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学设计(推荐3篇).docx
-
资源ID:95566619
资源大小:20.28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学设计(推荐3篇).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 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3 .培养想象力,激发写诗的兴趣。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写诗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图片导入(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会认的字:归巢(chdo) ?芦 苇(w爸i)?剪秋罗(Iu6)?眠(mi a n) ?霸(b G )占(zh d n)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 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 调皮、悠闲。2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 重点点拨。(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 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 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 达效果。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 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 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 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 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 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 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 的独特体验。(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 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3 .指导词语归类。*ABB式:滴溜溜白茫茫香喷喷金灿灿亮晶晶水汪汪黑压压沉甸甸红彤彤火辣辣4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 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 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哪堪迎风苦,抖翅晖 满江。莱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 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 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 色的。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 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 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 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上, 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 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同学们 的表现都很不错,(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 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 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 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 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2 .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1 .背诵两首诗歌。2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学设计【第3篇】教学目标:1 .会认“巢”“苇”,积累“归巢”“芦苇”“驮着”等词。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味与节奏。3 .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图片一、新课导入1 .出示白居易的暮江吟前两句,引出课题。2 .齐读诗题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 .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2 .学生读诗。第一遍,读准字音。强调巢(chd。),和苇(we i)的 读音,辨析多音字尽的读音。图片第二遍,读出节奏,并讨论读完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倦鸟 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过,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三、赏析诗歌(一)学习第一小节1 .齐读第1小节,圈出这一节描写的景物。说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鸟儿、斜阳)2 .说说看到了怎样的鸟儿?(倦了的鸟儿 驮着斜阳的鸟)3 .小组交流:“倦了”、“驮着斜阳”带给你怎样的画面?展开想象讨 论。小结画面:第一段写了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归巢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二)学习第二小节1 .自由读第二小节,画出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想一想:第二节描写了 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斜阳、芦苇)图片2 .在画面的描写中,你觉得这一段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妙?(翻、掉、 妆、红颜)(1)做一做:请学生上台做一做“翻”的动作?理解文中“双翅一 翻”的含义。翻:把画面由天空降落到了江面,跳跃感很强。这一翻,斜阳的余晖 都掉到江面,这一翻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活泼。(2)换一换:能不能把“掉”换成洒?不能,掉表示是一下落下,表现出瞬间的变化,洒没有这样的表现效 果。(3)猜一猜:“红颜”是指什么? 1.红的颜色2.貌美的女子(4)论一论:”也妆成一瞬的红颜”的表达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拟人,“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头白”与“红颜”相对比以及拟人的修辞,把芦苇在斜阳下的色 彩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一瞬的”与“红颜”又相呼应,让人头脑中不禁浮现出斜阳不断 落下并很快消失于江上的画面。(5)说一说:这部分让你联想到的画面: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 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了貌美的女子。4.拓展练笔:夕阳落山,还有哪些事物会被染红呢?请你想象画面, 模仿诗句写一写。四、总结全诗全诗写了四个景物,请你再读读这首诗,再请你说说此刻脑海里印象深刻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 .师问:你欣赏过落日的景色吗?你见过鸟儿归巢吗?课件出示图片,让大家感受。2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刘大白写的描写秋天落日的现代诗秋晚的 江上。揭示课题:秋晚的江上3 .认识作者刘大白: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枝,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 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 家。二、字词揭秘? ?1.我会写下面我们来学习会写字。出示巢字。师:巢字上面的是三笔,作为偏旁时要写得稍短一些,下面的果字 占整体字的主要部分。这个字的结构是上下结构,部首是可以组 词鸟巢,巢穴,我们选一个造造句吧。这棵高高的树上有一个新建的 鸟巢。课件出示苇字。师:苇字的偏旁"中的一要写得长一些,是笔画中最长的一个。苇是 上下结构,可以组词芦苇,苇叶,造句:这条河的旁边长满了高高的 苇叶。三、课文精讲1 .学习诗歌的第一节课件出示: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图片和文字结合解释,斜阳: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2 .学习诗歌的第二节课件出示: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 红颜了。师解释:头白:用拟人的手法,指芦苇顶端已呈白色。芦苇:一种高大的禾草。红颜:此处特指女人美丽的容颜。同时让大家感受到“红颜”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3 .译文先让大家举手自己翻译,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然后师总结。师小结: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候,天色已晚。斜阳的余晖照在 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随着飞鸟双翅的 一翻,在江面上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 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4 .品读诗句(1)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让学生圈出“倦”和“驮”,感受这两个字的作用。师小结:归鸟何以倦了?鸟倦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 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 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引导学生理解“翻”和“掉”的作用。师小结:“掉”与“翻”承接,和“驮”照应。诗人不说落日沉入江 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极富表现力,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 逻辑的动态描写,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是诗人想像力的深化。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师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师小结: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人 格化,给全诗平添了情趣和生机。5.问题: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静谧、绚丽、和谐 的景象?生举手回答,老师点评课件出示:归巢的鸟儿、西沉的斜阳、滔滔的江水、白花花的芦苇师小结:诗人刘大白通过这些景物描绘了宁静优美的景色,渗透着诗 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无比心悦的心情。四、课堂小结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歌具有灵动的画面感。将秋日夕阳西下的 江边美景渲染得美丽无比。夕阳下,归巢的鸟儿顽皮地驮着它,让平 常的景色出现了灵动,充满了情趣,画面动静结合,色彩艳丽,充满 遐想。五、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2 2) “头白”在诗中怎么解释?2.比一比,组词语。苇()倦()驮()伟()蜷()骆()板书设计:秋晚的江上归巢的鸟斜阳美景白色芦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教学设计【第2篇】1 .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3 .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教学重点1 .识记生字新词。2 .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 美。导语: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 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 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 兄。2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生1 :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 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 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 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 一切显得格外瑰丽。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 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 之景的无穷魅力。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 牛歌)(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 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 牛行动的景象。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 .介绍作者。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秋(y a n ),后 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五 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 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徐志摩(18971931 )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 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2 .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3 .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4 .检测字词预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