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1.docx
第六课王安石变法【课程标准】(1)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地了解王安石其人、其事、其时、其功、其过。即从改革者,改革 的时代背景以及改革的功过三个方面去学习王安石变法,从而让学生形成学习认识改革的 一般方法。通过学习王安石其人,学习改革者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居安思危的 历史责任感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从预期目标、客观成效和政策连续性的角度来分析王 安石变法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以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培养评价改革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评价(2)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教学方法】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分析归纳【教学过程】一课前渲染,导入新课从学生对大宋的印象引入,出示北宋世系表,再转折讲见过108年后的大宋:公元960年赵 匡胤称帝,宋朝建立。108年后的一天,不到二十岁的太子赵顼即位,他就是宋神宗。神宗即位 的第三天,三司使奏报:自宋夏战争以来,征调财力,动用国库,“百年之积,唯存空簿。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尽快进入正课。(意图:当时的则财政入不敷此从经济上讲宋政权几近垮台。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 必要性与紧追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与简单处理数据的能力。)二王安石其人通过幻灯片展示王安石个人档案,建立学生对王安石相对良好的第一印象。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志愿,不做庸碌无为的书生,而要学以致用,为时代和社会肩负起自 己的责任。王安石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而且还读医学、佛学的文章,而且还经常做调查以获 取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王安石非常务实,在当宰相之前,他一直拒绝到朝中任职,在地方上坚持工作20多年。在王 安石看来,做不做官,以及做什么官,都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能不能做事。如果在朝廷做大 官而不能做事,那就宁肯在地方上做一个能做事的小官。王安石质朴、节俭、博学、多才,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而且是 历史上少有的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性情至真至纯,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 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变法,冲破重重阻力,百折不挠,人称“拗相公”。意图:讲述这些细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还有进行情感教 育的目的:王安石能够从许多地方官员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新皇帝的提携重用,也有他个人 的能力因素设计思路:通过材料展示,建立学生对改革家的初步认识:有抱负,有学问,为人正直务实, 有工作经验,意志坚强等。进而设问:这样的王安石去改革会不会成功?留下悬念。然后老师展示了郭沫若对王安 石的一句评价。“我对王安石是抱着一种崇敬的念头的。实际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 到和他比配的人。他有政见,有魄力,而最难得的是他比较以人民为本位。他在历史上出现 的太早了,孤独无辅,形成了一个屈原以来的历史上的大悲剧。”设计思路:用郭沫若的评价与学生初步建立起的良好形象产生冲突,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 成为悲剧?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教师过渡:郭沫若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个悲剧式的人物?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变法的相 关情况,希望对你理解这个问题有所帮助。三王安石其时1 .阅读教材,学习讨论北宋危机的内容,要求知道危机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最后同学发言 概括总结。摘编自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等材料1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年代收入(贯)支出(贯)1021 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1049 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1065 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材料2材料1:神宗即位时北宋的财政状况年财政收入年财政支出军费约4800万官俸约1200万缗6300-6800 万皇室约720万祭祀约325方岁币5万两绍材料3辽北宋西夏时期全图yu Ui女T:r ” r八命衰。*?吟慧a 。蜜 州“串鱼吐苔诂部宋北 太兴庆4/2-3大,一“、(大理m 、叼一理 v<JT* 聃 /古泌部 “1、辽(契丹)/行e»?«i/中京何京宁2、云州界上*、 >、展头回纥一、/科材料4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材料5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 欲而不得?然而臣顾以谓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者,何也? 