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
资源ID:95550229
资源大小:19.6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单选题1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 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2 .古籍越绝书曾记载,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铸剑师风胡子曾对中国上古时代进行了划 分:“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 以伐树木为宫室”,“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当此之时(春秋战国), 作铁兵,威服三军”。这可以佐证先秦时期()A.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B.中华文明崇尚武力C.军事武器的持续优化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3 .史记载:春秋末期,仲尼弟子澹台灭明,游历至江西讲学,“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 去就,名施乎诸侯。”材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B.思想趋于融合C.统治阶层重用儒者D.儒家思想南渐4 .唐朝人继承正月十五传统习俗在此夜燃灯、赏灯。同时增添了禁止宰杀渔猎,读道经的 内容。唐朝政府还把四月八日定为佛诞节,与老子生辰一样,休假一日,以申庆贺。民间另 有二月八日和腊月八日浴佛的习俗。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A.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儒佛道实现三教合流D.政府重视道德风尚建设5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 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 “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6 .孙中山曾以“世界大同”来表达自己的最高社会理想,其在解释“民生主义”时说,“人 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 大同世界”。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生观()A.受到西方民族观念的影响B.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C.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D.深谙民生问题的艰巨7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提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认为“离开众庶,则无英雄”。他又 说:“真正的解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冲决,把它打破,从那黑暗的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李大钊的这一思想()A.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革命同等重要B.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C.认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符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8 . 1920年元旦星期评论新年词红色的新年中说:从北极下来的新潮“拥着无数的 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文中还期望“一霎时遍地都红”。这反映 了当时()A.民主科学成为思想主流B.工人运动已成为潮流C.俄国经验受到国人关注D.民主革命的性质变化9 .朝鲜高丽律的篇章内容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以唐律 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A.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C.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10 .据日本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和757年实施的养老律令可知,奈良时代在中央 设立了大学,并在各地方设立了国学,从大学推荐而来的称“举人”,从国学推荐而来的称“贡人”。在圣德太子拟定的十七条宪法中,出现了 “和为贵”上不礼而下非齐“信是 义本”等内容。这说明()A.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较大B.古代日本未形成本土文化C.儒学是两国交往的主要内容D.中日两国间商贸往来频繁11 .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开始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 教等各个领域都遥遥领先。他特别推崇孔子的“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等思想,认为基督只是禁人作恶,而孔子却劝人行善,因此孔子胜过基督。这些 观点()A.体现出法国是反封建统治的先锋B.意在借助中国文化推动社会思想进步C.提高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D.指出了当时欧洲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要12 . “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 华夏礼乐文明)变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 “华梵(佛教)之辨”;到 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D. 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13 .高丽成宗时代(981年一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 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下列哪一选项反映该官员的主张(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B.注意有选择性地对外学习C.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D.认为本国习俗比华夏文明14 .元青花中的重要图案一一藤曼最早来自古埃及,后来传入希腊、罗马,此后这种图案也 融入伊斯兰文化,而阿拉伯人很喜欢白色和蓝色,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中国元朝诞生的青花瓷器大量采用了这种白底蓝色葡萄藤的图案。元青花的形成反映了()A.元朝商品经济繁荣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战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15.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其实在16世纪前后,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在欧洲社会风靡的是中华文化。材料表明(A.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中国文化B.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C. 16世纪前后中国文化开始向外输出D.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胜于外国文化二、材料分析题16 . “以天下为己任”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三家都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现实出发形成他们自己的社 会观,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孔子自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墨子宣传“日然女何为而得富 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 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老子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入 政治社会理想,认为社会的贫富悬殊与“天道”不合。他的理想社会是返璞归真,小国寡民。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明十二讲材料二 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抑兼 并”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剧贫富分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双刃剑”效应,人们在金钱面 前,都毫不让步,以至于世风日下。享乐之风弥漫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富商大贾穿戴奢侈, 僭越成风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通过宗族建设、 家风塑造、教化等主要手段,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基层社会管理氛围,最终达到 了巩固皇权、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目的。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根据材料一,说明儒墨道三家的“社会观”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孔子的“社会观” 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士大夫是如何重塑社会风气以强化基层社会治理?1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材料二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 同级别文明的冲击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 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大大强化了我国文化的优势,弥补了不足,促进我 国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摘编自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材料三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与传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着重 大的作用。摘编自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1)材料一分别蕴含了哪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的特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发明对哪些历史事件产生了影响?1. C2. A3. D4. A5. C6. C7. D8. C9. A10. All. B12. B13. B14. B15. B16. (1)社会观:儒家:顺应民心,为政以德;道家:顺其自然,小国寡民;墨家:兼爱、 尚贤。影响:孔子仁爱德治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后世儒学的基础;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 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发起儒学复兴运动;教化深入社会基层,以乡规民约的形式直接向百姓宣讲;宗 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倡导谱写家风家训与启蒙性作品。(任答3点即可)17. (1)民本思想;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2)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新航路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