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_T 1817-2016 电镀溶液化学分析方法 金量、钯量、铂量、银量的测定.docx
-
资源ID:95696327
资源大小:48.5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44_T 1817-2016 电镀溶液化学分析方法 金量、钯量、铂量、银量的测定.docx
ICS 71.040.30H 15备案号:536752017DB44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 18172016电镀溶液化学分析方法金量、钯量、铂量、银量的测定2016-03-07 发布2016-06-07 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4/T 18172016前言DB44/T 1817-2016 电镀溶液化学分析方法金量、钯量、铂量、银量的测定分为两个部分:第 1 部分:火试金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金、钯、铂量第 2 部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量。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及编写编制。本标准由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提出。本标准由广东省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22)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本标准参与单位:江西铜业(清远)有限公司、国家日用小商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红新、庄艾春、唐维学、熊晓燕、李小玲、陈小兰、王芳、陈晓东、岳伟、项超、韦顺文、李竹英、王彩华。本标准为首次发布。DB44/T 18172016电镀溶液化学分析方法金量、钯量、铂量、银量的测定1 第 1 部分:火试金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金、钯、铂量1.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电镀溶液中金、钯、铂量的测定方法。本部分适用于电镀溶液中金、钯、铂量的测定。测定范围:1.0 µg/mL500.0 µg/mL。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其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 20001.4 标准编写规则 第 4 部分:试验方法标准。1.3 方法提要试料经火试金富集和灰吹,获得含有贵金属合粒。合粒先经硝酸溶解,再以王水溶解。在选定的工作条件下,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金、钯、铂量。1.4 试剂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试剂、二级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1.4.1 无水碳酸钠:工业纯,粉状。1.4.2 氧化铅:工业纯,粉状(wAu0.02 g/t、wPd0.02 g/t 、wPt0.02 g/t)。1.4.3 硼砂:工业纯,粉状。1.4.4 二氧化硅:工业纯,粉状。1.4.5 淀粉:粉状。1.4.6 无水硫酸钠:工业纯,粉状。1.4.7 硝酸(1.42 g/mL)。1.4.8 盐酸(1.19 g/mL)。1.4.9 王水:三体积盐酸(1.4.8)与一体积硝酸(1.4.7)混合(现用现配)。1.4.10 金属金 (wAu99.99%)。1.4.11 金属钯 (wPd99.99%)。1.4.12 金属铂 (wPt99.99%)。1.4.13 金属银 (wAg99.99%)。1.4.14 金、钯、铂标准贮存溶液:分别称取 0.1000 g 金属金(1.4.10)、0.1000 g 金属钯(1.4.11)和0.1000 g 金属铂(1.4.12),置于 100 mL 烧杯中,加入 20 mL 王水(1.4.9),低温加热至完全溶解,取下冷至室温,移入 100 mL 容量瓶中,加入 5 mL 盐酸(1.4.8),以水定容,混匀。此溶液 1 mL 含 1 mg金、1 mg 钯和 1 mg 铂。1.4.15 金、钯、铂标准溶液:移取 10.00 mL 金、钯、铂标准贮存溶液 (1.4.14)于 100 mL 容量瓶中,加入 5 mL 盐酸(1.4.8),以水定容,混匀。此溶液 1 mL 含 100 µg 金、100 µg 钯和 100 µg 铂。1.5 仪器和设备1DB44/T 181720161.5.1 试金坩埚:材质为耐火粘土,高约 130 mm、顶部外径约 90 mm、底部外径约 50 mm,容积约为 300 mL。1.5.2 镁砂灰皿:顶部内径约 35 mm,外径约 40 mm,高约 20 mm,深约 15 mm。制法:水泥(标号 425)、镁砂(85%通过 200 目筛)与水按质量比(15:85:10)混匀,在灰皿模上压制成型,阴干 3 个月后备用。1.5.3 天平:感量 0.1 g、0.01 g 和 0.0001 g。1.5.4 试金电炉:最高加热温度不低于 1200 。1.5.5 灰吹电炉:最高加热温度不低于 1000 。1.5.6 粉碎机:密封式制样粉碎机。1.5.7 混样瓶:300 mL 磨口玻璃瓶。1.5.8 氩气(wAr>99.99%)。1.5.9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用 1.00 g/mL 的金、钯、铂标准溶液连续测量 11 次,其光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 2.5 %。被测元素推荐波长:金:242.795nm;钯:214.424nm;铂:340.458nm。1.6 试样试样摇匀后备用。1.7 分析步骤1.7.1 试料移取 2.00 mL 试样。1.7.2 测定次数独立地进行两次测定,取其平均值。1.7.3 空白试验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1.7.4 测定1.7.4.1 配料称取 20 g 碳酸钠(1.4.1)、100 g 氧化铅(1.4.2)、10 g 二氧化硅(1.4.4)、10 g 硼砂(1.4.3)、3.0 g 淀粉(1.4.5)、10 mg50 mg 金属银(1.4.13),装入混样磨口瓶(1.5.7)中,混匀后倒入试金坩埚(1.5.1)中,在试金坩埚中的配料表面整理一个凹面,移取试料溶液(1.7.1)于凹面中,在其表面覆盖一层 10 mm 厚的无水硫酸钠(1.4.6)。