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材料6 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一一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2 .展示(同学边发言边展示)(1)经济之危表现:原因:冗官冗兵与冗费(2)军事之危表现:宋政府运用大量人力物力供养和增置军队,本该。纵为骄惰(教材35页小 字)原因:削弱武将兵权加上冗兵导致(3)人才之危表现:缺少改革人才,改革人才被排挤。缺少精通武学的人才,缺少懂经济会理财的人才。(设计思路:对变法前的北宋危机进行分类概括,尤其是第三点人才之危,是我个人的总结 和看法。宋代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历史名人,怎么还缺人才?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冲击。这里的 人才主要指缺乏经世之才缺改革之才)3 .复杂的儒家学派义利之争与士大夫与皇权之争材料:河北发大水,司马光向神宗建议:改变赏赐群臣的旧例,节省财物以敦灾荒几天后,宋神 宗召集司马光、王安石等人讨论赏赐问题,结果引发了一场争论。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元费。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己王安石:那不是善理材者。善理则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可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一一摘编自叶坦大变法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对此宋神宗持何态度?意图:有的教科书把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称为“守旧派”“顽固势力”,其实,司马光与王安石 对当时的财政危机都忧心忡神,但如何解决这问题,观点却有所不同:司马光主张节流,王安石 主张开源。但是,宋神宗的态度模棱两可方面同意司马光的观点,另一方面又不愿将这一观点 付诸实施。这耐人寻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这反映了什么问题?1069年农历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而此前一天,神宗又任命了反对“大 变法度”的富弼任宰相。二十多天后朝延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 构,由王安石与管军事的知枢密使陈升之共同主持,等划与制定新的法规。宋神宗还任命了与 王安石政见不同的苏敏负责条例司文件的起草工作。准备工作就绪后,1069年农历七月,第 项变法措施出台了。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在复杂的人事背景下开始的。教学中可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比如可 以引导学生思考:宋神宗进行这样的人事安排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是幼稚的反映,还是 智慧的表现?是为了防止措施的失当,还是防止王安石权力过大?教师过渡:面对这些危机,王安石实施了哪些措施?四王安石其事1 .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故事1:宋都东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拥有150万人口。除土农工商外,还有数量巨大的 皇室成员、各数官僚和驻军,是一个典型的消费性城市。为了满足东京的需要,宋初设置 东南六路发运司,每年按规定数目向京城供应各种物资。各地转运使既不了解京城所需与物 资储备,也不管地方的生产水平与供应能力,一味地按规定数量采购。产量降低时采购数量也 不减,富商大贾则趁机操纵物价,牟取暴利:消费数量减少时,大量物资积压京城,为防止霉烂 变质不得不半价出售,造成巨大浪费。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制定了均输法。材料1: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 才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 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一摘编自叶坦大变法问题:均输法与以前的“供应制”有哪些不同?意图:旨在使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均输法的进步之处:根据各地的产量以及京城的需求量决 定采购量,采购时考虑商品的价格和运输成本的高低,并出售多余的商品,这样可以调整供求 关系,稳定物价,节省开支材料2:苏辙等人指出政府采购,不是品牌不要,没有回担不买,价格过高,腐败从生。政府断商 业,侵奇商人之利,商业受到影响,商业税收减少意图:向学生介绍苏辙等人的反对意见,便于学生全面了解均输法青苗法故事2:为防止丰年谷贱伤农,灾年谷贵伤民,宋政府拿出资金在丰年以平价收购粮食,储存于 官方粮库,等到灾年谷贵时,再平价卖此做到“物价常平,公私两利”。这种办法叫常平法,这 种官方粮库叫“常平仓”。每逢青黄不接或遇天灾人祸时,较富裕的上等户靠积蓄度日,而贫 困的下等户往往被迫借高利贷以渡难关,而日.无力偿还,就可能失去土地,生活更加困苦。政 府往往雇人耕种因死亡无人继承的地主土地,并将所得田租用来救济老弱病残和救灾这种粮 库叫“广惠仓”,王安石变法时,出台了青苗法。青苗法规定:用“常平仓”和“广惠仓”的 钱谷作为本钱,在夏秋之时放贷给农民,依户等高低货与数额不同的钱:以青苗作抵押,待到夏 秋两季收获之后,还本付息。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青苗法实施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为分析评价做准备问题: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是什么?