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 资源ID:95739309       资源大小:94.60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班级教师日期课 题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2、知道声音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重点难点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 难点: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演示教学准备音叉、“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演示仪教学过程引入讨论: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 让学生举出一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发生的?又是怎么传播到我们人的耳朵的呢?课题一、声音的发生和声源小实验1:让学生用手头的橡皮筋或细绳按书上实验描述进行操作。你听到声音了吗?橡皮筋有做怎样的运动?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你还能听到声音吗? 小实验2:让学生用一把尺,使发出声音,观察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描述。 观察:当尺停止振动时,是否还能听到声音?总结:声音的发生一一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出声音。体验: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手指按住自己的喉部,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 的振动而产生的"。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介绍液体的振动,气体的振动风声、哨子等思考: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耳朵里面的呢?小实验:桌子能够传声.展示课本上的自制土电话实 验:真空状况下的声音传播实验。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液、气),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介绍在太空环境下,如月球上的通讯情况,反驳某些影视作品中的错误。二、声波声波:声音是通过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这个波叫声波。 介绍超声波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次声波。声速:340米/秒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小结课堂练习反 思对于实验,学生的兴趣很大,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声音减小的时间太长, 效果不明显,所以将实验作了改动:抽完气后,再放入气体,使现象更加明显。课题1.3耳和听觉()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重点难点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 乐音的三个特性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引入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读图:P11自己完成书上填空 中耳,外耳,内耳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P12第二段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一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一鼓膜(产生振 动)一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一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 神经)一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一大脑(产生听觉)老师总结一遍,再让学生复述。3、听觉的损失: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还有哪些?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总结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原因:1、患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导致感染2、巨声或打耳光形成耳膜内 外压力差3、潜水过深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少保护耳朵的方法:4.平衡觉:晕车现象相对而言,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接触和体验并不足 时间了解比较必要。,为此,给学生多一些反增加了一个内容:让学生感受失聪者的感觉,形成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思课题1.3耳和听觉(二)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重点难点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 乐音的三个特性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二、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乐音调子有高低,叫音调。演示:快速从木梳上划过时声音的调子比慢慢划过时的调子高! 得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Hz)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介绍:音阶阅读表格:1)超声波f>20000h: B超检查人体内部(检查孕妇婴儿的动态影 片),超生探伤仪(金属),声纳及回声探测仪。原理:利用超声波传播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次声波: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核爆炸、导弹发射情况,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2、响度:影响响度大小的三个条件:(通过教室里老师说话的例子)(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3)与不同的人有关 响度是人耳主观感觉的音量强度,既听觉上感受声音轻和响的程度,取决于频 率、声强和声波的波形。了解:响度的大小(分贝)对人体的影响。3、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和发声方法影响。小结: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快,音调高低用音阶来表示频率的概念,超声波次声波的区分 响度的三个特点及定义,分贝的概念。 音色:音乐课的研究。 三、噪声污染 1.噪声的产生及控制声音产生到引起听觉:声源振动发声一一介质的传播一一鼓膜的振动 2.控制噪声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P17讨论题,见书上。反 思今天课上的内容比较抽象,尤其是关于超声波与次生波部分,除了几个成绩好 的有点兴趣外,很大部分同学感觉比较“疲劳二以后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找 些学生有亲身体验的东西,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课 题1.4光和颜色(一)时间教学目标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X105千米/秒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重点难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多姿多彩,五光十 色:光和色。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会发光?火柴,电灯,电视,电脑,太阳,月亮?镜子?闪光,萤火虫一、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学生判断哪些是光源。介绍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声音能在气液固中传播,那光呢?一一可在空气、水、玻璃等透光物质传播。 声音是以声波发散的形式传播的,那光呢?一一沿直线 结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探究:太阳圆形光斑的形成。太阳光斑有一些是虽然上面的小孔不规则,但是光斑却是圆形的。探讨原因:发现有的光斑并不是圆的,思考原因。结论:与小孔原始大小有关系与小孔距离像之间的距离也有关系。请学生自己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1.光影效果 2.