1.7.4.2 熔融将试金坩埚(1.5.1)置于 900的试金电炉(1.5.4)内,在 45 min50 min 内升温到 1100,保温 10 min,出炉,将坩埚平稳地旋动数次,并在铁板上轻轻敲击 23 下,将熔融物倒入干燥的锥形铸铁模中,保留坩埚,冷却后,将铅扣与熔渣分离,将铅扣锤成立方体,除去粘附的残渣。将去掉覆盖剂的熔渣收回原试金坩埚中,以备补正使用。1.7.4.3 灰吹将铅扣放入预先在 900的灰吹电炉(1.5.5)内预热 20 min 的镁砂灰皿(1.5.2)中,关闭炉门12 min,待铅扣熔化,铅液表面黑色膜脱去后,稍开炉门,炉温控制在 900灰吹,直至熔铅灰吹2wAu、Pd、Pt /(µg/mL)定容体积/mL1.050.02550.0500.0100DB44/T 18172016干净,合粒出现光辉点后,把灰皿移至炉门附近放置片刻,取出,冷却后从灰皿中取出合粒,保留灰皿,以备补正使用 。1.7.4.4 二次试金补正试验1.7.4.4.1 将熔渣和灰皿粉碎,进行二次试金补正。1.7.4.4.2 补正试验方法:将熔渣和灰皿(全量)、20 g 碳酸钠(1.4.1)、40 g 氧化铅(1.4.2)、5 g 硼砂(1.4.3)、10 g 二氧化硅(1.4.4)、10mg50 mg 金属银(1.4.13)、3.0 g 淀粉(1.4.5)置于原坩埚中,搅拌均匀后,覆盖约 10 mm 厚的无水硫酸钠(1.4.6),按 1.7.4.21.7.4.3 步骤操作。1.7.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1.7.4.5.1 将一次和二次试金合粒一起置于 100 mL 烧杯中,加入 5 mL 硝酸(1.4.7),低温加热至银完全溶解,再加入 20 mL 王水(1.4.11),摇散氯化银沉淀,低温加热溶解并蒸至 5 mL 左右 ,取下冷至室温,按照表 1 移入相应容量瓶,以水定容,混匀,静置。表 1 定容体积1.7.4.5.2 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最佳工作条件下,测定空白溶液和试料溶液(1.7.4.5.1)中金、钯、铂的发射强度。从标准工作曲线上查出相应金、钯、铂的质量浓度。1.7.4.6 工作曲线的绘制分别移取 0 mL、0.50 mL、2.00 mL、5.00 mL、8. 00 mL、10.00 mL 金、钯、铂标准溶液(1.4.15)于一组 100 mL 容量瓶中,分别加入 5 mL 盐酸(1.4.8),以水定容,混匀。在与测量试样溶液相同的条件下,以“零”浓度标准溶液调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量标准溶液中金、钯、铂的发射强度,以金、钯、铂浓度(g/mL)为横坐标,以相应测定发射强度为纵坐标,绘制金、钯、铂的标准工作曲线。1.8 分析结果的表述金、钯、铂含量以质量分数 wx 计,数值以 g/mL 表示,按公式(1)计算:(1 -0)×V1wx =2.(1)式(1)中:x代表被测元素金、钯、铂;1自工作曲线上查得试料溶液金、钯、铂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µg/mL);0自工作曲线上查得空白溶液金、钯、铂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µg/mL);V1试料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计算结果表示至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1.9 精密度1.9.1 重复性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应不超过 5。重复性限(r)按表 2 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3金的浓度(µg/mL)15.1123.3440.8重复性限(r)(µg/mL)1.55.016.0钯的浓度(µg/mL)10.1106.7425.0重复性限(r)(µg/mL)1.05.515.9铂的浓度(µg/mL)13.2114.3383.2重复性限(r)(µg/mL)1.36.514.0注:重复性限(r)为 2.83Sr,Sr 为重复性标准偏差金的浓度(µg/mL)15.1123.3440.8再现性限(R)(µg/mL)1.78.118.1钯的浓度(µg/mL)10.1106.7425.0再现性限(R)(µg/mL)1.17.017.2铂的浓度(µg/mL)13.2114.3383.2再现性限(R)(µg/mL)1.27.716.0注:再现性限(R)为 2.83SR,SR 为再现性标准偏差DB44/T 18172016表 2 重复性限1.9.2 再现性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 5,再现性限(R)按表 3 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表 3 再现性限2 第 2 部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量2.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电镀溶液中银量的测定方法。本部分适用于电镀溶液中银量的测定。测定范围:10.0 µg/mL6000.0 µg/mL。2.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方法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方法。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其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方法。GB/T 20001.4 标准编写规则 第 4 部分:化学分析方法。2.3 方法提要试料经硝酸、盐酸、高氯酸混合酸溶解。在盐酸介质中,于波长 328.1 nm 处,以空气乙炔火焰,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量银的吸光度,按照标准工作曲线法计算银量。