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
资源ID:95727684
资源大小:16.39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 展开我的说课内容:一说教材1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 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 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 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2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L 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烛之武形象分析。2富国以农,拒敌恃卒。3文以五月五日生。4扶苏以数谏故,子使外将兵。5以其无礼于晋。贰:1且贰于楚也。2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蜀之鄙有二僧。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既:1既东封郑2又欲肆其西封3封豕长蛇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微斯人,吾谁与归3国事衰微4见微知著与:1失其所与,不知2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3与人刃我,宁自刃4将欲夺之,必先予之5蹇叔之子与师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二)学生上黑板总结文中特殊文言现象。1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2 )泰伯说。(说,同"悦二)(3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2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 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 等。)3 .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4 .古汉语句式(1 )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2 )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3 )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翻译文中重点语句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翻译文中重点语句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翻译文中重点语句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第三课时本课时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本文的深入学习,分四个步骤进行:-)精析课文1精析第一段提出问题:本文是如何交代秦国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联系?明确: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 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 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2精析第二段提出问题: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 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 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 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3精析第三段提出问题: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明确: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 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 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0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X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X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赏析:这段说辞,只有125字,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然后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泰伯动心(”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再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 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 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 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X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 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 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X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 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唯君图之")0这段说辞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 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 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 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 力-)本文写作特点及人物形象分析问题:文章在叙事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的吗?明确:"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巧设伏笔,首尾呼应""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一一烛之武发辞晋公 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3人物形象分析烛之武长期不被重用的智士,国难当头却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勇赴敌营,善于言 辞,不卑不亢最终解国难于倒悬。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板书设计:略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2、过程与方法L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2、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3、,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爰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 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二、说教法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 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 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 一下方法进行教学: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 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 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 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进行有效教学。三、说学法学情分析学习习惯:死记硬背思维习惯:不求甚解最大缺点:没有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意识迫切需要: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学会思考、质疑和总结。最终目的:培养独立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 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 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L预习法:课前充分预习,解决基本字音字形问题,结合书下注释,理解疏通文意, 并画出难以理解和翻译的词和句子,以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理解课文,并为课堂质疑充分准备。 2、对译讨论法:同桌之间互相翻译,互相指出错误,并对翻译中的难点进行讨论研 究。 3、总结规律法:课后及时总结整理笔记,并对语法现象的规律进行讨论总结。四说教学程序本课是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篇,文章虽短,但知识点多,情节曲折,人物形象 生动,写作特点鲜明,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为后续文言文教学开个好头,在教学中我 拟定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各课时教学要点如下: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与本文有关作者作品记背景,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分 清句读。第二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本文的文言知识。第三课时精细感知课文,领会和学习本文的精髓所在。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此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好的开端,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 城。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 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烛之武退秦师。2作家作品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同为孔子编著的春秋作诠释、解说X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 多年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详略合 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3背景介绍(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 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谷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 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 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r为由,不 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 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 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 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 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 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二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 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4整体感知课文1)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检测预习,出示练习:完成教学目标A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 句式的要求3)教师范读课文4)学生齐读课文5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把握文意第二课时1检查作业情况。本环节就上节布置的作业进行检查,让一二名学生概括故事情节2整体感知本教学环节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各段落大意,并以四字短语概括。如下: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智退秦师第四段晋师撤离3深入学习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象,翻译文中重点语句。(-)重点词讲解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1余船以次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