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课时训练.docx
-
资源ID:95728013
资源大小:29.6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课时训练.docx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课时训练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答段缝书王安石(宋)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 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 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 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 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日:“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 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 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 之迹固然邪?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 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 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廉J,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 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天下愚者 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 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 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 也。家兄未尝亲巩也,顾亦过于听耳。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 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日:“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日:“国人皆日可杀,未可 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以为孝。孔、孟所以 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 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选自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注】段缝:北宋诗人。曾经写信给王安石,对曾巩的一些做法提出批评。切制: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函胡、越、臆。9. 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错,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 薨,但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故选D。10. 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 “户部.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错,户部为掌管户籍财政的机关,掌管仪制祠祭的机 关是礼部。故选Do11. 但仕途多舛 因此不被变法派赏识 于是他又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第空后面的内容可知,空应主要讲苏轼的仕途,且和前面的“春风得意”形成对比, 即“但仕途多舛”;第空,根据前面“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及后面的“被贬到外地做官”可知,空填写的内 容应该是说他不被变法派赏识,即“因此不被变法派赏识”;第空,根据前面的他又不赞同司马光派及后面的“不曾飞黄腾达”可知,空填写的内容应 该是说他也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即“于是他又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12.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真实感和可读性。这篇文章总体上以议论为主,而在议论中加入 这样一段阴森森的、让人毛骨悚然的描写,则能使议论不显乏味,能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 身临其境,使读者紧跟作者思路,也很想知道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揭示了石钟山得名由来难为人知的原因,为议论张本。作者在发现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之前, 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状形绘态、摹声,着重描写石钟 山月夜景色的幽深怪异、恐怖,说明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不敢涉足此地。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 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之所以长期未能弄清楚,正是因为这里环境险恶,如不亲历险境, 就难得“其实:止匕外,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也与下文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 下,故莫能知”相呼应。【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略。13. 第一个方面:分析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 同,而言之不详汽 郦道元的说法正确,只是太过简略,导致“人常疑之”;二是士大夫不肯 亲身实践,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 而不能言”,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不能写成文章记录下来。第二个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 自以为发现了真相,这是李渤产生错误观点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14. 因为古书上记载:“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森坎舞鞋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这是古 人描述的钟声的特点,也是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是认识的前提。苏轼经实地考察发现“大声 发于水上,噌吹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嶷坎镇鞫之声”,并且两者相应,“如乐作焉”, 这表现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这与古人郦道元 的说法“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相合,所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15. 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 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如果将“回”解释为“返回”,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 么去的时候没发现“有大石当中流”呢?要知道,在古汉语中,“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 常用又是“掉转”,而表示“回来”的意思时一般用“返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6. “余固笑而不信也:这里的“笑”是作者对李渤说法的“尤疑”的笑,正因为作者不相信 李渤的说法,所以他对寺僧的做法、对小童的举动都感到好笑。“固笑谓迈日”。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笑。苏轼夜“乘小舟,至绝壁下”亲身 探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来,为自己的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而笑李渤之陋也”。这里的“笑”是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李渤曾实地考察过, 但他的考察是肤浅的、机械的。【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略。17. (1)郦道元认为石钟山的得名是由于水和石头相击所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李渤认为 石钟山之所以叫石钟山,是因为敲击这里的石头,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2)苏轼对这两种观点均持怀疑态度,但在提法上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 说明人们对 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 有轻率地判断郦道元的说法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这里的“尤” 字,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李渤的说法的态度。【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18. 不轻信前人的说法。苏轼的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 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 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考察的精神一致。