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 的称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 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 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 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 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 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也远 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 新型工匠,如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 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 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 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 高概念,其蕴含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来,道既 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 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娴熟技艺、游刃有余的 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 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 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 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 理之道的深刻把握。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 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 当下的景与人产生新鲜感和亲切感,产生文化情感认同,激活读者想象,引发情感共鸣。 原文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引用, 彰显昆明精神底蕴和文化内涵。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诗人不愿“生活在别处”,是因为家乡昆明养育并塑造了他,他在家乡找到了存在的方式 和意义。由原文中“翠湖是我的天堂”“闹市里藏着这样一个林木幽深、湖光激涌、庙宇林立的地 方,真是福气'”'对于本地居民,翠湖却是一个教堂那样的地方,里面供奉的不是上帝, 而是原生态,原生态是什么,就是天地之大德日生,是那种载我以生、载我以死的大块, 李白“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大块”可知,以翠湖原生态之美为代表的昆明大自然环境是诗 人闲适惬意的“天堂”,涵养了他的性情,他热爱自然的昆明。由原文中“翠湖中间有个图书馆,是个红楼梦里面“潇湘馆”那样的地方”“西南联合 大学时代,许多作家诗人都在这里看书,殷海光、钱穆都在里面看过”“我有时候闻见沈 从文长衫的气味,有时候瞥见汪曾祺躺在藤椅里打鼾”可知,以"最美图书馆”为载体的 大师传统和人文底蕴丰富他的精神世界、拓展了他的文化视野,他沉浸人文的昆明。由原文中“我把这个看成我与诗歌的一种缘分”“在五华区,我结识了许多相处一生的朋 友。他们有诗人、艺术家、画家、音乐家等等。我经常感觉这地方正在发生着文艺复 兴”可知,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文艺氛围为诗人接近诗歌提供机缘,让他成为 真正的诗人,展现昆明景物的形象性、诗意美,他徜徉诗意的昆明。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 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 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 衡,以攻伐为贤,而盂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 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 为务。客有见髡于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日 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 日:“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 王,王大骇,日:“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试卷第10页,共21页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 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 去。于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终身不仕。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 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 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选自史记,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惠王怪之/以让客日/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 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B.惠王怪之以让/客日/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 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C.惠王怪之/以让客日/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 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D.惠王怪之以让/客日/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 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书指诗经尚书,是六艺中的两部儒家经典,另外还有易、礼、 乐、春秋,后乐失传。B.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 政“、“王道”,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C.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 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安车多用一马,礼尊 者则用四马。D.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 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善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有作品荀子传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学说在当时没有被国君采纳实行,不是孟子的学说不好,是因为当时的诸侯 争霸,不重视武力,就会被吞并,也就是说,没有条件实行。B.淳于髡才华横溢,彻底折服了梁惠王,但他并不想以此求得个一官半职,这一点, 就是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C.淳于髡一言不发,是因为梁惠王心在骏马和歌伎身上却没有在自己身上,对自己不 够尊重,很有意见。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 著书立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2)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答案】10.A 11. D 12. C 13. (1)前一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上一匹 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来了。