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问题探讨论文经济文章_论文-会议文章.pdf
-
资源ID:95655987
资源大小:250.9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问题探讨论文经济文章_论文-会议文章.pdf
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鞍山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工作,从基准条件的选择、总量分配类型和 方法的确定以及总量分配结果的使用等四方面初步分析了基于环境质量达标基础上的大气 污染物总量分配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同时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于常见错误及注意问 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关键词: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 1基准条件的选择 1.1 控制点及控制区域的选择 控制点的选择:为了判断某一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是否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值,通 常的做法是在这个地区内设置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只要在这些监测的空气质量能达到 环境目标值,则认为整个研究地区的空气质量能达到环境目标值,这些监测点称为控制点。为了便于模型验证和建立扩散模型,一般选择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点作为总量分配的 控制点。控制区域的选择:总量控制区域是应考虑以下因素:当地政府规定的控制区,一般 以城市建成区为单位,包括部分郊区;如果多个城市功能区发展成连片,则应该一起考虑。控制区域的大小应和控制点的分布相匹配,过大的控制区域面积将导致远离控制点的污染源 的总量分配结果偏大而影响环境质量的改善。1.2 控制及削减浓度的确定 污染物控制浓度就是在控制区域内进行总量分配的污染源对控制点的并且满足环 境质量目标的浓度贡献之和,它是污染物的目标浓度与污染物本底浓度之差,也是污染物现 状浓度与削减浓度之差即:C控制=C目标-C本底 上面公式中:C目标是污染物的环境目标值,它是确定的;而 C本底需要研究者确 定;C现状是控制区域内污染物的现状监测浓度,它可由控制区域内的自动监测子站提供结 果,是确定的。又因为:C控制=C现状-C削 从而我们可以确定污染物最终的削减浓度,即:C削减=C现状-C控 削减浓度 C削减是控制区内所有污染源对控制点需要减少的浓度贡献,它的大小直 接决定着各污染源分配总量的多少。1.3 本底浓度的确定 由于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地区已经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背景点了,所有空 气监测点的浓度都包含了背景浓度和人为影响浓度。在总量分配工作中,本底浓度监测点要 选在相对清洁并且在控制区域以外但也不能太远的地方。2总量分配类型的确定 实施总量分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科学、更合理地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我国目前 实施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配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管理目标总量控制分配,一种 是质量目标总量控制分配。2.1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分配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也叫指令性总量控制,它是以企业目前的排放量或某一规定时段 内的排放量作为基础量,为了达到一个管理目标总量,根据企业的污染治理规划和发展规划,将污染物总量简单地分配给企业,这种分配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见效快,便于环境 管理部门执行。但该方法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之处,无法使污染源和环境质量挂钩,分配上存 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22质量目标总量控制分配 总量控制的科学含意在于”区域允许排放总量与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内在联系。质量目标总量控制分配充分考虑了区域内各功能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考虑了气象条件、大气环境容量和自然界的扩散净化能力,同时考虑了每一个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因 素,在对污染源进行优化控制的基础上确定出每个污染源应分配的污染物量,从而使未超标 地区能够有计划的充分利用环境容量,对于已超标地区的污染源提出了合理的削减方法,使 区域环境质量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的要求,以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质量目标总量分配类型比较符合目前的环境管理需要,但它需要很多基础的技术支 撑才能完成,包括本地区的排放清单、适合本地区的大气扩散模型和本地区逐日的环境质量 监测数据以及本地区逐时的气象参数等。3总量分配方法的确定 3.1 总量分配方法 此处研究的总量分配方法主要是基于质量目标总量控制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 的分配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箱模式的 A-P值法和多源模式法。