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docx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 教学课题: 一、 力弹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试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通过观看和比照,熟悉弹簧测力计构造和方法,会使用它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4、通过观看,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教学重点、难点: 观看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用具:橡皮筋、弹簧、木块、钢尺、大钩码一盒、握力计、微小形变演示仪、多媒体; 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钩码(共26组) 教学程序: 新课学习: 一、形变和弹力 1、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外形或体积的转变叫形变。 2、发生形变的物体能产生力。 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肯定范围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伸长长度越大(外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长度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看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调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位置放好,调整指针指在零刻度处; 测量时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全都。 3、简洁介绍其它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拉力计、握力计。 三、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思索: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演示:钢尺形变后能将木块弹起 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弹性势能。 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跳板跳水、橡皮筋反弹、撑杆跳、射箭等。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篇2) 一、教学设计思想 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根底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学生应当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精确画出这些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把握胡克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以充分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原则,通过观看弹簧,弯曲的木棍,气球,橡皮泥等,来熟悉形变以及形变的种类。着重在演示微小形变和推断弹力方向。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需要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胡克定律,探究过程设计简洁,快速可完成。再次让学生体会用图处理数据的好处。 二、学习任务分析 1.学生凭借生活阅历,已经知道弹力是一种与重力产生缘由不同的力。本节课通过学生体验形变;观看并分析弹力的产生条件;分析弹力的方向;可以加深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观看力量、分析力量和语言表达力量。 2.通过例题点面接触,面面接触,点点接触,知道分析弹力的方向的方法。通过学生对杆的.练习,知道杆的弹力不肯定沿着杆。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学完力和重力的概念,并且了解弹力的存在。强调受弹力的物体,缘由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 2.胡克定律本身并不难把握,但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简单误将弹簧长度理解为形变量。 四、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了解弹性形变和裂变。 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不怜悯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 知道常见的形变,能识别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通过试验了解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通过试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知道胡克定律;把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放大了的微小形变”,让学生知道把微小变化量进展放大,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试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过程中,熬炼学生的动手力量和分析力量,使学生体会物理是一门试验学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过程中,培育学生对待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 五、教学预备 1.学生试验器材:钩码、劲度系数不同的两个轻弹簧、铁架台、米尺、铁夹等。 2.演示器材:弹簧、木棍,气球,玻璃瓶等。 3.视频资料:蹦床,撑杆跳高等。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学问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争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展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要策什么数据?要留意什么问题? 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具体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争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成什么像? 学生争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学问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篇4) 光的反射是物理教材光学局部的重点内容之一,光的反射定律也是继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之后的又一重要光学规律,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因此,如何上好这节课,这节课能到达什么效果对后续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理教学用书从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要求看似简洁但要想真正完成并不简单。我平常上课自认为教材很熟,备课时经常走马观花,粗枝大叶。 课堂上学生试验的试验器材的预备和改良也着实让我费了一番心思。试验中的激光灯的光束效果不明显,所以想到了用香火制造烟雾;烟雾需要收集并保存所以想到了空盒子,并且就地取材把试验室中的光的反射演示仪的空盒子倒置过来即可;由于涉及到角度问题,想到在盒子的反面贴上自画的量角器,并且自制量角器的位置也反复斟酌改动屡次。 这节课的效果特别好,学生在轻松中学到了学问。我在感动的同时也对自己做了一下反思。一 探究试验中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时没有设计相应的表格,只是让学生大体比照了一下,甚至有的学生只做了一次试验就轻易地得出了结论;二 反应练习少且针对性不强,这点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很简单就看出来了。三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只是简洁介绍了一下,没有画出具体的光路图来解释。没能让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清楚的概念。四 课堂的各个环节不连贯,备课不精益求精,只是浮在外表上。五 没考虑到学生的学问层面和承受力量,对课堂中可能消失的各种问题考虑不周全。六 没有板书设计,在授课时很简单造成板书凌乱,没有条理。 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分在预备,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充分考虑到课堂可能消失的状况,作好应变。 二、心中有教案,但不以教案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为主,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对力量,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艺术。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篇5)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根底,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很多光现象的根底.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拟熟识,也比拟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育学生亲密联系实际,运用科学学问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力量,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熟悉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展充分预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依据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熟悉根底,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学问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洁现象. (2)力量目标: 通过演示试验,指导学生观看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育学生的观看,分析,归纳力量.