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pdf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试题数:1 4,总分:1 0()1 .(问答题,3 分)在 学 习 安塞腰鼓一课时,某同学对“中国鼓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这位同学搜集的部分学习资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下面图片是古诗 雁门太守行书法作品,请完成问题。赞办冬*岑红卜名43名根彳彳4(1)请用正楷字把其中带有“鼓”字的一句诗抄写下来。(2)这首诗的作者李贺是一代诗人,这幅书法作品的书体是2 .(问答题,6分)阅 读 安塞腰鼓的片段,请完成问题。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甲】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颦绊,容不得闭搴【乙】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零(ji)绊B.颦(j i)绊C.B(j i)绊D.羁(j f)绊闭 搴(sai)闭 搴(s&i)闭 搴(se)闭 搴(s4)(2)在 文 中【甲】【乙】两处填入标点符号,都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填叹号B.【甲】处填叹号C.【甲】处填破折号D.【甲】处填破折号【乙】【乙】【乙】【乙】处填句号处填逗号处填句号处填逗号(3)把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填入文中画线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火花一样,旋风一样,乱蛙一样,A.B.C.D.是闪射的瞳仁;是飞扬的流苏;是蹦跳的脚步;3.(问答题,4分)下面是一段介绍中国鼓文化的文字,请完成问题。中国各民族中流传的鼓舞,多是唐宋以来【甲】的舞蹈形式,有些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些在汉族中已经失传.值得注意的是:失传的唐代 杖鼓 在朝鲜族民间仍有单人或集体演奏技艺精湛的“杖鼓舞 俗称长鼓舞的风习。失传的宋代“花腔腰鼓”在壮、瑶、毛南等民族中仍有流传,这种腰鼓鼓腔用陶土烧制,中部细如蜂腰,当地称作 陶鼓”“蜂鼓。农业社会初期鼓的数量不多,当社会发展畜牧业兴起,充足的皮革供应使革鼓与鼓舞相应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各种鼓舞,是以鼓为道具或作为主要乐器,在锣、镣、钱等打击乐配合下进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色彩。反映出北方农民的豪迈,江南田园生活的情趣,或尚带有原始文化遗存的古拙民风。若从功能上看,各种鼓舞无非是用于祈年、祭祀、耕作、战争以及悦神娱人活动,正是 六鼓四金 中 以节声乐,以和军旅,戍正田役”古 风 的【乙】。鼓舞开农耕舞蹈文化先河,伴随中华民族走过漫长的艰辛之路,不仅保存了古老的乐器、乐舞,还保存着纯朴的民风,如今又激发人们迎接辉煌的明天。(1)在 文 中【甲】【乙】两处填入短语,恰 当的一项是_A.【甲】盛 行 一 时【乙】延伸与发展B.【甲】盛 行 一 时【乙】发展与延伸C.【甲】流 行 一 时【乙】发展与延伸D.【甲】流 行 一 时【乙】延伸与发展(2)文中画线句表达欠妥,请尝试修改。4.(单选题,2分)下面是一副不完整的对联,在 处 填 入 词 语 使 之 完 整,最恰当的一项是()爆 竹 声 中 听 到 隆 隆 ;梅花香里迎来鱼春潮。A.惊雷滚滚B.惊雷汹涌C.战鼓汹涌D.战鼓滚滚5.(填空题,6分)默写。(1)悠哉悠哉,_ 诗经 关 雎(2)一,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 o 桃花源记(4)诗歌是一种很好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如要表达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可引 用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5)陶 渊 明 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自得其乐的语句是:6.(问答题,4分)阅 读 兼葭,完成问题。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诋。兼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滨。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1)诗句“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问答题,8分)阅 读 小石潭记,完成问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I环,心乐之。【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蟆,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俯,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不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链接材料】观 第 五 泄 记(节选)袁宏道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 悸 。