(2)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管仲、晏 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是我不配跟他谈话吗? 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让”,责备,“客”作“让”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D;“岂寡人不足为言邪”,意思是“难道是我不配跟他谈话吗? ”所以“不足为”都是“言”的状 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选项C。故选Ao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叶生善论,”错误。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 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故选D。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是因为对自己不够尊重,很有意见”错误,淳于髡一言不发,主要是想借此引起 梁惠王的注意。故选C。13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的得分点为:“善”,好的;“会。恰巧;“至”,来,至第二句的得分点为:"或' 有人;"乃二 于是,就;“适”,至I。试卷第12页,共21页参考译文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 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 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 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 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 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 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 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淳于髡,是齐国人。见识广博,强于记忆,学业不专主一家之言。从他劝说君王的 言谈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婴直言敢谏的为人,然而实际上他专事察言观色,揣摩入主的 心意。一次,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身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 他,可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 说连管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是我不配 跟他谈话吗?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么,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 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那个宾客把淳于髡的话全部报告了惠王,惠王 大为惊讶,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 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来了。后一次来的时候,又有个人献 来歌伎,我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遇到淳于先生来了。我接见淳于先生时虽然喝退了身 边侍从,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伎,是有这么回事。”后来淳于髡见惠王,两人专注交 谈一连三天三夜毫无倦意。惠王打算封给淳于髡卿相官位,淳于髡客气地推辞不受便离 开了。当时,惠王赠给他一辆四匹马驾的精致车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镒黄金。淳于 髡终身没有做官。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 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 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 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认为亡国乱君这班 人不推行他的大道,而专门去研究巫术,信奉鬼神而求福,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 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却东西门行曹操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O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B. “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 化。C. “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带给人的时间的漫长感 非常强烈。D. “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现了他们辛苦劳累、辗转远 征的苦状。15.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借景抒情:借“鸿雁”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的辛劳困苦之 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 景象抒发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用典:最后一句,作者借“狐死首丘”的 典故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同时表达自己永怀故土的坚定信念。起兴:以“鸿雁”的万 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 还无期;借“神龙”“猛兽”“狐”尚且有自己的归宿,引出征夫无法归家的无奈;表达了作 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任选两种即可)试卷第14页,共21页【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形单影只”理解有误,由“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可知,鸿雁并不是孤单的,它们 “自成行”,是雁群。故选Bo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塞北”“无人乡”强调环境的萧瑟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鸿雁”与“转蓬”是两 个极不相同的艺术形象,却被放置在同一首诗中:鸿雁有信,依节令岁岁而回;转蓬无 节,随轻风飘荡不止。它们都不得不转徙千万里。诗人借这两种景物表达了自己对东征 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神龙藏深泉”四句,诗人写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令有 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狐死归首丘”典出礼记檀弓“古之人有言日:狐死正首 丘,仁也。屈原哀郢中也写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动物至死尚且不 忘故土,更何况远离家乡的征夫们呢?诗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诗歌多处运用起兴手法。以“鸿雁”和“转蓬”起兴,用“出塞北”“无人乡”“万里余”“自成行” 等一系列的语言来表现“鸿雁”远离故土的孤寂,同时又描绘出“转蓬”随风飘荡、无所依 附的漂泊之感而引出征夫出征之遥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猛兽”“狐”起兴,引出征夫 们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法归家的无奈。六、情景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屈原在离骚中,用“”表达了对君主弃恶向善,改 弦更张的规劝之意。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无数“逆行者”用大爱撑起生命的托付,为全社会树立起一座座 道德精神的丰碑。