准直校正3.小孔成像三、光速:真空中30万千米/秒计算光线从太阳到地球的时间:94605万千米8分多点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所差别。解释: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发令枪时,该根据什么按表。小结反思对于圆形光斑的形成原因,同学们不能迅速把握原因,一个是平时缺少观察和 思考,另一个,是学生的思维还不能够迅速打开,知识面比较狭窄,容易就事 论事,而不能够抓住本质的东西。教学生如何去看待问题,很有必要了。课 题1.4光和颜色(二)时间教学目标1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2 .了解红外线与紫外线3 .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重点难点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光的色散实验: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颜料的三原色一一红、黄、蓝。四、看不见的光: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 问:你知道验钞机是利用什么原理的?紫外线一一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紫外线:荧光效应、杀菌、消毒的作用)五、物体的颜色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讲述: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 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 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 (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1、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单色光能进入眼镜,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2、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 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物体能反射 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演示:讨论:现在你能说说:红色的花为什么会呈红色?白色的衣服为什么呈白色? 那么透明物体的颜色形成的原理也是这样的吗?思考:你认为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形成,是因为对太阳光的反射还是某种色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光透过的颜色,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显示什么颜色。 如: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思考:你有没有见过家里的阳台上用的是蓝色玻璃?白天你在室内是感到亮还 是较暗?为什么呢?家里物体的颜色后变化吗?课堂小结:反 思课题1.5光的反射和折射(一)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2、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4、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理解虚像的意义,会用规律找出虚像。重点难点作光路图教学准备光的反射仪。激光器教学过程引入生活中常常可以用到镜子,你知道镜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吗?照镜子,反射光.一、光的反射1.展开平面镜如何反射光线呢?提出猜想:1)入射与反射光线成90度角;2)入射与反射光线成某个固定的角度;3)入射与反射光线所成的角度一样.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结论:光的反射定律一一1点2角3线2 .介绍光线作光路图:先作法线,再测两角,最后画入射反射光线,注意箭头方向。3 .光路可逆原理练习:叫学生说明在潜望镜中,光是如何传播的。4 .镜面反射 与 漫反射:生活中的现象二、平面镜和球面镜:1 .平面镜成像规律从画图引出2 .凸面镜 和 凹面镜 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特性。凸面镜:对光器发散作用如:汽车的后视镜,扩大事业凹面镜:对光器汇聚作用如:手电筒,太阳照,探照灯。小结及练习反思今天3班课堂上叶飞在玩镜子,刚好讲到镜子的作用的时候,就让他站起 来回答。他开始时说不来,通过他手上的镜子进行引导,使他能够将实际生活 中的观察融入到课堂的情境当中。同时,适当的鼓励,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后要多把握这样的机会,让后进生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课 题1.5光的反射和折射(二)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定律2、了解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一些现象。3、知道什么是光污染重点难点光的折射定律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三、光的折射引入:将装满水的玻璃杯展示给同学们,观察杯子后面移动的笔的像。把一支笔放入空杯子,我们看到笔是直的。然后往杯子里面加水,发现笔 慢慢的从水和空气的分界面开始发生了弯曲。问:前面我们学到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里是直线传播的,那现在进入另一 种介质,光不是直线传播了,那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1.光的折射规律让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分析光的折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本上的图,学生小结光的折射定律(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的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 入射角。思考:为什么不是大于?从看到像变高用作图法来说明。那同一条光线,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他们的折射角一样吗?(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5)光垂直射到玻璃或水的表面时,在玻璃或水中的传播方向不变。一起朗读光的折射定律。2、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杯中的筷子 (2)先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出空气,会怎么样?(3)鱼从水中看楼房,高了还是矮了?(4)海市蜃楼的形成。小结3、了解光污染,城市另一杀手布置作业反思今天课上的实验由于器材限制,只好用玻璃瓶代替了,结果花了更多的时 间,但效果却不是那么好。也许是上的最枯燥的一节课了。再郁闷一次课题L 6眼和视觉(一)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3、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4、能说出视觉形成的功能。5、能说出照相机和眼睛的相似之处。6、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矫正方法重点难点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会用作图法来表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引入人眼为什么能够看见物体?照相机为什么能够照相?显微镜为什么能够 看到微小的物体?一、透镜 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常见光学仪器:放大镜1显微镜1望远镜等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 的光斑变的最小、最亮。2:换凹透镜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 思考: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凸透镜具有什么性质?凹透镜又有什么性质? 结论:凸透镜具有会聚的性质;透镜具有发散的性质。1)焦点:凸透镜能将平行光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2)透镜的光心与主轴:透镜的中心叫光心0;通过透镜两边圆心的直线0102。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7)虚象与实象:能够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实象;不能接受到的像叫虚象。5)物距、像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透镜的距离。