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艺术作品论.docx
艺术概论艺术作品论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艺术作品的内容,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 因素,题材和主题。名词解释: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作品,艺术家作用一定得物质材料媒 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 体统一的审美意象形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题材:广义的题材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 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侠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 的基本的材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题材决定论:"题材决定论”认为题材之间存在着差异,其意义有大小之分,艺术作品的价值正是由题材意义的大小来决定的。素材:艺术素材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姿 态万千的自然风物都可能成为艺术的素材,但只有因艺术家兴趣所致而 进入创作视野,并能引起创作冲动的感性的生活材料,或原创的艺术材 料,才可称为素材,是题材的基础,艺术的创作的重要环节。(3 )意义意蕴。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 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 造的结果,是艺术作品的深层层面。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特别是在典 型或意境中,艺术意蕴往往能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艺术意蕴具有多义 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 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 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 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其中 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会感受到。 当然,在有的艺术作品中或许只有其中某一个层次比较突出,或是有独 创的艺术语言,或是有感人的艺术形象,或是有发人深省的艺术意蕴。但是,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将这 三个层次完美的融合为一个整体,这样的作品才是传世不朽的艺术作品。简述艺术意蕴具有哪些特征?(1)感性的、具体的,存在于具体艺术形象之中,而不像哲学等其他 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完全排除了感性因素成为纯抽象的理论范畴。(2)多义、多层次(不存在唯一的概念的解释),与艺术形象的具体 性、非概念性有关。(3)历史的生成性,与不同接受主体对作品意蕴的不同认识、不同感 受和体验相关联。简述艺术作品意蕴的层次。第一层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第二层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第三层是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等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第四层是文化意义,即约定俗成的意义和本质的意义。这两方面的意义 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但它们又有不同。艺术作品中的意蕴的各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它们只有再作品的整体性中才能得以确定。请简要答意境有哪些艺术特点?(1)意境首先是“情与"景'的融合。(2 )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以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这个"思"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理想并非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是和 艺术家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这意味着,从主题方面看,"意境”中的"意"并非有种单纯的情感和情绪,而是情中有理,理中有情的。情因 理而使"意具有了深刻性和普遍性,理因情而使意具有打动人的 灵魂的力量。(3 )"外师造化 行万里路”是艺术家创造意境的根本途径。在 艺术作品中,主体的"意"所包含的"情""理"气"格"并不是 凭空产生的,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对宇宙、人生和社会的真切 体验。对艺术家来说,还必须把其体验到的真情实感通过艺术语言转 化为作品中的意境,获得可传达的普遍性。艺术创作要创造出具 体、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一审美意象。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 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 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意境能使 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成功的、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物与我、情与理、形与神等 因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即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作品产生强烈 的感染力。以艺术作品为例,试分析典型与意境之异同?(1)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含义不同。典型,是指艺术作品 中塑造得成功的艺术形象,包括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意境首先是情与 景的交融,即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化的 情感,即移情于景,借物抒情;同时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 美理想等与客观景物的融合,也就是情与理的结合。简言之,意境是主 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在 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塑造人物形象 见长,比较直接的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构建情 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简言之,如果说典型 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则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 体。典型与意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特殊性与普 遍性的有机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 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 现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的诉诸人的理性思考, 而意境的价值则更多的在于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 定的差别。(2)典型与意境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典型和意境都是美学中的 重要范畴,也都属于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范畴,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 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典型与意境都是在有限的艺 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 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即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 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 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乃至 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在被欣赏接受时,典型和意境都 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 联想和想象,激发欣赏者投入到审美再创造的状态之中。因此,优秀的 艺术作品在创造过程中都会努力追求达到典型与意境完美结合的艺术简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1)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后的 心理状态,同时它也氤氯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 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 想的感性显现。