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95715188
资源大小:42.72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的。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 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 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 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 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 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 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 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 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 地用于艺术,“风骨”便是一例。从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 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从艺术的 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冈4健笃 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 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 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 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 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 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 世文人影响颇大。“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道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 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噪提到了 “建 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南朝宋的严 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可见, 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 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的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鸾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鳗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选自荀子劝学)(二)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 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 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 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 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 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 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口者,兑口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 是拯溺而硅口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选自吕氏春秋劝学)【注】口说:说教。口兑:通“悦二口硕(zhui):拴上重物往下沉。口堇(jin):药毒草 名,根部有剧毒。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B.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C.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D.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此处特指有学问、修养、品德的人。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跳”,“度步”形容距离极近、数量极少。C. “疾学”中的"疾”是努力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噫思不同。D.学者,文中泛指求学的人,即学生,现在则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从事学术研究的 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劝学通过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才能改 变气质,拥有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情怀的论断。B.荀子劝学中“骐骥-鸳马”“朽木-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着重表明“积”与“不积” 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C.吕氏春秋劝学指出君主父母不能得到忠孝之臣的原因是不懂道理信义,而不懂 道理信义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D.吕氏春秋劝学善用比喻,批判当时学生不听教化、自以为是,而老师只顾说教, 不懂如何使人心悦诚服的社会现象。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2)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14 .同是“劝学。两则选文中,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 D IL B 12. C 13. (1)木材的弯度合乎圆规的标准,即使又晒干(枯 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用火烤使它弯曲使它成为这样的。(2)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传播、自 身被尊重,不也是太遥远了吗? 14. 选文一,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是坚持不懈,用 心专一。选文二,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是尊敬老师,还应疾学,即努力学习。【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 母十分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十分希望拥有的。“忠孝”是“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的判断主语,应在“忠孝”后停顿;且“人君人亲''做"欲” 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显荣”是“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的判断主语,应在“显荣”后停顿;且“人子人臣”做“愿” 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o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1 跨出两脚为混,”说法错误。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蹉',跨出两 脚为“步”。C.“圣人生于疾学”的意思是“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是“劲 疾”,句意:声音没有变得洪亮。故选Bo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而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说法错误。由原文“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 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可知,君主父母不 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 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由此可知,不懂道理信义是由 于“不学习”,而不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中”,符合;“虽”,即使;“又”,通“又”;“槁暴”,晒干。(2) ”操”采用;“术。方法;“强”,勉强;"欲道之行、身之尊也”,被动句;“行”, 被传播;“尊”,被尊重。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选文一:由文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知,“骐骥”与“弩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着重 表明,坚持与放弃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强调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由文中“蚓无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 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可知,作者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的重要 性。所以选文一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选文二:结合“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 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 远乎”可知,文中强调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语就被 信从,他的思想也被传论;结合“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 也”可知,作者认为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还没 出现过这样的人。