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 石 罅 ,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注 第 五 泄:第五级瀑布。悸:因害怕而心跳的厉害。罅(xi。:裂缝。掉:摇动。(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一A.皆若空游无所依/百便百顺/依依不舍/唇齿相依B.影布石上/行兵布阵/斗米尺布/乌云密可C.不可知其源/源远流长/饮水思源/源头活水D.四面竹树孙合/如鸣佩平/险象早生/豹头孙眼(2)翻 译 文 中【A】B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一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理解:由于竹林茂密,只能砍到竹子开辟道路才能走到小潭边,触摸到潭水很清凉。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理解:作者在小石潭感到了透骨的寒冷,觉得这里环境太凄清,不能久留,于是简单记录之后就离开了。(3)阅 读 小石潭记和【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这两篇短文中作者情感的前后变化是怎样的。8.(单选题,2分)通 过 阅 读 傅雷家书这部名著,我们了解到傅雷先生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 一 个()的人。A.随和B.严肃正直C.乐观坚强、勇于正视错误D.成就非凡9 .(问答题,3分)下面是一组抄录自 傅雷家书的名言,请任选一句,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1 0.(问答题,5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冰融河开,飞往温暖南方越冬的候鸟,现在正陆续飞回北方。日前,在房山区湿地水域面积大、植被覆盖率高的琉璃河湿地公园出现了 2 0 0多只迁徙中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驻留停歇、栖息,碧波荡漾的河水、茂密的芦苇,构成了一幅生态宜居、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也在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区通过不断巩固河湖综合治理等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建设成果,初步建立了多类型、多层次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为黑鹳、白天鹅、青头潜鸭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湿地生态功能突出、生态效益显著。今年我区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为全区“一号工程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全区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共同参与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中来,为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添砖加瓦,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材料二】房山区生态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近些年,房山区不断加大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惠民为本,自然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吸引了众多对环境挑剔的珍稀动物来到这里栖息,目前共有野生动物2 9目7 2科2 7 0余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金雕、黑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秃鹫、苍鹰、雀鹰等。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需要全区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下一步,房山区将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工作,继续做好自然生态管理工作,完善保护地规划布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全面加大对自然保护地日常巡查检查力度和频次,持续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为野生动物栖息打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一区一城 新房山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生态基础。(1)阅读【材料二】,简要说说画线句的作用。(2)依据上面两则材料,说说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我们应该怎么做。