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 语言等物质手段表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意境是艺术作品 中表现出来的情境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暗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 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 物的融合。(2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 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 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 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两者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 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也包含了许多客观存 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3)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 氛围;意象是实在的存在的,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境是作家 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 离意境的意象构建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 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简述艺术风格?形成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艺术风格的概念,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 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 创作个性,它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 地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 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和艺术家在艺 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 风格是由艺术作品的独特内容和形式统一,并由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 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风格虽然与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有关系,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使形式与内容以 特定方式统一起来的一种核心力量。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1)在主观上,艺术家的审美趣味、生活经验、 文化教养、艺术修养、才能和个性等都对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这种意义上说,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是他的全部人格的体现。(2 )在 客观上,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倾向,以 及由此而形成的对传统的态度也会对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的形成起一定 的作用。虽说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但它一旦形成,就具 有稳定性,反过来对艺术家的创作起引导的作用,或者说,它具有那种 把艺术家的各种才能导向一个即定目标的力量,通过这种力量,艺术家 就会有观察和体验生活的独特视角,构思和创作艺术作品的特定方式。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风格就是他的一个在艺术上真正被客 观化、社会化的自我。他的作品,也会因风格的独创性而成为人类文化 传统中的一部分。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必然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思 潮和艺术思潮的影响。当这种影响使一批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某些相似 的特征时,就形成了流派,即风格。结合实例简述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每个时代的艺术常常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形成艺术的时代风格。艺术风 格的时代特色。是指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 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从实用的青铜器来看, 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从总体上讲,都具有 造型生动、纹饰精细、铭文清晰、装饰华丽特色。商周时代,是我国 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艺术也随之达到了极盛的阶段,尤其是商代 晚期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一般体积庞大厚重,尤其流行一种“饕餐 兽面纹,它既像牛头,又像虎头,既像某种凶猛的野兽,又像令人恐怖 的妖魔鬼怪,它显示出一种神秘的威力,一种狰狞的美,它带有明显的 奴隶社会的印记,象征着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权威和秩序。到了春秋战 国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呈现“礼崩乐坏" 的局面,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已经不再为王室所垄断和专用,相当一部分 青铜器转为日常生活器皿,器壁变薄,器物变轻,特别讲究器用、造型、 纹饰的统一,并且出现了狩猎、采桑、宴乐、攻战等生活气息浓郁的纹 饰图案。简述艺术风格必须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1)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民族风格或时代风格,体现出艺术风格的 一致性,它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一道,共同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使 艺术风格既有多样性,又有一致性。(2)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的民族风格又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 构。民族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它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积淀下来,并且世代传承、延续下去。(3)从总体上讲,艺术的民族风格就是要体现出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 质,体现出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体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 统。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特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十分丰富,笔者主编的中国艺术学里,曾将其提 炼为"道"气"心""舞"悟"和六个字,这里简述如下:(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 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 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合一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 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 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 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从某种意义上 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 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 “天人合一。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儒家与道家对此有各自不 同的看法。老庄道家学派注重于天道”方面的探索。老子认为,天地 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 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2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气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 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 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 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 与创造能力的总的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 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 的标志。