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同步(Word版含解析).docx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单选题1.下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品种传入中国的时间备注玉米16世纪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番薯16世纪自菲律宾传入中国马铃薯17世纪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2.明清时期,引进美洲作物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社会的时尚。这表明( )A.商品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B.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全球联系3.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大量购买亚洲的辛辣香料、丝绸和其他物品。然而,1400年后它们变得不那么容易买到了。这主要是因为( )A.新航路尚未开辟B.传统商路被阻断C.中国实行“海禁”D.开始从美洲引进4.下面是近代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这反映出( )A.美洲物种在欧洲的广泛种植B.欧洲社会对美洲物种的关注C.欧洲传统食物结构发生变化D.美洲原有社会秩序难以为继5.新旧两个世界的相遇,不妨看作是两个巨大而相对封闭系统的交汇就像一条运河凿通两个湖泊之后,必然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鱼群相互游动。开放和交换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但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以下不符合这段话主旨的是( )A.美国白蛾入侵中国后,到处繁殖蔓延,破坏生态环境B.中国的大闸蟹随着船只“偷渡”到英国后,称霸河道C.病菌或入侵生物在新环境中出现爆发式增长D.物种交流推动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使世界人口激增6.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作为观赏植物;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这表明当时( )A.物种传入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B.欧洲人追求闲情舒适的田园生活C.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D.物种传播改变了欧洲经济作物种植7.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马铃薯。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了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这说明( )A.新物种冲击了教会的权威B.新物种的传播是曲折的C.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很严格D.当时欧洲阶级矛盾尖锐8.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依赖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B.美洲比欧洲更加适宜种植小麦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物种扩散9.1575年,哥伦比亚的考卡山谷开始种稻。17世纪初,巴拿马每年向秘鲁运去数量不少的稻米。之后,委内瑞拉及巴西也开始种稻,供当地食用。美洲水稻的种植主要得益于( )A.新航路的开辟B.中美间的朝贡贸易C.黑奴三角贸易D.美洲农业科技进步10.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11.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可以推论( )A.西班牙从此崛起并成为殖民强国B.新航路促进欧美之间的商品流通C.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饮食传统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12.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13.下表反映了( )A.玉米和甘薯均由沿海传入内地B.经济作物品种在清代日益增多C.新粮食作物推广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D.五口通商加快了美洲本土作物的传播14.16、17世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传到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这种变化揭示了( )A.新航路开辟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B.价格革命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C.近代文明在欧亚各地得到传播D.世界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的形成15.玉米在16世纪中期,即明朝传入中国。据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由印度、缅甸入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经波斯、中亚到甘肃的西北线。海路则经东南沿海省份再传入到内地。”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 )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 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C世界重要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 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资物种交流16.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B.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人口的交流C.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引进的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也传入南方。材料二 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版图,更有人们的餐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这些物品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年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两宋时期的物种交流相比,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的不同之处。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美洲物种的传播。据材料“16世纪”“17世纪”“玉米”“番薯”“马铃薯”“传入中国”可知,明清时期大量经济作物的引进,弥补了粮食产量的不足,增加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故选D项;引进经济作物只能缓解粮食问题,并不能解决,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与引进农作物关系不明显,排除C项。2.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的物种交流使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使世界人民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C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3.答案:B解析:解题关键是时间信息,15世纪,欧亚传统陆上商路被奥斯曼帝国垄断,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这促使了欧洲人开辟新的通往东方的航路,故选B项;A项不是原因,排除;C项不是主要原因;此时欧洲还没有发现通往美洲的航路,D项错误。4.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的文字和图片可以看出,美洲物种已受到欧洲社会的关注,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5.答案:D解析:根据“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流的消极影响,D项是物种交流的积极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符合题意,故正确。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带来粮食物种的传播。从材料可以看出,玉米和马铃薯传到欧洲以后,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故选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而是强调农作物对欧洲饮食结构的影响,故排除C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玉米是粮食作物而非经济作物,故排除D项。7.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教会禁止食用新食物,而饥饿的穷人迫于生计打破禁忌,使新食物迅速普及,可知新物种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8.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美洲的欧洲殖民者对小麦有依赖性,但是从欧洲运输小麦并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在美洲种植小麦,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欧洲对美洲的殖民使小麦引进美洲具有必要性,D项排除。9.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水稻是经欧洲殖民者传入的,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推动物种交流。根据材料可知, 玉米、马铃薯、番茄和辣椒等作物的传播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中物种交流的表现,故选C项;玉来和马铃薯是原产于美洲的物种,不是欧洲本土作物,排除A项;题干中物种的交流是在工业革命前就发生的,不符合“工业化带来”,排除B项;早期亚欧更易主要是香料和茶叶等,并且番茄和辣椒等不符合“粮食作物”,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12.答案:D解析:13.答案:C解析:14.答案:A解析: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传播高产农作物。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提及玉米传入中国有海路和陆路两条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原产地为美洲大陆,其传入中国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故选D项;郑和七次下西洋为14051433年,比16世纪中期早100多年,排除A项;奴隶贸易的路线在非洲、欧洲、美洲间进行,与题干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世界重要大洲之间的联系,排除C项。 16.答案:A解析:17.答案: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对外贸易出超,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解析:18.答案:(1)特点:南北物种交融;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的作物体系;外来物种的引进。(2)不同:交流品种增多;交流范围扩大;以经济作物交流为主;对原物品进行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品牌化的包装。解析:(1)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物种交流与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据材料一“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可得南北物种交融;据材料一“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可得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的作物体系;据材料一“从印度引进的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也传入南方"可得外来物种的引进。(2)据材料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可得交流品种增多,交流范围扩大;据材料二 “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饰以知名商标"可得品牌化的包装,对原物品进行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据材料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可得以经济作物交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