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五篇.docx
八年级数学教案五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娴熟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难点:能娴熟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让学生填写思索,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小时,所以=。 3、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可以发觉,这些式子都像分数一样都是A÷B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这些式子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思索引发学生思索分式的分母应满意什么条件,分式才有意义?由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留意只有满意了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分式才有意义。即当B0时,分式才有意义。 二、例题讲解 例1: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补充)例2: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2);(3)。 【分析】分式的值为0时,必需同时满意两个条件:分母不能为零;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局部,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三、随堂练习 1、推断以下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2、当x取何值时,以下分式有意义? 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四、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128129页练习。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2培育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求立方根的力量,体会立方与开立方运算的互逆性,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立方根符号的引入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难点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分,立方根的求法 三、学情分析 前面已经学过了平方根的学问,由于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学习有许多相像之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还是实行类比的思想,在全面回忆平方根的根底上,再来引导学生进展立方根学问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立方根学问并不难,可以与平方根学问比照着学,这样可以克制学生学习新学问的生疏心理。在学习方法上,提倡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概念的得出,归纳性质,解题之后都要进展适当的反思,在反思中对待与理解新学问和新问题,会更理性和全面,会有更大的进步。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 情境创设问题: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m3的正方体外形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当是多少? 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m,则=27这就是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由于=27,所以x=3.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m 归纳: 立方根的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小组争论后引出概念。 通过详细问题得出立方根的概念 探究一: 依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看看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由于(),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由于(),所以-8的立方根是() 由于(),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由于(),所以0的立方根是()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0有一个立方根,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任何数都有唯一的立方根 【总结归纳】 一个数的立方根,记作,读作:“三次根号”,其中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平方。 探究二: 由于所以= 由于,所以=总结: 利用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就可以利用这种互逆关系,检验其正确性,求负数的立方根,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肯定值的立方根,再取其相反数,即。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一、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娴熟把握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及通分过程,娴熟把握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及通分过程与方法 数学思索 在分式的加减运算中,体验学问的化归联系和思维敏捷性,培育学生整体思索的分析问题力量 解决问题 一、会进展同分母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会解决与分式的加减有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三、能进展分式的加、剪、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 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参加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整体思索中开阔视野,养成良好品德,渗透化归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点 分式的加减法 难点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及简洁的分式混合运算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问题引入 活动:学习同分母分式的加减 活动:探究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活动:发觉分式加减运算法则 活动:稳固练习、总结、作业 向学生提出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分式加减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创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让学生归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并进展简洁运算 回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使学生归纳异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 通过以上探究过程,让学生发觉分式加减运算的法则,通过分式在物理学的应用及简洁混合运算,使学生深化对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理解 通过练习、作业进一步稳固分式的运算 课前预备 教具 学具 补充材料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 1问题一:比拟电脑与手抄的录入时间 2问题二;帮帮小明算算时间 所需时间为, 如何求出的值? 3这里用到了分式的加减,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通过课件展现问题学生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提出困惑: 分式如何进展加减? 通过实际问题中要用到分式的加减,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忱 活动 1提出小学数学中一道简洁的分数加法题目 2用课件引导学生用类比法,归纳总结同分母分式加法法则 3教师使用课件展现例1 4教师通过课件出两个小练习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答复,进一步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 通过例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体会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教师指出运算中的留意事项 由两个学生板书自主完成练习,教师巡察指导学生练习 运用类比的方法,从学生熟知的学问入手,有利于学生承受新学问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很棒,自己能够通过思索学会新学问,提高自信念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活动 1教师以练习的形式通过“自我进展的平台”,向学生展现这样一道题 2教师提出思索题: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要遵守什么法则呢? 教师展现一道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题目,学生自然就想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 教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思索,学生会想到小学数学中,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则,从而联想到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思路 由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参加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体会学习的乐趣 活动 在语言表达分式加减法则的根底上,用字母表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2教师使用课件展现例2 3教师通过课件出4个小练习 4例3在图的电路中,已测定CAD支路的电阻是R1欧姆,又知CBD支路的电阻R2比R1大50欧姆,依据电学的有关定律可知总电阻R与R1R2满意关系式 ; 试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总电阻R 教师使用课件展现例4 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说出分式加减法则的字母表示形式 通过例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体会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教师重点演示通分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道题的方法、如何找最简公分母准时指出学生在通分中消失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由师生共同完成,比照物理学中的计算,体会各学科学问之间的联系 分式的混合运算,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提示学生留意运算挨次,通分要认真 由此练习学生的抽象表达力量,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精练 让学生体会运用的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熬炼学生运用法则解决问题的力量,既精确又有速度 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 通过分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各学科全面进展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学问的力量 活动 1、教师通过课件出2个分式混合运算的小练习 2、总结: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学问?