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范畴,极富民族特色,指的 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气韵"范畴, 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 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 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3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 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 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 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 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 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在中国古代 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 精神,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 会道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5)悟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 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 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 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系列相关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 后者是有技无道。(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主题:在艺术鉴赏中,从作品中提炼出凝聚而成的情、理的精髓。 它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之所在。包括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作用两方面。作品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包括哪些?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概括为外在的物质形式和内在的精神内容两个方 面,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相互渗透、融会合一的。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它的形式的含义,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 的生活和情感内涵。1、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 理解,是艺术家与人生、社会进行精神交往的中介。2、艺术作品内容 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所以是一种精神性的内涵。3、艺术作 品作用于人的精神,我们常说的艺术作品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 心灵、打动人的情感,就来自作品的内容中的情感与思想,即我国古代 理论中的情与理。4、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 主题、情节、细节等因素化合融会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举例说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素材与题材的区别和联系。题材与素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成的,素 材是题材的原材料。艺术素材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丰富多彩的 社会生活、姿态万千的自然风物都可能成为艺术的素材,但只有因艺术 家兴趣所致而进入创作视野,并能引起创作冲动的感性的生活材料,或 原创的艺术资料,才可成为素材。"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现实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贝溟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中'的本意是提倡一种正确的道德,一种正确的理性。"中"就是要不走极端,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一贯把正确的伦理、理性作为前提,把真与善作为前提,追求"质正得中,中 则必正,正则必中。在情与理的关系上,强调"以中为节',做到情与 理的统一。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一方面强调表现情感,另一方面又强调 以理节情和情理交融;一方面强调艺术具有感官愉悦功能,另一方面又 强调温柔敦厚与感染教化,孔子就提出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 则。"中"需要"权衡。所谓"权衡"就是一种对"度的把握,就 是要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这里对"度的把握,是对矛盾双方各个方 面的内外因素的综合考虑,从而找到"恰好”的正确之点。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的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 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 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的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 即心即佛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 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也就是说,天、人、文三者相通,都贯穿了”和。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 术的最高追求。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 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 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 统一的境界。(二)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名词解释: 品位: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评判一件艺术作 品的“品位"高低,主要是看该作品中有益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文化 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请问衡量艺术作品格调高低的重要标准是什么?格调与风格具有怎样 的关系? 格调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 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是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属性, 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它们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立意方面。雅与俗是衡量作品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件作品如果只是迎合世 俗的一般嗜好,或是以奇巧炫人耳目,仅仅满足于某种官能刺激,这样 的作品就会被贬斥为庸俗浅薄;如果作品在思想内容和形式风格上不但 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并且能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人的感情得到净 化,思想得到提高,这样的作品就会被社会誉为格调高雅纯正。高格调 的艺术作品一般来说有着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也就是说,它能触 及生活的本质,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给世界和人生以新的解释, 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在格调高的作品中还能体现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 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格调与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艺术个性的集 中体现。风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家基于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在 运用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时所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而格调则 是这种个人的艺术风貌所具有的美学品格,多指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 情调。