柯南破案:金鱼缸着火案:)放大镜能够用来看较小的物体,照相机能够照相,他们都是凸透镜,都能成像,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说明各器材的作用:光具座上面放置凸透镜、蜡烛、光屏,前面的刻度尺测量物距、像距,告知焦距,从左至 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屏是用来接受像的,点燃的蜡烛烛焰作为 成像的物体,注意:应该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 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探究过程:移动蜡烛,使它与透镜的距离,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 像,观察像的倒与正、放人与缩小、虚与实的情况,并侧此时的物距、像距,将观察情况记入表内。移动蜡烛,使物距,重复以上步骤,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内。移动蜡烛,使物距,重复以上步骤,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内。再将蜡烛靠近透镜,使物距,移动光屏,光屏能够成烛焰的像吗?再将蜡烛靠近透镜,使物距,移动光屏,光屏能够成烛焰的像吗?移开光 屏,直接用眼睛通过观察烛焰,看到了什么? 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像的特点倒立或正立缩小或放大虚或实像与透镜的距离u>2fu=2ff<u<2fu二 fU<f交流与讨论:认真分析上述实验探究过程,你能分析出凸透镜成像是由什么决定的?物距和焦距这节课中的部分知识太难了,本来想直接告诉学生高中部分的内容,但学 生的接受能力方面还不足,所以出现与理想脱节现象。以后要更加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以自己的感受来决定学 生的感受。每个学生和其他的所有人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课题1.6眼和视觉(二)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3、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4、能说出视觉形成的功能。5、能说出照相机和眼睛的相似之处。6、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矫正方法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复习通过探究得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这些成像规律有何应用?1 .照相机和放大镜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照景物是物体。使用: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胶片就会出现景物的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实 象。暴光、显影、冲洗得到照片。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使用:必须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前后移动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来改 变放大的倍数;成像是正立的、放大的、虚象。2 .眼睛的结构我们人的眼睛就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眼睛一一主要部分是眼球挂图展示:眼球的结构。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和照相机相似。观察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其用途。,角膜:光线通过透明的角膜进入眼里。瞳孔:在虹膜的中央,根据光线的强弱,可随时调节大小。晶状体: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够使物体的像成在视随膜上。结构(玻璃体:由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组成,它充满着眼球的内部。白色巩膜:是眼球的一层坚韧保护外壳。视神经:把感光细胞感受到的信息传入大脑。1视网膜:物体的图家投彩在视剧膜上,这里分布着讦多时光敏感的感光 细胞。3)眼睛:眼帘、睫毛、巩膜、瞳孔、虹膜、泪腺管虹膜的颜色。不同肤色的人的颜色不同。观察同桌同学的虹膜和瞳孔。瞳孔有什么作用?结论:在光亮的环境里,瞳孔能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虹膜的作用是调节 瞳孔的大小。人类视觉上的限制:设问:人眼能接受许多信息,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感觉到?实验探究:同桌同学配合进行测量近点:将眼睛凝视课本上的任意字,漫漫移近,直到字体开始模糊不清。测 出此时眼睛与字的距离,即为近点。远点:同样两个同学测出远点。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师 日期一、学生分析: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与生活联系的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本学期本人担任七 年级两个班的科学课,其中七(1)班40人(女生19人)、七(2)班42人(女生16人)。 通过上学期的科学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 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学生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 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轻视科 学学科,造成科学素养发展一般。二、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代代相传的生命”“对环境的察觉” “运动和力”和“地球和宇宙”四个单 元组成。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以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为教学起点,注重探究,注重反映新 知识和新技术。本章的重点:有生命周期的共同性;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受精和 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衰老和死亡 的实质;被子植物发育过程;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基本过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首先从总体上描述人类怎样用身体感觉器官来感觉周围不断运 动和变化的环境。在介绍声和光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描述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眼的结 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最后以人类如何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作为结束。第三章“运动和力”首先介绍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使学生对物质的运动形式和能的形 式有一个初步的、但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集中对机械运动深入地进行研究,涉及运动和静 止的相对性、机械运动的分类,运动快慢的描述等。再学习力的有关知识,包括力的作用效 果、力的相互性、弹力、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重点学习重力和摩擦力。最后 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以及两力平稳的条件。第四章“地球和宇宙”主要从宏观的层面上探讨一些属于地球科学领域、与人类活动关 系十分密切的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内容包括地球自转运动和绕日公 转运动的基本特征;地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地方时和区时的划分、 计算;地球的公转所产生的现象;地球内部的圈层特点;火山、地震的发生和分布规律;在 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盲点:按图158自己做盲点实验。说明视网膜上有不感光的部位一一即盲 点。近视:原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成像在视网膜前。矫正 方法:戴凹透镜。远视:原因: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晶状体的弹性变小,成 像在视网膜后。矫正方法:戴凸透镜。色盲: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讨论:P37,色盲不宜担任驾驶、或其他需要辨别颜色能力的工作?保护视力“两耍二不耍:有异物进入人眼怎么办?讨论:如何保护视力?小结反 思课本上的眼球的结构比较乱,所以采取以前教学的挂图来详细的进行了讲解。并 引导学生从各结构的功能与特点来判断该结构的特点与功能。对于视力的保护部分,讲述了学生的各种各样的眼保健操简直是摧残视力!