由此可知,选文二强调的学习态度是尊敬老师,还应疾学,即努力学 习。参考译文:(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 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煤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 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 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 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 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 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 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 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 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 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鳍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 用心浮躁。(选自荀子劝学)(二)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 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 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 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 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 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师就不计较他的 贵贱、贫富。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 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一个人可以做到这 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 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 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语就被信从,他的思想也 被传论。所以上门教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请老师到家中的学生不会听教化,自卑 的老师不能令学生听从,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听从老师。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 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传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遥远了吗?学生 处在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的情况中,自己做自认为对的事,想声名显赫身体安泰,这 是怀中藏有腐臭之物却想散发芳香,是跳入水中却厌恶被弄湿一样的不可能。凡是真正 说教的人,说得使人欢喜,并不是只顾说个不停。当今世上说教的人多数不能使人欢喜, 却反而说个不停。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是挽救溺水的人但却用石头使他下坠, 是救治病人却喂他饮毒药,(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 从此就出现了。(选自吕氏春秋劝学)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苏轼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注】此诗作于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诬告,他不屑 自辩,力求外放。口低昂:忽低忽高。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以具有秋天特点的枫叶、芦花点明时节,又寓情于景,蕴含诗人的情感。B.尾联运用了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湘同的技巧,抒情含蓄。C.诗歌描写景色从浪高风烈写到波平风柔,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D.诗歌的语言浅易平实,“己见.望不到”等口语特点明显,但是又别具意蕴。16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5. C 16. 口首联交代了行程,描绘沿途所见,点明了时令,表达了自己被 谗外放的愤懑之情,奠定了全诗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颔联借景抒情,表达诗人的迷惘之情。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人,却想象故人在苍茫暮色中久立等待自己,委婉表达对友 人的思念之情。这样写显得细腻、情深意长,更加曲折有味。【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错误。描绘的景色并非暗指诗人的行程,而是以 实写虚,暗示诗人心境。故选C。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意思是: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遥远的江海,枫 叶芦花点缀得秋天情趣深长。东坡此次出都,原因是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安石之党 谢景温的诬告,东坡不屑自辩、但力求外放。其通判杭州,是政治上遭到排斥、受到诬 陷的结果。”日夜向江海”即"相去日以远”意,言一天天愈来愈远地离开汴都,暗示了一 种对朝廷的依恋、对被谗外放的忿懑不堪之情。本联交代了行程,描绘沿途所见的枫叶、 芦花等自然景象,点明了时令,表达了自己被谗外放的愤懑之情,奠定了全诗抑郁、忧 伤的感情基调。颔联“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意思是:淮水缥渺不明,天际忽远忽近,岸 边的青山随着船儿低落高涨。"忽”指突然,写出了船出颖口与前景相异:水天相接,天 空远近莫辨的状态,打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表达诗人的迷惘之情。“久”字写出了 船随水波起伏的时间之长,暗示了两岸青山的连绵不断,青山也似乎长久地随着船只的 起伏而忽高忽低的状态,客观之景中进入了诗人的主观心绪,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 界,蕴含了诗人淡淡的秋绪。尾联“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意思是: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 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人,却想象故人在苍茫暮色中久立等 待自己,委婉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样写显得细腻、情深意长,更加曲折有味。五、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回转,接近停顿之后,突然爆发出一阵铿锵 雄壮、慷慨激越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2)杜甫登高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3)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答案】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乍、浆、迸、作、雕、砌。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 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 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 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 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固,其想象之,古人所无, 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 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O中国诗歌的长河,奔流直下到了唐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 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的结果。唐诗之美,美在词语。 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瓦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 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 被我们永远铭记。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光怪陆离其乐无穷兼收并蓄厚积薄发B.光怪陆离乐不可言兼收并蓄博观约取C.斑驳陆离乐不可言兼而有之厚积薄发D.斑驳陆离其乐无穷兼而有之博观约取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B.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 美世界的语言。C.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了独美 世界的语言之一。D.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 A 19, D 20.比喻。将诗经喻为“上游”“源头”,形象地说明了诗 经的地位。将诗经喻为“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则生动地揭示了诗经 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博喻的运用,又加强语意,增添文章的气势。【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色彩繁杂,形象奇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斑 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斑驳陆离”只用来形容具体物件,“光怪陆离”还 可以形容某些奇形怪状的社会现象。