(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简述如何认识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劳动产品具有必然性,但它是否同时也是商品,则必 然有相应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它是否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实现其商业 价值。所谓的艺术的商品属性,也就是它作为劳动产品和交换物双重属 性的统一,缺一不可。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一个欣赏对象,是精神产品,具有不同于 其他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不同于一般产品还在于它受到传统文化 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尚的影响。艺术作品的价值在艺术市场的 交换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真正得到实现。 市场因素可以帮助艺术家获得从事再生产的经济支持,促进艺术的繁荣; 又可能使艺术家蜕变为商人的雇佣,艺术创作完全受商品价值规律的支 配。第三节、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艺术美的概念;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产生的 根源;艺术美的条件;艺术美的特征。艺术美的概念。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特有的美的属性,是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 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艺术美是美的高 级形态,具有比现实美更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以更强烈的审美感受。举例论述艺术美形成的根源、条件以及艺术美的特征。艺术美产生的根源,(1)艺术美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意 识中固有的,而是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 的产物。(2)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与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又 很大的不同,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更具有很大的区别,但从根源上看, 前者来源于后者,也就是说,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源泉。(3)艺术美源自人类的现实生活、来自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是艺术 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审美体验、认识的物化形态。从价值上来说,它 既包含这真善美,也有假恶丑。从时间上来说,就是它的当代性,即包 含着过去和未来时间维度当代性。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当代性。(4 )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仅来自现实生活,而且来自自然界的美。艺术美的条件,(1)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是艺术作品艺 术美的必要条件。艺术作品必须是完整的,其内容与形式必须是和谐的、 统一的。(2 )作品的意蕴、意境、风格与格调。(3 )艺术美是真善美 的统一。真是艺术美的基础,善是艺术美的前提,一切创造了艺术美的 作品,必定以其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同 时突出地体现出艺术家真挚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善。这就是艺术的美。艺术美的特征,(1)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已同现实生活的原生形 态有本质区别,艺术美是“第二自然"(歌德),是一个新的现实。艺 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美的高级形态,具有比现实美更 高的审美价值。(2 )艺术美具有超越生活的永恒性。艺术作品中艺术 美的永恒性也意味它能超越创造它的艺术家的生命的有限性使其不朽。(3)艺术美具有组织生活的统一性和普遍性。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能 通过相应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把现实生活中那些值得去表现、去展 示的部分从中分离出来,使其获得相应的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绘 画、雕塑等形式。(4 )艺术美可以被广泛地传播,可以在艺术传统中 逐渐积累。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则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向时空的众多接受 者施加影响,更进一步看,艺术美的这种传播能力也正是艺术传统赖以 积累的基础。(5 )艺术美的思想上具有导向性,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 在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中注入了艺术家的理想和愿望,从而也就使它在思 想上具有导向性,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6)艺术美具有创造性的特 征。艺术作品的美则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其美进行观察、体验、思考、 创造的结果。艺术家的特殊个性、理想和对生活的洞察力,能改造生活 的原生形态而使其作品富有创造性。总之,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叵性、统一性与普遍性、 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独创性等特征。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是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 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情景以及意境所凸 现出的理性内涵。(2)在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统一具有两重含义。一方面艺术作品 表现为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 素和理性精神的统一。为什么说艺术作品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 思考和评判。再现与表现是艺术作品的内容所包含的两个方面,二者兼 容并存,有机统一。(2)艺术创造离不开客观现实,也离不开主观情思,是客观现实与主 观情思的统一。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思的表现从 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 在侧重表现的艺术作品中,也不会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 的差别,各有侧重。再现艺术是以再现社会生活中人、事、景、物为主, 它同样需要艺术家主观因素的参与,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理想,表达 作者的思想情趣。表现艺术以表现主观思想情感、理想愿望为主,这并 不意味它抛弃客观现实,只是纯纯的主观表现。其思想情感是在客观现 实的基础上生成,因此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从对素材的积累到对素材的加工、取舍、提炼,都体现了艺术家对客观 现实生活的某种关注、倾向,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艺术的眼光和 艺术的功力。何谓艺术作品的主题?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 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生发出的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主题是 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性因素。艺术作品的主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与题材的差异性和艺术家主观 情感、思想、审美理想等方面的不同及对题材内涵的开掘角度等都有关 系。不同的艺术门类、样式或同一艺术门类的不同题材的作品中,主题 的体现方式有所不同。简述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关系。1、在描写和表现自然现象或事物的作品中,题材是自然现象或事物本 身,而主题则往往是它们的象征意义,或通过这些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结 构关系所传达出来的某种含义。2、当我们接触到一部作品时,题材是显现的,因为题材是属于艺术形 式层次上的外部内容。而主题是一部蕴含、较隐蔽,往往是在了解了题 材之后,经过回味、琢磨、认识,才能悟出其弦外之音、感情倾向,进 而总结出作品的主题。(二)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艺术语言。名词解释: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的样式,基本上是由内在的 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两种形式因素构成。通常称结构为内部形式,艺 术语言为外部形式。结构:就是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 样式。"结构”指的是存在于具体作品中与艺术语言等其他形式因素一 起体现作品内容的名词性的结构。在理论中对作品结构的认识,就是对 结构的目的性、功能性的认识。围绕主题来组织、构架材料,就是结构 的重要特性。