11.(问答题,7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_ _ _ _ _ _ _ _从大海中取一滴海水,表面看上去晶莹透亮,如果在显微镜下放大二十五倍,却是另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有灵巧的纤毛虫,不断变换着躯体形状游走采食;有弹簧一样的蓝藻,它是地球上最原始的一种生命形式;有长着大触角的楼足动物,矫健好动;还有一类生物,体型微小却结构精妙,常令观者惊叹不已,它就是硅藻。硅藻,异鞭藻门硅藻纲,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藻类,一般非常微小,小的仅有几微米,大的也不超过1-2毫米,它们是海洋中最常见的浮游生物,以群体形式栖息于几乎所有的水生环境中,分布广泛。世界各地的海洋中都有硅藻的踪迹,尤其是在温带和热带海区分布更多,可营浮游生活,也可营附着生活。营附着生活时,硅藻附生在岩石或水生生物等基质上形成大量的褐绿色膜层,例如,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壁上生出的泥土状斑点就是硅藻的一种。是动物还是植物?曾几何时,人们还在为硅藻是动物还是植物而争论不休,它曾被认为是种像草履虫那样的单细胞动物,又因为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有细胞壁而被分到了植物一边。目前,学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硅藻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而是不等鞭毛生物的一支,因为植物的细胞壁是由果胶组成,而硅藻的细胞壁由硅质组成,这与植物有着本质的区别。硅藻的典型特征就是它们能分泌一层由硅质构成的细胞外壁,即硅藻壳,硅藻也因此而得名。其细胞形似一个培养皿,两个硅质外壳通过环带嵌套在一起,一大一小相互扣合保护住原生质,同时又保证有充分的光线通过。与显微镜下其他微生物略显杂乱的美不同,硅藻壳中的硅质以某种有序的方式进行沉积,使其细胞外壳具有观赏性、严整精密,仿佛经过了精心设计,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绝妙。在硅藻的瓣壳上有许多美妙的花纹和图案。根据壳的形状和花纹排列的方式,硅藻可分为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如果硅藻是圆盘状的,那它的花纹通常呈中心放射状,即中心硅藻纲;如果硅藻是舟形或是杆状等细长形的,那在壳的纵向会看到一条轴,而花纹呈轴对称分布,即羽纹硅藻纲。硅藻瓣壳上漂亮的图案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并不明显,为了向人们展示单细胞硅藻复杂的构造和美丽的体形,美国海洋生物研究人员保罗 哈 格里夫斯先用一些电子束照亮这些单细胞生物,同时用电子显微镜拍摄它们的3D照片。这些照片拍摄出来是黑白的,为了突出它们的结构层次,哈格里夫斯邀请艺术家法耶达尔林给这些生物上色(并非真实的颜色)。结果,一张张美丽的单细胞硅藻的显微图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就像压花师利用自然界中的花草来做出美丽的作品,一些爱好者利用硅藻为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更是把硅藻的美展示的淋漓尽致。(2)硅藻是海洋初级生产者的主要贡献者,是鱼、贝、虾类特别是其幼体的主要饵料。凭借着极大的数量和高效的光合作用,硅藻为地球供应了近2 0%的氧气,同时,它还是水环境的指示针,如果水体受到富营养污染或其他原因,一些硅藻会大规模繁殖而形成赤潮,使水质恶劣,影响美观,更会对渔业带来危害。化作硅土更显神通。硅藻死后,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坚固多孔的硅质外壳不会分解,而会完整的堆积在水底,当条件利于保存且保存时间很长时,那些在海底沉积下来的以硅藻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层,逐渐形成了经济价值极高的硅藻土。历经长期的地质变迁,已在内陆和一些高于海平面的地方发现硅藻土,最有名的就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波克,那里的硅藻土可直接露天开采。硅藻土本质是含水的非晶质二氧化硅,有时还能完好地保存动植物的遗体,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硅藻土在工业上有很多用途,可以作为牙膏和金属抛光剂中一种柔和的研磨剂成分,诺贝尔发现了硅藻土具有化学惰性和强吸水能力,利用其作为硝化甘油的载体,增加液体炸药的稳定性,便于储存和运输;因其微孔构造,可制造过滤剂、隔热及隔音材料、面膜、吸水垫等。硅藻这些小精灵在地球上存在了亿万年,看似微不足道,却演绎出千姿百态的生命形态。(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添加标题,填写在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神奇的海底世界B.海洋里的花花世界-硅藻C.美丽的海底生物-硅藻D.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2)用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把“硅藻颜值出众 和“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个短句组成一个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使文意通畅。