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羁旅思乡诗适应性训练.docx
-
资源ID:95549651
资源大小:33.1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羁旅思乡诗适应性训练.docx
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一一羁旅思乡诗适应性训练考点:1 .(南宋)刘克庄苦寒行2 .清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3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一)4 .吴兆骞黑林5 .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一)6 .秦风无衣【考点研究】一、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序号类型解析1描写手法(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 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3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 怎样的感情。二、读懂诗歌的技巧L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 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7 .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 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 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 或写作风格。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三、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 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 排比等。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 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赏析】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忤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 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 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 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 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 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 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 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 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 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 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 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 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 的动作性:“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 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 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 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 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五、“表达技巧”的四个理解层面“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一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 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 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考题对接】一、(南宋)刘克庄苦寒行苦寒行(南宋)刘克庄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注释】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幕。屏山:屏风。1 .本诗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2 .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军官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 .本诗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月边头风色恶” 一句写出环境恶劣,为下面写官军之苦做铺垫。B. “押衣敕使来不来” 一句描写边军将士的心理活动:期盼中又有不满和愤懑。C. “热”字一语双关,既是说官员优渥的生活条件,也暗指其炙手可热的权力。D.这首诗直抒胸臆,抒发了对“城中热官”的不满,对守边官军的同情。一、(南宋)刘克庄苦寒行【答案】1 . (1)边关将士的衣着单薄和环境苦寒之间的对比;(2)边关将士生活困苦和长安官员生活奢华对比;(3)边关将士尽忠报国和长安官员素餐尸位对比。【解析】本诗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诗的后四句 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长安是汉、唐旧都,往往用以代指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那些京城高官,日 上三竿,依然重门深锁,在层层的暖帘和屏风之内,高卧未起。他们酒醉饭饱,怎知道屋外的寒冷!在具 体描写中,诗人乂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 “热”字,其气焰燕天之 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 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 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 o2 .