语境用于形容想象,属于抽象事物,应选“光怪陆 离工第二空,“其乐无穷”,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做某一件事,感到乐在其中。“乐不可 言”,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语境强调务农做事之中的快乐,应选“其乐无 穷”。第三空,“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兼而有之”, 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几个方面,也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语境把中国诗歌比作“长 河”,强调其包容性强,应选“兼收并蓄工第四空,“厚积薄发”,长时间多多积蓄,慢慢放出或在某个瞬间一下子表现出来,形容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博观约取”,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语境强调唐诗 长时间的积淀,应选“厚积薄发故选Ao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1)成分残缺,原句"由于使”,滥用介词导致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 其一;(2)搭配不当,“由于.为”中介词“由于”应改为“以”构成“以为”的结构,使句子 表意完整。(3)重复赘余,“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中的“独”与"之一”语义重复,可删去“之一工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故选D。20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画线句子可知I,这里介绍的是诗经的相关情况,因此将诗经比喻为“上游”“源 头”“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本体是诗经,喻体分别是“上游”“源头”“第一 个春天”,“是”是比喻词。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暗喻句,一个本体,三个以上的喻体,形 成博喻,兼具排比。从表达效果上分析,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增加诗文的形象密度,使读者 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就本题而言,“上游”“源头”,这两个词本指水发源的地方、事物 的起源。这就突出强调的了诗经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而“春天”代表的是希望, 事物最美的样子,这里将诗经比喻为“第一个春天”,写出诗经内容的丰富性和 艺术的绝美、高超,生动地表现出诗经的艺术特色。博喻的运用,与排比一样能够 加强语意,增添文章的气势,且比喻能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山水”是人格化的图像,其重点是借用自然的形 态, 。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传神, :一是画家描绘出所 画对象的精神,二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表现出自己的精神,三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及 运用的笔墨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所以,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 ,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杜甫在近 竟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赞扬画家曹霸 的绘画充分表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21 .下列句子中的“丹青”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丹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唐代陈子昂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B.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C.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D.史记李斯列传: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 B 22.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口这里的传神可以有三个层次口 形似并不重要【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原文“丹青”指“绘画”。A.指绚丽的色彩;B.指绘画;C.指史籍;D.指丹砂和青腹,可做颜料。故选B。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处,前句说绘画“借用自然的形态”,后句应说绘画的目的,结合“人格化的图像”“表现 出自己的精神”“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可知,目的是表达画家个人的精 神和理想,据此应填: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处,冒号提示这句话有总结作用,下文“一是”“二是”“三是”从三个方面具体解说“传神” 的不同层次,此处应填:这里的传神可以有三个层次。处,语境强调中国画的审美,下文“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 境界和人文理想”强调"神似”的重要性,此处应评价“形似”,据此应填:形似并不重要。七、材料作文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是马克思的一句话:书斋里的哲学家们一直在解释世界,但更 重要的是去动手改变世界。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这句话 倡导文艺工作者走近人民走进生活去创作。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工作都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 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知行合一,贵于行之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 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 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 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 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 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个时 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才历,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 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 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 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 大气之美。(摘编自解芳风骨之美)材料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崇尚“凌云健笔意纵横”,是当之 无愧的“风骨”继承者与发展者。从杜甫的诗歌内容上看,杜甫用他的诗,记叙了安史之乱时很多的重要事件,写了 人民在战争中所承受的苦难,用生动饱满、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了战乱中整个社会生 活的广阔画面。“风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章思想内容要充实,具有一定的社会 意义,这也是“骨”的具体体现,而杜甫的诗歌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而且融入了 他个人强烈的思想情感。从杜诗中,我们看到了四个字“为民请命”,即儒家“民 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从杜甫的诗歌创作的语言上看,他在炼字炼句上是相当成功的。“若风骨乏采,则 鹫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文心雕龙风 骨篇)在刘勰看来“风骨”和“采”都是很重要的,当然“风骨”和“采”仍然是有 主次问题的,他认为“采”只能是“风骨”的补充,为“风骨”服务,不能主次颠倒。 杜甫在语言上精于用字,刻画细微,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但并没有影响诗歌的“风骨”, 反而是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杜甫创作时在炼字炼句上下了很大功夫,而对章法、句法、 字法的严格要求并没有影响诗歌内容,反而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他自谓“语不惊 人死不休”,属语造词。必极尽意之所至,以求在形神上符合所写的实际。而七古不似 五古,可以从容委曲叙写,文词更须有强健的骨力,乃能振起气势而不致庸沓软弱,所 以杜甫七古风格,大致是沉老雄健的。相对于五古而言,杜甫的各种语言特色,使他的 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充满风骨意蕴。可见,杜甫在炼字炼句上是相当成功的。从杜甫的诗歌创作思想上看,他也符合了 “风骨”的要求。刘勰认为文章应该“风 清骨峻,篇体光华”,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他又说到:“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 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一知识一再行动”的教育思想。学贵于知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 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 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 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 “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学更贵于行之。