实践出真知。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对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 认为应该树立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勇于实 践。【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19. 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适L动词,到去。故选Bo20. 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中“舟”,名词作状语,乘船。中“目”,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看;“耳”,名词作状语,用耳朵听。中“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中“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中“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三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都有名词作状语的活用现象,句中有名词作动词 现象。故选C。21. 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虽:即使。句意: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故选Ao22. 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悟:同“晤”,面对面。B.趣:同“取”,拿、索取。C.函胡:同“含糊”,模糊。故选D。23. C【详解】木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因而失败”错误,周景王造无射钟,虽然耗费大量民力物力,但是最终成功。故选Co24. 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石工A.宾语前置句,“不余欺”即“不欺余工B.状语后置句,“得双石于潭上”即“于潭上得双石”。C.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工D.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不拘于时”中“于”表示被动。“学于余”即“于余学”。故选C。25. 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鼓:鼓动”错误,“下临深潭,微风鼓浪”的意思是“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 所以“鼓”的意思是“振动,掀起”。故选Ao切磋。县断:县通“悬工 悬断,凭空推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土 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 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 渤之茵也。节选于苏轼的石钟山记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属:撰著B.于罪之中,有足矜者矜:夸耀C.如不循其情而诛焉 诛:谴责D.众恶之,必察焉 恶:厌恶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始熟而慕焉友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皇皇焉求相切制/焉用亡郑以陪邻 C.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见犯乃死,重负国 D.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B.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C.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D.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4 .下面六句编为四组,都是王安石对曾巩肯定态度的一组是()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A.B.C.D.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王安石针对段缝对曾巩的批评写的一篇驳论文,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 作者对曾巩都非常推崇。B.王安石认为做任何事情都有因有果,应该先分析实际情况再灵活处理,所以他对于 曾巩的做法并没有规劝。C.作者认为即使是君子也会误听、误信、误传,贤人总会不断地遭受诽谤,那些困在 底层的贤者尤其受影响。D.作者引用孔孟的话和典故是为了证明“圣人之所以为圣”,用反问句和感叹句做结, 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2)父亦爱之甚,尝日:“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3)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7 .结合文本分析王安石和苏轼观点的异同。二、情景默写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 ”,推断石钟山命 名的原因。(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 , ? ” 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 的批评。(3)石钟山记中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衬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 评“"埋下伏笔。三、选择题9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又名左传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 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B.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如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亦指单身的老年男子。C.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 题的方法。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 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10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B. “翰林学士”是翰林院官员,掌管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唐朝时一般是皇帝亲 信顾问之官。C. “童子郎”是汉魏时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如李贤对后汉书臧洪传加注: “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其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 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四、语言表达1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o他出仕时,正赶上王安石变 法。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观点。他站在保守派司马光 一边,,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失败,司马光派 执政。按说苏轼可以翻身了,可他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司马光全 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不曾飞黄腾达。又过了数年,司 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又被贬官。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 祐”,这一时期反对变法的一派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并被打入“另册”,苏轼的 名字自然也在册中。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五、小阅读-课内12 .从文中的描写来看,苏轼这次考察应该说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因为所到之地阴森恐怖。那么,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又是什么呢?13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的?14 .苏轼为什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15 .“舟回至两山间”中的“回”字该如何理解?16 .阅读石钟山记,回答问题。本文中作者有三次笑,他在笑什么?找出并分析。17 .郦道元和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苏轼对他们的观点各持什么态 度?18 .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 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 章的意义是什么呢?六、选择类1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鼓:激荡,掀动鸣:使发出声响扣:敲,击适:恰好向:刚才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C.与向之噌眩者相应*汝识之乎识:知道*D.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无射:钟名 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20 .