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湘教版2019)03(全解全析).pdf
-
资源ID:95794492
资源大小:1.27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湘教版2019)03(全解全析).pdf
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高二地理全解全析【答案】1.A 2.B1234567891 01 11 21 3ABCBDCDDCADBC1 41 51 61 71 81 92 02 12 22 32 42 5DDDADDACAADD【解析】1.根据“暑假”“中国M 地”可推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应该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根据“往返途中经过此地时,太阳恰好位于正东、正西方向 这一信息可知,太阳视运动方位变化是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因此,从 M 地出发到中途点间,太阳在东北方向,从中途点至N地间,太阳在东南方向;从 N地返回至中途点问,太阳在西南方向,从中途点至M 地间,太阳在西北方向。根据题意,小丹的座位始终位于东侧或南侧。去 N地途中,小丹全程会被太阳照射到,因此全程要拉上窗帘;返回途巾,在东西向的路段时,小丹位于南侧,而太阳在西南方向,因此这一路段小丹会被太阳直接照射到,需要拉上窗帘,其他路段小丹在东侧,而太阳在西侧,不会被太阳直接照射到。A正确。2.根据题中“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可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分别是北京时间5:4 0、1 9:1 0,推算出当地白昼时间为1 3 小时3 0 分钟,据此推算出当地地方时的日出时间为5:1 5。再根据北京时间(1 2 0。05:4 0 与当地地方时5:1 5 的时差计算经度差,从而推算出当地经度约为1 1 4 任。B正确。【答案】3.C 4.B【解析】3.西安使用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班加罗尔使用东五区区时,惠灵顿使用东十二区区时。分别使用选项中所给的四个时间计算,若三人进行视频聊天,北京时间最合适为1 2:0 0,此时东五区为9时,东十二区是1 6 时,均符合当地作息时间,C正确。北京时间2 3 时时,东十二区正值3时,A错误。北京时间 2 0 时 3 0 分时,东 2区为0时 3 0 分,B错误。北京时间为8时 3 0 分时,东五区为五时三十分,D错误。故选C。4.2月 2日至2月 7日之间,太阳直射点正位于南半球且正在向北移动。班加罗尔位于北半球,昼渐长,A错误。西安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正逐渐变大,B正确。惠灵顿位于南半球,此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C错误。此时直射南半球,直射点北移,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缩小,D错误。故选B。【答案】5.D 6.C【解析】5.图中岩层发生了水平弯曲,应为褶皱构造,D正确。图中向上拱起的背斜和向下弯曲的向斜都有,B、C错误。谷地不是地质构造类型,A错误。故选D。6.图中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因此首先经历固结成岩的过程,之后水平岩层受水平挤压力影响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后经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图示地貌,C 正确。图中没有明显断裂位移,A、D 错误。水平岩层应先受挤压作用后受外力侵蚀,B 错误。故选C。【答案】7.D 8.D【解析】7.读图可知甲为山前冲积平原,可知该地貌主要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故 A 错误;读图可知乙图中地貌为雅丹地貌,该地貌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 B 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读图可知丙图中的地貌位于沿海地貌,该区域海浪侵蚀作用比较强烈,可知该地貌是由于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故 C 错误;读图可知丁图中为雪山,可知该区域具有大量的冰川,且该山体角峰众多,可知地貌是由冰川活动造成的,故 D 正确。8.读图可知丁地为雪山,该区域冰川的活动量比较大,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附近有刃脊、角峰以及冰斗等地貌,峡湾地貌出现在沿海地带的,因此可知峡湾地貌不可能出现在丁图中的,故 D 项符合题意。【答案】9.C 10.A【解析】9.该国地处12。1作右,虽濒临海洋,但降水较少,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所以叫“沸腾的蒸锅主要原因是常年受来自阿拉伯半岛的东北信风控制,空气干燥,晴天多,光照强,气温高。该地气候的主要成因是受气压带、风带影响造成的,纬度高低、地形和洋流不是主要因素,C 正确,ABD错误。故选C。1 0.根据板块分布,该国地处东非大裂谷北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生长边界,地壳活动活跃,地层张裂破碎,岩浆活动强烈,境内形成高耸的火山、深陷的湖泊等地貌。A 正确。故选A。【答案】11.D 12.B【解析】1 1.结合材料可知,湿扇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区域,多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A 错;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湿扇内部河流常年存在,所以流水作用时间长,湿扇沉积物中砾石磨圆度较好,B 错;湿扇发育区水变化较大,面积变化较大,C 错;旱扇的形成与洪水期流水的搬运作用密切相关,故旱扇的规模取决于河流的水量,D 对。