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 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独具的美学特征 和艺术特征。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即艺术作 品的物质表现手段和作品的外部形式。简述艺术语言的特征,并说明艺术家是怎么运用艺术语言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把自己头脑中主客观统一所形成的审美意象,通过一定的物质媒 介和艺术手段物态化为艺术形象,成为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这里所讲 的”艺术手段就是指艺术语言。艺术语言这一特征是艺术本质构成的 一个方面。艺术语言是表象的,它对世界的观照是情感化的,因而带有 象征性的意味。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与结构密切配合,在结构的“牵 引“、安排下,艺术语言承担着描绘、叙述、抒情等塑造艺术形象、传 达艺术内容的任务。艺术语言是艺术形象的感性外观,属于艺术知觉的 结构层次。不同种类的艺术语言由不同的物质媒介材料所构成,艺术家通过物质载 体加以提炼、组织、美化,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三)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艺术作品的形 式的概念;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既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包含、相互转 化,又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在艺术接受活 动中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 双向互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1)艺术作品的内容常常起主导作用,影响和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形式。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在艺术接受过程 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对形式的接受;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作品 的内容的变化决定形式的变革。(2 )艺术作品的形式积极、能动地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 就能深刻、充分、感人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会 损害艺术作品内容的表现,甚至有时形式会反过来影响、制约内容。(3)从本质意义上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是统一在一起 的,两者不是谁决定谁和谁先谁后的关系,而是在矛盾的统一中互相寻 找着最佳的相应的契机,在磨合中共同向前推进的关系。第二节、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一)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与风格 名词解释: 艺术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指艺术作品中蕴含 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境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 暗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 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 畴,是指艺术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象整体达到情与景高度融会、艺术家 自我与客观物象实现深刻交流而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 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 为深刻也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时代、 民族和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 而趋向成熟的标志。风格是由艺术作品的独特内容和形式统一,并由作 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 形成的。品:是古代画论术语,分为逸、神、妙、能四品。神品的作品不仅能 达到外在的形似,而且能达到画家主观精神与物象内在气质的合二为一 的境界。妙品,亦称“妙格",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分析妙格 所谓能格,指的是形似的精能;所谓神格,指的是传神,指的是气韵;而妙格是介乎二者之间,忘技巧而尚未能忘物之形似;得气韵之体,而尚未能得气韵之全二能格,能,指精能;能格作品注重客观描绘物象,得其形似。逸品,亦称"逸格,神、妙、能三品之外又置格外不拘常法"的"逸品 有我之境:是近代王国维用语。与"无我之境相对。指移情于物,意 溢于境的壮美境界。有我 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 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 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 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 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无我之境:近代王国维用语。与"有我之境"相对。指意境交融、物我 一体的优美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境界"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分。"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 物。”是摒弃了利欲而与外物无厉害对立关系时的境界。虚实相生:与创作作品的意境有密切的联系。在艺术作品中,所能描绘 的对象总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艺术家要善于精选物象,经营位置,以实 求虚、以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才能创造出象外 有象”的有意境”的艺术作品来。民族风格:艺术的民族风格决定于某一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文化 传统的特殊性所产生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的特殊性。它同某一民族的 共同的语言和心理特点紧密相连。我国传统的绘画分明具有与西方绘画 显著不同的民族风格。这种风格是在我们民族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 的,它渗透着本民族人民对绘画这种艺术的特殊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 民族风格具有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风格即人:是18世纪中期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艺 术风格是从作品中剥去不属于艺术家本人的东西,剥去和其他人一样的 东西之后的剩余物和内核,即风格就是人本身,在此指出艺术风格形成 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有什么样的个性就有什么样的风格, 个性决定风格。结合你所熟悉的艺术作品论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层次。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 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任何艺术作品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1)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 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 式。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应在创作活 动中不断地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的探索与创新。艺术语 言是在艺术活动中使用的构成形象、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艺术 语言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二是审美 的功能。(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 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它是艺术 家依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富于感情 色彩和审美性的感性形式。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 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或意境。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广泛的生 活内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艺术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艺术形象 中融进了艺术家爰憎悲欢的情感,处处渗透着艺术创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和评价。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 者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