生活苦寒。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衣裘单薄,官军苦等军衣不来, 夜冷难眠。3 .对比。“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与军士的“冷”适成对比;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和贵人的“朱 门日高未启”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比。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土卒苦寒的 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4 . D【解析】本题D项,直抒胸臆理解错误。本诗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 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憎衰贬,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 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属于间接抒情。【赏析】南宋政权局于东南一隅,先是受到金邦、后是受到蒙古政权的威胁,怎样巩固边防防止外来侵扰,是 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刘克庄这首诗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边防情况。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 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 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 迟迟不来,不仅土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军土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 那么,押衣使又为何迟迟不来呢?诗人并不直接作答,反而描绘了另一种景象。诗的后四句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长安是汉、唐旧都,往往用以代指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 那些京城高官,日上三竿,依然重门深锁,在层层的暖帘和屏风之内,高卧未起。他们酒醉饭饱,怎知道 屋外的寒冷!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 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僧衰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 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 “热”字,其气焰燕天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 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 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 反衬边防戍卒之“苦”。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此外,达官贵人之所 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成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只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 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且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 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二、清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 .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5分)2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3 .末句有什么作用?这首词包含了那些情感?(6分)4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B.上阕描写了画角、牧马、西风、红叶等意象,营造了壮阔、悠远、荒凉的意境。C.下阙词人描写的是眼前边塞的恩怨情恨,表达了征人在外对闺中思妇的怀念。D.此词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 意义的思考。.二、清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答案】1 .上阕描写了画角、牧马、西风、红叶等景物。(2分)营造了壮阔、悠远、荒凉的意境。(3分)(意思 对即可)2 .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 “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解析】本词中画线句在全词的结尾,以写景来抒情,其表现手法往往是以景结情;再看这两句特点,一 问一答,所以答案为“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再看最后一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全句写景,却没有一 个动词,与“枯藤老树昏鸦”的表现手法相同,属于名词(意象)叠加,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 中,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含婉深致,耐人寻味。3 .末句用景物描写终结全词,用“深山夕照”“深秋雨”两个意象拓展凄清悲凉的意境,使情感的表达更 加含蓄隽永。(3分)这首词包含了山河无定的兴亡之感,对“青冢黄昏”怜惜、悲悯之情,由“夕照”“秋 雨”而生的萧索之感等。(3分)(意思对即可)4 . C【解析】C项,“表达了征人在外对闺中思妇的怀念”表述不具体,下阙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 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既有征人在外对闺中思妇的怀念,也有闺中思妇对战场上征人生死存亡的 担忧。【注释】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 词人时年二十九岁。【译文】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 同语?