3.1.1A-P 值法 A-P值法是国家标准,是宏观控制方法,而且只是对点源而言的。它假设辖区空气 充分混合,污染物浓度分布均匀,并充分利用其大气自净能力,给出了面积、大气质量标准 与允许排放总量之间的关系,它在原则上保证在大气边界层以下、地面以上,城市范围内的 空间内平均浓度不超标,因此可将其作为这个区域污染物的控制总量,目前国内的研究方法 大都基于这种方法。实际应用该方法的时候,需要扣除污染物的背景浓度对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的影响,这是原国标方法中未考虑的。下面的两个公式说明了是否考虑背景浓度对总量分配结果的影 响。3.1.2 多源模式法 多源模式法主要是将大气扩散模型和总量控制计算软件联合使用来进行总量分配 的方法。它是在现有污染源结构(污染源位置、高度、排放参数等)和气象条件下,考虑控 制区内每一个源及其扩散过程对每一个控制点的浓度影响,在保证控制点浓度到环境质量目 标的基础上计算出每个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区域允许排放总量。法的确定以及总量分配结果的使用等四方面初步分析了基于环境质量达标基础上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应注意的关键问题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同时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于常见错误及注意问关键词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基准条件的做法是在这个地区内设置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只要在这些监测的空气质量能达到环境目标值则认为整个研究地区的空气质量能达到环境目标值这些监测点称为控制点为了便于型验证和建立扩散型一般选择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点作单位包括部分郊区如果多个城市功能区发展成连片则应该一起考虑控制区域的大小应和控制点的分布相匹配过大的控制区域面积将导致远离控制点的污染源的总量分配结果偏大而影响环境质量的改善控制及削减浓度的确定污染物控多源模式法进行总量分配一般需要以下两个模型:(1)大气扩散模型 大气扩散模型建立了基本的污染源、地区地形和气象条件与污染物浓度的动态响应 关系,将某一地区内的污染物总量以浓度的形式表现出来。扩散模型的选择是进行总量分配 的核心工作,现在形成商业软件的模型较多,如 ADMS-城市大气扩散软件、ISC-AERMO D大气扩散软件等。(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软件 该软件的作用是将控制区内每个污染源对每个控制点的浓度贡献与该污染源的排 放量结合起来,在满足环境目标浓度情况下,采用一定的削减算法计算该污染源的允许排放 量。在选择算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该算法的优缺点并且要和本地的环保管理需求结合起来,一般选择浓度贡献加权法。浓度贡献加权法:即平方比例削减法,该方法按照”污染贡献大,削减率大”的原 则,对浓度贡献大的源采用更大的平方浓度削减率。它明确指出了对于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 到环境目标值,各污染源自己应该负担的责任,充分体现了总量控制中”谁污染,谁治理”的思想,也对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和排污收费以及治理费用的筹集与使用是至关重要的依据。4.总量分配结果的使用 多源模式法:是根据污染源对地面环境质量浓度的贡献率进行分配,给出了各污染 源之间相对公平的总量分配结果,表明各污染源对于城市空气污染达到环境目标值应该负担 的削减责任。由于它的削减量相对较小而又能实现环境质量达标,是目前进行污染物总量控 制和发放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等环境管理的主要依据,这个结果由环保部门掌握和酌情实施。A-P值法:它对污染源的总量控制十分严格,在目前我国环保形式下实现其削减目 标存在很大难度,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大部分地区还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 及分配,如果严格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总量控制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 展、环境管理的加强和污染减排的推进,可逐步分地区、分时段、分类别的对污染源采用 A-P值法进行总量控制和分配。综上所述,现阶段总量分配和控制应以多源模式法的结果为主,在实际工作中有时 候需要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对于采用多源模式法中由于远离监控点而无法控制的污染源可参 考 A-P值法进行总量分配。法的确定以及总量分配结果的使用等四方面初步分析了基于环境质量达标基础上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应注意的关键问题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同时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于常见错误及注意问关键词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基准条件的做法是在这个地区内设置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只要在这些监测的空气质量能达到环境目标值则认为整个研究地区的空气质量能达到环境目标值这些监测点称为控制点为了便于型验证和建立扩散型一般选择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点作单位包括部分郊区如果多个城市功能区发展成连片则应该一起考虑控制区域的大小应和控制点的分布相匹配过大的控制区域面积将导致远离控制点的污染源的总量分配结果偏大而影响环境质量的改善控制及削减浓度的确定污染物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