我们可以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来赞美他们可比日月的精神。(3)琵琶行中,通过侧面烘托极写琵琶女年轻时才貌出类拔萃的诗句是“,O【答案】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时以理解为基础,可根 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 意易错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秽不善”“妒”的书写。【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 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 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 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 句顺序等。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一种具体的文化所构成的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正如同涓涓细流汇成的大 海一样,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 基因。今天,当各类作品陈列在博物馆中,构成“古代中国”的时候,人们在赞叹其工 艺成就之余却鲜有人去追问工匠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存在。可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 工匠精神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在中国丰富的工艺世界中, 玉石、金银、青铜、陶瓷等不同材质的品种,从造型到图案,从绘画到雕刻,从印染到 织造,从剪到刻,从嵌到绣,从编到织,如此等等,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完美,是工与艺 的完美结合。无工不精,无艺难美。所以,从材料的选择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工艺的制 作,工巧的概念以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谨严,都在追求极致的品格中表现为不同于一 般的精神和境界。工匠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历久的()和谙熟于胸的心得。因此,技艺深含私有 性,而技艺的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传承,不仅是要将手艺传给后人,还要以其能够不 断不绝为(),应该说这都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尽管历史上的工匠们创造了无数经典工艺作品,可是,鄙 视工匠却是历史的尴尬。低下的社会地位和()的生活条件,让工匠们具有了超于常 人的意志。同时,依靠技艺来保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 活态度。这是农耕时代特有的现象,终其一生,代代相传,一种手艺连接了一个家族的 过去与未来。工匠们在这里找到了自我信念。因此,自得其乐成为手艺持有人的职业态 度。他们世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恪守自己,不为外界所迷惑而见异思迁。可是,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正日渐消融在现代 试卷第16页,共21页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工匠也渐行渐远,但工匠精神是否也应随之被历史风干,渐行渐远, 这是当下我们必须()和思考的问题。17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喻排比比拟B.比喻反复对偶C.排比夸张比喻D.比拟对偶夸张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古代中国”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这些年我真心实意地待你,处处为你着想,到头来你却这样对我,真是“恩将仇报”!B.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 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C.宋代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D.长期以来,她靠作弊取得高分,竟一直没被发现,真是“人才”。19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磨难依归坚苦重视B.磨炼皈依坚苦正视C.磨炼依归艰苦正视D.磨难皈依艰苦重视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同时,依靠技艺来维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B.同时,依靠技艺来维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形成了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 活态度。C.同时,依靠技艺来保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形成了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 活态度。D.同时,依靠技艺来保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有了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活 态度。【答案】17. A 18. A 19. C 20. B【解析】17.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赏析常用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正如同涓涓细流汇成的大海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造型到图案,从绘画到 雕刻,从印染到织造,从剪到刻,从嵌到绣,从编到织”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无 工不精,无艺难美”等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鄙视工匠却是历史的尴尬”等运用了比 拟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反复、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Ao18 .本题考查考生标点符号分析运用能力。文中“古代中国”的引号表示强调;A项,本选项中“恩将仇报”的引号表示强调;B项,本选项中“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引号表示表示直接引用;C项,本选项中“归正人”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项,本选项中“人才”的引号表示反语讽刺。故选Ao19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辨析与运用能力。第一处,磨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语 境中并没有“遭受折磨”的意思,应用“磨炼”;第二处,依归:出发点和归宿。依托;依靠。皈依: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泛指 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语境说的是传承技艺还要以不断不绝为出发点和 归宿,应用“依归”;第三处,坚苦:坚忍刻苦。艰苦:艰难困苦。文中用于形容生活条件差,应用“艰苦”; 第四处,正视:用正眼看;正眼对着看。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衍。 重视:认为人的德才优良或事物的作用重要而认真对待;看重。根据语境,两个词均可 使用。故选Co20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同时,依靠技艺来保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虽身处困境却能积 极面对的生活态度”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保持”和“境况”搭配不当,“保持” 可改为“维持”,据此可排除c、D两项;二是成分残缺,可在“他们”后加“形成了”,据 此可排除A项。