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资源ID:95554587
资源大小:30.1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跳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 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 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 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 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 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 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土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 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 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 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 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 “归田” “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 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 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 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 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 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 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 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 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 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 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 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D.是因为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喜好的有限性造成的。20 .文中画横线句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小题共2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你喜欢喝茶,那么应该会注意到:当泡好的茶晾凉之后,o早在1994 年,两位化学家迈克尔和德格拉提乌斯就注意到了 “茶膜现象”,他们通过精密仪器分析 发现,茶膜是空气、茶多酚和碳酸钙离子在茶水表面相互作用形成的难溶的碳酸盐和氢氧 化物的微小颗粒附在有机物表面形成的薄膜。茶膜有时能看到,有时又看不到。两位化学家发现,,就不会有茶膜出现。这 就说明泡茶用的水中的某些成分是形成茶膜的关键因素。实验室的蒸馆水和普通自来水最 大的差别,就是自来水中会含有钙镁等离子,钙离子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茶膜。也就是 说,,越容易形成茶膜。机灵的小伙伴一定会想到,根据茶膜的多少,就可以检测 家里饮用水的硬度了!除了水的硬度会影响茶膜的形成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两位化学家为了避免让茶 水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他们在氮气环境中泡茶,发现在这种环境中泡的茶,很难观察到 茶膜。所以,只有在有氧气的环境中才会形成茶膜,茶膜的形成说明必然发生了氧化反 应。21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茶膜现象”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黄河近两千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B.假期前7日全国电影票房近37亿元,创国庆“黄金周”票房新纪录。C.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D. 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北京大学郝平校长在2021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其中提到“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 懂时代、读懂自己”。要读懂中国,在中国新的时期学习历史,坚定信念,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 学”的精神,把学习和科研融入到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和实践中去。要读懂世界,读懂和而不同、复杂纷呈的世界,培养国际视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 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中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要读懂时代,读懂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巨变,既要始终保有对专业学习的 热情,又要注意专与博的统一,努力探索前沿、激活思想。要读懂自己,在新的环境中脚踏实地、健康成长,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努力完善 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国家的时代新人。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读懂什么最为重要?请结合上述材料带给你的启示写一篇文章,表 达你的权衡、比较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现出一付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 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 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 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 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 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 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 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 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 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 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靖山道上,风雪交加,路 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 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 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 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 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 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 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 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 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土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 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 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 种对社会的退避。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 思想的人物。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 意念。D.朱嘉、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 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 了苏轼的影响。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 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 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 在一个人身上的。3 .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B.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C.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 解。(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文本: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 “小三线”, 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 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 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 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 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 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锹。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 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 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 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 了。”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 “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 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 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 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大三线”工地上对体能的不 遗余力地透支,开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 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 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 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 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 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她意识, 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 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 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 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 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 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 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 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 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 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 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 眼闭一只眼了。