞 忽爬时隐时现的瓢虫,还有露水的金光,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无不 展示着生命的律动一一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给作者怎样的启示?它启发作者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要不 要去死?为什么要出生?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 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 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 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如何理解史铁生对于生死的思考? 一个人的生死不是由自己决 定的,是自然的安排,就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我们决定的一样,死亡 也不由我们决定(我们一点干涉的权利都没有一一刘墉)。我们不应 该刻意地去追求死亡,我们应该好好地活着,珍爱自己的生命。”对 彼岸的悬搁,就是对此岸的珍重。”思考了生死问题之后,作者又回答了如何活的问题?哪些语句可 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譬如落日譬如雨燕 譬如雪地脚印 譬 如古柏 譬如草木和泥土的气味 譬如秋风 落日寂静而安详 雨燕依 旧高歌苍凉却张扬着生孩子们的脚印永远让人有童年的怀想 古柏 永远镇静坚定地站立 让人想起蓬勃的夏天 会送来满园熨帖而微苦 的味道“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 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 含义是什么?作者终于明白古园的形体可以被雕琢,但有些东西是 任谁也改变不了的,那就是古园的精神,古园的魂,古园所昭示的生 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同样作者的身体可以残废,但作者的精神不会颓 废,对生命的感悟和追求永远不会停止。总结:由此看来,古园与铁生,一景一人,景给人以生命的启迪, 人予景以存在的意义,岂止“同病相怜”,实在是神投气合,相得益 彰。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 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 便获得了自由。”所以,地坛成了作者的精神家园。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自己的母亲身上感受母爱。结 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反馈,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和改进,提 升教学智慧、优化教学设计,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进步。2 .思辨、深化、总结(1)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 话有什么区别?明确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 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