引导学生动手做试验,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及通过试验讨论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喜爱科学,进展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确实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好玩,从抽象到形象.进展课堂演示试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帮助教学,不仅供应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快速理解和把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制造性,从而到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熟悉,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深厚.光的折射规律的熟悉,宜先提出问题及讨论方法,通过学生猜测,对比演示试验的观看,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楚,精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留意理论联系实 际,重视学问的应用,让学生遵循熟悉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到达把握学问,提高力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依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洁的熟悉,对光学讨论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养教育对学生力量的要求,本节采纳观看分析,启发式教学法.表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试验演示,观看分析,启发比照,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展演示试验和计算机的模拟试验的观看,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楚的表象,以详细生动的感性熟悉为根底把握学问,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看中培育力量,开展思维训练重视学问的应用,理论严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意学生学法的指导,依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试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看试验 并由他们总结和发觉规律,同时留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念,毅力,兴趣,动机等培育,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看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纳观看,比照,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猎取学问,通过思索争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匀称介质中如何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肯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看试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看现象. 请学生思索这是为什么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篇6) 一、学习目标: 1、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依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问题 二、【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讨论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快慢 【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应用学问解决详细问题。 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自学互动一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一.学问回忆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为_,1nm= m,1微米= 米;时间的国际单位为_,其它的单位有_ _。 2、正确使用刻度尺方法:(1)选:观看刻度尺的 和 ,依据测量的 选择适宜的刻度尺。测量所能到达的精确的程度是由_ _打算的。(2)放:在使用厚刻度尺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_ _,且尺的_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4)记:测量值分为_、_两局部,如测得结果为23.32cm,则此刻度尺分度值为_。 3、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和_ _。 4、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择的_而言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 的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 的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5、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 ;(2) . 6、速度:(1)定义:速度是表示物体_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 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速度= ,用符号表示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物理意义是 。1km/h= m/s. 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_、经过的路线是_的运动。 8、平均速度: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_与_ _的比值。 二.考点点击 考点1:时间和长度的估量与单位 1.以下各过程经受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 A 人眼睛快速一眨 B 人心脏跳动一次 C 人正常呼吸一次 D 人打一个哈欠 2.在横线上填上适宜的单位(1)教室每层楼高约32_;(2)课桌高度大约70_; (3)一张纸厚度约75_;脉搏跳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约为0.015_。 3.某物体直径为125nm,该物体可能是 A一个篮球 B一个乒乓球 C 一根头发 D一种病毒 考点2:刻度尺的使用 4.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下图。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 1)_; 2)_; 3)_。 5.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嬉戏活动中,小明依据“通常状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列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6.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你能读出测量值吗? 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 考点3:误差与减小误差 7.以下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误差是未遵守操作规章产生的 B.屡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C.误差就是试验中产生的错误 D.只要选用周密测量仪器,仔细测量,可避开误差 8.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43cm、5.45cm、5.46cm、5.44cm,则此物长应是( ) A、5.44cm B、5.45cm C、5.46cm D、5. 445cm 总结: 考点4:长度的特别测量 9.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以下方法中的选项是 ( ) A.用刻度尺认真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屡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10.如图2-2-3所示的方法常用于测量圆柱体直径,则图中圆柱体的直径应为 cm。一根细铜丝如图缠绕 在铅笔上,该铜丝直径为 mm. 总结: 考点5:静止与运动的推断 11、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12.坐在长途汽车上的乘客,观察前面的卡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自行车离他越来越远.若以卡车为参照物,自行车是_的,长途汽车是_的. 13.在刻舟求剑的故事中,行船时,乘船的人在船上刻下了剑落水时的位置;当船停靠到岸边后,在所刻记号下方的水中查找剑,却找不到,这说明 。 14、通过电视,我们看到“神舟七号”飞船中的一个情景:翟志刚放开了手中的飞行手册。绿色的封面和白色的书页,在失重的太空中飘浮起来并悬停在空中。这时的飞行手册相对于_是静止的,相对于_是运动的. 15.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观赏到楼外漂亮的城市风光.分析这一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总结:推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首先选择 ,然后看讨论对象相对于 是否有 变化。