故选D。1 2.由图2 可知,幼年期地表相对平坦,无法形成冲积扇;而老年期河曲已经形成,地表趋于平坦,河流落差变小,不易形成大量冲积扇。壮年期地势落差大,流水作用强,最可能形成大量冲积扇,B 正确,ACD错误。故选B。【答案】13.C 14.D【解析】1 3.读图可知,在图示时间段内,北京市气温明显下降,出现降水天气,应为冷锋过境。图 中 14日3-5时气温变化剧烈,出现降水天气,应是冷锋天气系统到达北京市的时间,故选C1 4.结合材料可知,此时为2 月份,北京地区处于冬末时节,气温较低,此次天气系统过境不会使故宫花草树木迎暖吐绿,A 错。此次降水过程降水量较小,不会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水源,且此时气温较低,农作物还没有进入生长期,B 错。此次降水量较小,不会导致春汛现象,C 错。冷锋过境带来大风、降温、降水,导致道路湿滑,给快递行业工作带来不便,D 对。故选D。【答案】15.D 16.D【解析】1 5.辐合带是南北半球气流汇合的地带,气流辐合表明中间气压低,排除A。辐合带气压较低,气流辐合上升,容易成云致雨,排除B,选项D 符合题意。辐合带以上升气流为主,水平运动相对较弱,水平风力较小,排除C。16.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季风辐合带是指在信风越过赤道改变风向后与另一半球的信风相遇而形成的热带辐合带;信风辐合带是指南半球信风直接和北半球信风相遇时组成的辐合带。由此推断,甲为季风辐合带,乙为信风辐合带,排除A、C o 季风辐合带有可能出现在北半球,也有可能出现在南半球,排除B。乙类辐合带为信风辐合带,它是南、北半球信风直接辐合形成的辐合带,因此位置一般在赤道附近(如果辐合带不在赤道附近,则其中一侧的信风就会越过赤道改变风向与另一侧信风相遇辐合,开成季风辐合带),D 符合题意。【答案】17.A 18.D【解析】1 7.根据左图中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应为地中海气候,纬度较高,受海洋影响比相对较小,所以年温差较大,冬季气温要低,应对应甲、丙;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乙。故选A。1 8.三地降水主要是西风带来的水汽形成的,因三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受盛行西风影响的季节和时间也不同,终年受西风影响,、两地主要是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所以造成、三地降水季节分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答案】19.D 20.A【解析】1 9.该区域没有大规模的山脉,所以不会因为全球变暖而导致冰雪融水增多,却可能因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剧,所以受全球变暖影响,该海域盐度不是变小,而是可能变大。经济发展对水源的需求量往往大于排水量,所以,受经济发展影响,该区域的水量最可能减少,从而导致海面降低,黑海海水倒灌,使该海域盐度变大。全球变暖是盐度变大的可能原因,但是因为全球变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影响程度较小,人为原因才是最主要原因。故 D 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2 0.海湾海底分布着厚达5 米的淤泥,夏季气温高,微生物活动比较活跃,所以海底物质容易腐烂变质引发臭味。夏季蒸发量大降水少,湾内水位更浅,海底臭味更容易散发出来。沙嘴阻挡了湾内外海水的交换没有外界海水的稀释,臭味不易减少。材料提到“沿岸常年有海流 。故 A 错误,BCD正确。本题选择描述错误的,所以选A。【答案】2 1.C 2 2.A【解析】2 1.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信风势力减弱,太平洋东部寒流势力减弱,a 为秘鲁寒流,b为南赤道暖流,d为加利福尼亚寒流,洋流a、b、d的势力都会减弱,只有c赤道逆流势力会增强,故选C项。2 2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因此秘鲁渔业会减产,A项表述不正确;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气象灾害会增加,秘鲁沿海地区降水增加,东南亚由于气候变干而森林火灾形势严峻,B、C、D项表述均正确,故选A。【答案】2 3.A 2 4.D 2 5.D【解析】2 3.西南气流主要来自印度洋,而不是中国南海,孟加拉湾属于印度洋,A正确,C错。根据“南方部分地区的倒黄梅雨量,可能会接近甚至超过6月的,正黄梅加,湖区水汽蒸发无法带来如此丰富的降水,BD错。故选A。2 4 .结合材料8月等信息可知,倒黄梅是进入盛夏后,由于冷空气在东亚(局部地区)的势力较强,迫使冷干和暖湿空气的交锋位置南压,再度停滞在江淮流域,出现持续阴雨,说明此时极地气团冷空气势力较强,A错。秦岭位于南北方的分界线,在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沿线和江南地区无关,B错误。是西南风不是东南风,C错误。锋面雨带跟随副热带高压北移南退,一般锋面雨带在副热带高压脊线北侧,D正确,故选 D。2 5.正黄梅和倒黄梅都会降水多,因此都会加剧江南丘陵的洪涝灾害,A错。冬小麦的收割时间一般是夏初(多在芒种前后),8月中旬不影响收割,B错。削弱不了来自太平洋的台风,台风势力强大,C错。每年 7-8 月长江流域会出现伏旱天气,这时候倒黄梅带来的降水会缓解酷暑,D正确,故选D。2 6 .【答案】(1)正午太阳高度由56.3 度逐渐减小到3 2.6 度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2)绘图评分细则:影子朝向正北、和指向标平行;图上长度约2.9 5厘米。绘制理由: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旗杆的影子朝向正北;根据表1 计算出影长约为2 9.5米,根据比例尺计算出旗杆银子的图上距离约为2.9 5厘米。