(3)硅藻土”在工业上有何用途?1 2.(问答题,1 0分)阅读 记忆深处年味浓,完成问题。记忆深处年味浓乔茜【甲】记得小时候老家村庄上过年,那年味浓稠得,简直像是母亲熬的糖丝一样,越拉越长。大凡过了中秋节,母亲就开始纺棉纱,做棉鞋,织毛衣 父亲则是在墙壁上贴好多牛粪,晒干后可以作燃料;平时留意捡拾些干柴,为冬天也为过年做些小准备。到了农历十一月份,就着手做年糕啦,乡村土话就是做年耙耙。因为做年耙耙的工序较为繁琐,需提前进行。父亲先把糯米和粳米按3:7的比例混合后,放在一口缸里,用凉水泡上十来天,捞上来漂洗一下,然后用磨子磨成面糊状,晾干,然后做成各种形状,上蒸笼蒸熟,待冷却后,放进清水缸里养着,作为过年或平素生活美味的调剂。蒸年耙耙可热闹呢!大锅台下,有人“呼喇 呼喇”拉着风箱,大柴烧的灶火就越旺,锅台上云蒸霞蔚,满屋全是热气翻腾,非常暖和。我们几个发小就围着锅台取暖打闹。其中一个小姐姐,因为伸头看那旺盛的火苗,把眉毛给烧了,哭着跑回家。第二天看她那没有眉毛的脸,我们就取笑她是个小“活鬼”。虽然现在过年也有年耙耙,机器操作的,确实节省人力物力,先进不少。【乙】但却没有那时候全是人工制作的年耙耙口感好,我是这么认为的。家家户户做年耙耙,可能只是过年的一个前奏曲。当年轮进入腊月的时候,过年的那些事儿就一个跟着一个来了,叫人忙得不亦乐乎。最先让我开心的是过腊八节吃那好吃的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那天,母亲起得好早好早,把平时舍不得吃,这时派上用场的红枣、花生、红豆、黄豆、芝麻等大大小小十来种,和糯米一锅煮,小小的火,慢慢的熬,一直熬到浓稠得化不开才算好。可那碰鼻的香,撩得我早早就攥着小木碗,靠在锅台边,眼巴巴看那八宝粥在铁锅里,像我的一阵阵 唉声,又一阵阵“叹气”.接着就是杀年猪。一大早,我就被那猪的嘶叫声吵醒了,顾不上睡懒觉了。出门一看,哇,门前围着好多人,一只大木桶里躺着一头大肥猪,父亲和二叔拉着粗绳子,你一推他一操,正在用滚开水烫那杀死的猪。想必那句农谚 死猪不怕开水烫”,可能就出于此吧。待父亲给乡人们两斤、三斤的,卖完猪肉后,中午就开始吃杀猪饭啦,把村民组长、村干部以及离得近的亲戚都请来,落落一大桌,几杯老酒喝下肚,面红耳赤的,一派喜气洋洋,把个过年的氛围调得更浓了。而母亲则是笑嘻嘻地端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猪头汤,豆大的油珠飘浮着,若五月池塘里,那莲荷贴在水面上的小小圆脑袋,看着就让人眼馋,纵然咧着被烫歪了的小嘴巴,也要喝上一两碗,哪里还顾得上母亲在一旁好心的斥责:慢点喝,别烫着.腊月二十一二,乡人们又忙着磨豆腐。姐姐出嫁后,磨豆腐填磨的事情,非我莫属了。母亲把泡上一天一夜的干黄豆装在盆子里,叫我用大汤勺一勺一勺 喂 那张着嘴样的磨的小孔,父亲和哥哥推着磨一转动,乳白色的豆浆就在磨盘中出现了,那情境,仿佛崖石上开出的雪莲花,散发着清香清香的美!如果你填磨的动作不轻快,一定被磨杆打中了手背。这总比写作业有趣得多,我学得很用心,手背的痛就免了。做好豆腐没两天,就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神”。母亲曾告诉我,为什么过小年要送灶神,是因为那灶神是保佑百姓“五谷丰登好收成”的大菩萨。他每年都要向玉皇大帝禀报凡间百姓为他敬香的情况,喜欢打个小报告。所以百姓为了让他在玉皇面前为自己多说好话,就要给灶神爷祭拜供品,然后灶神飞上天,就平安无事了。当然这样的习俗,也寄托着母亲及乡人们一种辟邪除灾的良好愿望。这一天,母亲是用汤圆祭灶神的。一大早,母亲就煮了一大锅甜甜的汤圆,说是要把那 灶神”的牙给粘住,让他说不出坏话来。可我不知道粘没粘住那“灶神”的牙,倒是把我的牙给粘住了,又烫又粘的,直让我张大嘴巴哈着气.除夕年夜饭自然是非常丰盛的。第一碟是不得缺席的圆子,含有“合家团圆”的意思。母亲用糯米加肉做的圆子,再用自家种的菜籽油炸一下,下在鸡汤里,又香又鲜,真是好吃啊。一碟看鱼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有讲究的。两条不大不小的鱼,有头有尾,工工整整躺在鱼盆里,一动不动,好像还在水里漂流。这道菜,只能看不能吃,从吃年夜饭开始,家里来拜年客了,就把看鱼端上来,客人都懂这样的规矩,不会动筷子。因为这碟看鱼被赋予了“年年有余”“吉祥富裕”这样的含义啊!直到现在,我们仍是保留着这一传统习惯,保留到正月十五过元宵节时,才敢吃那被看的鱼。在除夕,还有一件让我至今也难以忘记的事情,就是每年吃年夜饭那会儿,母亲总是先从炖好的老鸡汤里,盛一个回囤的鸡盹给我吃,说是 大年三十吃个盹,一年一年长得俊。那时的我心想管它俊不俊,解解馋才最要紧。母亲给的压岁钱不多就不说了。想说的是正月初一拜大年,那真是叫热闹。大清早,先是村庄上的孩子们打头阵。我就和一大群小伙伴,挨家串户拜新年。家家早就备好了的茶叶蛋、小纸糖、爆米糖、花生糖、方片糕 有的还没起床就把果盒放在床头上。我们拜年的儿童团一到,大人们就送上好多好多的糖,弄得衣服口袋总是鼓胀胀。半道上,我就折回家送走一些,然后又气喘吁吁涨红着紧张而又激动的小脸,甩动着两只羊角辫,一溜烟似的去追赶那拜年的大部队。接着就是像父亲哥哥那样的大爷们,皆衣冠整洁,邀了左邻右舍先去长辈家,再去其他各家各户,相互问好,递烟上茶,说着过年吉祥的话。最后才是像母亲婶婶那样的婆姨们,听到有人约去拜年了,这才解下旧围裙,赶紧换上新衣服,“三个女人一台戏“嘻嘻哈哈,就将过大年的喜气和韵味送上了碧云天。这样的年味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吃块肥肉好下田 后,才渐渐地被春天和农忙推远,而至于我却才是这样的近,这样的记忆犹新,年味深长(1)通读全文,仿照示例,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磨豆腐.(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甲】的表达效果。