千古以来仕子入世的终极理想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可见,空谈向来误国,实干方能兴邦,“纸上得来终觉 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领悟的行大于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 韧不拔之志”是苏轼的知行合一。的确,只有当毕生所学付诸实践,才谓成功。能够做 到知行合一,才叫学有所成。知行合一,方为大成。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药,向药农 询问;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巴尔扎克为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 般的品性和毅力,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亲自前去战场 观察。这些事例反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 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工知行脱节,实为未知。记得奇葩说中曾有一位清华学子梁植,他的学业成绩完 美到令人惊叹,但他却在节目中询问自己该找什么工作,怎么找工作,令人啼笑皆非。 这可是从清华园中走出的国之栋梁,却不知除了学习自己该做什么,更不知道学后如何 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毫无目标的求学生涯,即便成绩再好,又怎称得上成功?若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学无止境,行更无止境。所以,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知 行合一,贵于行之。惟其如此,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国之栋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材料一来自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和知名大学校训,这一 点本身就带有启迪和指导世人的暗示性,校训的具体内容也明确表达了只是在书斋里研 究学问是不够的,人们应重视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对世界的深入认识拿去 指导实践活动,以获得真正改变世界的力量。材料二更具体,宋代诗人杨万里谈论的是诗文创作的心得:独处书斋、闭门觅句并不是 作诗的好方法,你只有走出去,在旅行和广阔天地自然中才会作出好诗。其中包含了和 前一则材料类似的哲理,闭门造车,脱离生活实践,躲在象牙塔里往往掌握不了真本领, 到鲜活的实践中去才能大有收获。综合材料看,强调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启发考生凡事都不应止于思考和研 究,应多动手多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获得改变的力量。学以致用不仅对个人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也有紧密联系。所以, 写作时,可以从小到大,逐层深入。如,对于个人的作用: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掌握好知识,而不是学了就忘。而对于社会与民族的作用,则可结 合材料一马克思的话来论述:空想、空谈不能兴国,唯有将所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行动 中,在基础建设、制度完善等方面落实到位,社会才能真正向前发展。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学以致用,身体力行。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想要成 为“仁者”,就必须做到身体力行;然后列举赵括、赵襄子的例子,论证身体力行是“蹲 下去才能看到蚂蚁”的实事求是;其次列举袁隆平、南仁东的例子论证身体力行是“禾下 乘凉梦”的脚踏实地;再次列举黄旭华,屠呦呦的例子论证身体力行,是“敢教日月换新 天”的敢为人先;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身体力行,已经成为了流淌在五千年中华 文化中难以磨灭的精神特质。立意: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所学须力行。2 .学以致用,学用相长。3 .以行化知,知行合一。4 .要想改变世界,需将书手结合。5 .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创造未来。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文心雕龙风骨篇) 可见刘勰认为必须善于学习,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广集创作方法,从中吸取营养,丰富 自己的经验。杜甫对前代的文学遗产就采取了正确的态度,他的原则就是“别裁伪体亲 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要继承风雅传统,“别裁伪体”(别,是分别、鉴别;裁, 是裁去、革除。“伪体”指思想内容不健康、格调卑下的,便是“伪体”),又要“转 益多师”,这才是对待文学遗产的真正态度。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创作体现了 “风骨”的特征和要求,而且在各方面也都有自 己鲜明的特色。(摘编自李清娟浅析杜甫诗歌的“风骨”美)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朝宋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这些内容偏于实在, 有功利性的意味。B.魏晋时期,人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因而议论人物偏于 玄虚,注重欣赏人的精神气象。C.虽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但后人提起“风骨”, 往往会想到汉魏一代。D.杜甫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虽然对章法、句法、字法有着严格要求,便并没有影响 诗歌内容,反而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代与魏晋对人物品藻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是因为魏晋时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B.六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讲的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其实就是用“风骨”品评绘画。 C.刘勰认为“采”只能是“风骨”的补充,杜甫反其道而行之,也使诗歌充满风骨意蕴。 D.刘勰认为作家要使作品具有“风骨”,就必须善于借鉴,从经典中吸取有益的创作方 法。3 .下列选项中,不具有材料一中“大气之美''特点的一项是()A.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D.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儿个黄昏?4 .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 .结合材料一,梳理“风骨”一词的源流。【答案】1. A 2. C 3. D 4.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总说杜 甫“是当之无愧的“风骨”继承者与发展者”,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了杜甫诗歌具有 “风骨”,最后再总结全文。5. 起源: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口汉代:议论 人物偏于实在,即风骨是对人外在的形容口魏晋: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 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即风骨用于形容人的精神气象口后世:用于绘画、书法、文学艺 术的品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这些内容偏于实在,有功利性的意味”说法错误,文中举南朝宋的刘义庆的世说新 语之例是阐述“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 象”之理的。故选Ao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C.“杜甫反其道而行之”说法错误,文中并无杜甫认为“采”比“风骨”更重要的相关信息。 故选C。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D.诗句的意思是“断送我的一生,令我常年憔悴,只要几个黄昏就够了“,流露出的是一 种消极情绪,这不符合“大气之美”的特点和要求。故选Do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结构的能力。材料二采用总一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第一段总说杜甫“是当之无愧的“风骨”继承者与发展者”;第二至四段写“从杜甫的 诗歌内容上看”"从杜甫的诗歌创作的语言上看”"从杜甫的诗歌创作思想上 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了杜甫诗歌具有“风骨”;第五段"综上所述”总结全 文。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的”可见其起源: 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依据“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 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可见: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即风骨是对人外在的形容。 依据“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 气象”可见:魏晋时期,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即 风骨用于形容人的精神气象。依据“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 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 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 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 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 影响颇大”可见:后世,“风骨”用于绘画、书法、文学艺术的品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