课 题1.7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时间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处理的过程 了解电磁波重点难点信息处理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引入以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入一、信息的获得1 .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载体有哪些?是如何发展的? ?2 .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哪些?3 .哪些过程属于信息处理过程?哪些是应用环节?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了解获得信息的过程途径等问题。活动举一有关信息的例子,并说明属于信息获取的哪个类型? 竞赛形式二、人体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模型三、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处理模型四、电磁波: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其他的电磁波 应用:如无线电波等反 思这节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但仍然需要教师好好引导尤其是其中部分内容,必须老师来进行说明。关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模型,由于学生接触的比较少,因此反过来处理,以如 何制造一台计算机为例子说明。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课题2.1运动和能的形式时间教学目标1 .能说出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 动形式,从而确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2 .能结合实例说明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 能的多样性。热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光能的存在,从而确认重点难点通过事例让学生确认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引入在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不断的发生这变化,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今 天我们了解一下自然界各种运动的形式以及与运动有关的能的知识。新课一、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1.运动的多种形式:(1)小组内说说你见过的运动。(2)自读课文和插图。思考运动有哪些形式?(3)分组讨论,机械运动有哪些特征?机械运动有哪些形式?交流讨论结果。(4)小组内试举一例上述运动。2 .能的多种形式:(1)展示自制玩具风车,并思考是什么原因使风车运动的。(2)演示图2-8、2-9的实验,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3)自读课文,分组讨论上述“思考”题(教师参加讨论)。(4)交流讨论结果。势能可以积蓄,可以转化为动能风是流动的气体,风使风车转动,流动的气体也具有动能。(5)读图2-6,你知道该图的故事吗?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讲故事谈发现。(我 国劳动人民利用水利的故事。流动的液体也具有动能。)(6)分组讨论,说说能有哪些形式?能量可以储存吗?试举一例说明。机械能包 括哪些能?你家里要消耗哪些能?能的形式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能可以储存小结本节所学内容作'叼1 .第49页1、2、3题。2.谈谈你见过哪些运动,它们都具有哪些能?反 思1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对知识的重视少,对玩的乐趣多。对于学生的学习 态度还要加强引导。2 .许多传统的工艺、技术,在不适应社会中,逐渐的被淘汰、消失。课题2.2运动和静止(一)时间教学目标1 .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需要参照物,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2 .能根据物体运动判断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3 .能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 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4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重点难点1.参照物2.匀速直线运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引入毛主席曾经有一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为什么坐在地上的人却能够 行八万里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一、机械运动1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 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 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观察课本图2-17观光电梯。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 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 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 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 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教师小结: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 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教学过程教师小结: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 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小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请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 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这 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3.匀速直线运动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读图2-18, 2T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要求找出它 们的差异)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般说来 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小组讨论后回答: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 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 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提问: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教师小结: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小结巩固练习反 思1 .对于参照物的理解,学生还是建立在亲身体验过的事能判断,而没有经历过 的事情,往往茫然。这也是这些学生的特点吧。2 .该考虑让学生建立一种模型的思想。课 题2. 2机械运动(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时间教学目标1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重点难点速度的概念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引入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问题。比如赛跑时,谁跑 得最快,谁获得冠军。同样,比如火车提速,就是人们认为原来的火车不够快, 这也是人民所关心的。一、思考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问: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 的快慢?