【解析】(1)根据表中所示的数据,该校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是逐渐减小的,原因是该校为北京市,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测量时间是从9月 5 号 到 1 1 月 1 1 号,这段期间,太阳直射点是往南移动,北半球地区昼长逐渐缩短,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2)图略。该地正午的太阳方向为正南,所以影子应该朝向正北,注意图中的指向标的位置,不要画错,再根据文中给出的18.88米的旗杆高度,和表中11月 11号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比值,可以大致测算出此时的影长大概为29.5米,再结合图中的比例尺1:1000可知,图上距离大概为2.95厘米。27.【答案】(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固体杂质多,天气复杂多变;贴近地面,与人类关系最密切。27.【答案】(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2)冲积扇(或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堆积。(3)内地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4)丁地区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交通便利等。【解析】(1)甲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因而形成山岭。(2)乙地位于山前,形态呈扇形,为冲积扇。(3)丙地为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4)根据丁地区的海陆位置和地形特点回答。28.【答案】(1)北京空气严重污染。原因:北京冷锋过境,暖气团水汽含量少,可能出现大风扬沙或浮尘天气,空气污染严重。(2)暖锋。Q 地位于暖锋锋后,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解析】(1)空气污染指数越高,代表着空气质量越差,该日20时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最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有个锋面气旋,北京此时处于冷锋后,正常情况下,如果暖气团水汽充足,该地应该是降雨,降雨有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而该地冷锋过境反而空气质量差由此可以推测该地暖气团水汽不充足,冷锋带来的大风天气带来扬尘或者沙尘暴天气,造成空气质量变差。(2)控制Q 地的锋面类型处于锋面气旋的右侧,根据北半球锋面气旋的分布特点,右侧为暖锋,Q 地处于暖锋后,暖锋过境前,该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高,气压低。29.【答案】(1)赤道附近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由此向南北两侧(或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有降温现象。(2)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减弱,海水上涌(或上泛)减弱,导致秘鲁寒流变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海水升温;该海域海水升温后,近洋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而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西风,风力吹拂,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或西太平洋暖海水回流)。(遏制了秘鲁寒流的北上,加剧了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升高。(3)水温升高,冷水鱼不适应升高的水温;海水上泛减弱,大量营养盐类不能带至表层,鱼的饵料减少,导致鱼群逃离;海水中的溶解氧随水温升高而减少,大量鱼类缺氧而亡。【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正值为与多年均温相比,水温增加,负值为水温降低。由图可知,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中、东部等值线为正值,且向西部凸出,说明赤道附近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由赤道附近中东部海面向南北两侧,等值线数值降低,说明与多年均温相比,由赤道附近中东部海面向南北两侧增温减弱;由图可知,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等值线为负值,说明与多年均温相比,有降温现象。(2)厄尔尼诺发生是由于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大气环流异常导致大洋环流异常所致。由图可知,由于离岸的信风减弱,海水上涌减弱,导致秘鲁寒流减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受寒流的影响小变得比常年温暧;该海域海水变暖,导致近洋面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而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西风,西风吹拂表层海水,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导致秘鲁寒流的北上受阻,寒流进一步减弱,从西部来的暖海水沿南美洲大陆西海岸向南流,加剧了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升高,形成了厄尔尼诺现象。(3)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寒流减弱,秘鲁渔场水温升高,冷水鱼不适应升高的水温导致鱼类减少;寒流减弱导致海水上泛减弱,海底的营养盐类不能带至表层,浮游生物减少,鱼的饵料减少,导致鱼群逃离,渔业资源减少;由图可知,水温升高,海水中的溶解氧浓度降低,大量鱼类因缺氧而亡。