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 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 “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 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有删改)文本二: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 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 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 “好人文化观”的前提。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 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 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 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 的光辉。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 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 值取向的牵引。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 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 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 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 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 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 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 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 ”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 他,泪如泉涌。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看重的是在困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应 该尽到的为人的责任和担当。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她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 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 内在的支撑作用。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 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 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 间的深刻魅力。(摘编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B.文中对“晃”字 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D.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 成为怎样的人。8 .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 出的思想光辉。C.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 “好人文化观”。D.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 定下了标准。9 .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 样说的原因。10 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梁晓声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 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日:“杀之。”孔子日:“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 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日:“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 孝,不亦可乎? ”孔子日:“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 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 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 逾乎 诗日: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 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日:“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 日:“何谓也? ”孔子日:“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日:“若 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日:“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 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注】日:"为天下若何?”对日:“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日:“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 ”太公对 日:“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日:“爱民若何? ”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 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 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 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 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注】吕望,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 家、军事家。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 弗逾乎/B.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 弗逾乎/C.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 弗逾乎/D.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 弗逾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躬行不从”与“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B. “诗日”中的“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C “恺悌君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悌”字含义相同。 D. “宿善不祥”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还认为执政者要先做好表率,这样以后还有人不服从, 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B.针对鲁哀公“薄赋敛”会让国君贫穷的担忧,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 姓的关系,告诉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C,吕望(太公)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认为知道 好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进行赈济。D.关于怎样爱护百姓的问题,吕望(太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 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2)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14 .孔子和吕望(太公)对于君主为政治国的看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杜甫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溪。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注】江宁曼上人是杜甫年轻时游吴越期间的好友,此诗为杜甫收到许八带来的旻上人 的书信后的奉寄之作。潺漫:水慢慢流动,形容流泪的样子。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题目并交代了写作目的,“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泪潺泼”则突出内心 情绪的波动。B.颔联采用疑问句的形式,将年轻时交往之“好事”与现在新诗无人“传”进行对比,突 出“三十年”的变迁。C.颈联借助想象,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暗含诗人对现实生 活的不满。D.全诗语言朴索、平白如话,时间跨度虽近三十年,但以情感 线,诗句前后勾连,毫 无断裂之感。16 .首联中诗人为何“泪潺漫”?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 .将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1)贾谊在过秦论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陈涉 所率领的农民军武器的简陋。(2)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系 老子四章“,"正好说明这个道理。(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小题共3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月13日,对于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开展全面消灭蚊子的建议,国家卫健委 官网答复称,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努力从源头 上控制有害病媒生物,降低传染病通过媒介传播风险。全面消灭蚊子的建议揭开了隐藏在无数人内心的难言之隐,因此在舆论场引发热烈的 讨论。有网友“觉着是好建议,蚊子苍蝇嗡嗡叫真的很讨厌”;有网友“顿时肃然起敬, 毕竟思路是开阔的,目的是造福人类的“;有网友“让蚊子绝育这事国内外已经有人干了 不止十年了吧,难道有成功的吗? ”希望免受外界侵袭乃人之本能,“不讲武德”的蚊虫 不仅侵扰人的宁静生活,关键还入侵人之躯体。道德直觉塑造的人类之恨,让蚊子成为人 类共同的敌人。建立在这种愤恨之上的“灭蚊情结”,千百年来促使人类与之展开较量。人类的情感中包含着爱与恨,不论是爱还是恨,归根结底都是人之情绪的特殊偏好。 所不同的是,人类之爱反映的是行善偏好的能力,而诸如对蚊子“()”的人类之恨, 反映的是人的惩恶偏好之能力。经验和事实表明,人类之爱固然有益,真正能激发这种博 爱情感的事项总是(),那些不招人喜欢的东西反倒总是(),这是由于物种的多样 性与人类喜好的有限性造成的。也就是说,对于普遍不受欢迎的东西,人们如何拿捏情感,恐怕更多需要运用理性, 而不是只靠本能对某个物种下达“追杀令”。就对蚊子的人类之恨而言,应在朴素的厌恶 情感之外,认识物种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意义,避免动辄搞“一刀切”。在这个世界上,人类从来都不是无敌的存在。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物种和人类处于 非友善甚至敌对的状态。从“()”这个成语中,不难感知猛兽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心理 阴影。肉眼无法看到的病毒对人类的威胁有多大,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给出了答案。俗话说,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既然人类无法将蚊虫这个物种从地球上彻底“除 名”,那就需要采取防御的策略,主动规避蚊虫对人类生活的袭扰。作为高等智慧生物, 人类有能力运用自己的智慧,针对病媒生物进行技术攻关,限制蚊虫繁殖的速度,想方设 法将蚊虫阻挡在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之外。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同仇敌性B.同室操戈C.同仇敌性D.同室操戈屈指可数 凤毛麟角 屈指可数 凤毛麟角狭路相逢 狭路相逢 接连不断 接连不断谈虎色变 谈虎色变 闻风丧胆 闻风丧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因为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喜好的有限性造成的。B.这是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喜好的有限性造成的。C.这是由于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