材料1: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家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 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2:苏撤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 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第(即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一一勇进人生材料3:欧阳修认为,春季“青黄不相接之时,虽不户户缺乏,然其间容有不济者。以为惠政,尚 有说焉”。秋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缺?直是放债取利尔”一摘自白寿中国通史意图:呈现材料1、2、3旨在使学生认识,对于青苗法的不同意见。结合常平仓和广惠仓的 内容,让学生更全面认识青苗法的意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政府如何处理增加财政收 入和保持社会福利的关系材料4:王安石解释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 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早 之道、鼠雀之耗则无二分之息可乎?一一转引自叶坦大变法问题:这个解释是针对关于青苗法的哪方面反对意见而作的?王安石的理由是什么? 免役法故事3:唐代前期的赋役制度是租调制,其中“租”需缴纳粮,“调”则邰1布或绢,纳布或绢代 役为“用”宋代役法规定,按户等高低分别轮流负担官衙的差役。服役不仅是没有报的义务, 而且役很多,如保管公物、督收鼠税、追捕流、传递命令等。有钱有势的人家服轻役或不服役,沉 重的负担就落在一般贫民上。为了规避重役,民众” 士地不敢多耕”怕被评为大人家:”骨肉 不敢义聚”,怕被译为人多之户,甚至铤面走险,“不得已而为盗贼”。在这种情况下,免役法 出台了。免役法规定,向原服差役的农村上三等户征收免役钱,向其他户及原先不服役的官户 等减半征收助役钱,免去原先按户等轮流到官府中服的差役,改由官府出钱募人服役。并征收 宽剩钱,以防灾年役钱无法征收。为了缴纳免役钱,广大农民被迫“杀牛卖肉,伐桑鬻薪”。而 且宽剩钱由法定的百分之二十,普遍扩大至百分之四五十。更重要的是免役钱并非都用于募役, 还用于官府的开支、官史的工资。更为严重的是,交了钱还得服役。材料1:苏辙认为,役使人民时不可不用乡间民户,犹如任命官吏时不可不任用士人。乡户有田 产来谋生,所以无逃亡的忧虑:这些人纯朴愚钝而很少诈伪,所以无欺骗轻每的祸悲。现在含弃 这些人不用,恐怕掌管财务的人中,必定有盗用的好史:掌管捕拿盗贼的人中,必定有逃帘隐通 的弊病。唐代杨炎制定两税法,取用大历四年应当征收的赋税数额来制定两税的数额,这样租、 调与所都包括在内了。现在两税法照旧实行,为什么还要征收“”钱!况且有官品的人家冤服 徭役,这是由来已久的事。在古代凡属国子俊秀即将要被国家作用为官的人,本人都免服徭役: 政府中的办事及勤杂人员,既然在官府中任职做事,也都免除家人的徭役。汤江浩王安石一一勇进人生问题:苏辙反对免役法的理由是什么?意图:旨在使学生对免役法有全面的认识。在苏辙看来,招募的人员没有当地普通农户可靠:在 政府任职的人家也不应分担徭役。因此,他反对免役法。市易法故事4:1072年,一个名叫魏继宗的平民上说,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富户奸商便趁机进行控 制,牟取暴利。因此建议设置“常平市易司”来管理市场,物价低时提价收购,物价高时减价出 售,则“商旅以通,用以足”。于是,朝廷拨款一百万贯,由官府收购滞销货物,商贩以材产抵押 向官府赊购货物以贩卖,还账时还须证年纳钱二分。这就是市易法 意图:向学生介绍市易法出台的背景与主要内容,为分析评价做铺垫。师:王安石称,物品无法出售时,可以出售给有关部门,用来换其他商品。也可以作为抵押品向 政府借货,半年期利息为10%材料1: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动机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事实则是 “商贾为之不行,通都会邑,至有寂寞之叹,非独商贾之患也,而上下均受其弊”。连最初倡议 施行市易法的魏继宗也认为,“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一摘编自叶坦大变法问题:对于市易法的实施,为什么“都邑人不胜其怨”?意图:旨在使学生全面认识市易法。实施市易法后,由于政府断了市场,从而影响了商业的正常 运行。师:实施市易法,原本是想购买滞销商品,但实际上却专门抢购紧俏物资。因为只有这样实际操 作的官员才能完成朝廷下达的利润指标,也才能从中渔利,中饱私囊。材料11:背苗钱“岁收息三白万贯”:免役钱“岁计一千八百七十二万九千三百”,而且役钱 并非专用于雇役,“所费止用所入三分之一”;市易息钱并市利钱“总收百三十三万二千缗有 奇”。摘自叶坦大变法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和优缺点学生看书总结其他措施2强兵之法省兵法、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3取土之法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学校教育学生分成三组阅读教材,找出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军事措施和取土之措。要求各小组派 代表发言。教师过渡:王安石变法的这些措施可谓是十分有针对性,那么他的改革到底有没有实现他的 既定目标“富国强兵”呢?他的变法结果如何?五王安石其功过材料1:背苗钱“岁收息三白万贯”:免役钱“岁计一千八百七十二万九千三百”,而且役钱并 非专用于雇役,“所费止用所入三分之一”;市易息钱并市利钱“总收百三十三万二千缗有 奇”。摘自叶坦大变法意图:用数据来说明,王安石变法使财政收入增加。材料12:国家加强了官营禁榷(榷:专卖)徒使小民失业,商旅不行”。根据神宗近世之后的统计, 商人们共欠了市易息钱921万余贯。在政府一律免除市易息钱和罚钱之后,开封府的欠款数如下:身份大姓酒户小姓(其中欠款二百以下户) 总计户数3527270932535327155欠款(万贯)15483(46)237一摘自叶坦大变法注:贯,古代计量单位,一千个铜钱为一贯。意图:通过数据材料,使学生认识到,经过王安石变法,商人欠债惊人,甚至破产,商业萧条 史料拓展:学术界对王安石改革的评价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在南宋初至晚清 近800年中,历代思想家在总结北宋兴亡史时,大都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 判。