只有萧瑟的西凤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戈南征北战,最终 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藏着坟墓。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赏析】词的标题为出塞,当是诗人到关外巡察时的作品。他翘首远望,满目荒凉,于是想到古往今来兴 亡盛衰的情景。他从画角悲鸣,战骑来往的景象中深深感到,谁也不能永久地占住河山,永葆富贵。每一 个王朝,也都是来去匆匆,也象塞外的牧马飘忽,丹枫易老一样。跟着,他从自己的出塞,联想到汉代昭 君出塞的情景,觉得自己空有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慨,但最终也会和王昭君一样,独留青冢向黄 昏而已。很清楚,诗人的目光,纵横百里;诗人的思路,上下千年。其意境悲壮阔大,绝不是那些只惯于 吟咏小桥流水,绣毂雕鞍”的词客所能同日而语。正因为纳兰性德能从李后主乃至苏、辛的词中吸取养 素,所以,一旦走出了他的珊瑚阁”,鸳鸯馆,便能发人之所未发,撮取"夜空帐灯”、万帐穹庐人醉” 的豪迈景色,吐露出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的慷慨情怀。译文:古往今来,山河之上不会存在永久的界限。角声中,牧民频繁的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去去。而这其间 触目的荒凉,谁能说的清?唯有西风肆意吹着那苍老的丹枫。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幽怨之情应是无法计 数的。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 作,那时他二十九岁。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 作,那时他二十九岁。虽然,实际上是由塞外的荒凉景象,联想起当年出塞和亲的王昭君。青冢就是昭君 坟,从古至今边塞上总是为了土地和国土不断争斗,牧马代表塞外的少数民族,他们一次次打进中原又一 次次的离开,留给绝塞的只有满目的荒凉。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 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今古河山无定据”,总起句,它是词人的感叹。此句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 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哲学家的睿智,以及文学家的深情。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词人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 的一幕幕活剧。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等,等等。画角声声,牧马频骤, 这不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吗?岁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当词人风尘仆仆,奔走在边塞 道路上的时候,只间满目荒凉,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 词人仿佛听见了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 “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的仰天长叹词人仿佛看见了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不论是肝肠如火的英雄,还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 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 雨词作以景作结,“深山”、“夕照”、“秋雨”等意象渲染了一种凄清、空旷的氛围,委婉地表达 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三、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一)后出塞五首(其一)杜甫男儿生世间, 战伐有功业, 召募赴蓟门, 千金买马鞍, 闾里送我行, 斑白居上列, 少年别有赠,及壮当封侯。 焉能守旧丘? 军动不可留。 百金装刀头。 亲戚拥道周。 酒酣进庶羞。 含笑看吴钩。1 .诗歌是如何塑造从军青年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焉能守旧丘” 一句以反问语气加强情感,突出青年舍家从军的决心。B. “斑白”两句写别景,老者居上列,醉后见他人年轻有为自感羞愧。C. “含笑”二字言简义丰,既有对少年朋友的感激,又有对未来的期许。D.诗歌描写青年从军的情景,情感基调豪壮明快,和春望明显不同。三、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一)【答案】1.心理描写:前六句表明青年渴望从军在攻伐中建功立业的心理。动作描写:“买” “装”等行为动作,突显了青年从军的坚定意志。神态描写:“含笑”二字描写青年神态,表现了青年对未来的期许。侧面描写(场景描写):邻里亲朋拥道饯别,少年临有赠别,侧面衬托满怀豪情的青年形象。【解析】整体来看,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一首,系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 诗歌前六句是自叙应募动机。开篇“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直接讲明主人公赴边的目的就是追求“封 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一句以反问语气加强情感,突出青年舍家从军的决心。“召募赴蓟门, 军动不可留”两句点明出塞地点,指出出征在即。所以,结合关键词句“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 旧丘”分析,前六句主要是写青年的从军心理,表现其渴望从军,想在攻伐中建功立业的形象。之后写辞 家盛况。“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模仿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两句写法,“买”“装”是准备行装的动作描写,可见青年从军前坚定的状态。“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则写亲朋、邻 里设宴相送、夹道相别的场景,热闹的场景应属侧面衬托,突出青年奔赴前线的荣光,建功立业的豪情。“吴钩”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青年深喜少年所赠之刀,暗合自己“封侯”的 志愿,所以“含笑”细玩。这里“含笑”是对青年的神态描写,表现此时内心对美好前景的乐观的期许。结合以上分析,分类整理作答即可。2.B【解析】B项,“醉后见他人年轻有为自感羞愧”说法有误。