下列句中都有名词作状语活用现象的一项是()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余固笑而不信也大石侧立千尺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A.B.C.D.21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虽然)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C.与向之噌眩者相应(向:刚才的)D.汝识之乎(识:记得)2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硅硅焉23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B.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 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C.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 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D.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 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24 .从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A.古之人不余欺也B.得双石于潭上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不拘于时,学于余25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临,靠近;鼓,鼓动。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聆,听。 C.汝识之乎识,知道。D.大石侧立千尺 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参考答案:1. B 2. D 3. B 4. A 5. B 6. 您这话说得果真正确吗?曾巩本来就不是这样(的 人)。 他父亲也非常爱他,曾说:“我们曾家门楣衰败,能依赖的也就是这个儿子了。” 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坚持自己观点,不被众人蛊惑。7.同:对于不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物或人不要轻易下结论。异:苏轼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王安石强调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要善于自守,不要凭空判断,不要被世俗蛊惑,人云亦云。【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人们的过错当中有些是情有可原的。“矜”,同情,怜悯。故选B。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之、代词,他。句意:才开始和他逐渐熟悉并非常欣赏他,愿意和他交朋友。“之”,音节助词,不用翻译。句意: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B. ”焉、词尾,的样子。句意:诚恳而急切地希望与我互相切磋探讨。“焉、怎么,哪里,为什么。句意:(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C. “乃。副词,竟然。句意:足下竟然要引用忌恨他的人、埋怨他的人、误听误传的人所 讲的话。“乃二副词,才。句意:被侵犯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D. “而连词,表转折,去1。句意: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而”,连词,表转折,去h句意: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 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故选D。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下的人,愚钝的多而贤明者少。愚钝的人原本就嫉妒贤明的人,而贤明之士又自有 操守,不愿与愚钝者取齐,于是愚钝的人就更加怨恨贤者。“而”是连词,此处表并列关系,“愚者众'和“贤者希”是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中间 不必断开,排除AC;“贤者"是"忌''的宾语,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o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选出“都是王安石对曾巩肯定态度的一组工“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意思是“故而曾巩作为一个弟弟,在这件事情上不能说一点 过错都没有“,这是指出曾巩的过错,不是“肯定”。“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意思是“凡是指责曾巩这不好那不对的言 论,肯定都是那些忌恨他和传播了错误消息的人而为“,这是对指责曾巩之人的评价,不是 肯定曾巩。“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意思是“凭空裁断贤人的是非,这是很没有道理的“,这是对 段缝的评价,不是肯定曾巩。排除这三句。故选Ao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所以他对于曾巩的做法并没有规劝“错误,第二段说“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意思是“这 个毛病在我回到江南后已经规劝过他了”,可见规劝过。故选B。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果哉,足下之言也。主谓倒装,您这话说得果真正确吗?“固”,本来;“然”,这样。(2) “爱之甚”,状语后置,应为“甚爱之”;“敝: 衰微;“所赖者此儿耳”,判断句。(3) “所以L的原因;第一个“为”,成为,第二个“为”,因为;“善' 善于;”不惑于 众人”,被动句。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王安石的文章说的是如何评价一个人,苏轼的文章是说如何判断一件事物。先看二者的相同点。由“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 也。家兄未尝亲巩也,顾亦过于听耳。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 是非,甚不然也”可知,王安石认为段缝仅凭他人的言论就对曾巩误下判语的做法是没有道 理的;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可知,苏轼认为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 妄下结论的做法是错误的,由此可知,二人都认为不是亲眼所见的事情不能轻易下结论。 再看二者的不同点。由“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可知,王安石认为评价一个人的 时候要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人云亦云。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可知,苏轼认为要想 知道事情的真相需要实地考察、亲自实践,要注重调查研究。参考译文:段缝君足下:王某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在足下面前说到曾巩善于写文章,并没有涉及他的为 人。回到江南之后,才开始和他逐渐熟悉并非常欣赏他,愿意和他交朋友,才又写文章大概 地介绍了他的品行。您的来信,凭着您的所闻把曾巩说得一无是处,说他居家之时,亲戚朋 友都感到惶恐畏惧,责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并据此说我交朋友缺乏原则。您这话说得果 真正确吗?曾巩本来就不是这样的人嘛。曾巩的文学和论议,在王某所交游的友人当中, 还没有见到有哪个可以和他匹敌。他的本意是为了使文章合于大道而奋勇不顾,恐怕不是用 刑罚灾难和名利爵禄所能改变的。他父亲处在困厄当中,曾巩服侍在他身边并没有不孝之举, 家中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曾说:“我们曾家门楣衰败,能依 赖的也就是这个儿子了。”这些都是王某亲眼所见。足下所说的那些,王某却没有见过。曾巩在京城的时候,避开他哥哥独自居住,对这件事,王某也要加以指责,所以足下批 评他就更加不遗余力。人们的过错当中有些是情有可原的,千万不能光相信文字的传播。事 情原本各有各的因果,然而情绪却未必和事情本身完全吻合。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而 一味谴责,那还有哪个不可以谴责呢?曾巩的行迹的确是那样的,故而曾巩作为一个弟弟, 在这件事情上不能说一点过错都没有。只是我在京城的时候,和他没有太多的交往,回到江 南后,又觉得人家以往的错处没有必要总是提起,所以没有举出此事来规劝他。曾巩做事一 向果断干脆,很少苟同他人的意见,大部分行为都出于自己的内心,这个毛病在我回到江南 后已经规劝过他了。曾巩听了之后,立刻露出惊悚的神色。曾巩原本有很多长处是值得我学 习的。他写的怀友书两篇,一篇收藏在自家,另一篇交到我这里,诚恳而急切地希望与 我互相切磋探讨,兔得日后出现问题再后悔。曾经说朋友有过错,不能断然决裂,姑且规劝 他。规劝他如果听从也就算了,如果非要人家形成文字承认错误才肯宽容,那我的确没有说 过类似的话。大凡曾巩的行迹,如上所说,他以往的过错,也如上所说而已,难道不能称为贤者吗?天 下的人,愚钝的多而贤明者少。愚钝的人原本就嫉妒贤明的人,而贤明之士又自有操守,不 愿与愚钝者取齐,于是愚钝的人就更加怨恨贤者。既然怀着忌恨埋怨之心,那就没有什事不 可以加以诽谤。君子之流误听误信之后,又传播那些话使更多的人听到,所以贤人总是不断 地遭受诽谤,那些暂时困在底层的贤者受害尤其深。任何权势也改变不了世俗,因为名节并 没有加到平民头上,愚钝的人很容易出言诽谤别人,诽谤之言又特别容易流传。凡是指责曾 巩这不好那不对的言论,肯定都是那些忌恨他和传播了错误消息的人而为。我兄长并没有和 曾巩有过太多的接触,所以此事也属于误听误传。足下竟然要引用忌恨他的人、埋怨他的人、 误听误传的人所讲的话,凭空裁断贤人的是非,这是很没有道理的。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认真考察一番;众人都憎恶他,也一定要认真考察一 番。''孟子说:“全国的人都说可以诛杀,也不可以马上诛杀,必须要得到确实可以诛杀的 罪证,然后再杀他° ”匡章,全国人都认为他不孝,孟子却对他另眼相看,认为他是孝的U 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受众人的蛊惑。 如果他们也受众人的蛊惑,那也就和众人一样了,哪里还是孔子、孟子呢?足下还是把握自 己,稳重一些,不要轻易地议论曾巩。8 .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土大夫终不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