(3)文中画线句【乙】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请你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 3 .(问答题,4 0分)请以 我爱我的家乡 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 0 0-8 0 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14 .(问答题,。分)同学们刚刚学习了 大雁归来这篇课文,文中所写的大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以雁群中一只大雁的视角,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 0 0-8 0 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2020-2021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试题数:14,总分:1()()1.(问答题,3分)在 学 习 安塞腰鼓一课时,某同学对“中国鼓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这位同学搜集的部分学习资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下面图片是古诗 雁门太守行书法作品,请完成问题。/1彳2勿口勺饵可.彳累独?*岑红金上笳(1)请用正楷字把其中带有“鼓”字的一句诗抄写下来。(2)这首诗的作者李贺是一代诗人,这幅书法作品的书体是【正确答案】:唐;草书【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根据题意,将 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带有“鼓 字的句子用正楷字抄写一遍,书写正确规范即可。根据诗歌的记忆或是观察所给的书法作品,可确定诗句为“霜重鼓寒声不起”。(2)本题考查诗歌常识的识记及书法字体的掌握。雁门太守行作者是唐代的李贺,这幅书法作品行笔加快,附钩增多,书写的字难已辨识。据此可判断其为草书。【解答】:答案:(1)霜重鼓寒声不起(2)唐 草 书【点评】:综合读写题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考查学生语文的理解分析及运用的能力,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并多训练。2.(问答题,6分)阅 读 安塞腰鼓的片段,请完成问题。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甲】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罩绊,容不得闭搴【乙】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零(j i )绊B.羁(j i)绊C零()1 )绊D.罩(j f)绊闭 搴(s a i)闭 搴(s&i)闭 搴(s e)闭 搴(s e)(2)在 文 中【甲】【乙】两处填入标点符号,都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填叹号B.【甲】处填叹号C.【甲】处填破折号D.【甲】处填破折号【乙】【乙】【乙】【乙】处填句号处填逗号处填句号处填逗号(3)把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填入文中画线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火 花 一 样,是闪射的瞳仁;旋 风 一 样,是飞扬的流苏;乱 蛙 一 样,是蹦跳的脚步;A.B.C.D.【正确答案】:C;C;C【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可知 羁绊”的 羁 读作 闭塞 的 塞”读作故选:Co(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甲】处:后面的“安塞腰鼓 是对 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的解释说明,指出这一舞蹈就是“安塞腰鼓”,所以用破折号;【乙】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所以用句号。故选:Co(3)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画线空白处前一句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描写的是安塞腰鼓的鼓点;空白处后一句是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描写的是击鼓者的风姿。可见是由物到人的顺序。所以先应是描写 流 苏 的 句,再按人们观察事物的逻辑顺序先是,再是表现人精神风貌的 瞳仁”的描写 句 。故选:Co【解答】:答案:(1)C(2)C(3)C【点评】:综合读写题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考查学生语文的理解分析及运用的能力,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并多训练。3.(问答题,4分)下面是一段介绍中国鼓文化的文字,请完成问题。中国各民族中流传的鼓舞,多是唐宋以来【甲】的舞蹈形式,有些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些在汉族中已经失传。