20世纪上半叶的评价: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 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称王安石“三 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我们今天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功过。L从预期目标、客观成效上看,王安石变法有功第一,经济上:通过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保障了农业生产,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 展第二,军事上,节省了开支,提高了战斗力,并取得了熙河之战的胜利。第三,人才上:通过变法扩大了选拨人才的途径和灵活度,培养一批变法之才。2,从政策连续性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宋徽宗时期,蔡京任宰相,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史料拓展:学术界对王安石改革的评价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在南宋初至晚清 近800年中,历代思想家在总结北宋兴亡史时,大都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 判。20世纪上半叶的评价: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 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称王安石"三 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1949年以来的评价: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我们今天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功过。1,从预期目标、客观成效上看,王安石变法有功第一,经济上:通过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保障了农业生产,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 展第二,军事上,节省了开支,提高了战斗力,并取得了熙河之战的胜利。第三,人才上:通过变法扩大了选拨人才的途径和灵活度,培养一批变法之才。2,从政策连续性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宋徽宗时期,蔡京任宰相,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师:当时千多农民集体进京上访,到王交石宅前闹事,王安石背着扰民和聚敛的恶名走向惨败。 司马光上任后,全面否定了新法,受到了好评。若干年后神宗去世,司马光入京,百姓夹道欢 呼:“公无归洛(洛阳),留相天子,活百姓。”司马光去世以后,京城民众多做奉其像:四方之人, 多到京师请购其像。当时竟然出现了专画司马光遗像而发家致富的画师。问题: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失败,遇到那么多的阻力?1.现代有人研究指此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重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经济思想 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核心是将财政税收大规模商业化,用官僚资本刺激商 品的生产与流通。其经济思想具有超前性,但是,为什么会遇到那么大的阻力?材料13: “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俩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 这等于是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也不能展开。“市易法”使执行者成为零 售商,“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 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 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一一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谈中国历史意图: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过于超前的描施并不是好措施:好的措施如果执行不当,也不会产生 好的效果。由于变法措施脱离实际,执行出现偏差,所以王安石变法会谩到许多阻力 师:变法最终失败了,重要的条是在执行现偏差,所以王安石变法会遇到许多阻力。师:变法最终失败了,重要的一条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 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 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政策在执行中违背了初衷,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材料14:王安石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只好找那些急于上进的新人。这些人不仅缺乏经验,而且把变法作为进身之阶,参与变法动就不纯。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都属于人品 不正者。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进行变法,再好的设想也没用。大宋王朝从上至下都 烂透了,靠这样的官员去实施新法,新法只能成为他们的又一条生财之道一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南方周末2006年2月16日问题9:在梁小民看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另外还有儒家文化冲突,王安石个人性格因素等。意图:材料13-14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这可以使学生在互异的观点中进 行取含,进而得出自己的认识。总结升华: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