故选Bo【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 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 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 否。对于句式杂样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 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 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 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八、语言表达试卷第18页,共21页21 .填入下列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句子(填写序号)依次是:(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白云瞭绕,层林叠翠层林叠翠,白云瞭绕【答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句选择的关键在于“俯瞰”是属上句还是属下句,而原文横线以后的句子均是“俯瞰” 的宾语,选择句即可形成整句,都是四字句,音节和谐,所以第一空应填。两句的区别比较明显,原文第一句”远眺群山环抱“,接着向远处眺望,由层林写 到白云,比较顺畅合乎逻辑;同时,句的“绕''与原句中的“茂”两字都处于句末,同一 韵部的字相押,读来上口,所以该空应选。22 .给下面对联填写出下联。(任选一则)(1 )旭日高升闲云灿,O(2)盛唐诗歌数李杜,o【答案】东风劲吹野花香 大宋文章推欧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要注意对联的特点: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 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 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三,要平仄相 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比如第一句内容是写景的;且“旭日”是名词,“高升”是动词,“闲云”名词,“灿”形容词。 下联也要内容相同、词性相同。第二句写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人物;结构上“盛唐诗歌”为 偏正结构,“数李杜”为动宾结构。九、材料作文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为庆祝建国70周年,学校举办了一场名为“我与新中国”的大型主题宣讲活动, 请来许多嘉宾为同学们做宣讲。他们当中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忆当年参军入伍、 保家卫国;有知名企业家,曾是返城知青,恰逢改革开放,抓住商机成就了自己;有科 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 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 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 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 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 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 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 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的统称,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的历史十分 悠久。B.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匠辈出的工艺制造大国,正是无数工匠创造了灿烂的中华 文明。C.所谓“匠工蕴道”,指的是优秀的工匠在追求完美技艺的同时蕴含着对道的追求和把 握。D.德性论认为,人的行为决定其内在德性,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有德性的 生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揭示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本质之前,先阐释工匠的概念及工匠的发展演变过程。B.文章站在中国哲学的高度来审视工匠精神,并结合具体事例来阐述何为“匠工蕴道工 C.文章引用苏格拉底的观点,旨在说明工匠真正具有德性,足以成为人们行为的典范。 D.文章运用层进式结构,按照历史时代顺序详细阐述了工匠精神的意义,逻辑力量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精益求精,不断刷新水稻亩产记 录,但他不在工匠之列。B.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传统手工艺的转型,传统手工工匠也远离了人们生活,但与 此同时出现了各种新型工匠。C.无论是庄子笔下的庖丁还是当代大国工匠,他们不但技艺臻于完美,而且深刻把握 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D.工匠就是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因此如果想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就必 须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试卷第2页,共21页 研工作者,说祖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抓住核心技术才能提升竞争力;也有文化工作者 和环保人士,正在为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绿水青山而努力;还有人因为行业变迁,正在 学习新的技能,转换人生的跑道。祖国的变化和嘉宾们的人生选择,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 稿,在高三年段交流活动上与即将步入大学的同学们分享。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与时偕行,不负万水千山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值此“我与新中国”主题庆典,我很荣幸能站上讲台,与高三年级的诸位分 享自己的点滴看法。我发言的题目是:与时偕行,不负万水千山。回顾前辈事迹,我们看到,抗美援朝时期的青年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改革开放初 期的青年抓住商机,脱贫致富。他们与时代同行,是时代的见证者,亦是时代的建设者。且看祖国发展历程,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改 革开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富国之路提振国民的自信;航空航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 科技加速实现千年的宏愿;港珠澳大桥连通内地、携手特区,基础建设架起民族的血脉。 一条从政治、经济到科技、文化的康庄大道正在照亮。纵观当下现状,机遇与诱惑并存。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身处网络时 代,高科技大众化,一些人选择游离于“架空世界。沉溺虚幻人生;信息快速更迭,文 化多元发展,一些人选择漠视传统文化,追求“后现代”的刺激狂欢;城市化进程加快, 钢筋水泥林立,一些人选择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物质回报。但是,这些不应成为我们的人生选择。正确的选择,当是与国共生。“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平均年龄三十多岁的中国航天科研团队,对 探索更遥远处的灿烂星空充满信心,他们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大飞机的成功试 飞。若你想加入他们,便要有“在沙海上种花''的勇气与精力,致力于实现祖国科技实力 的跃升。从科技谈到文化,你是否看到传统文化被绚丽多姿的霓虹渲染得光怪陆离,丧 失了那份厚重与亮节?再从文化谈到生态,你又是否看到GDP跃升背后绿水青山正离 我们远去?”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致力于孰煌莫高窟的文化保护,打造数字敦煌化;一代 代塞罕坝人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让荒漠变成绿洲。