答:观察他们哪个在前,谁在前面就谁快结论: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问: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答: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问:如果有好几组运动员比赛,他们怎么比较运动快慢呢?教师归纳:因为通过路程都是100米,是相等的,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探究实验1 .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实验设计: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1)比较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较慢。(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运动较慢,反之较快。2 .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3 .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提问: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 么?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4.小组交流: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币可启发学生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 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三、速度1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2 .速度的计算公式v二S/tv和t分别是英语速度和时间的第一个字母,s是德语移动距离的第一个字母教学过程3 .关于速度的单位,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v二S/t得到的。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 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 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 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二问:“米/秒”和“千米/时”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介绍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推导出:1米/秒二3. 6千米/时4 .阅读课本图2-22 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感受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5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如何通过读图获得解题所要的信息) 汽车在两块才旨示牌之间通过的路程是牌上这两个数据之差。 汽车通过两块指示牌所用的时间是两次时钟读数之差。 根据速度公式统一单位后求解。四、平均速度讨论:用速度公式能够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吗?师:虽然无法用一个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 式得知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 算出来的速度 称为平均速度。严格说来,任何一个平均速度总是对应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离开了某一段路程或某 一段时间,平均速度就失去可意义。课堂小结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2 .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3 .速度公式的应用。4 .平均速度。反 思1 .虽然速度学生在小学里面已经学过,但是学生对于速度的理解,还是存在比 较大的偏差。2 .由于应用题做怕了,很多同学对于计算的内容“恐惧”3 .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存在部分学生搞不明白的问题。课题2. 3力的存在(一)时间教学目标1 .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2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3 .能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作用的相互性教学准备气球橡皮筋磁铁,小球教学过程游戏引入抛汽球。汽球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呢?引出概念:力。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怎样来 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要求自己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总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我们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从“树动知 风”这一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判断风的存在),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 果来确定力的存在。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学生自己用身边的物体来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介绍:对于看不见的形变可采用放大措施转变为看得见的形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实验:若给你一颗钢珠和一块磁铁,看看你能使它的运动发生哪些变化?学生 探究后交流:a.球由静止变运动b.球运动由慢变快c.球运动由快变慢 d.球运动变为静止e.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小结: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讨论:生活中存在哪些力的形式:拉力、压力、推力、提力等:接触力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磁铁对铁的吸引力:非接触力。说明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四、力的相互性: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味各自的感受。当一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讨论:1、送神舟五号升空的火箭推进力来自哪里?2、磁铁能吸引铁块,反过来铁块能吸引磁铁吗?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打人和被打,是一样的吗? 小结反 思学生对于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还差,哎,还是要继续努力啦。课题2. 3力的存在(二)时间教学目标1 .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2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3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重点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学准备弹簧演示用弹簧秤教学过程引入由力的大小引入力的测量。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 .弹簧为什么伸长了?拉力使弹簧伸长2 .两位只手分别拉弹簧,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3 .哪只手的拉力大?怎么知道它的拉力大?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在科学主要利用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一、力的单位: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举例使学生对1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二、弹簧测力计: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1 .弹簧秤的原理准备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 度将,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O撤去拉力,弹簧将O 讲解2 .弹簧秤的构造

    注意事项

    本文(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