你能说一说吗? b)方法思路; c)计算中的办法事项; d)结果要化简 3、作业: a)教科书习题16.2第4、5、6题 学生练习、稳固 教师巡察指导 学生完成、沟通,师生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沟通,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布置作业 熬炼学生运用法则进展运算的力量,提高精确性及速度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力量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复习第一步: 勾股定理的有关计算 例1:(2023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题)下列图阴影局部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形的面积为 析解:图中阴影是一个正方形,面积正好是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平方,因此由勾股定理得正方形边长平方为:172-152=64,故正方形面积为6 勾股定理解实际问题 例2(2023年吉林省中考试题)图是一面矩形彩旗完全展平常的尺寸图(单位:cm)其中矩形ABCD是由双层白布缝制的穿旗杆用的旗裤,阴影局部DCEF为矩形绸缎旗面,将穿好彩旗的旗杆垂直插在操场上,旗杆旗顶到地面的高度为220cm在无风的天气里,彩旗自然下垂,如图求彩旗下垂时最低处离地面的最小高度h 析解:彩旗自然下垂的长度就是矩形DCEF 的对角线DE的长度,连接DE,在RtDEF中,依据勾股定理, 得DE=h=220-150=70(cm) 所以彩旗下垂时的最低处离地面的最小高度h为70cm 与绽开图有关的计算 例3、(2023年青岛市中考试题)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BCD的外表上,求从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 析解:正方体是由平面图形折叠而成,反之,一个正方体也可以把它绽开成平面图形,如图是正方体绽开成平面图形的一局部,在矩形ACCA中,线段AC是点A到点C的最短距离而在正方体中,线段AC变成了折线,但长度没有转变,所以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就是在图2中线段AC的长度 在矩形ACCA中,由于AC=2,CC=1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AC= 从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为 复习其次步: 1易错点:本节同学们的易错点是:在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时,分不清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另外不管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就用勾股定理;为了避开这些错误的消失,在解题中,同学们肯定要找准直角边和斜边,同时要弄清晰解题中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例4:在RtABC中,a,b,c分别是三条边,B=90°,已知a=6,b=10,求边长c 错解:由于a=6,b=10,依据勾股定理得c=剖析:上面解法,由于审题不认真,无视了B=90°,这一条件而导致没有分清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错把c当成了斜边 正解:由于a=6,b=10,依据勾股定理得,c=温馨提示:运用勾股定理时,肯定分清斜边和直角边,不能机械套用c2=a2+b2 例5:已知一个RtABC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错解:由于RtABC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依据勾股定理得:第三边长的。平方是32+42=25 剖析:此题并没有告知我们已知的边长4肯定是直角边,而4有可能是斜边,因此要分类争论 正解:当4为直角边时,依据勾股定理第三边长的平方是25;当4为斜边时,第三边长的平方为:42-32=7,因此第三边长的平方为:25或7 温馨提示:在用勾股定理时,当斜边没有确定时,应进展分类争论 例6:已知a,b,c为ABC三边,a=6,b=8,bc,且c为整数,则c= 错解:由勾股定理得c=剖析:此题并没有告知你ABC为直角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了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把握中心对称的性质。 力量目标:敏捷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会作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中心对称图形。 情感目标:通过提问、争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活动,树立自信,自强,自主感,由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范例中既有新概念,分析又要认真、透彻,是教学的难点。 关键:已知点A和点O,会作点A,使点A与点A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课前预备】 叫一位剪纸爱好的学生,剪一幅类似书本第108页哪样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七下学过的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相像变换。 二创设情境 用剪好的图案,让学生观赏。师:这剪纸有哪些变换?生:轴对称变换。师:指出对称轴。生:(能结合图案讲)。生:还有旋转变换。师:指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生:90°、180°、270°。 三、合作学习 1、把图1、图2发给每个学生,先探究图1: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两个正三角形重合,然后把上面的正三角形绕点O旋转180°,观看旋转180°前后原图形和像的位置状况,请学生说动身现什么?生(争论后):等边三角形旋转180°后所得的像与原图形不重合。 探究图形2:把两个平形四边形重合,然后把上面一个平形四边形绕点O旋转180°,学生动手后发觉:平行四边形ABCD旋转180°后所得的像与原图形重合。师:为什么重合?师:作适当解释或学生自己发觉:OA=OC,点A绕点O旋转180°与点C重合。同理可得,点C绕点O旋转180°与点A重合。点B绕点O旋转180°与点D重合。点D绕点O旋转180°与点B重合。 2、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假如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后,所得到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相互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pointsymmetry)图形,这个点叫对称中心。 师:等边三角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生:不是。 3、想一想: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答:是轴对称图形。 平形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答:不是轴对称图形。 4、两个图形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概念:假如一个图形围着一个点O旋转180°后,能够和另外一个图形相互重合,我们就称这两个图形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不同点:前者是一个图形,后者是两个图形。 一样点:都有旋转中心,旋转180°后都会重合。 做一做: P109 5、依据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得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对称中心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的线段 通过中心对称的概念,得到P109性质后,主要是理解与应用。如右图,若A、B关于点O的成中心对称,点O是A、B的对称中心。 反之,已知点A、点O,作点B,使点A、B关于以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让学生练习,多数学生会做,若不会做,教师作适当的启发。 做P106例2,让学生思索12分钟,然后师生共同解答。 (P106)例2 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O是对称中心, EF经过点O,分别交AB、CD于E、F。 点E、F是关于点O的对称点。 OE=OF。 四、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例 如图,已知ABC和点O,作ABC,使ABC与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先让学生作点A关于以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A, 同理:作点B关于以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B, 作点C关于以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C。 ABC与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也会作。解:略。 课内练习P110 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些什么? 1、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概念,知道它们的一样点与不同点。 2、会作中心对称图形,关键是会作点A关于以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A。 3、我们已学过的中心对称图形有哪些? 作业 P110 A组1、2、3、4,B组5、6必做C组7选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数学教案,能够赐予您肯定的参考与启发,是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