2.4 试剂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试剂、二级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2.4.1 盐酸(1.19 g/mL)。2.4.2 硝酸(1.42 g/mL)。2.4.3 高氯酸(1.67 g/mL)。2.4.4 金属银(wAg99.99%)。2.4.5 银标准贮存溶液:称取 0.1000 g 金属银(2.4.4)于 100 mL 烧杯中,加入 10 mL 硝酸(2.4.2),4银的质量分数/(µg/mL)稀释体积/mL添加盐酸/mL20.0300.0/300.03000.05053000.06000.010010DB44/T 18172016低温加热至完全溶解,取下冷却,移入 100 mL 棕色容量瓶中,以水定容,混匀。此溶液 1 mL 含 1mg 银。2.4.6 银标准溶液:移取 10.00 mL 银标准贮存溶液(2.4.5)于 100 mL 容量瓶中,以水定容,摇匀。此溶液 1 mL 含 100 µg 银。2.5 仪器与设备2.5.1 天平:感量 0.0001 g。2.5.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附银空心阴极灯。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最佳工作条件下,凡能达到下列指标者均可使用。特征浓度:在与测量试料溶液的基体相一致的溶液中,银的特征浓度应不大于 0.018 µg/mL;精密度:用最高浓度的标准溶液测量 11 次吸光度,其标准偏差应不超过平均吸光度的 1.5%,用最低浓度的标准溶液(不是“零”标准溶液)测量 11 次吸光度,其标准偏差应不超过最高浓度的标准溶液平均吸光度的 0.5%;工作曲线的线性:将工作曲线按浓度等分成 5 段,最高段的吸光度差值与最低段的吸光度差值之比应不小于 0.7。仪器按照仪器说明书调至最佳工作条件工作。2.6 试样试样摇匀后备用。2.7 分析步骤2.7.1 试料移取 1.00 mL 试样。2.7.2 测定次数独立地进行两次测定,取其平均值。2.7.3 空白试验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2.7.4 测定2.7.4.1 试料处理移取试料(2.7.1)于 150 mL 烧杯中,加入 2 mL 硝酸(2.4.2)、6 mL 盐酸(2.4.1)和 1 mL 高氯酸(2.4.3),加热溶解冒烟,待冒烟完成后,取下烧杯,冷却后,加少量水,再加入 10 mL 盐酸(2.4.1),将溶液移入 100 mL 容量瓶,以水定容,摇匀,静置。分取 5 mL 按表 4 试料溶液稀释,加入相应盐酸,以水定容,摇匀,待测。表 4 稀释倍数2.7.4.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以空气-乙炔为火焰,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于波长 328.1nm 处,以水调零,与标准溶液系列同时,测量测定试料溶液和空白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工作曲线上查出相应银的质量浓度。5银的质量分数(µg/mL)120.02452.25137.3再现性限(R)(µg/mL)17.0107.9174.9注:再现性限(R)为 2.83SR,SR 为再现性标准偏差。银的质量分数(µg/mL)120.02452.25137.3重复性限(r)(µg/mL)16.088.4131.7注:重复性限(r)为 2.83Sr,Sr 为重复性标准偏差。DB44/T 181720162.7.4.3 工作曲线的绘制分别移取 0 mL、0.50 mL、1.00 mL、1.50 mL、2.00 mL、2.50 mL、3.00 mL 银标准溶液(2.4.6)于一组 100 mL 容量瓶中,各加入 10 mL 盐酸(2.4.1),以水定容,摇匀。在与测量试料溶液相同的条件下,以空气乙炔为火焰,于波长 328.1 nm 处,以水调零,原子吸收光谱仪测量标准溶液的吸光度,所测吸光度减去随同系列标准溶液中“零”浓度溶液的吸光度,以银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以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工作曲线。2.8 分析结果的表述银量以质量分数 wAg 计,数值以 µg/mL 表示,按公式(2)计算:wAg =(3 2 ) × k ×1001. .(2)式(2)中:3自标准工作曲线上查得测定溶液中银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µg/mL);2自标准工作曲线上查得空白溶液中银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µg/mL);k试料溶液稀释倍数;计算结果表示至小数点后一位数字。2.9 精密度2.9.1 重复性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 5。重复性限(r)按表 5 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表 5 重复性限2.9.2 再现性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R)的情况不超过 5%,再现性(R)按表 6 数据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表 6 再现性限3 质量保证和控制应用国家级标准样品或行业级标准样品(当前两者没有时,也可用控制标样替代),每两周校核一次本分析方法标准的有效性。当过程失控时,应找出原因,纠正错误后,重新进行校核。4 试验报告试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6DB44/T 18172016试样;使用的标准(包括发布或出版年号);分析结果及其表示;与基本分析步骤的差异;测定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试验日期。7DB44/T 18172016参考文献1 YS/T 745.3-2010铜阳极泥化学分析方法 第 3 部分:铂量和钯量的测定 火试金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2 GB/T 5121.19-2008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 19 部分:银含量的测定8DB44/T1817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