值得注意的是:失传的唐代“杖鼓”在朝鲜族民间仍有单人或集体演奏技艺精湛的“杖鼓舞俗称长鼓舞的风习。失传的宋代“花腔腰鼓”在壮、瑶、毛南等民族中仍有流传,这种腰鼓鼓腔用陶土烧制,中部细如蜂腰,当地称作“陶鼓“蜂鼓。农业社会初期鼓的数量不多,当社会发展畜牧业兴起,充足的皮革供应使革鼓与鼓舞相应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各种鼓舞,是以鼓为道具或作为主要乐器,在锣、镖、钱等打击乐配合下进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色彩。反映出北方农民的豪迈,江南田园生活的情趣,或尚带有原始文化遗存的古拙民风。若从功能上看,各种鼓舞无非是用于祈年、祭祀、耕作、战争以及悦神娱人活动,正是“六鼓四金 中 以节声乐,以和军旅,戍正田役”古 风 的【乙】。鼓舞开农耕舞蹈文化先河,伴随中华民族走过漫长的艰辛之路,不仅保存了古老的乐器、乐舞,还保存着纯朴的民风,如今又激发人们迎接辉煌的明天。(1)在 文 中【甲】【乙】两处填入短语,恰当的一项是一A.【甲】盛 行 一 时【乙】延伸与发展B.【甲】盛 行 一 时【乙】发展与延伸C.【甲】流 行 一 时【乙】发展与延伸D.【甲】流 行 一 时【乙】延伸与发展(2)文中画线句表达欠妥,请尝试修改。【正确答案】:A【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语段填写内容的能力。【甲】盛行一时 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流行一时 指在社会上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或某权威性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至消失的过程。根据后面的 有些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些在汉族中已经失传”,可见应使用“盛行一时。【乙】要表现的是各种鼓舞的功能与“以节声乐,以和军旅,戍正田役 这一古风的联系,认为各种鼓舞的功能既是对这一古风的传承,同时又在它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所以应使用“延伸与发展。故选:A o(2)本题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细读画线句子,其要表述的大意是:失传的唐代“杖鼓 在朝鲜族民间有单人或集体演奏“杖鼓舞 的风习,俗称长鼓舞 是对“杖鼓舞 的解说,应做它的定语。所以这个句子首先是语序不当。其次,“技艺精湛”不能做定语,应删去。故句子修改为:失传的唐代“杖鼓”在朝鲜族民间仍有单人或集体演奏的俗称长鼓舞的“杖鼓舞”的风习。【解答】:答案:(1)A(2)示例:失传的唐代“杖鼓”在朝鲜族民间仍有单人或集体演奏的俗称长鼓舞的“杖鼓舞”的风习。(合理通顺即可)【点评】: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4.(单选题,2分)下面是一副不完整的对联,在 处 填 入 词 语 使 之 完 整,最恰当的一项是()爆竹声中听到隆隆。1;梅花香里迎来包春潮。A.惊雷滚滚B.惊雷汹涌C.战鼓汹涌D.战鼓滚滚【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解答】:惊雷 是令人心惊胆颤的打雷声。在爆竹声里听到惊雷,和下联内容脱节。这幅联要表述的是:爆竹声声,战鼓隆隆,花香阵阵,春潮滚滚,寄寓昂扬向上的拼搏精神,暗示美好的发展前景。从音韵角度看,“雷 是平声,“鼓”是仄声,根据仄起平收原则,战鼓”更适合。滚滚 对 隆隆 恰当。故选:D o【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5.(填空题,6分)默写。(1)悠哉悠哉,_ 诗经关雎(2)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4)诗歌是一种很好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如要表达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可引 用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5)陶 渊 明 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自得其乐的语句是:【正确答案】:1 辗转反侧;2 欲济无舟楫;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 海内存知己;5 天涯若比邻;6 黄发垂髯;7 并怡然自乐【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解答这类题目,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辗转反侧(2)欲 济 无 舟 楫(注意“楫”的书写)(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海内存知己 天 涯 若 比 邻(注意 涯”的书写)(5)黄发垂髻 并 怡 然 自 乐(注意“髯”的书写)【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6.(问答题,4分)阅 读 兼葭,完成问题。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泗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诋。兼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淡。