“老者居上列”指老人坐在上头,“酒酣” 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庶羞”即菜肴,这里是说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多吃点儿。【注释】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旧丘犹“故园,即“老家。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音廓)骑。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 度使安禄山管辖。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辕的句法。道周,即道边。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居上列,即坐在上头。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庶羞,即莱肴。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 而细玩。【赏析】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四、吴兆骞黑林IS®吴兆骞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磺霄闻剑戟声。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注释】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 塔二十三年,诗作慷慨悲凉。太宗时曾派将领东征高丽,在此驻兵。L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起句看似突兀,实则气势雄浑。“削难平”三字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此处地势险要,堪称天险,也为 下句蓄势铺垫。.B.颔联紧承首联,角度不同,“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 于北方边境。.C. “勋名”一句写前代将领东征高丽之事。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心中包 含了无穷的感喟。D.尾联作者想到当年于此山川松林处攻战厮杀历历在目,而如今这却只剩偃旗息鼓的寂寂边城,此联以景 语收束,含蓄深沉。2.颈联被誉为“笔致深折,曲有其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四、吴兆骞黑林【答案】1 . C【解析】C.“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错,并无讽刺,而是一种赞美仰 慕及对历史变迁的喟叹。2 .视听结合。视觉上“秋日风云”之色,听觉上”剑戟交接”之声,写出塞外边关的雄壮苍凉。虚实结合。实写如今废弃军营、旧垒残存,虚写沙场当年之廛战至今似可听闻。寓情于景。作者融内心的悲愁与感慨于眼前的景物之中,“废营”可见其痛心,“秋郁”足显其郁结, “大硬”“剑戟”可表其钦慕,雄放笔调有复杂情绪。对比反衬。以“废营秋郁”与颔联“形胜万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如今的萧瑟凄凉。【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要弄清“笔致深折,曲有其妙”的意思,命题人担心考生不理解“笔致深折,曲 有其妙”的意思,在题干中做了提示,按提示就应从技巧与内容的关系角度来整合答案,因此解答此题不 仅要从颈联本身寻找答案,还要从颈联所表达意义与其它三联的关系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秋郁风云”是看到的秋日景色,是视觉,“闻剑戟声”是听觉,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塞外 边关的雄壮苍凉。“废营秋郁风云气”是实写废弃的军营,“大磺霄闻剑戟声”,写好像能听到当年的剑戟声,是想象,是 虚写,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废营秋郁风云气”,“秋郁”表现作者内心的郁结,作者将内心的悲愁与感慨借“废营”“秋郁”“大 磺,“剑戟,等景物表现出来,“废营”写作者看到眼前景物的痛心,“秋郁”足显其郁结,“大硬”“剑 戟”表达作者的钦慕之意,情景结合,寓情于景;从全诗来看,“形胜万年雄北极”与“废营秋郁”构成 对比,“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而今却是“废营秋郁”,以当年的气势反衬了现在的萧条悲凉。【赏析】吴汉槎于顺治年间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境内),居塞外二十三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怀古诗, 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这首黑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黑林,是地名,具体在何处,则不甚清楚。吴汉槎长白山赋中有“爰有黑松巨林,蔓黝邃”之句, 自注云:“自山麓至半山,皆黑松林,亘三百余里,不见日月。树根相纠如网,地皆深淖,马行七日乃毕。“ 据此,黑林殆即赋中所谓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黑林天险削难平”,起句突兀雄浑,状出此处地势之险要,并为第二句蓄势:如此险峻的地方,“唐 将”却能“驻兵”于此,则“唐将”之英武可知矣。此句未从正面描写黑林的天险,只以“削难平”三字 作点染,笔墨可谓经济。第二句追怀“唐将”,见出此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英雄建勋之场。“曾传”二字,是不确定语气, 以史书记载不详,难以确指具体将领之名也。诗中所以特别指出“唐将”,是因为唐代国势强盛,太宗时 曾派将领东征高丽,在此驻兵。颔联紧承首二句。“形胜”,谓地理形势优越;“雄北极”,谓雄峙于北方边界。从结构上看,是补 充说明第一句“黑林天险削难平”。吴汉槎秋笳集中有不少描写此地“形胜”之句,如“灌木带天余 百里,崩榛匝地自千年。栖冰貂鼠惊频落,蛰树熊黑隐独悬”(大乌稽人“坏道沙喧天外雨,崩崖石 走地中雷。千年冰雪晴还湿,万木云霾午未开”(小乌稽),可参看。“勋名” 一句承接次句“唐将曾 传此驻兵”。“异代”,意为不同的时代,此指前代。此句意思是说,遥想当年的唐将东征高丽时,曾到 过此地,并建立赫赫的功勋。诗人缅怀唐将之“勋名”,实含无穷的感喟:而今自己虽来此地,却是以待 罪的身份,功名何有,视当年之“唐将”,岂不愧煞!其内心之悲慨,大似东坡所谓“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颈联二句沉郁雄放,笔致深折,融内心的悲慨于眼前的景物之中。“废营”,废弃的军营,指前代残 存的旧垒。“郁”,蕴结之意。“风云气”,意谓横逸的豪气。“大磺”,指沙漠。这两句意思是说,当 年的唐将虽然早已逝去,然而秋日的废营之中,依然郁积着他们的风云之气,每当夜深人静,还隐隐可以 听见当时麋战的剑戟之声。雄放的笔调之中,暗蕴诗人怅惘的情绪,曲曲传出其生不逢辰的感慨。这种以 健笔写抑郁的手法,确实高妙。尾联以景语收束全诗,但写景的目的仍是抒发郁塞之怀。“历历”,明晰貌。“旌甲”,战旗和盔甲, 代指战争。当年攻战之地犹历历在目,千百年来,有多少将领在此建功立业,可是自己却未遇其时,虽处 边城,欲效死疆场,奈偃旗息鼓何!