同一讨论对象,由于选择的 不同,推断的结果也不一样,叫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考点6:物体运动快慢的比拟 16.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瞧不起乌龟.它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动身后,途中兔子睡了一觉,醒来时发觉乌龟已到了终点.整个赛程中 (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慢 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 C.竞赛采纳一样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D.竞赛采纳一样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考点7:速度的计算 17.单位换算:20m/s=_km/h; 108km/h=_m/s. 18.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展了一场好玩的运动竞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则:( ) A.小张速度 B.小王速度 C.小李速度 D.三人速度一样大 19.以下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的是( )。 A.在平直大路上行驶的汽车 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C.正在进展竞赛的短跑运发动 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波音747飞机 20.图2所示的是一辆桑塔纳小轿车的速度表,从表中可知该汽车此时的速 度为_km/h,根据这个速度走完255km的路程需要_h. 21.观看如图3所示的出租车票,可知:乘车人在乘坐该车的时间内,该出租车运行的平均速度是 米/秒(车票中里程的单位是千米)。 22.从哈尔滨东站开往北京的K18次列车,全程运行1288千米,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由表可知,K18次列车从哈尔滨东到北京需要多少小时?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考点8: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运动 23.由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可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 ) A.与路程成正比 B.与时间成正比 C.随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24.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试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4所示。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25.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逐,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拟 2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下图,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一样的小车是_和_;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 27.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从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 A.v甲 大于 v乙 B.v甲 小于v乙 C.v甲 等于 v乙 D.条件缺乏,无法确定 28.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与的工程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的 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小明在前50 m-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 20.斜面小车平均速度的试验装置如下图。试按图填写以下表格(1)由此可知,物理学里所说的平均速度必需指明是在 内的平均速度。 (2)试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缘由是为了 · 30.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大路上行驶,在这条大路上任意取如下图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推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 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篇7) 密度学问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设计并进展试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 2.了解密度学问在生产、生活和科学讨论中的一些应用。 3.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查密度表进一步熟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让学生经受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硬币密度的试验过程; 运用密度公式 及其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留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物理意义。 器材预备 天平、量筒、硬币、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实物,问: 1.猜一猜,这枚硬币是用什么金属制造的?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测? 2.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这个不规章石块的体积? 4. 现有一大卷细铜丝,假如不拆开,你能测定出它的长度吗? 然后告知学生运用密度的学问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学查密度表 查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的理解。 阅读密度表并思索: (1)金、铜、铁、冰、水银、水、氩、氮的密度各是多少? 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 (2)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拟,哪种物质的密度大? (3)从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觉? (二)测物质的密度 活动2 测硬币的密度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上列举的试验器材,设计试验方案, 进展探究活动。 思索: (1)依据密度公式 ,要测量硬币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2)硬币的质量怎样测量?硬币的体积怎样测量? (3)你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4)你在试验中实行了哪些措施减小误差? (三)课题争论 1.如何测液体(水)的密度 仿照上面的做法,写出测液体密度的方案,并思索怎样做误差小。 (1)原理公式:_。 (2)依据密度公式,确定要测的物理量有:_、_。 (3)依据要测的物理量选择的试验器材有:_、_, 还需要的试验器材有:_。 (4)依据要测的物理量确定试验步骤。 _ _ _ _ (5)依据要测的物理量和计算的物理量(密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2.请你使用小刀、天平、刻度尺和细线测出土豆的密度。 3.如何测铅球的密度。 4.漂移体、易吸水的物体等 (四)课本例题分析,留意解题的标准性。 课前几个问题处理。 小结 1.测定固体、液体的密度 2.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3.利用密度公式进展简洁计算。 练习设计 1.一块冰化成水后 () A.密度不变,质量变小B.密度变大,质量不变 C.密度变小,质量不变D.密度变小,质量变大 2. 体积和质量都一样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肯定是空心的 B.铝球可能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是实心的 C.铜球可能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可能是空心的,铁球和铝球是实心的 3.一边长为2cm的正方体金属块,其质量为21.6g,。该金属块是由下表中 的某一金属物质组成,请你推断,组成该金属块的物质是 ( ) 常温下一些金属的密度(×103kg/m3) 金 19.3 铝 2.7 银 10.5 铁 7.9 A.金 B.银 C.铝 D.铁 4.某施工工地购入横截面积为1cm2的钢筋7.9t,求这些钢筋的长度。 5.用天平和量筒可以测定矿石的密度。把矿石放在调整好的托盘天平的左 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下图。 矿石的质量是_g;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所 示。矿石的体积是_cm3,密度是_g/cm3。 6. 现有一只空瓶、水、待测液体、天平和砝码。欲测出这种液体的密度, 请你写出: 主要试验步骤及所要测量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 待测液体的密度表达式为: 。 7.小明在试验室里测量一块外形不规章、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用调整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 的位置如下图,矿石的质量是_g。 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所示方法 进展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cm3。 矿石的密度是_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 值比真实值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其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