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题解析.docx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题解析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根据资治通鉴的内容,总括239件史 事,分别列目,各自成篇,并于各篇之间略按时间先后编次创立了以 记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三国志西晋陈寿,65卷,上起东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起义,迄 于西晋灭吴。以魏主为帝纪,总揽三国全局史事,以吴蜀二主传名而 记实,既与全书协调,又显示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这种编撰手法在 正史的撰述中为新创造。资治通鉴纲目南宋朱熹根据资治通鉴的材料,撰成资治通 鉴纲目59卷,采用编年纪事,前面立纲,是史事的提纲;后面设 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十七史商榷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00卷,“商榷”是本书的 主要内容,这里包含史书文字方面的考订和史书所记典制事迹方面的 铮解与审核。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之一的赵翼所著。共 36卷。此书的特点是于考史中重视历史评论,书中所提出的论题, 对后人多有启发,是古代史的入门指导。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钱大晰所著。共100 卷。“考异”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他 对所涉及的史籍及其注释进行了去全面详细的文字校勘,使许多矛盾 地方进行了疏通辨析,为后世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正式本书价值所在崔述考信录考信录的作者是崔述,它是先秦故事做系统考证的第 一人。对于先秦古史的解释,其程序是辨“伪书”进而辨“伪史” 史才三长才:写史的表达能力,体裁体例的运用能力;学:具有渊博 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材料;识:对史事是非曲直的鉴别,认 识和判断能力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 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还 没有穷尽治史的道理,具有史识,还要求了解“史德”。“史德”的 内容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因为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对道德的 要求也不同一样。章学诚认为“史德”就是“著述者之心术”。杜佑通典唐代史学家杜佑,字君卿,出身于累世仕宦之家,由于 他久任水陆、盐铁等财经方面的大员,对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较为熟 悉,这为他编写通典提供了有利条件。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 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所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 全书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州郡、边防,礼、乐、兵、刑、 九门。各门之下有子目,子目之下更有细目。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 溯源明流这种编纂方法,为典制体通史开创了先例,它源于纪传体史书的“书”、“志”。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资治通鉴由司马迁主编,刘恕,范祖禹,刘放分撰周秦,两汉;三国至隋;唐,五代,全书294卷,编年记事,上限自战国时间韩赵魏三家 分晋,下限迄于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资治通鉴记事连贯而丰瞻, 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 和重要历史人物。司马光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 恶可为诫者而特意详述,以达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 善矜恶,取是舍非”为现实提供借鉴的目的。清人王夫之认为资治 通鉴包含了 “君道,臣谊,国是,民情”等多方面内容。说明它在 历史借鉴方面有广泛的作用。通志南宋郑樵通志是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年 谱,载记,略,全书200卷,其最重要成就是它的20篇略,简称“二 十略”,“都邑”,“昆虫草木”,“六书”,“七音”等九略为 郑樵首创。通志进一步扩大了史学对于典章制度和专史的研究。 包含了无神论的思想,对天人关系提出了新认识;力倡实学。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元初马端临撰。分24门,起 自上古,迄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是继杜佑通典后的又一部典制 体通史巨著。文把通典的9门发展成24门,并增加了通典 所没有的经籍,帝系,封建,物异,象纬等5门,马端临强化了杜佑 以食货为首的历史件事,表现了他重视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活动。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 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 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 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 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 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 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 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 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 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作者杨(阳)衙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 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 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 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 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 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 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 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 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 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史书,称为“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第 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人修史的先例;春 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春秋记载了许 多宝贵的自然科学内容。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 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 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 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 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 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 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 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 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传统金石学概念:兴起于北宋,清代达到极盛。研究的范围包含了诸 如甲骨文、封泥、砖瓦陶文、竹木简、古钱币等等凡不属于写在纸上 的一切古文字资料。局限(1)金石研究主要局限于训诂、音韵、文字传统小范畴。偏重 于著录和考订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和补史的目的,范围狭窄,内容 有限。(2)金石学者不曾对器物形制和纹饰作深入的分析,也没有 进行断代研究,光凭眼力心识。简牍: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一根竹片叫做“简”,把多根简编 连在一起叫做“简策”,“策”意与“册”相同。一块木板叫做 “板”,写了字的木板叫做“牍”,一尺见方的“牍”叫做“方”。简策一般为长篇著作或文字,版牍的主要用途是记录物品名目或户口,也可画图和通信。帛书:亦称绿书,是写在绿帛(丝织品)上的书。帛书起源于春秋时 期,实物则以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为最早。战国时代,帛 书与简牍是同时并用的。三国以后,纸逐渐通行,帛书随之渐少。出 士的简牍帛书分为作为档案的书和作为典籍的书,前者即古代的文 书,后者即古代的文献。新五代史志综合梁,陈,齐,周,隋五朝的典章制度.与五代纪传相 配合.也称隋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 史志著作。特 点:A)综合前史内容,是正史志书的一次总结性成果.B) 反映撰述者对天道,人事在认识上的逻辑发展.前五志:讲天道.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后五志:计人事.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C)其经籍志是目录学专著,是一次大规模的历史文献整理的总结.四部分类法形成.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