如他们一般,或弘扬传统文化、或守 护绿水青山,也不失为与时代同行的可嘉选择。试卷第20页,共21页一旦做出选择,便要坚定志向,以小我努力汇入大国志业,将青年人的生命力更多地挥洒进为国谋发展中。同时、我们要随时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在科技日新月异、 视角不断转换的今天,抓住机遇成就自己。“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时光飞逝,我们随时代策马扬鞭; 岁月流转,我们与国家声息相闻。愿我辈青年悉知:惟有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才能不 负万水千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先交代背景:为庆祝建国70周年,学校于“我与新中国”主题活动中邀请嘉宾宣讲。可知主题侧重于个人与国家、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接下来列举各行各业人物事迹:抗美 援朝老兵参军入伍保家卫国;返城知青迎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科研工作者掌握核心技术; 文化工作者弘扬传统文化;环保人士守护绿水青山;转行人士学习新技能步入新赛道。 导语要求根据“祖国的变化和嘉宾们的人生选择“谈联想和思考,祖国的变化为个人的人 生提供机遇和道路,个人的人生选择也必然契合祖国的需要才可能创造价值。二者是相 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由上述嘉宾例子也可看出,战争风云、政治运动、大政方针 变化,乃至行业兴衰变迁,都会改变个体的发展轨迹,造就特定职能的从业者。应用文体要求写发言稿,注意演讲格式,内容表达以议论为主。情境设置为“在高三年 段交流活动上与即将步入大学的同学们分享“,演说对象既然是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三生, 就要为他们考虑大学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结合嘉宾发言带来的启示,当今青 年应该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担负历史责任,投身祖国需要且自身力所能及的领域,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立意:1 .强国有我,不负韶华。2 .人生选择,与时代同频。3 .抓住机遇,成就自我。【答案】1. C 2. D 3. D【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 “工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 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并不是说工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B. “正是无数工匠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错,夸大事实。原文是说“无数行业工匠的创 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可见,原文只是说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 文明的标识,并不是说无数工匠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D. “人的行为决定其内在德性”错,颠倒关系。应是“内在德性决定人的行为”;且“因此 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有德性的生活”错,选项中果关系也不成立,原文是说“从道 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 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 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 “按照历史时代序详细阐述了工匠精神的意义”分析错误,本文为节选对于工匠精神 的意义仅一笔带过,谈不上“按照历史时代顺序详细述工 故选Do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工匠就是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错,扩大范围。原文是“具备工匠精神 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 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可见,原文中的“他们”指“具备工匠 精神的大国工匠“,并非所有工匠;且不是必须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故选Do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会随着经济社会发 展凸显价值、不断增值。事实上,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保护生态环境就 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可以实现生态价 值和经济价值内在统一,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 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 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优质生态 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为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经济社会效 益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摘自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材料二建设绿色家园,贵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乌江水生态 环境问题一度十分突出,尤其因涉磷企业集聚,企业排污以及成堆露天堆放的磷石膏致 使总磷常年超标,为贵州八大水系水质达标率最低的河。为改善乌江流域水体水质,贵 州从2017年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共投入逾18亿元,拆除网箱3.35万亩,实现了省内 全流域“零网箱”;作为全国磷矿主产区之一的贵州,在全国率先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 定产''计划,将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 碾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2020年,贵州乌江干流水质年均值首次达到H 类,首要污染物总磷年均浓度相比2012年下降93.0%,主要污染物高镒酸盐指数下降 28.6%,实现了一江清水入长江。在厚植绿色家底的基础上,贵州省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推动煤 电烟酒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文化旅游、大数据、林下经济等能发挥资源优势 的环境友好型产业。统计显示,2020年贵州省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2%。(摘自多彩贵州生态文明创新路,经济日报2021年2月20日)材料三:常州滨江化工园区把沿江1公里内的化工厂关停,将长江岸线腾退出来,这让无锡 兴达集团在园区的两家企业获得“新生九 兴达集团下定决心关停两家老厂,并投资30 亿元在园区内异地改建新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厂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不仅降低了 成本和安全风险,也通过新工艺减少了废水废气的排放。九江市杜绝“带污染”的GDP和财政收入。近几年,九江先后拒绝400多个对生态 环境有负面影响的投资项目,把沿江发展空间留给以临港经济、数字经济为龙头的新兴 产业。在长江南岸、部阳湖西畔,一座规划面积158.53平方公里的都阳湖生态科技城 正在兴起,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原来各地招商引资只算经济账,现在要算政治账、生态 账、社会账、长远账。(摘自绿色发展,共谱新篇章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五周年综述,试卷第4页,共21页人民日报2021年1月6日)材料四:在2019年,一家国际权威科研机构发现,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