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扯。(1)诗句“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正确答案】:无【解析】:兼葭是 诗经秦风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诗词中景物的特点,并提炼出景物画面的特点。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 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2)本题考查诗中抒发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诗句,概括分析。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对 美 好 爱 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答案:(1)示例:诗中画线句描绘了一幅由“芦苇、霜露、秋水 等景物和 伊人 的形象组成的萧索凄清的晚秋清晨画面。(如 我看到在深秋的早晨,烟雾蒙蒙的水边,芦苇茂盛,苇叶染霜,我所思念的人,就在水的另一边)(2)示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 伊人 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和不尽思念之情。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7.(问答题,8分)阅 读 小石潭记,完成问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I环,心乐之。【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蟾,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邂。坐潭上,四面竹树邛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链接材料】观 第 五 泄 记(节选)袁宏道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 悸 。山僧日:“此瀑声也。”疾趋,度 石 罅 ,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注 第 五 泄:第五级瀑布。悸:因害怕而心跳的厉害。罅(xA):裂缝。掉:摇动。(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一A.皆若空游无所依/百便百顺/依依不舍/唇齿相便B.影布石上/行兵布阵/斗米尺布/乌云密布C.不可知其源/源远流长/饮水思遮/源头活水D.四面竹树外合/如鸣佩牛/险象停生/豹头野眼(2)翻 译 文 中【A】B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一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理解:由于竹林茂密,只能砍到竹子开辟道路才能走到小潭边,触摸到潭水很清凉。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理解:作者在小石潭感到了透骨的寒冷,觉得这里环境太凄清,不能久留,于是简单记录之后就离开了。(3)阅 读 小石潭记和【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这两篇短文中作者情感的前后变化是怎样的。【正确答案】:C;B【解析】:【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瑞I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 光 直 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 呆 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 然 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链接材料】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如刀削,没有一丝泥土,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依:依靠/依:顺从/依:依恋/依:依靠;B.布:映照/布:布置/布:布匹/布:布满;C.源:源头/源:源头/源:源头/源:源头;D.环:环绕/环: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环:围绕/环:圈形的东西。故选:C o(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能力。A.有误,由于竹林茂密,只能砍到竹子开辟道路才能走到小潭边”错误,作者听到动听的水声,内心欢快,但被竹林阻隔,于是伐竹取道而往;B.正确。故选:B o(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从 小石潭记中“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看到美景时是非常高兴的;从后面的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看出,作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