此情此景,令人想起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中的词句:“使李将 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四顾,慷慨生哀。”但后村之词,是直抒胸臆;而汉槎 此句,乃是情寓景中,写得极为含蓄,极为深沉,使人回味无穷。全诗一气直下,意脉流动。前四句极力渲染黑林地势之险要及唐将之功业,后四句着重抒发诗人生不逢时的悲抑心情,结构甚为严谨,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怀古佳篇。五、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一)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一)杜甫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注释】本诗为乾元元年秋在华州时作。资治通鉴载,乾元元年六月,李嗣业为怀州刺史,充安西节 度使,统帅安西四镇之兵。八月,同郭子仪等率领步骑二十万讨安庆绪。L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赞叹安西四镇兵土具有无与伦比的挫败敌军的锐气,是真正的精锐之师。B.颔联承接首联,这些安西派出的士兵足够用来平定战乱,表现诗人深深的期许。C.老马般惯战,饥鹰般勇猛,临危能久战,关键时如神兵,这是一支值得信赖的军队。D.诗歌围绕“安西兵”形象的塑造展开,赞美了他们在疆场勇猛杀敌、报效国家之举。2.古人评此诗“见安西兵过,而归美李公”,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将“美” “归”于李公的。五、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一)【答案】1. D【解析】D. “围绕'安西兵形象塑造”错,还写了主帅;后半句“赞美了他们在疆场勇猛杀敌、报 效国家之举”也有错,诗歌题目为“待命”,说明他们还未上疆场,故表达的是期许之意。2.直接评价四镇兵“精锐”“绝伦”,“饥鹰”喻战士勇猛,正、侧面结合,突显统帅李公治兵有方;用 “献” “静”动词,表现李公的报国忠心和战力;用“老马”作比,表现李公自身能征惯战;临危久战,用急如神,直接赞美李公用兵奇勇。(答对三点即可)【解析】运用了正面和侧面形结合的手法。“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一句直接正面评价四镇兵“精锐” “绝伦”,而“苍鹰饥著人”中“饥鹰” 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以“饥鹰”喻战士勇猛。由此,正、 侧面结合,赞叹安西四镇兵土具有无与伦比的挫败敌军的锐气,是真正的精锐之师,突显统帅李公治兵有 方;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中,运用“献”和“静”两个词,表 现了李公的报国忠心和战力,也表现了这些安西派出的士兵足够用来平定战乱,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期许, 这里“静”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与前句动词“献”相照应。运用比喻的修辞。“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一句中,以“饥鹰”喻战士勇猛,用“老马”作比, 写出将士们如老马般惯战,如饥鹰般勇猛,临危能久战,关键时如神兵,是一支值得信赖的军队。也表现 李公自身能征惯战;临危久战,用急如神,直接赞美李公用兵奇勇。【注释】旧唐书:龟兹、畋沙、疏勒、焉音四镇都督府,皆安西部护所统。长寿二年,收复四镇,于前龟兹国 置安西都护府。至德后,河西、陇右戍兵皆征集,收复西京。潘岳诗:皇赫斯怒,爱整精锐。秦本纪:三百摧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吴越春秋:摧锋争先。【吴注】刘峻出塞诗:陷敌 纵金鼓,摧锋扬旅旌。韩非子:齐桓公伐孤竹还,迷失道,管仲日: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饥鹰著人,注见二卷。晋刘弘表:"孝笃著于临危。魏志:荀或谓曹操日:公用兵如神。”唐史:嗣业讨小勃律,执一旗,引陌刀,缘险先登,力战,大破之。及收西京时,官军几败,嗣业执长刀陷阵,贼遂溃。公故以临危久战称之。六、秦风无衣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释】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兴师:出兵。泽:通“禅”,内衣,指今之汗衫。 作:起。L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 ”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B.或同穿一 “袍”,或同穿一 “泽”,或同穿一 “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 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C. “王于兴师” 一一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2.该诗每章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六、秦风无衣【答案】1. B【解析】B. “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错误,是 表现百姓宁可“同袍”“同泽” “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捍卫祖国的精神。2.属于重章叠句的手法。它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更 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展现了战士们克服困难、 团结互助的情景。【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提示可知,该手法应是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 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 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 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 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 裳! ”。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 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同袍”“同泽”“同裳”,展现了战士们奔赴沙场,誓死卫国的精神。【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同仇:共同对敌。泽,通“禅”,内衣,如今之汗衫。作:起。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